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物安全法案》未落地 药明康德海外减磅避风险
市场传闻药明康德可能出售的WuXi ATU从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其他高端治疗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面临法案限制风险 重点: WuXi ATU属早期业务,后续增长恐怕乏力,但剥离该业务却能减少公司整体政策风险 《生物安全法案》2024年单独立法概率较低,也未能纳入国防授权法案快速通过 莫莉 今年以来,受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立法进展影响,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及药明生物(2269.HK)等“药明系”A、H股上市公司,股价已多次波动。如今,这把悬在“药明系”头上的利剑已暂时移开,带动整体医药外包(CXO)概念股大涨。但是,为防范政策卷土重来,药明康德仍考虑出售部分海外业务,以进一步剥离风险资产。 上周二,药明康德对于外界传言出售旗下WuXi ATU业务作出回应,表示公司目前正在评估各种选项,以保持 WuXi ATU 业务的持续运营,未就出售WuXi ATU形成任何决议,“我们正在根据我们的优先事项评估继续 ATU 运营的选择:我们的员工和需要必要的、时间紧迫的和挽救生命的治疗的患者。” 目前药明康德共有五大主营业务板块,包括化学业务(WuXi Chemistry)、测试业务(WuXi Testing)、生物学业务(WuXi Biology)、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WuXi ATU),以及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WuXi DDSU)。WuXi ATU主要包括从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其他高端治疗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 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明确提及“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WuXi ATU的细胞和基因疗法(CGT)直接面临法案限制风险。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板块贡献收入5.75亿元,同比锐减19.4%,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仅3%。药明康德在财报中指出,该分部收入不及预期的原因,是商业化项目仍处于放量早期阶段、部分项目延迟或因客户原因取消,以及受美国拟议法案影响,令新签订单不足。 对药明康德来说,WuXi ATU属于早期业务,受政策影响后,增长恐怕乏力,但剥离该业务却能让政策风险减少,从这一角度看,出售是合理的商业决策。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24年第一季以来,该业务增长乏力,成本高企,如果分拆,公司的注意力将回到其核心的小分子药物合同开发生产(CDMO)业务上,有助于利润率上升。 但是,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是当前癌症治疗领域中最前沿的方法之一,也在探索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未来潜力巨大。细胞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通过改造患者的T细胞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已经在血液癌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多款CAR-T产品获批。作为全球CXO行业巨头的药明康德,若能在这一颇有前景的业务提前布局,亦是长远之举。…
药明康德利润下滑 海外业务稳定推进
面对营收利润双降的药明康德2024年上半年财报,资本市场反应却相当积极 重点: 美国市场贡献药明康德六成收入,仅同比下降1.2%,显示政策风险相对较小 国内CXO行业内卷,将以动态定价的方式来应对竞争 莫莉 笼罩在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头上的政策阴霾尚未散去,此前的新冠相关订单收入也已锐减。这间中国医药外包服务(CXO)龙头企业在上周一发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这是过去五年来,首次出现中报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实现营收172.4亿元,同比下降8.6%,剔除新冠影响后,同比减少0.7%;净利润为42.4亿元,同比下降20.2%;经调整净利润43.7亿元,同比下降14.2%。 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这份营收利润双降的财报,资本市场反应却相当积极。财报公布次日,药明康德股价高开,港股一度涨近7%,随后股价回落,全日收涨3.8%。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或许因为药明康德在过去半年已经大幅回落甚至超跌,股价从年初的74港元,跌至当前约31港元,股价跌幅高达58%。 另一方面,药明康德业务逐渐回稳,新冠项目减少后的影响渐渐消散,有望重回增长轨道。第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6%。