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找钢集团完成De-SPAC交易在港挂牌上市
港股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市场完成第二例De-SPAC收购,中国钢材交易数字化平台找钢产业互联集团(6676.HK),周一成功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Aquila Acquisition Corp. (7836.HK)完成并购交易(De-SPAC),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通过De-SPAC模式在港上市的企业。 两者完成合并交易后,Aquila Acquisition Corp.的上市地位被撤销,找钢集团作为继承公司直接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成为上市公司。据公司公告,找钢集团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0港元,获准许股权融资股份数目155.85万股,所得款项净额1,492万港元(192万美元)。此前,找钢集团通过PIPE投资人已经募集资金约5.326亿港元。 找钢集团周一首度挂牌,首日股价表现反复,最高见11.98港元,最低曾破发见7.8港元,最终全日收报10.02港元,微升0.2%。 找钢集团是港股第二家完成De-SPAC并购的公司,去年10月,新加坡电子商务公司狮腾控股 (2562.HK)与香港汇德收购公司合并后上市。另一家香港SPAC公司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7855.HK)去年12月宣布,与美国自动驾驶技术制造商图达通合并,正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交易。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找钢合并Acquila 香港De-SPAC上市第二击
Acquila Acquisition Corp.的股东将于2月27日就与该钢铁交易平台的合并进行投票,为找钢集团3月10日上市铺平道路 重点: Aquila Acquisition Corp.预计于本月底完成与钢铁交易平台找钢集团的合并,距离监管截止日期仅剩数周时间 去年前九个月,找钢集团的收入同比增长42%,距首次盈利又近了一步 阳歌 香港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项目自三年前推出以来,一直不太活跃,截至去年8月,只有五宗这样的上市。不过,这几家上市的SPAC公司仍然带来了一些戏剧性场面,在三年的最后期限快速逼近之际,它们正争分夺秒地完成与实体公司的合并。 作为2022年3月在香港上市的首家SPAC,Aquila Acquisition Corp.(7836.HK)处于这样一场竞争中,因它的三年期限将在下月截止。上周,公司宣布针对先前披露的合并计划时间表,如果按计划进行,其上市壳公司将在截止日前几天,被钢铁贸易商找钢集团(2572.HK)收购。 Aquila在2月5日提交一系列文件,其中一份文件显示,依据最终协议的条款,八位投资者同意在交易完成后,以每股10港元的价格购买5,360万股找钢集团股票,筹集资金达5.36亿港元(6,900万美元)。 Aquila在上市时还筹集了10亿港元,意味找钢集团通过新一轮融资和Aquila的现有资金,获得近2亿美元的资金。 根据Aquila2月5日提交的另一份文件,找钢集团在去年9月底持有的现金为4.36亿元(6,000万美元),这笔新资金将为找钢集团在中国以外扩展业务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Aquila似已获得所需的大部分或全部监管批准,或预计很快将获得这些批准,它已安排在2月27日召开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合并事宜。如果股东批准该交易(这似乎很有可能),Aquila将于2月28日停止作为上市公司交易,而新上市的找钢集团将于3月10日开始交易。距离Aquila在2022年3月18日以香港首个上市SPAC的身份盛大登场三周年的日子仅相差一周时间。 到目前为止,只有另一家公司完成与SPAC的合并,那就是新加坡电子商务公司狮胜控股有限公司(2562.HK),该公司去年10月与香港汇德收购公司合并后上市。另一家香港SPAC公司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7855.HK)去年12月宣布,与美国自动驾驶技术制造商图达通合并,目前也在忙着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交易。 如果把狮胜控股的交易视作一个参考指标,找钢集团最终完成借壳上市后,其股价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自合并以来,狮胜控股的股价上涨约65%,不过这些涨幅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情绪有关,而不是它的上市方式。 