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三季大亏179亿元 万科坚决“不躺平”
万科前三季大亏179亿元,但情况似乎正在好转 重点: 万科前三季度亏损179.4亿元,去年同期为赚136.2亿元 “十一”假期实现认购金额102.2亿元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收获了久违的“银十”,但刚出炉的三季度财报,再度提醒行业的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去年销售金额排名第二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202.HK; 000002.SZ)近日公布,今年首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为2,198.9亿元(309亿美元),按年大减24.5%,股东应占亏损179.4亿元,去年同期则赚136.2亿元。 据称这是万科成立以来,首次录得三季报亏损,也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业绩亏损。 根据公司三季报,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入771.2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业务结算面积为504.7 万平方米,贡献615.5亿元,合同销售金额年跌29.7%至538.7亿元,合同销售面积按年跌24.9%至391.3万平方米。归母亏损达80.9亿元。 另据万科在深交所公布,公司9月合同销售金额174.2亿元,按年大跌45.6%。 公司表示,三季度亏损主要原因是开发业务结算规模和毛利率下滑、计提减值、财务投资出现亏损,以及部分资产交易和股权处置的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等。 今年前三季度,万科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结算面积为1,384.2万平方米,结算收入为1,732.3亿元,分别按年跌24.4%和29.1%;同期,房地产开发业务扣除税金后的毛利率为2.7%,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 销售层面,前三季度万科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330.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1,8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8%和35.4%。 有息负债超3,200亿元 市场形势的恶化,除了经营层面的大幅亏损,也为万科带来庞大的资金压力。截至2024年9月末,万科持有资金约797.5亿元,较2024年6月末净流出126.5亿元。截至9月末,公司有息负债合计3,276.1亿元,其中一年以上有息负债占比为64.4%,资金“缺口”仍然庞大。 公司表示,今年1至9月偿还有息负债近700亿元,已完成年内全部公开债的兑付。但万科在2025年有16笔到期或行使权利的境内公开债,存续本金规模合计326.4亿元,且仅在明年一季度,就有98.9亿元的境内公开债需要兑付。偿债压力不小。 万科指,第三季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3.3亿元。但首三季计,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48.5亿元,去年同期为正2.4亿元。 为解决资金问题,万科频频折价出售资产。根据三季报,今年前九个月,包括资产出售与资产证券化在内,万科的大宗资产交易累计签约额超过232.6亿元。其中包括以约22.4亿元七折出售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 此外,万科也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回款,保障公开债务顺利兑付,包括坚持积极销售,首三季回款率100%,同时开展存量资源盘活,即透过租赁或减价方式出售换取一些收入。2023年至今,累计盘活和置换新项目36个,合计优化及新增产能474亿元。 万科今年也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10月最新一轮调整涉及华东区域、南方区域、北京区域、西南区域、华中区域本部精简职能,只设置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业务职能。 前三季度通过打通“由售改租”模式,万科盘活内外部存量房源超8,000间,其中完成集团旗下超5,500间房源的盘活。1至9月,万科租赁住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3.7% 前三季新增融资774亿元 同时,万科融资动作频频。今年1至9月,公司已新增融资与再融资774亿元。今年10底与11月初,公司公布分别从工商银行深圳罗湖支行与交通银行深圳分行贷款10亿元与150亿元,由旗下子公司提供资产抵押进行担保。 自9月下旬以来,中国房地产利多政策频出,市场吹起暖风。三季报特别提到,“十一”期间市场整体活跃度提升,公司取得良好销售表现,实现认购金额102.2亿元,日均认购较中秋假期增长113%。 自10月2日以来,内房股迎来一波追捧,万科股价逆转年内跌幅,今年至今录得2.6%涨幅,不过市销率(P/S)方面仍是低迷的0.2倍。低于华润置地(1109.HK)的0.7倍与龙湖集团(0960.HK)的0.5倍,但高于融创中国(1918.HK)的0.1倍,并与0.2倍的保利置业(0119.HK; 600048.SH)相若。 屡屡被传即将暴雷的万科,透过不断融资与抛售资产以撑待变,守住不违约的底线,并透过组织调整、降价、“由售改租”等措施精简架构、盘活存量,为景气回升做好准备。如今政策的暖风吹来,“不愿躺平”的万科或许已走出一条活路。…
