拉面江湖变天 味千如何突围?
曾经无限风光的味千拉面,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下行趋势,该如何扭转困局 重点: 公司预计2024年亏损不超过4,000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8亿元 味千拉面门店数量由2019年的799间降至去年上半年的575间 李世达 中国消费者对餐饮消费似乎总是喜新厌旧。一家餐饮连锁店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也可能在一年内迅速退烧,特别是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盈利的餐厅少之又少。在中国内地,曾经蔚为风潮的“高端面馆”正在快速退烧,被称为中国日式拉面鼻祖的味千拉面,也难逃此运。 日本拉面连锁店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538.HK)近日发布公告,预计2024年录得股东应占亏损不超过4,000万元,而2023年度盈利1.8亿元,主因是受到投资物业重估亏损,以及餐饮业务盈利下降的影响。 公司指出,投资物业的重估亏损是由于受到香港及内地物业市场情况的不利影响。另外,餐饮业务也受到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习惯改变的双重影响,传统堂食业务收入减少,而外卖服务需求比例提升,导致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而在去年上半年,公司已出现盈转亏的情况。根据去年半年报,公司收入按年减少6.6%至8.2亿元,股东应占亏损715.7万元,而2023年同期为赚1.3亿元。业绩的大幅下滑也拖垮公司股价,过去一年已下跌25.7%,徘徊在0.8港元左右。 赚一年赔一年 事实上,味千近年的盈利情况并不稳定,2019年至2023年,公司业绩分别为盈利1.6亿元、亏损7,800万元、盈利2,100万元、亏损1.4亿元及盈利1.8亿元,可以说是“赚一年赔一年”,而且合计亏损金额要高于盈利金额。 之所以能够扭亏,一部分原因或许与公司持续降本增效有关。2023年,公司食材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由上年的26.2%下降至24.4%;人工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由上年的29.8%下降至26.2%;其他营运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由则由上年的26.3%下降至25%。 然而,再多的降本增效,是否能够扭转业绩持续走下坡的颓势? 原创于日本的味千拉面,是在1996年由香港女商人潘慰率先引进香港。在香港取得成功后,第一家味千拉面内地门店于1998年在深圳华强北开业,随后在全国快速扩张。2007年,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00亿港元,潘慰也一跃成为“拉面女王”。 就在业绩高峰期,公司在2010年提出千店计划,目标五年内在中国内地开设1,000家门店,但是2011年味千就发生“骨汤门”事件,原本宣称使用大骨熬制20小时做成高汤的味千,被爆出使用浓缩液兑制成汤底,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新中式面馆崛起 事件也为公司的发展带来转折。2010年后,包括一兰、花月岚、豚王等拉面品牌陆续引进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而味千却渐渐失去了市场定位,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 味千于内地定价在中高端水平,客单价通常在每碗40元以上,主要服务于购物中心和写字楼区域的都市白领群体,但是消费者的用餐体验与拉面口味,似乎无法匹配这样的价格。有网民这样评价:“看着像快餐,价格却不便宜”。 而到了2020年后,一批新中式面馆陆续出现,包括和府捞面、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高端中式拉面登场,立刻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其中和府捞面更拿到六轮融资,一度传出赴港上市。这些新挑战者也让味千的市场再度遭到挤压。 然而,新兴面馆没红多少年,近年遭遇消费降级的大潮,上班族白领不愿多花钱吃高端面,高端面馆也逐渐沉寂。据企查查数据,截至去年5月,内地面馆新注册量为3.1万家,但注销吊销量也有2.9万家,净成长数低于往年,面馆经营压力日益凸显。 