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剑指餐饮外卖 挑战美团饿了么
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正与大型连锁店和高质餐厅合作,准备挑战美团和饿了么的双头垄断地位 重点: 京东已发出信号,准备进入中国庞大的餐饮外卖市场,它极有可能把达达的本地配送服务作为基础 通过瞄准大型连锁店并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此行动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取得良好效果,但短期可能会影响京东的利润 阳歌 随着电子商务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寻求在中国庞大但竞争激烈的餐饮外卖市场占有一席位,在该市场形成双头垄断局面的饿了么和美团(3690.HK),将迎来一个新的重量级竞争对手。 本周早些时候,在京东发布广告招募“品质堂食餐饮商家”后,中国媒体纷纷对此报道。京东给出的条件同样引人注目,包括5月1日前入驻餐饮商家免佣金。这对新餐厅来说应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因目前饿了么和美团对入驻餐饮商家的收费,通常在订单金额的5%到25%之间。 这个故事另一个有趣的转折,是京东最近计划将子公司达达(DADA.US)私有化,后者与杂货店和连锁药店等合作伙伴合作,运营着一项本地配送业务,这个网络可以让京东立即具备运营此类餐饮外卖服务所需的基本配送基础设施。 如果私有化成功(京东目前控制着达达63%的股份),京东很可能会让达达重新在香港上市,以筹集资金,用于这项新的外卖配送业务。和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样,京东越来越倾向于让旗下各业务部门在香港而不是美国上市,以对冲日益加剧的中美紧张局势的影响。 京东于2020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作为对其2014年在美国上市的补充。2021年,公司又让旗下的京东物流(2618.HK)和京东健康(6618.HK)在香港上市。 过去十年,中国的餐饮外卖业务风靡一时,全赖中国餐厅数量庞大,同时技术也让集中配送订单变得非常快速和容易。饿了么是第一个进入该行业的大公司,随后是美团和百度(BIDU.US; 9888)。饿了么2017年收购百度的服务时,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就已经是其主要投资者了,一年后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饿了么。 由此形成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网上的一篇报道称,美团和饿了么目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该市场的规模估计为515亿美元。据该报道,饿了么称2023年其用户达到7.5亿,与400万家餐厅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团拥有6.7亿用户,合作餐厅690万家。 阿里巴巴的最新季报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个月里,包括饿了么在内的本地服务业务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4%,至177亿元(24.3亿美元)。集团息稅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A)亏损3.91亿元,不过和上年同期25.6亿元的EBITA亏损相比仍有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美团报告其外卖服务(包括餐饮外卖)收入在去年二季度增长13%,从上年的204亿元增至230亿元。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二季度的增长速度较一季度的24.6%大幅放缓。 达达的基础设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京东会如何发展其餐饮外卖业务,以争夺市场份额。分析人士指出,京东宣布仅跟“品质堂食餐厅”合作表明,它可能想把重点放在高端业务上,而把主要靠价格竞争的众多小餐厅留给饿了么和美团。 这种策略看来很明智,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因为大型全国性连锁店和高端餐厅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总的来说都更好,这应该会让它们成为京东更好的合作伙伴。一份报告指出,京东已经在与几家大型全国连锁餐厅直接合作,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品牌尊宝比萨和袁记云饺,以及汉堡王的在华业务。 看看达达的两大手机运用程序——达达秒送和京东秒送,会发现前者很有可能就是面向新的餐饮外卖服务。另一项服务京东秒送主要是与沃尔玛、山姆店、奥乐齐和联华超市合作,提供生鲜杂货配送服务。达达秒送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它已经在提供餐饮外卖服务,参与的大型连锁店包括麦当劳和 Shake Shack,以及咖啡和茶饮连锁店星巴克、奈雪的茶和喜茶。 达达的这两大应用程序中,达达秒送近来发展势头迅猛,而京东秒送则呈相反趋势。京东秒送曾经是达达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达达秒送已在去年取而代之,目前占公司收入的约60%。这两项独立服务的存在,是2014年通过合并形成达达集团的结果,在达达集团私有化之后,京东很可能会将两项服务合而为一。 投资者对京东意欲挑战饿了么和大众点评的消息不是特别感兴趣,或许是担心该公司初期会因此遭受巨额亏损。