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在手订单为431亿元,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33.2%,这意味着公司未来18个月的收入有充分保障。 公司表示,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计 2024 年收入可达到383亿元至405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将保持正增长。 从具体业务来看,药明康德当前收入核心来源仍然是化学业务,上半年贡献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约七成,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则同比增长2.1%,相比之下,在2023年上半年,该分部业务在剔除新冠项目时同比增长36.1%,显然化学业务的增速已经见顶。 测试业务收入和生物学业务上半年的收入,分别同比下滑2.4%和5.2%。公司指出,总体需求坚挺,大多数客户取消订单是受投融资和项目进展的影响。业务规模较小的高端治疗CTDMO业务上半年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19.4%。药明康德在财报中对高端治疗CTDMO业务下滑作出解释,主要因为商业化项目仍处于放量早期阶段,其二是因为部分项目延迟或因客户原因取消,其三是受美国拟议法案影响,新签订单不足。 财报中提到的拟议法案,为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跨党派提出的《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该法案试图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当中明确提及药明康德、药明生物(2269.HK)等公司与中国军方有关联,并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市场高度关注这项法案是否会直接影响药明康德的业务进展。在最新的中报中,药明康德表示,2024年上半年在维持现有超过6,000家活跃客户基础上,新增客户超过500家。期内,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高达107亿元,同比只下降了1.2%,仍然占总收入62%,国内市场贡献了34亿元,同比增长2.8%。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产生轰轰烈烈影响的法案,对于药明康德的业务的直接影响却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 动态定价争国内市场 不过,医药行业投融资环境低迷叠加同业竞争加剧,中国CXO行业出现内卷,不少企业为了承揽生意,不得不降低价格获取订单,导致毛利率普遍下行。药明康德上半年的毛利率也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至38.9%,如果美国业务进一步收缩,公司势必将面临中国市场的高度竞争。 在业绩交流电话会议上,药明康德回应定价策略时表示,公司针对不同板块、不同客户群体制定动态灵活的价格策略,其中海外价格趋于稳定,国内订单以动态定价的方式来应对竞争。 此外,药明康德将未来拓展重点放在多肽及寡核苷酸等(TIDES)业务。该业务上半年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57.2%。近年来,降糖、减重药物正在成为医药领域的新增长引擎,其中诺和诺德的降糖药物司美格鲁肽在2023年的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二,有望成为新一代全球“药王”。这类GLP-1类药物主要是多肽类药物,成长潜力大,也给作为代工厂的CXO企业带来大量订单。截至2024年6月末,药明康德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47%。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1月,药明康德的多肽产能已达到3.2万升,同行凯莱英(6821.HK)则预计到今年6月底的多肽产能为14,250升,药明康德的产能更胜一筹,而且公司表明将继续加大投资,进一步扩大多肽产能,这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增长引擎,预计今明两年TIDES收入增速在60%以上。 当前药明康德的市盈率为9倍,略高于凯莱英的8倍,从最新财报来看,药明康德业务回归稳定,但未来的政策风险,仍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药明生物自曝业绩遇冷 紧急回购能否重塑信心?
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药明生物宣布大幅下调业绩指引,全年收入增速从年初预计的30%下调至10%,利润也将出现个位数比例下降 重点: 药明生物股价一周内下跌超过30%,自称已经严重偏离公司估值,宣布大手笔回购10%股份 收入下挫一方面因为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减少,另一方面因监管机构批准滞后,导致重磅药物延期影响收入 莫莉 过去这一周,曾经坚定看好医药外包(CXO)龙头企业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269.HK)的投资者,可能会颇为伤神。上周一,药明生物突然发出业务不及预期的公告,随后股价大幅跳水,即使公司管理层积极回应解释,也未能挽救颓势,一周之内股价累计下跌32.5%,市值缩水超过374亿港元。 