至于曾喊出千店目标的味千,于2019年门店数量达到799间后开始走下坡,至2023年减少至562间,去年上半年虽小幅增加至575间,但距离2019年的高点甚至千店的目标仍然很遥远。 从市盈率看,目前味千仍有约20.2倍,高于九毛九(9922.HK)的14.1倍及太兴集团(6811.HK)的13.5倍,属于较高水平,与业绩表现并不匹配,存在高估的风险。 味千拉面曾是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日式拉面品牌之一,但面对品牌老化、竞争加剧和消费降级等挑战,味千需要的不仅是成本控制,而是品牌重塑与市场适应力。曾经的“拉面女王”能否重振旗鼓,有待市场来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这家火锅不再火 呷哺呷哺亏损倍翻
这家单人火锅连锁餐厅发出预警称,由于越来越谨慎的中国消费者削减支出,去年公司收入下降,亏损扩大 重点: 呷哺呷哺预计去年收入下滑20%,净亏损翻倍 在上半年收入下滑15.9%并陷入亏损后,这家餐厅运营商的疲软趋势,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剧 谭英 “火”可能是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520.HK)核心产品的一部分,但这家单人火锅餐厅运营商最近的表现却一点都不火。 公司上周预警收入快速下滑、亏损迅速扩大后,股价在下一个交易日下跌了7%。但这只是公司宁可忘掉的发展近况中的最新一幕,因在报告了2024年上半年同样惨谈的业绩后,该股在过去一年里已经下跌了47%。 最新的盈利预警显示,呷哺呷哺的下滑持续到了去年下半年,甚至还加速了。公司预警称,去年收入下降20%至48亿元(6.66亿美元),预计年度净亏损介于3.9亿元至4.1亿元,是2023年1.9亿元亏损的一倍多。 用公司上半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会发现,收入下滑从2024年上半年的15.9%加速到下半年的21.7%,下半年收入总计为24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处于盈利状态,但此后一直亏损,包括去年下半年亏损约1.27亿元(这是根据最新公告预测区间的中值计算得出的)。 呷哺呷哺一直在努力通过关闭效率低下的餐厅、打折和降价,来服务谨慎并热衷搜索“穷鬼套餐”的中国消费者。但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且定位为人均消费60元左右的中端连锁餐厅,它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餐饮业收入增长5.3%,达到5.6万亿元。但按月计算,增长速度从2023年12月的30%稳步下滑至去年12月的2.7%。这种迅速放缓反映中国消费者的不安情绪,由于中国房地产的低迷和失业率的攀升侵蚀了收入和资产,他们认为要减少而不是增加支出。 惠誉(北京)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表示,去年中国餐饮业增长缓慢,与疫情前几年平均9.4%的高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评级机构还观察到,2024年前六个月的平均支出下滑高达20%。它观察到,服装、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等非必需品的零售额也有所下降。 香港大学和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在1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消费者转向折扣品牌和大牌平替,中国社交媒体上有关“消费降级”的帖子在2023年至2024年间增加了四倍。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呷哺呷哺绝非唯一一家感受到消费降级痛苦的企业。就在它发出预警几天后,竞争对手九毛九(9922.HK)也发出了盈利大幅下滑的预警,称利润从2023年的4.54亿元骤降至去年的5,000万元,导致其股价下跌了3%。公司的收入表现较好,从2023年的59亿元小幅升至2024年的60亿元。和呷哺呷哺一样,九毛九的股价去年也下跌了46%。 一个股价不降反升的例外,是领先的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6862.HK),其股价在过去一年略有上涨,主要分得益于海外子公司特海国际(9658.HK,HDL.US)表现强劲。 特海国际顺应中国消费企业近来的趋势,试图通过拓展海外市场来摆脱国内过热的竞争。截至去年9月底,它在12个国家拥有121家自营餐厅,与海底捞去年中的1,343家国内门店形成互补。