尽管如此,香港为数不多的几家SPAC,在竞相完成合并过程中所经历的戏剧性事件,确实反映港交所和香港证券监管机构对收购目标的严格审查。这意味最终完成合并的所有公司,可能都是相对优质的公司,因港交所正试图增强投资者对刚刚起步的SPAC项目的信心。 坎坷的上市之路 Aquila的历史很好地反映了公司的发展道路,包括截止日期前完成合并交易(也称为De-SPAC交易)所面临的困难。从2022年上市之日起至2023年9月公司首次宣布与找钢集团合并的计划,该股的交易价格基本在9至10港元间,接近10港元的IPO价格。当时公司表示,目标是在2023年底前完成这笔交易。 然而,随着2023年12月截止日期临近,公司显然无法按时完成交易,其股票在2023年11月开始下跌,一度跌至7.60港币。随着去年8月与找钢集团的交易向前推进,股票又开始回升,上周五的收盘价为9.86港币——略低于IPO价格,这似表明投资者对交易将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相对有信心。 找钢集团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运营着一个主要服务于中国钢铁行业(全球最大钢铁行业)的交易平台,因而显得颇具吸引力。它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费用,因此相对不受中国庞大的钢铁行业价格波动的影响,该行业目前因房地产市场低迷而严重供过于求。 2月5日提交的一份最新文件显示,找钢集团去年前九个月的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2%,至11.4亿元,高于上年同期的8.05亿元,也高于2023年全年29%的增幅。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公司全年收入可能会超过2021年全年13.5亿元的峰值,此前公司的业务在疫情期间受到了打击。 随着公司在疫情后的反弹,以及规模和经验的增加,该公司也一直在降低成本。其成本从2021年和2022年占总收入的约75%降至去年前九个月的71.8%,而销售和分销费用也从2022年占总收入的27%降至去年前九个月的19%。这种情况下,它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25.5%上升到2023年的32.5%,不过由于全球多元化方面的支出,这个数字在去年前九个月回落至28.2%。 这种多元化似是减少对中国市场依赖的明智之举,中国市场在找钢集团收入中的占比已从2021年的76%,稳步下降到去年前九个月的63%。公司一直在亏损,不过目前正在逐渐接近盈利。公司报告称,去年前九个月亏损5,4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41亿元亏损大幅下降。 归根结底,找钢集团看起来是一家相对稳健的公司,交易完成后可能应会获得不错的估值。但上市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戏剧性事件,可能不会鼓励其他公司在香港推出新的SPAC。…
图达通SPAC赴港上市之路或将举步维艰
这家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传感器制造商已同意通过香港SPAC计划借壳上市的交易,该计划推出已有三年,但并未取得太大进展 重点: 图达通已同意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 TechStar合并,在香港借壳上市 事实证明,由于要求严格并且投资者态度谨慎,通过香港已有三年历史的SPAC计划上市困难重重 梁武仁 又一家寄希望于自动驾驶汽车前景的公司寻求登陆香港交易所。尽管今年美国和香港都出现了一系列类似的自动驾驶汽车新股上市,但图达通这家公司的上市之旅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反而或将举步维艰。 上周五,一家名为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 (7855.HK)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表示,已签署与图达通合并的协议。图达通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制造商,这种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的关键部件。理论上,这笔交易应该会成为图达通在香港上市的一条捷径,因为合并完成后,它只需要继承TechStar在香港交易所的位置即可。 SPAC是没有实际业务的空壳实体,仅作为真实公司通过反向合并上市的工具,这种上市方式可以绕过传统IPO程序的繁琐要求。近年来,其相对简单的特点促使SPAC交易在美国激增,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科技初创公司中。 