在报道出现后的三个交易日里,京东在美国上市的股票下跌了6.1%,不过该股在过去六个月里仍上涨了52%,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9月中旬以来的一波大涨。 即便经历了这一轮上涨,京东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也只有13倍。远远不及阿里巴巴的25倍,更不敌美团的45倍,不过倒是和拼多多(PDD.US)的12倍相差无几。拼多多最近因旗下热门的低成本国际电子商务网站Temu受到审查而承压。 总而言之,京东进军餐饮外卖的举措看起来是一次聪明的、有针对性的尝试,通过聚焦大型连锁店并利用公司现有的基础设施,有望在长期内取得成功。但在未来几年,这项新举措也将是一个无底洞,可能会严重压低京东的利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用户数量高速增长 达达三季度净亏损率环比收窄
京东集团 (JD.US; 9618.HK) 旗下物流公司达达集团 (DADA.US),周三公布最新业绩报告,今年第三季度录得营收24.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6.2亿元下滑7.3%。在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公司三季度录得净亏损5,940万元,去年同期为920万元。 按业务划分,"达达秒送"平台第三季营收同比增长38.6%至14.9亿元,去年同期为10.8亿元,增长主要来自于向各连锁商家提供的同城即时配送服务订单量增加。京东秒送平台第三季营收为9.3亿元,去年同期为15.4亿元,下滑39.6%。收入减少原因是在线广告和营销服务收入减少,以及自2024年2月以来推出的配送费用减免计划导致。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京东秒送"在月均下单用户数和订单量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速双双超100%。秒送在京东用户群体中的渗透率环比持续提升。此外,在刚刚过去的京东“11.11”期间,秒送的线上订单量日峯值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达达首席财务官毛军称,得益于整体营销及运营效率持续优化,三季度达达集团在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率环比收窄3.7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周三美股盘后,达达集团股价上涨3.8%,报1.63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外包模式凑效 闪送申美上市
这家同城快递公司拟募资1亿美元,可能是自极氪5月上市以来,中国公司在纽约规模最大的上市 重点: 闪送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集资1亿美元 这家同城快递公司通过外包的形式,雇用骑手和部分客服人员,以压低成本 谭英 今年,中国IPO并没有真正重返华尔街,虽然三年前开始的监管障碍大部分已清除﹐但因中美紧张局势和投资者信心疲软,完全抵消了监管放松的利好消息。 但一些值得注意的大型上市正在慢慢进入纽约,其中包括闪送有限公司,该公司于上周提交最新申请,拟募集资金1亿美元。这将使其成为自5月份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ZK.US)融资4.41亿美元以来,华尔街最大的中国IPO。虽然提供同城配送服务的闪送的集资规模远远比不上极氪,但与今年上市的大部分中国公司相比,是次的集资金额还是很大。 根据Dealogic的数据,截至8月中旬,今年只有13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6.42亿美元。闪送的IPO规模,以及早前极氪的IPO规模表明,形势可能正在好转。 但这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到,上个月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的大型IPO,因市场信心疲软而在最后一刻被叫停。在线教育公司云学堂(YXT.US)上个月成功完成纳斯达克上市,但只筹集到2,500万美元,而它起初的目标是3,300 万美元。 闪送在IPO招股说明书中,未提供有关融资金额的信息。但媒体报道称,该公司的目标是1亿美元,估值71亿元,将比2021年少30%。在申请IPO之前,闪送通过七轮融资筹集到高达3.88亿美元的资金,其中最后一轮1.25亿美元的融资发生在2021年3月,由顺为资本、SIG海纳亚洲和五岳资本领投。 与很多处于早期阶段的中国IPO候选公司不同,闪送其实处于盈利状态。这对该公司来说应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美国投资者已厌倦了支持拥有大量客户但亏损巨大的中国公司。该公司聘请了相对知名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里昂证券、德意志银行和瑞银来承销此次IPO,证明其上市潜力相对较大。 闪送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的10个季度中,该公司有7个季度实现了盈利。这些利润也伴随着一些警示,我们稍后再来讨论。但能够盈利就相当不错。 招股说明书显示,闪送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8亿元,利润1.24亿元。这比竞争对手达达(DADA.US)的表现要好,达达今年上半年净营收48亿元,亏损6.14亿元。而且与达达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6.5%不同,闪送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5%。 