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三 海辰储能计划在港上市

又有一家绿色能源公司拟在香港上市,据咏竹坊了解,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到港招股集资,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农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海辰储能成立于五年前,公司发展迅速,2022-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复合增速达167%。公司去年交付的电池量达35.1GWh,成为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的厂商。 公司专注全球扩张,业务遍及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海外业务占总收入的28.6%。此外,更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大洋洲、南美州等新兴市场,并计划通过上市集资以进一步扩张。 海辰储能收入增长迅速,从2022年的36亿元增长两倍多至去年的129亿元。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毛利率从2022年的11.3%提升到2024年的17.9%,增长逾6个百分点,期内业绩得以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876亿元。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urning car wrecks into hard cash, Boche eyes expansion

事故车市场动能待验证 博车网上市拓新局

随着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加速流通,事故车交易市场也逐渐受到关注。中国最大事故车拍卖平台博车网,近期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重点: 2024年前三季度录得净利152.6万元,扭亏为盈 公司活跃会员数与复购率下滑,前三季度收入增长仅3.3%   李世达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23年中国一共发生了25.47万宗交通事故,相当于产生数十万辆事故车。比较少人关心的是,这些事故车最后去了哪里?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二手车的有效流通受到重视,连带也提升了对事故车市场的关注度与需求。在这样的趋势下,事故车交易平台Boche Holding Limited (Cayman)(博车网),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及复星国际资本。 过去,由于事故车的认定与价格往往欠缺标准化与透明度,使得交易匹配也更困难。成立于2014年的博车网,通过在线线下一体化的拍卖模式,连接上游事故车车源方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及汽车金融公司,与下游买家如修理厂和汽车拆解厂,提升信息透明度及交易效率,加快事故车价值的识别速度,提供更好的交易体验。 另外,凭借自主研发的E-Pricing和E-Value系统,博车网也为事故车提供估值服务,以及物流运输、车辆整备、产权处理等配套服务,并且也从事二手车经销生意。去年前三季度,事故车拍卖及配套服务收入占公司整体营收54%,汽车经销业务收入占比则上升至23%左右。 业绩增长失速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博车网是中国唯一能够覆盖事故车拍卖全流程的拍卖及配套服务平台。2023年,共有10.8万辆事故车通过博车网完成交易,交易量在行业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约为31.3%。 上市前,博车网获得五轮融资,在2022年获1亿元融资后,公司估值约为31.7亿元,股东包括复星国际与中国平安。 财务方面, 2022年、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3.9亿元、5.2亿元;股东应占亏损为1.8亿元及1.2亿元。2024年前三季,收入由2023年同期的3.9亿元增长3.3%至4亿元,并成功扭亏为盈,录得净利152.6万元,2023年同期则为亏损3,943万元。 公司表示,亏损主要来自公司向投资人发行的金融工具出现账面减值所导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九个月减值亏损分别为1.7亿元、1.5亿元及4,029万元。事实上,公司毛利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期分别为44.4%、49.9%及47.3%,盈利能力不俗。 然而,2024年博车网的用户规模和复购率都出现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博车网活跃会员数77,000名,同比减少了10.6%,复购率则从71.9%下降到70.7%。平台交易量与公司收入增速都出现下滑,2023年公司收入增长33.6%,但2024年前三季度只剩下3.3%。 市场规模受限 增长放缓原因可能在于市场规模有限。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国内汽车保有量超过3.3亿辆,但2023年中国事故车的拍卖量仅有34.5万辆,即使市占率超过30%,大约也只有10万辆左右的规模。与之相比,美国汽车保有量约2.9亿辆,事故车拍卖超过700万辆,市场规模相差20倍。 同时,汽车市场持续进行价格战竞争,更多新车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可能导致事故车或二手车的需求下降。但另一种看法认为,随着新车价格下降、维修成本超过车辆残值,保险公司更容易判定全损列为事故车,都会让事故车规模快速增加。即使如此,到2028年事故车交易量预估也仅为80.7万辆,规模仍然有限。 此外,虽然博车网领跑事故车赛道,但未来很可能面对其他二手车商的竞争,如规模更大的瓜子二手车、人人车、汽车之家等,甚至上游的事故车供应商如保险公司,也可能建立自己的拍卖平台,直接影响车源供应。 而之所以这些二手车商还未涉足该领域,原因也是市场不够大。与二手车市场约2,000万辆的规模相比,事故车市场只是零头而已。换句话说,当事故车市场规模逐渐增长,更多竞争者也会陆续浮现,博车网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总体而言,博车网看似找到了汽车市场的蓝海,但一来市场规模有限,二来潜在竞争者环伺,都是公司发展的隐忧。不过,随着国家政策持续推动二手车加速流通,加上持续增加的报废车需求,博车网或仍有一展手脚的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uhan Dazhong Dental Medical seeking IPO