但图达通能在多快的时间内抵达终点,甚至能否实现,目前还不确定。香港在2022年初推出了SPAC计划,旨在复制此类上市在美国的繁荣,重振股市,当时香港股市仍在新冠疫情的余波中苦苦挣扎。 然而,香港的借壳上市计划几乎从未起飞过。今年10月才有了第一笔SPAC合并,涉及的是新加坡电子商务公司狮腾控股有限公司(2562.HK)。这笔交易推进相对较快,签署SPAC合并协议几个月后就完成了。但其他几笔SPAC合并交易似乎陷入了困境。 其中之一是找钢网与Aquila Acquisition Corp.(7836.HK)的合并。2022年3月,Aquila成为香港首家上市SPAC,一时引起轰动。去年夏天,该公司披露了与找钢网合并的计划,引发了外界对这家钢铁交易平台运营商即将成为港交所首家通过SPAC交易上市的公司的厚望。当时,Aquila预测该交易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 但这个时间早已过去,此事毫无进展,原因可能是未及时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必要批准。Aquila终于在今年3月向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这似乎表明交易即将完成。但九个月后,这笔交易仍未完成。 拖延这么久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防止害群之马利用该计划破坏香港股市,香港针对SPAC交易的审批程序颇为严格。在本月初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找钢网报告了聘请银行处理与Aquila合并事宜,并提醒称,该交易尚未获得港交所和香港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 谨慎的姿态 在SPAC公司上市后仍处于空壳状态时,港交所只允许专业投资者进行投资,由此可见香港方面的谨慎态度。相比之下,美国的计划允许所有人投资此类SPAC。香港的投资者本就相当保守,这使得SPAC很难筹集资金。 此外,香港的SPAC在上市时必须拥有至少10亿港元(约合1.29亿美元)的净资产,这等于是设定了很高的准入门槛。所有这些障碍加在一起,导致香港只有为数不多的SPAC存在。 但留给找钢网的时间不多了,因为它的SPAC合作伙伴Aquila必须在明年3月之前完成合并。这是因为根据香港的规定,SPAC必须在上市后24个月内找到合并伙伴并签署协议,并在36个月内完成合并,以避免解散。 Techstar于2022年12月上市,因此它宣布与图达通合并勉强满足了24个月的要求。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怀疑,它是不是因为面临在最后期限前找到目标的压力,而选择了一个不那么理想的合作伙伴。 TechStar并没有透露太多有关图达通财务状况的信息,而且公开出来的信息也并没有给人多厉害的感觉。它援引第三方数据称,2023年,图达通在乘用车激光雷达产品的销量中排名第一。图达通的投资者中包括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淡马锡帮助该公司建立了信誉。但该公司的收入增长似乎已经迅速降温。 根据TechStar提交的文件,图达通的年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长83%,达到1.21亿美元。但它在2022年才开始产生有意义的收入,2021年收入仅为460万美元。因此,似乎该公司在2023年才开始加大生产,尽管它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 对于新兴科技公司来说,要过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收入并不罕见,因为开发和实现大规模生产能力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对图达通来说,它的收入增长似乎在今年踩了刹车。该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总额约为6,600万美元,略高于去年全年收入的一半。更糟糕的是,它的净亏损正在扩大,从2022年的1.88亿美元增加到去年的2.19亿美元。 目前,无法保证TechStar和图达通的联姻一定会通过香港监管机构的审查。精明的投资者可能会对图达通的长期前景提出质疑。另一家激光雷达公司、同样处于亏损状态的禾赛(HSAI.US)于去年2月在美国上市,但其股价较IPO价格下跌了40%以上,目前的市销率为6.4倍,相对较低。在香港上市的另一家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2498.HK)市销率略高一些,为8.1倍。 与TechStar合并将让图达通的估值增为117亿港元,是其2023年收入的12倍多,在市销率方面远高于禾赛和速腾聚创。如此高的估值,再加上图达通的收入增长似乎正在放缓,表明该公司可能难以打动投资者,更不用说监管机构了,而只有这些监管机构开绿灯,才能完成香港上市。…
速腾聚创何时盈利 是三年还是十年?