中国最大的同城快递公司顺丰同城(9699.HK)报告今年上半年营收68.8亿元,盈利6,220万元。但这次小幅盈利,以及2023年全年的小幅盈利,都是在连续多年亏损之后取得的。 劳动力成本高昂 同城配送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闪送表示,它通过众包骑手来解决这个问题,骑手通过应用程序来获得工作,并被相对较高的费用所吸引。它也愿意雇用几乎任何人,包括一个名叫“Raz”的外国人,他在YouTube上记录了自己的经历。 骑手的薪酬及奖励是公司的最大成本,占2024年上半年收入的85.4%。公司也尽可能地将其他劳动力外包,包括203名客服中的61%。 该公司表示,它还通过收取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来实现利润,相信消费者会认可其更高水平的服务,并愿意支付溢价。 闪送没有采用其他大多数电商物流服务商所采用的聚合模式,即为单个骑手分配多个任务,它称这种做法会增加成本,并导致损失。相反,它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企业客户可能更愿意为此支付溢价。事实上,有消息称,企业客户占到该公司订单的20%至30%。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像顺丰速运和其他主要的快递公司都试图通过降低成本来控制风险,”闪送创始人、董事会主席薛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完全采取了另一条路线,从服务开始,经过精心设计,使其达到消费级,满足用户的速度和安全需求。” 闪送的招股书将以下两种服务区分开来:一种是“专属”的按需配送服务,比如达达集团,其大部分业务来自大股东京东;另外就是像它这样的独立快递公司。它声称,独立快递公司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个行业,2023年至2028年期间每年增长27.8%,而整个按需配送市场每年增长19.1%。 闪送表示,它是“独立”类别下的最大企业,占据了33%的市场份额,截至6月,已在中国295个城市开展配送服务,注册骑手达270万。该公司表示,其独立地位使其能够将客户放在第一位,而像达达这样的公司,必须优先考虑相关利益方的配送。 但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闪送的利润带有星号。该公司去年的净收入为1.1亿元,而2022年则有亏损1.8亿元。该公司扭亏为盈的部分原因是政府拨款,从2022年的92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7,430万元。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司指出,这一增长是其今年实现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指出此类拨款“由相关政府部门酌情决定”。 由于收入结构复杂,中国的外卖行业既受到监管部门的骑手劳动权益审查,也偶尔出现会计丑闻。今年早些时候,达达承认虚报了约5亿元的收入,导致股价大跌。许多中国公司都存在类似违规行为的风险,但随着外部审计师变得更加严格,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关注中概股的人士将密切留意闪送,看看它是否能够完成首次公开募股,并实现1亿美元的融资目标。它的盈利能力和不断增长的收入可能有助于吸引投资者,尽管对中概股持续的负面情绪仍将是一个主要障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沃尔玛出售达达股份 与京东彻底“分手”
根据周一美国证券交易所文件,沃尔玛 (WMT.US) 已将其持有的中国同城配送公司达达集团(DADA) 9.3%的股份出售给达达大股东京东(JD.US; 9618.HK)。文件显示,此次出售使京东在达达的持股比例增至63.2%。 此次交易后,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将离开达达董事会。达达还表示,出售股份后,其预计将继续与沃尔玛开展“互利的业务合作”。 此次出售标志着沃尔玛与京东近期的“分手”拉上帷幕。上个月,沃尔玛出售了其京东9.4%股权,该股份是沃尔玛2016年与京东结盟时获得。沃尔玛表示,此次交易将使其能够专注自己的中国业务,包括其山姆会员店,这些门店在精打细算的中国消费者中受到热捧。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坦白从宽 美证监放容联云一马
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指控这家云服务提供商存在虚报收入,但由于该公司配合调查,未对其处以罚款 重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云服务提供商容联云收入造假,但也对它配合调查予以认可 公司于12月宣布对董事会进行大改组,但由于竞争激烈和中国经济放缓,它的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阳歌 它曾是这个冻结期前最后一批在纽约上市的大型集资公司,2021年2月在纽约上市时筹集了3.2亿美元,中国云服务市场被寄予厚望。但在2022年5月被曝出高达3,000万元的销售额造假后,原本财务业绩已一般的容联云通讯(RAASY.US)股价,由面对一场毛毛雨变成经历倾盆大雨。 现在,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最新公告,宣布就对该公司的欺诈指控达成和解后,容联云希望把这一段算不上光彩的过往翻过去。公司想效仿同样爆出丑闻的瑞幸咖啡(LKNCY.US),后者在2020年承认了规模更大的造假,此事令华尔街陷入震荡,并且可能是SEC从2021年开始打压中国公司IPO背后的一个导火线。 容联云一事也对同城快递服务提供商达达(DADA.US)产生了影响,该公司上个月也刚刚承认存在类似的财务造假行为。 