大众口腔申上市 瞄准市场大整合

面对口腔医疗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大众口腔赴港上市,冀吸引海外资本整合内地分散市场 重点: 上半年大众口腔收入同比跌4%至2.05亿元,归母净利润亦下降18.7%至2,040万元 公司邀请合资格医师为新设口腔医疗机构的少数股东,成为利益共享的合伙人   罗小芹 内地口腔医疗市场分散,以连锁模式营运的只占市场约3%,整合市场的商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汉大众口腔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赴港上市筹资,同样看重的不是早已存在的医疗服务商机,而是赢家通吃的市场份额游戏? 大众口腔自2007年开始设立第一家口腔医疗机构,目前以直销连锁模式营运。它通过独特的合伙人计划吸引相关人才,使得口腔医疗服务网络成为牙医创业平台。 上市申请文件显示,过去三个财年,大众口腔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呈上升趋势,收入由2021年的3.81亿元,至2022年的4.09亿元,进一步增至2023年的4.42亿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则跌4%至2.05亿元,公司解释是疫后经济复苏较预期慢,国家集中采购政策以及业内激烈竞争等负面因素,对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造成价格下行压力所致。 按业务性质分类,综合牙科诊疗服务一般占收入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比例为54.2%,口腔种植服务及口腔正畸服务则分别占29.3%及16.5%,过去3年三类业务大体维持这比例。 中期利润跌近两成 归母净利润方面,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别为1,710万元、4,330万元及5,010万元,同期净利润率分别为3.9%、13.8%及15.2%,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8.7%至2,040万元,净利润率降至14.3%,但仍较2021年的3.9%和2022年的13.8%高。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所得收入计,大众口腔在华中地区所有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若按净利润计,在中国所有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三,截至去年底止经营中口腔医疗机构数量计,排名第五。 大众口腔年度收入只是4亿元水平,已跻身服务提供商的前列,反映内地口腔医疗市场处于发展初阶,预计未来更多品牌建设的市场整合活动出现。 目前大众口腔采用以社区为中心的布局模式,为客户提供便捷且价格合理的口腔医疗服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在湖北、湖南两省8市运营81家口腔医疗机构,包括4家口腔医院、70家口腔门诊部和7家口腔诊所。 公司上市前经历了两轮融资,累计融资近1.15亿元。在2021年的B轮融资中,中信证券、中元九派、致道资本等投资者合计认购了约8,550万元,对应公司投资后估值约5.59亿元。 利益共享的合伙人计划 大众口腔上市前,由姚雪、沈洪敏及中山医疗投资分别直接持有约1.24%、1.17%及81.32%,而中山医疗投资则由姚及沈分别持有约44.11%及31.38%。换言之,他们被视为共同的控股股东。 公司扩展主要通过独特的合伙人计划,它邀请中级或以上职称,或取得资格证书5年以上的牙医,或是在口腔医疗服务方面技术精湛,并在特定专科拥有技术优势或具有营销及管理经验的医师,而且年龄介乎35至55岁。参与计划的人士可成为公司新设口腔医疗机构的少数股东,实现利益共享。 要估计大众口腔上市市值,可参考现代牙科(3600.HK)的预期市盈率7.02倍,以大众口腔今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2,040万元引伸至全年4,080万元计算,估计其市值为2.86亿元(约3.06亿港元),但留意的是这估算低于其2021年B轮融资时对应的估值5.59亿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CC sinks over its sponsorship of S2C