速腾聚创刚公布首九个月营运数据,业务持续表现理想 重点: 公司连续三季录得销售增长 股价暴跌后,市场对公司有戒心 刘智恒 "让世界更安全"是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2498.HK)的口号,但过去半年,公司的小股东非但没有安全感,更被摔个四脚朝天,苦不堪言。股价由高峰时足足下跌近90%。投资者焦头烂额,信心好一阵子也未能复修。 速腾聚创主要是制造及销售激光雷达产品,所谓激光雷达,是利用光来测量物体距离或范围的遥感系统,主要用于汽车自动驾驶及机器人领域。 集团刚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的业务数据,激光雷达产品按季持续上升、用于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产品的销量为138,600台、用于机器人的雷达为131,400台、其它产品为7,200台,合共277,200台,分别较第二季的246,000及第一季度的240,800台,高出12.7%及15%。 若与2023年比较,增长更是相当理想,去年全年才售出259,600台,换言之今年单一季度的销量,已经与去年全年相若。 股价急升暴跌 今年1月速腾聚创才以每股43港元成功上市,初期股价一直徘徊在此水平,至5月中时股价突然爆升,至6月冲上137.5港元高位,但旋即高位跳水,股价断崖式下跌,最低见10.82港元,暴升暴跌令投资者大为惊讶! 市场当时估计,因锁定期结束,上市前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令股价一下子崩溃。事实从交易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于8月时将持股量由10.25%减至8.21%,每股平均成交价15.33港元。 股价暴泻,公司无计可施下急祭出"回购"一招。中期业绩后,频频在市场出手,由8月至今,回购逾二十次,价格由11至17港元不等。 可是回购也未能提振市场信心,直至港股在9月底美国减息,加上内地政府推出政策刺激,港股出现小阳春;在市场气氛带动下,速腾聚创股价才有所反弹,然而高位25港元只是昙花一现,近日回落至18港元水平,相对上市价仍然低近六成。 何时可见盈利? 市场除了被其股价大起暴跌吓怕外,投资者总会问一句:"公司何时有盈利?" 过去四年,集团录得股东应占亏损分别是2.2亿元、16.6亿元、20.9亿元及43.3亿元。虽然部分原因是金融工具公允值的变动影响,但在经营方面,亏损也是持续扩大,前年是6.16亿元,去年扩大至9.4亿元。 今年中期收入达7.27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2倍,但最终仍是亏损2.69亿元。若单从业务看,经营亏损更达3.22亿元,相对去年中期的4.61亿元收窄30%;但不难看到,生意做大了,对业绩的推动收效不大,别说盈利,收支平衡也做不到,此点让投资者抱有戒心。 销量无疑是增加了,盈利却迟迟未出现,主要是产品价格持续向下走。2021年时,激光雷达一台大概10,000元,到去年已跌至3,200元,今年上半年更降到2,600元。 个中原因在于内地新能源车内卷严峻,各大车企竞相降价。既然车企收入减少,很自然要在生产成本想办法,其中就是向生产各零部件的厂商压价,激光雷达当然不能幸免。 最重要是活下来 激光雷达似乎仍是一块鸡肋,研发费用庞大,许多企业都觉得盈利之路遥遥无期。中国的市场更加恶劣,无利可图外,因竞争惨烈,生产商为免失去市场份额,纷纷“以价换量”,导致价格非但不能上调,反要连年下降。 难怪德国的博世集团及采埃夫先后放弃开发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日本的先锋电子黯然退出战场,巨企除了中国的禾赛科技(HSAI.US)、速腾聚创及图达通三大龙头外,国际巨头只余下法国的法雷奥在内地苦苦挣扎。 禾赛科技股价相对去年高位30.355美元比较,下跌超过八成。集团也是未有盈利可言,市销率亦只有2.4倍。相比下速腾聚创的市销率高达6.8倍,远高于龙头的禾赛,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激光雷达的前景,或许我们可以听听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一帆的说话:“长期来看,激光雷达可以在国内实现盈利,但不确定这个长期有多长,是三年就够了,还是一不留神到十年去了。” 看来,今天激光雷达的企业先别说盈利,最重要还是活下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