三个案例都值得注意,因为它们的欺诈行为是通过内部审计,而不是通过SEC发起的调查发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SEC之前几乎无法查阅这些公司的内部账簿,因为它们的大部分乃至全部会计记录都在中国,不在SEC的触及范围内。但这种情况在2022年发生了变化,SEC通过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达成的一项具有里程碑的信息共享协议,获得了查阅权限。 整体来看,所有这些事态发展应该都会让外国投资者放心,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财报正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但目前尚不清楚容联云、瑞幸咖啡和达达等公司的过错,最终是否会得到原谅,并获准重返华尔街的主要交易所。 在分别被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摘牌后,瑞幸咖啡和容联云目前都只能在场外交易。达达仍在纳斯达克交易,但如果无法在清理会计烂摊子的同时提交年报,它可能会面临摘牌压力。瑞幸咖啡此前曾表示,如果纳斯达克允许,它希望重新上市,但纳斯达克尚未就此事公开发表评论。 可能因为和解协议刚达成,还没顾上考虑重新上市的可能性,容联云表示仍在确定下一步行动。 虽然被SEC指控欺诈显然从来都不是啥好事,但考虑到各种情况,此次和解的条款似乎是容联云所能期望的最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容联云全力配合调查,SEC并未对它的违法行为处以罚款。这与瑞幸咖啡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因将2019年的收入夸大了22亿元(相当于它当时预期年销售额的40%左右),而在2020年被罚款1.8亿美元。 SEC的认可 事实上,容联云对此事的处理,SEC是持认可态度的。 在上周四发表的声明中,它表示:“证交会决定不对容联云实施民事处罚,因为该公司主动报告了存在的会计问题,全力配合了工作人员的调查,并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SEC称,调查发现,“面对完成严格的季度销售目标的压力,两名高级管理人员指示手下,不恰当地确认了许多合同的收入,而这些合同要么没有完成,要么有的甚至都还没有开始执行。” SEC声明的语气总体上是肯定的,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容联云未来如果重新上市的话,纽约证交所必定会将这种态度考虑进去。该股目前的交易价格只有0.0002美分,自去年6月宣布退市以来,其交易价格大多低于1美分。 从那时起,该公司不仅忙于修复与SEC的关系,还忙于稳定自己的阵脚。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一步是去年12月,宣布公司董事会五名成员辞职,其中包括首席执行官孙昌勋放弃了董事长职位。其他离任的董事,包括首席财务官李亦鹏和首席产品官熊谢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孙、李、熊虽然离开了董事会,但都保留了在公司的职位。这与瑞幸咖啡截然不同,瑞幸的两名高管在欺诈事件发生后都被赶出公司。瑞幸随后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开始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故事,赢回了投资者,股价从2020年的低点推高了10倍以上。 如果容联云能够证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改革,SEC可能会对其重新上市持开放态度,那么赢回投资者的一个主要障碍可能只是增长的停滞。在丑闻发生前的最后一份财报中,公司算不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21年三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44.3%,达到2.76亿元。若扣除欺诈行为,实际增长率将降至30%左右,但不管怎么说,实际金额都相对较小。 现实情况是,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在急剧放缓,这可能会影响企业在云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与此同时,美国的出口限制也可能影响该行业的发展,这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最近决定放弃之前计划将云部门剥离为独立公司的背后一个因素。 总的来说,容联云的整体前景仍然相当不明朗。SEC的肯定态度可能会为该公司重新上市铺平道路,如果它想重新上市的话。首先它需要让投资者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未来的企业,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同时在老的管理层仍然在位的情况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经济放缓消费谨慎 顺风系股价受压