中证监重罚思尔芯 保荐人中金或难辞其咎

今年6月思尔芯因欺诈发行遭证监会重罚,近日其保荐人中金公司也因未勤勉尽责而被立案通知,监管机构最终会否出重拳,需有待观察 重点: 思尔芯被监管机构重罚5年内不获受理新股上市申请,为注册制实施后首例 立案通知或令中金公司股价短线受压,而该公司上半年承销保荐收入同比已跌64.8% 罗小芹 吴清今年2月被委以中国证监会主席的重任,上任之初作风强硬,对上市公司财务做假批出罚单如雪片飞来,但却少涉及大国企和券商,打假对象似有选择性。今次证监会向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908.HK)发出立案通知,或能一洗外界对该会执法欠公允的负面印象。 10月11日,中金公司确认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及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S2C Limited)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保荐业务未勤勉尽责(或称尽职调查),公司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思尔芯是香港上市国微系统(2239.HK)的联营公司,专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EDA),其发行上市申请于2021年8月获证监会受理,同年12月该会对思尔芯实施现场检查,发现公司涉嫌存在虚增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2022年7月,思尔芯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半导体也没情讲 半导体领域一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鼓励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产品,中国政府于2014年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规模987亿元,2019年10月加码成立大基金二期,规模增加一倍至2,042亿元,思尔芯是在2020年虚增营收和利润,显然它急于赶搭大基金二期的便车,但作为保荐人的中金公司,也将思尔芯上市看成国家级任务,或许是其在保荐失职的最大原因。 当时证监会主席是易会满,他对思尔芯涉嫌欺诈发行进行立案调查和审理,但一直未作出实际的纪律处分,直至今年初吴清走马上任,倒查10年财务数据,监管形势出现急剧变化。 上交所于今年6月11日对思尔芯施以5年内不受理其新股申请的重罚。这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但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个欺诈发行案例,也是注册制下首个拟上市的企业被罚5年内不获受理上市申请的个案,之前上海晶宇环境工程的纪律处分也只是3年内不受理其上市申请。 此外,包括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黄学良等思尔芯的相关责任人被处以1至3年不适合担任发行人董事、监事、高级经理人员的纪律处分,黄学良本人亦被当局处于1年内不受理其控制的其他发行人的新上市申请。 据监管机构披露,思尔芯通过三种方式来虚增营利,分别为虚构销售交易、提前确认收入,以及少计期间费用。思尔芯通过上述方式,在2020年虚增营收共1,567万元,对应虚增利润1,247万元。 大券商也没情讲 证监会对中金公司发布立案通知,虽然对中金公司的承销保荐业务构成一定压力,从而短在线影响公司股价,但应不会动摇公司在承销保荐市场的一哥地位。 根据Wind引用今年前三季数据,中金公司仍然在香港新股承销业务遥遥领先,承销新股规模为204亿港元,远高于第二位美银证券的143亿港元和第三位中信证券香港的22.3亿港元。 不过,自证监会新主席吴清上台后严打新股,中金公司的券商业务亦受颇大影响,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148.92亿元,同比下降20%,股东应占净利润22.28亿元,亦倒退37.4%。期内股权融资承销与保荐收入倒退64.8%至4.68亿元,拖累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下跌36.6%至13.39亿元。 中金公司今年预测市盈率仅为6.08倍,较中信证券(6030.HK)7.79倍为低,主要是中信证券在具防守性的资产管理业务表现平稳,反而中金公司因为股市低迷,新股承销和保荐收入出现大幅倒退,此消彼长之下,中金公司股价相对更廉宜。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announced Thursday it plans to merge with Haitong Securities Co. Ltd. via a share swap.

快讯:国泰君安拟换股合并海通证券

最新: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611.HK; 601211.SH)周四宣布,将会向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837.HK; 600837.SH)发行A+H股,以换股合并海通证券,而国泰君安亦将发行A股以筹集配套资金。 利好:两家券商均表示,是次重组有利打造一间一流投资银行,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在正式宣布合并前,两间公司需要事先取得有权监管机构的同意或批准,并需要提交双方各自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再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 深度:国泰君安及海通证券均属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旗下公司,以去年财报数据显示,国泰君安总资产规模达9,254亿元,而海通证券总资产规模为7,546亿元,两间公司合并后,总资产规模将高达1.68万亿元,超过中信证券(600030.SH)的1.45万亿元,成为行业一哥。由于中国股市近年表现疲弱,官方正计划改革券商行业,并发布了新的指导方针,以鼓励行业内的并购和重组,有分析预计,今年的券商并购趋势将会加速。 市场反应:国泰君安及海通证券宣布其A股及H股短暂停牌,等待进一步公布。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房地产市场疲软 海银控股寻新财富