去年8月,惠誉评级指出,虽然其他餐饮运营商面临竞争加剧和价格压力,但凭借更胜一筹的服务质量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海底捞受影响的程度应该较小。 但对于像呷哺呷哺和九毛九这些曾经从疫情管控放开后,人们的外出就餐热情中受益的运营商来说,前景看上去就没有那么乐观。呷哺呷哺也有出海发展,但规模要远远小于海底捞,截至去年6月,它在香港、台湾、澳门和新加坡有21家餐厅,国内有1,051家餐厅。九毛九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751家国内门店外,在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和美国有15家门店。 呷哺呷哺和九毛九都将去年盈利不佳归咎于国内竞争激烈,以及整体上对非必要消费支出的需求疲软,反映它们对国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那么,它们正在采取什么策略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呢?以呷哺呷哺为例,公司正在关闭业绩不佳的餐厅,导致去年上半年产生了2.03亿元的一次性亏损。它还通过推出套餐和加强集采降低了价格。在营销方面,它利用流行的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定位,推出新的外卖产品,并推广会员业务。 尽管如此,它的整体翻台率还是从2023年上半年的2.4次,下降到去年上半年的2.3次。同店销售额从2023年上半年的12.7亿元,跌至2024年同期的8.27亿元,跌幅达35%。 九毛九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它的旗舰品牌太二酸菜鱼的翻桌率,从2023年上半年的3.1次降至去年的2.7次,同期每位顾客的平均消费额从75元降至71元。公司去年上半年新开了59家餐厅,但放缓了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厂的扩张速度。 呷哺呷哺股价大幅下跌,使其市销率降至区区0.17倍。市值是呷哺呷哺三倍的九毛九市销率略高一些,但也不乐观,为0.72倍。海底捞的数字远高于这两家公司,其相对较高的1.98倍市销率可能表明,投资者认为海底捞最有能力,在这场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底甚至更久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九毛九盈警 料盈利大跌89%
餐饮集团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922.HK)周一发盈警,料2024年度盈利不少于5,000万元,较2023年的4.54亿元大跌89%。收入约60.73亿元,按年微升1%。 公司表示,盈利下跌主要是餐饮市场竞争加剧,同店表现下跌。同时,因一次性关店,出现损失及减值达1.35亿元。加上期内政府补贴及增值税抵减等下跌,以及汇兑亏损增加。 为应对困境,公司强调将更谨慎地评估开店计划、实施门店运营改善策略、并进一步提高供应链体系的营运效率,以及通过IT赋能提质降本。 九毛九周二开市股价下跌3%至2.99港元,过去半年股价由高位下跌近5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九毛九旗下太二日均销售按年跌24.6%
内地连锁餐饮集团九毛九(9922.HK)上周五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旗下主要品牌太二(自营店)、怂火锅及九毛九(自营店)同店日均销售额分别按年跌24.6%、26.9%及18.5%。 翻台率方面,太二第四季度为3.0,较上季的3.6下滑0.6,2023年全年则有4.1;怂火锅亦从3.0下降至2.7;九毛九由上季的2.8降至2.4。人均消费方面则有微幅增长,太二由上季的69元升至72元,怂火锅由97元升至99元,九毛九则维持54元。 按品牌划分,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有太二634间,较9月底减少20间,怂火锅增加1间至80间,九毛九则减少1间至71间。包含其他品牌总餐厅数量为807间,较上季减少17间。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餐饮业阴霾密布 大家乐业绩难逃下跌