物流巨头顺丰速运旗下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的股价,均远低于2021年IPO价格,而它们的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计划亦进展缓慢 重点: 2,6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未能提振中国最大的同城快递公司顺丰同城的股价,该公司是从物流巨头顺丰速运分拆出来的 顺丰速运分拆出来的另一家公司,同时也是香港首个以物流为主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股价,也远远低于其IPO价格 谭英 上周宣布最多动用2亿港元(2,560万美元)回购股份的计划时,杭州顺丰同城实业有限公司(9699.HK)给出了标准说法,称此举将“展示集团对自身业务发展和前景的信心”。 之后该股几乎纹丝不动,这种市场反应同样常见,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恒生指数较1月的高点已下跌25%,股市乏力可见一斑,这是中国经济放缓的直接后果,几乎所有股票都承受着由此带来的重压。像顺丰同城这样的公司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因为它们依赖消费者的支出,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 顺丰同城是中国最大的提供按需配送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连接着生鲜、零售、电子商务和其他本地服务等领域的38万商户和1,850万消费者。公司于2019年开始独立于母公司——物流巨头顺丰控股(002352.SZ),并于两年后在香港上市,筹集资金21.5亿港元。 在受到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拖累之前,其股价曾一度达到当前水平的近三倍。 和许多其他公司一样,随着去年底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结束,顺丰同城的业务也开始反弹。据8月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该公司上半年营收增长28.8%至57.5亿元(7.86亿美元),毛利润增长一倍多,至3.83亿元。它还凭借上半年3,030万元的利润实现盈利,扭转了上年同期亏损1.439亿元的局面。 顺丰同城是顺丰控股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之一。另一家是顺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2191.HK),运营着三个高级物流中心,在2021年的IPO中筹集了26亿港元,并成为香港首个以物流为主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与其姐妹公司非常相似,顺丰房托上市之初起步强劲,但去年在中国严格的新冠疫情管控下陷入了困境。尽管收入和利润增长强劲,但当前股价仍比发行价低大约40%。 从市值来看,顺丰同城是两家公司中较大的,市值66亿港元,是顺丰房托21亿港元市值的两倍多。但从受投资者青睐的程度来看,情况又截然相反。顺丰同城目前的市销率仅为0.52倍,而规模较小的姐妹公司顺丰房托的市销率为4.7倍,这或许反映了顺丰房托作为上市物流地产公司相对独特的地位。京东(JD.US;9618.HK)支持的达达(DADA.US)也提供同城配送服务,其市销率为0.68倍,略高于顺丰同城。 这两家子公司均由顺丰控股(又名顺丰速运)创始人王卫控制,该公司于2017年在深圳借壳上市。今年8月,它申请在香港二次上市,承销商为高盛、华泰证券和摩根大通。 物流领导者 顺丰速运是中国领先的物流公司之一,市值高达1,930亿元。该公司为香港上市准备的首份招股说明书显示,它的业务覆盖20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5架飞机和17.6万辆车。与子公司一样,尽管去年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强劲增长,但它在深圳上市的股票今年已下跌了三分之一。 顺丰经常被称为“中国的联邦快递”,通过此次股票发售可能会筹集高达30亿美元的资金,为其成为能与联合包裹(UPS.US)、敦豪快递(DHL.DE)和联邦快递(FDX.US)等市场领导者抗衡提供更多动力。 王卫是两家规模较小的顺丰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分别持有约60%的股份。2017年,当他穿着印有公司标志的黑色夹克、蓝色牛仔裤和运动鞋,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顺丰速运上市的钟声时,他成为了中国第三大富豪。1993年,他在靠近香港的华南城市顺德创办了顺丰速运,当时只有六个人和一辆面包车从事包裹递送业务。彼时,民营企业从事快递业务还属于非法。 王卫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全家搬到了香港,他的父母不得不从头开始,因为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不承认他们的学历。2011年接受《人民日报》的一次罕见采访时,王卫承认,和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企业家一样,他的创业始于灰色地带,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企业创业。 对于顺丰系的三家上市成员来说,最大的成本之一是劳动力。在顺丰同城上半年53亿元的收入成本中,劳务外包成本占到了52亿。 顺丰速运和顺丰房托都没有公布各自的劳动力成本,但这类成本可能也相当高。毕竟,从运货的卡车到摩托车,顺丰在中国各地的17.6 万辆车需要有人来开。顺丰房托的劳动力成本,来自运营仓库所需的大量劳动力。 阻碍顺丰速运推进赴港IPO、打压其两家子公司股价的主要因素,无疑是目前市场对中概股态度冷淡,尤其是消费类股票。另一个因素可能是顺丰员工的工资不断上涨,这一点也在逐渐削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抖音进攻外卖市场 美团业务影响有限?
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即将试点推行外卖配送业务,市场关注此举会否颠覆外卖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