这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跨出专注于为富裕投资者提供房地产相关投资的传统,进行多元化发展 重点: 海银控股正在进行多元化发展,跨出以房地产为中心的财富管理业务,涉足更广泛的资产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 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六个月里,该公司营收增长17.6%,但利润与上年同期持平   沈如真 在海银控股(HYW.US)于2021年初在美国IPO之前,这家中国财富管理公司试图借助其与中国龙头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中国恒大(3333.HK)的联系,来激发投资者的兴趣。当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房地产价格持续了长达二十年、每年两位数的涨幅。  “我们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财富管理产品分销商……(房地产财富管理产品)在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中国投资者中大受欢迎,”总部位于上海的该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中吹嘘说。 然而,把时间快进到两年多一点之后的今天,海银控股总裁王滇现在正在努力撇清其管理的公司与恒大的关系,后者已名誉扫地,成为中国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的典型代表。 在上周四发表的一封冗长的2023年股东信中,王滇一次都没提到恒大或房地产行业,信中回顾了海银控股在截至去年12月底的六个月的最新业绩,以及此后的公司发展。 相反,王滇集中介绍了公司不断实现产品和业务线多元化、加大技术投资的努力,及其“财富+健康”战略。根据该战略,海银控股涉足更稳定、潜在利润丰厚的医疗保健业务,为高净值人士提供服务。  “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充满挑战,2022年的疫情让情况进一步复杂化……海银在过去一年里仍继续前行,寻找机遇并取得突破,”王滇对股东表示。 这一重大转变突显出在北京方面努力遏制高杠杆开发商的努力下,中国的投资格局发生巨变,在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时期,那些开发商蓬勃发展。就在两年前,海银控股还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繁荣会持续下去,为客户提供强劲、稳定的收益的来源。 如今,房地产相关投资产品已成为投资者的最新“禁区”,很多人因源源不断的债券违约、股市暴跌甚至部分企业破产重组而蒙受损失。 海银控股的转型计划还突显了一家拥有17年历史的公司的决心和敏捷,该公司在中国多个经济和政策周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幸存者,这些周期扼杀了许多企业。 它是一家民营企业,所处的还是敏感的、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国有企业主导的金融领域,这使它的承受能力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至少目前,海银控股的未来因中国疫情后复苏乏力、中美紧张局势挥之不去和激烈的竞争而阴云密布。全国财富管理市场拥挤,有1,000多家参与者,其中包括很多中国顶级券商。但该公司的重心从房地产转向,似乎正在开花结果,至少从其最新业绩来看是如此。 截至去年12月底的上半财年,海银控股收入同比增长17.6%,至10.4亿元。其净利润增幅则要小得多,为0.3%,达到7060万元。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期内交易额达401亿元,较上年增长6.9%。 多元化驱动 海银控股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这六个月规模达到70.1亿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多,从中可以看到其在财富管理之外的多元化努力。该公司还开始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从这项新兴业务中获得收入。 在其主要的财富管理部门,该公司正在迅速减少对房地产相关产品的依赖,它们曾占其投资组合的一半以上。2022年,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占销售给海银控股客户的理财产品总交易金额的37.9%,低于一年前的58.2%。 与此同时,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产品的交易额跃升111.8%,这反映出该公司正努力转向表现较好的新增长引擎。 海银控股在之前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它也在从长期投资产品转向短期投资产品,反映出其产品战略和客户偏好的转变。此外,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它还主要通过香港子公司,推出了更多离岸产品,以对冲汇率风险和放缓的国内经济。 但海银控股更为大胆的举措之一是进军健康管理服务,这是其“财富与健康”双引擎增长计划的一部分。通过涉足健康管理业务,它希望创造交叉销售机会,更好地为那些高净值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该业务规模仍相对较小,截至去年底仅有28,763名客户,收入3,800万元。该公司在过去两年中收购了上海、北京、成都和重庆的五家高端诊所,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将海银健康整合到我们的客户服务矩阵中,它将与我们的财富管理业务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王滇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如果看一下中国的健康管理行业,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增长机会,特别是在高端领域。” 业务的重组帮助海银控股在经济挑战中继续前行,而其很多同行都遭受了重创。其中包括钜派投资,它销售的也是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的产品,去年该公司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因为股价下跌使其市值低于上市公司必须满足的1500万美元(1.09亿)水平。 然而,海银控股面临着来自更大的竞争对手诺亚控股(NOAH.US; 6686.HK)的激烈竞争,后者拥有中国独立财富管理市场20%的份额,也一直在积极发展离岸业务。与海银控股一样,诺亚控股也经历了从一家普通的资产管理公司向更注重高净值客户的转型,由此可见对此类客户的争夺激烈。 包括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和中信证券(6030.HK;600030.SH)在内的券商也在加码它们的财富管理业务,以期在摩根士丹利估计可能增长到16万亿美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获得更大份额。…

快讯:量子之歌上市 股价表现平淡

最新:成人教育公司量子之歌(QSG.US)周三首日挂牌,成为一年多以来,第一家由大型投资银行承销上市的中概股。利好:该公司的美国存托股票(ADS)定价为12.5美元,处于11.5美元至13.5美元区间的中间,反映出不俗的市场需求。值得关注:量子之歌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集了4,000万美元(2.7亿元),该金额略高于该公司去年上半年的2.33亿元中期亏损。深度:量子之歌是成人教育供应商,重点是金融知识教学。在截至2022年6月的财年中,其收入增长了63%,达到28.7亿元,但其收入在截至去年9月的第三季有所收缩。公司上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背后的知名承销商,它们包括美国银行巨头花旗,以及中国大型投行中金和中信证券。由于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之间的纠纷,这些大型投行已停止承销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新股一年多了。但这一纠纷在去年下半年基本得到和解,为中概股今年恢复上市铺平了道路。市场反应:周三开盘时,量子之歌的股价上涨近10%,但其涨幅后来略为回吐,收盘价为12.52美元,仅比定价12.5美元略高0.16%。翻译:阳歌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