内地与香港两地餐饮业的疲弱情况较预期严峻,就连本港快餐龙头也不能幸免,继大快活后,大家乐也发盈警 重点: 大家乐预计中期盈利较去年同期下跌三成 香港餐饮业快将迈入“内卷”时代 刘智恒 刚过去的一周,对大家乐集团有限公司(0341.HK)首席执行官梁可婷来说确实并不好受。今年四月才从罗德承手中接过帅印的她,甫一上任就迎来一份大幅下滑的中期业绩,要知道去年度集团的盈利才高歌猛进,半年后却要发盈警,梁可婷可谓百般滋味在心头。 大家乐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六个月,股东应占溢利较去年同期的2亿港元,下降不超过30%。集团解释,主要是受经济疲软以及港人北上消费影响,导致餐饮业出现较预期严重的下滑。同时,因去年期内疫后解除限制,销售强劲反弹,令出现了较高的基数。 大家乐的竞争对手大快活(0052.HK)早在几日前已发盈警,集团指因香港居民北上消费,及香港与内地消费降级,预计截至今年9月底止的中期业绩,较去年同期的3,630万港元大幅下挫50%至60%。 吊诡的是,快餐已是低消费的食店,大快活也说受香港消费降级影响,可见近年港人用餐的开支更趋下沉,难怪两餸饭店在近期成行成市,人们乐于以更低廉价钱去裹腹。 黑暗只是开端 在经济疲弱及楼市不景气下,市民消费意欲下降,内地与香港的餐饮业正在面对庞大压力。 据香港统计处资料,香港第三季的食肆总收益价值临时估计为267亿港元,按年下跌1.3%。第二季度为271亿港元,按年下跌2%,即是今年以来,连续两季出现下跌,很明显是在走下坡。 内地的餐饮行业情况更不好过,虽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全国餐饮收入4,417亿元,同比增长3.1%。但中国烹饪协会分析,收入增多是因价格战,行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天眼查显示,截至今年六月底,国内餐饮企业注销及吊销量达到105.6万家,已是去年近140万家的75%,可见食店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恶劣。 北上之风难逆转 中国餐饮业的困局,对欲在内地重新大展拳脚的大家乐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另一方面,集团在港业务亦碰上北上消费这股难以逆转的风。疫情后,港人的消费地域出现转变,爱到深圳消费,更逐渐变成习惯。相信随着时间,部分港人对重复游玩感厌倦,或会回流在港消费,但肯定是难复旧观,毕竟内地的消费较香港低,商场规模远较香港大,服务及质素也较香港要好。 面对饮食业的困境,大家乐没坐以待毙,抛出一系列应对逆境的方法,集团说:“在香港重点推出高性价比的餐单组合,及加强优惠推动及皇牌产品推广。”至于在内地,则专注为民生创造价值,推出深受顾客欢迎的促销活动和策略性品牌。 香港将走入“内卷” 话是说了一大堆,但你看什么性价比餐单,加强优惠及推广等,说穿了不外乎是从“价格”着手,即是降价或推出较廉价食品吸客。情况跟内地餐饮业如出一辙,都是从价格入手。若连快餐业也降价,香港其它食店也难逃减价之路,餐饮市场亦将进入“内卷”之势。 不光如此,餐饮业正面对内地巨企的挑战,多家著名餐饮先后登陆香港,九毛九(9922.HK)旗下的太二酸菜鱼、曾经的网红名店绿茶,以牛肉火锅名扬内地的八合里、烧烤名店木屋、茶饮龙头蜜雪冰城及新兴的霸王茶姬,已陆续在港设分店。他们均是内地餐饮业的航母,规模庞大,资金雄厚,久经内地市场的历练,愿意杀价抢客争夺市场,一旦将内地竞争模式引入香港,随时掀起价格战,未来港资食店要迎战,压力将更大。 谈到前景,大家乐说:“我们有信心在市场回暖时,把握发展机遇,重拾增长动力。”似乎集团也承认在现市况能做的不多,只能待市场转好,才有增长机会。事实摆在眼前的是,北上消费已成趋势,内地龙头食店陆逐到港抢滩,即使多年来大家乐证明能跨越周期,走过低谷,但香港餐饮行正面对的是结构性转变,市场何时好转?能否重复旧观?实在并不乐观。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基金减持停不了 景顺售九毛九股份
又一家著名基金管理公司减持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922.HK)股份,据周二的港交所信息披露,景顺在上周五减持九毛九股份,持股比例由6.13%降至5.73%。 过去两个月,摩根大通和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先后减持手上九毛九股份,但贝莱德逆势而上,期间增持公司6%的股份。随着股份转移,九毛九的股价在过去三个月下跌逾50%。 上周,九毛九公布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4%至30.6亿元,门店数量同期增长24%至6月底的771家。但因三大连锁餐厅的每位顾客平均消费下降超过5%,上半年利润下跌三分之二至7,200万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经济放缓报复消费冷却 海伦司前景大打折扣