以药明生物CEO陈智胜的话来说:“今年是药明生物历史上最难的一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寒冬。”在此背景之下,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药明生物宣布大幅下调业绩指引,全年收入增速从年初预计的30%下调至10%,两大核心业务中,药物开发比去年同期有3%至5%的增长,药物生产业务的收入将下降3%至6%,利润也将出现个位数比例下滑。 药明生物自2017年从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分拆独立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受惠于生物药的开发热潮、以及新冠疫情带来大量研发及生产项目,在2017年至2022年,每年收入均录得四成至八成的高速增长。 到了2023年,不仅核心业务收入下滑,整体收入增速也大幅萎缩至10%,净利润甚至出现倒退,也难怪投资者选择快速离场,光是业绩预告发布当天早上,其股价便暴跌23.8%,以致公司宣布停牌,次日复牌后仍然延续跌势,48小时内下跌超过30%。 12月6日,眼看股价一步步滑向深渊,药明生物宣布大手笔回购10%股份,总价格不超过6亿美元。公告称,这次回购是因为股价已经严重偏离了公司估值,陈智胜补充称,“因为我们有资金、有实力做这件事,不然不论股票跌到什么程度都没钱回购。” 虽然业绩增速不如预期,但作为行业龙头的药明生物仍有着充足的现金流。中期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手握76亿元现金。药明生物还将旗下专注于抗体偶联(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的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组织(CRDMO)服务业务独立出来,今年11月,负责这部分业务的子公司药明合联(2268.HK)成功登陆港交所,净筹资额高达34.8亿港元。 行业危机? “我们是行业里最后一个感受到寒冬的,但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春天的到来”,陈智胜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公司今年的新增项目或将达到100个,占全球研发领域50%以上的市场份额,预计2024年将会稳健增长,2025年及以后恢复强劲增长。 药明生物管理层屡次喊话,试图向市场传递信心,但是此番预测是否准确,则仍然有待考验。毕竟,在10月底的媒体沟通会上,陈智胜曾表示,公司年初制定的新增120个项目目标没有变,不少公募基金经理都在第三季度大幅加仓药明生物。然而一个月后,业绩预告却突然变脸,可能让投资者的信任受打击。 造成药明生物收入锐减的原因是什么?公司称,在药物开发领域,由于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放缓,导致药明生物获得的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约40个新项目,即约3亿美元收入减少;在药物生产领域,由于今年下半年监管机构批准滞后,三个重磅药物延期,大约影响了约1亿美元的收入。 新增项目数量下降的确不是个别例子,整个中国的CXO行业都存在同样问题,这或许与中国经济不景气,导致生物医药融资环境艰难有关。前三季度,同业凯莱英(6821.HK; 002821.SZ)的营收为63.8亿元,同比下滑18.3%,但对应去年同期的收入增速却高达167.25%;同期泰格医药(3347.HK; 300347.SZ)的营收为56.5亿元,虽同比增长4.5%,但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9.2%高增长。 可是,若将对比范围扩大到全球市场,CXO行业的另一位领军者三星生物(207940.KS)仍然维持高速增长。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三季度营收超过1万亿韩元(54亿元),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实现86%的增长,最新的2023年收入指引,更是从增长 15%至20%,上调至20%以上。对此,陈智胜解释称,三星生物的强项在于药物生产,而药明生物此前在该领域产能不足,生物技术投融资环境对药物生产业务的影响很小。 目前药明生物还在积极扩充产能,此前公布拟在欧洲、美国、新加坡累计投资30亿美元建厂,预计海外产能占比在2026年将接近40%。然而,这些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也导致2023年毛利减少1亿美元,成为拖累利润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新冠疫情带来的CXO行业超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许多曾经以新冠药物研发为主业的医药企业亦转型攻入CXO市场,同行竞争更加激烈。但是,随着ADC、GP-1减肥药等新的明星药品种不断推进,医药研发及生产的需求还将持续上升。药明生物当前的市盈率已回落至28倍,仍然高于药明康德的市盈率23倍。如果2024年可以如管理层所言步入春天,药明生物仍然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增长减速遇资产贬值 维亚生物失盈利引擎
维亚生物上半年收入增速跑输同业,并录得约1亿元净亏损
药明生物迈步收成期 积极强化全球供应链
医药外包服务商药明生物预告,上半年收入与净利润,将分别同比增长最多63%与37%
药明康德收入破顶 两大风险左右前景
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药明康德,预告首季收入将创历史新高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