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远洋集团56亿美元境外债重组获英国法院强制通过

房地产开发商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377.HK)提出的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周一获得英国法院批准,尽管几位债券持有人对计划提出反对。消息激励远洋集团股价周二收涨18.18%至0.26港元。 远洋集团于2023年7月陷入债务危机后,于2024年7月提出境外债重组计划。据财经媒体财新报道,重组计划分为四个组别,涉及本金合计逾56亿美元。根据法官Nicholas Thompsell发布的判决书,四个组别中,A组债和C组债分别获有关债权人100%和81.5%赞成票支持,但B组和D组分别仅获47.7%、34.9%赞成票,未达75%门槛。其中A组债因选用香港法,仍须接受香港法院聆讯。 判决书指出,若计划未获批准,公司最可能的替代结果是破产清算,对债权人整体而言结果更糟。根据英国有关法律,即使没有取得最低75%的同意票,英国法官依然有权在满足一定前提条件下,裁决整个重组方案获得通过。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ountry Garden feeling its way forward, the debt restructuring progress hinging on future cashflow

债务重组首看现金流 碧桂园“摸着石头过河”

继公布具体的重组方案后,负债累累的碧桂园终带来一份迟来的业绩 重点: 去年中期亏损128.4亿元 中期总借贷2,502亿元   刘智恒 去年4月,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2007.HK)因未能赶及刊发2023年业绩报告,被迫暂停在港交所交易。根据上市条例,若停牌18个月未能复牌,上市公司将面临除牌命运。 换言之,今年10月1日前碧桂园要通过港交所的要求,否则上市地位将消失,距离死线只有九个月时间。要复牌,首要公布集团业绩,经过一番努力,碧桂园的2023年全年业绩及2024年中期业绩,终于在市场亮相。 中期仅余67亿 2023年全年收入按年下跌6.8%,亏损1,673亿元,总借贷2,496亿元﹐手头现金638亿元。 2024年中期收入同比下跌55%至1,021亿元,亏损则收窄73%至128亿元。1年内要偿还的银行借款已达1,218.5亿元,但手头现金只余下67亿元,总负债达2,502亿元,而经营现金流更是负1.85亿元。 情况未见改善,但重组开始有眉目,本月初碧桂园公布方案,与七家银行组成的协调委员会达成共识,倘能落实,重组提案可让集团大幅去杠杆,目标是减少境外债务最多116亿美元。此外,亦将债项到期时间延长至最多11.5年,并可降低融资成本,目标是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从每年约6%降低至约2%。 控股股东亦考虑,将集团未偿还的11亿美元股东贷款,转换为碧桂园或附属公司的股份。 业绩发布,意味有望复牌,而债务重组方案渐见曙光,重组路途似迈进一步。然而,事情较想象要复杂得多。 首先有外电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碧桂园主要债权人小组尚未同意境外债务重组条款,而该债权人小组占一笔104亿美元境外债逾三成。 一切还看楼市 此外,在重组方案中,未来的现金流是重中之重。公司估计在2024年至2040年间,29个国际项目的累计应占杠杆自由现金流介乎26至30亿美元。另外,2025年1月至2033年内,预期透过出售金融投资筹集约6至8亿美元。 中国内地的物业销售更是一大关键,公司预测在2024年至2039年,可用于应付境外债务的现金介乎200至250亿元。 不过,现金流是否达到预估水平,碧桂园有一套假设条件,首要是境内房地产市场逐渐复苏下,能够维持持续经营状况及正常业务营运。另外预计境内项目的平均售价,2025年只出现低位数下降,2026至2032年实现中低位数增长,并于2033年增长稳定在低个位水平。 简单说,前提是房地产市场能否逐渐复苏,另外要看债务重组方案,能否获各方债权人接受。 后面一点现时似有明确方案,虽仍未获所有债权人接纳,但起码迈前了一步。反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最难估量,目前内地楼市仍然疲不能兴,今年售价是否只有轻微下降,以及未来几年又可否增长,没人可回答,即使中国楼市好转,实际情况对碧桂园未必乐观。 销售急萎缩 债务缠身下,市场担忧碧桂园能否如期交付,即使有意置业者,都避开高风险的企业,未必考虑碧桂园项目;何况全国开发商也要卖楼,楼市充斥庞大供应,买家选择多的是。 过去几年,碧桂园的销售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每况愈下”。2021年销售达5,580亿元,2022年同比下跌36%至3,575亿元,2023年跌51%至1,743亿元,去年更暴跌73%至只有472亿元。可见销售并不乐观,纵使去年政府不断推出稳定楼市措施,碧桂园受惠程度似有限。 事实上,去年9月碧桂园核数师罗兵咸永道辞任,由中汇安达接任。罗兵咸的辞任函中指出,迟迟未能推进财务报表的工作,因要等待碧桂园提供数据及文件,包括集团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有关在建及完工物业的减值评估,以及应收款的损失评估。换言之,对现金流的预期,当时似没有充足资料引证。那现时集团对现金流的预算,准确程度又有多高? 按目前情况,碧桂园即使能复牌及债务重组获通过,能否持续前行,要视资金情况,而资金又要看楼市,以及在低沉市场可否出售投资项目,一切都未能掌握在集团手中,碧桂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