疫后人们报复式消费热情减弱,海伦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及盈利出现双跌幅,未来前景也难言乐观 重点: 海伦司预计今年中期净利润按年下跌最多57.5% 集团刚于新加坡上市,冀提高知名度及开拓国际市场 刘智恒 国内餐饮业去年才迎来疫后报复式消费,今年已被经济放缓及消费降级打得抬不起头,刚于上月在新加坡第二上市的酒馆经营商海伦司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869.HK, HLS.SI)发盈警,预计上半年的收入介乎4.3亿元(6,000万美元)至4.5亿元,同比下跌36%至39.4%;盈利约6,700万元至7,400万元,按年下跌53%至57.5%。 业绩下滑,部分原因是2023年疫后人们抢着出外娱乐,酒吧收入急升,但随着情况逐渐恢复正常,收入出现回调。不光如此,集团表示2024年开始,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消费者的习惯受影响,导致业绩下降。此外,集团在新加坡第二上市,产生1,220万元的上市费用。 市值蒸发300亿 发表盈警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一度下跌4%。公司2021年上市后股价曾升至25.75港元,市值326亿港元;可三年不到,股价较高峰跌逾九成,市值蒸发300亿港元,投资者可谓损失惨重。 海伦斯股价滑铁卢,或可归咎于生不逢时,上市时正藉疫情,但也脱不了与集团在决策上的错误。 军人出身的徐炳忠,2009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酒馆,以10元一瓶啤酒的低价策略迅速在市场崛起。生意做大心就雄了,计划将酒馆上市集资,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本公司已有一半以上酒馆都是加盟店,但当时资本市场对直营模式较看重,徐炳忠尽收全国加盟权,变回直营模式;并夸下海口,到2023年门店达到2,200间。 为实践承诺,门店由2020年的351家增至2021年底的782家,疯狂扩张下的投资费用不是开玩笑,特别当时正处疫情,生意跟不上,开业不久又要大手关店,2022年更产生亏损16亿元。 经此一役,徐痛定思痛,既要节省成本及营运费,又要开展分店,无奈要重回加盟模式。去年推出“嗨啤合伙人”计划,至今年3 月底,累计签约383家,当中188家已开业。 另一方面,内地市场经营困难,出海或是一条出路,集团今年7月在新加坡第二上市,一方面可扩阔股东基础及未来融资渠道,另外希望可提升全球知名度,助力国际业务拓展。 过去一年,海伦司先后在新加坡及日本开设分店,公司更扬言,未来将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环境严峻难逆转 海伦司双管齐下应对逆境,能否渡过难关暂时未能下定论,但前景确实有点不乐观。 首先是大环境不理想,经济放缓及消费降级下,今年首季内地有46万家餐饮结业,超过去年同期逾两倍。从内地巨头如九毛九(9922.HK)及呷哺呷哺(0520.HK)等多家餐饮企业先后发盈警,就知情况不妙。 事实对于经营酒馆更为不利,对大多数人来说,酒并非必需品,经济不好时,就不饮或少饮一点;即使要饮,也不一定到酒馆,在超市或便利店购买,价格更便宜。 海伦司虽然重推加盟模式,然而在去年业绩中,直营酒馆收入达91.3%,加盟模式占比仍不高,我们可理解,或许是去年才开展,短期未见成效,未来应有较高占比。不过问题是经济环境恶化,要持续大增加盟店并不容易,毕竟小商家会考虑经济前景,投资变得保守,海伦司透过加盟模式扩展的如意算盘未必敲得响。 而且,集团的嗨啤合伙人计划的收益分成中,给予加盟店优惠,要达到一定毛利水平才会与加盟商分成,否则会将全数毛利发还合伙人。问题是目前市民消费力弱,加盟商短期内能否将门店毛利提升至分成水平,存在相当变量。 海外拓展说易行难 至于拓展海外实在并不容易,发达国家的酒馆,其经营模式成熟,成本高之余,消费者对酒馆更有要求,海伦司不容易靠低价策略突围。而且因文化及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如何做到本土化之余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及优点,知易行难。再讲,跟地头龙拗手瓜,先天上就吃亏,你没有对方熟识当地市场,根基与人脉也较本土经营者要弱。 过去一年,海伦司在海外新增的分店只有两家,从发展的速度来说实在太慢,亦反映出海竞争并不容易。 海伦司目前市盈率12倍,长实集团旗下在英上市的酒馆Greene King(GNK.L)达22倍,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太平洋酒吧(8432.HK)49倍。相对之下,海伦司估值并不算高,但考虑到中期业绩增长大跌,下半年情况未明朗,暂时其投资价值并不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