曾走在破产边缘 绿城反成胜利者
绿城中国首四月的销售成绩虽有下跌,但销售金额仍远远抛离多家开发商,成为仅有几家单月销售仍能过百亿的房企 重点: 绿城今年首四个月销售达525亿元,超越龙湖成为民营房企销售一哥 集团能避开内房市场下沉的一劫,全因痛改昔日疯狂借贷发展的作风 刘智恒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当民营房企负债累累,在疲弱楼市叫苦连天的时候,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近年表现一枝独秀,这家曾两度频临破产边缘的房地产开发商,早年吃尽高负债的苦头后,痛定思痛一改高杠杆策略,今天非但能成为幸存者,更跑赢一众民营房企,让人始料不及。 绿城刚公布的四月份销售金额达145亿元(20.1亿美元),按年下跌26%,今年1至4月累计销售525亿元,按年亦下跌24.5%。虽然销售较去年跌逾两成,但跌幅相对其它民营房企要低,累计或单月销售亦远高于行业对手。 首季销售民企称王 今年内地房产市场能单月销售过百亿元的开发商寥寥可数,碧桂园(2007.HK)4月销售仅有38.5亿元,保利置业(0119.HK)亦只有56亿元,即使强如龙湖集团(0960.HK),首四个月的销售也是324亿元,同比只是绿城的一半。单计销售金额,绿城暂居民营房企之冠。 近年民企开发商的业绩每况愈下,绿城收入却节节上升, 2021至2023年分别是1,002亿元、1,272亿元及1,314亿元,去年股东应占溢利31.2亿元,按年升13%。 财务情况也远较同业健康,截至去年底止,包括抵押银行存款,集团银行存款及现金达734.5亿元,总借贷1,461.4亿元,净资产负债率只是63.8%,一年内到期的净借贷余额为325.5亿元。 是什么原因,当内地民企开发商都被债务压得抖不过气来,绿城的财务仍然游刃有余,还能在疲弱的楼市获取利润? 两次侥幸逃出生天 箇中原因其实是早历风险,反能及早调整策略,最终避过大难。今天能够傲视同侪的绿城,曾两次走在破产边缘,集团2006年在香港上市后,借助这个金融平台,不断融资疯狂买地扩展,岂料2008年金融海啸,中国经济放缓,绿城面临资金链断裂,那时有传只差一步就将控股权售予中国海外(0688.HK),却获幸运之神眷顾,政府为刺激经济进行4万亿救市方案,银行借贷立时松动,绿城得以逃过一劫。 危机过去后绿城并未汲取教训,续以高杠杆发展,期间公司确能急速壮大,但亦站在风口浪尖,销售稍不如意,随时有翻车之危。到2011年时,内地楼市放缓,绿城问题渐渐浮现,公司负债360亿元,负债比率高达163%。当时市场不时传出绿城破产的声音,时任董事长宋卫平频频在网上解话,问题不断发酵。 直至2012年,宋卫平无奈接受香港蓝筹企业九龙仓(0004.HK)的策略性入股,九龙仓共注资51亿港元,绿城才得以渡过难关。2014年中交建集团购入宋卫平手上24%股权,翌年再增持4.6%权益,至此宋卫平将大股东地位拱手相让。 经一事未必长一智,但经二事就真的不能不引以为戒,绿城不断出售项目,除减省开发资金,亦可套现偿还债项。引入投资者后,过往的急进发展受到制约,特别九龙仓起了一个监控作用,根据双方协议,绿城的净负债比率超过100%时,当有重大投资,若九仓认为对整个财务有影响,可否决掉这一决定。 汲取教训审慎而行 绿城一改勇进作风下,集团的负债急速减低,亦不再以高杠杆发展,因而能在今次内房危机中,有充裕能力去应对。 除了审慎理财外,集团近年亦将发展策略改变,由在全国遍地开花式发展改为集中于优质城市。集团董事长张亚东表示,过去五年,他们只聚焦一二线城市,包括长三角区及北京、上海、杭州等。由于只专注于优质区而放弃三四线城市,代价是在楼市兴旺时未能受惠,影响集团收入。同时,优质地区的拿地成本也相对高,令集团物业销售毛利率由2022年的16.3%,跌至去年的11.3%。 不过亦因为集中一二线优质区,供应量远较小城市来得紧绌,于是楼价得以企得较稳;同时大城市的居民收入相对高,物业销售所受的影响也较低。在目前楼市不景气下,对集团的销售提供了一定保障。 另外,绿城财务稳健,毋需政府协助保交楼或提供借贷,市场对其兴建的项目信心就较大,有意置业的人,会倾向选择绿城的楼盘,因烂尾风险低,不怕最终收不到楼,于是有助其项目的销售。 绿城虽能成为逆市奇葩,但要注意内地楼市供应量仍然庞大,去库存需要一定时间。在大环境不济下,开发商纵有天大本领也难独善其身,但只要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未来就有机会做大做强。 正如绿城首席运营官李骏早前所言:“最重要是活下去。”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董事辞任评级下调 金地前景不明朗
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突辞任,市场担忧集团债务及销售情况,公司前景不明朗 重点: 穆迪调低金地评级,并将展望调整为负面 公司第三季销售大幅下滑,按年跌逾四成 刘智恒 掌管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383.SH)二十五年的凌克,突向董事会请辞,不再担任集团董事长。外界都为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意外。金地的公告有解释,凌克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辞任。但对于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地产大佬离任,外界免不了议论纷纷。 内地财经记者契而不舍追访原由,金地集团只好回复,再次强调凌克的辞任,确实是因身体的原因,并没别的因由。但凌克的身体有什么问题,却又讳莫如深。 众所周知,内地房地产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间市值超过200亿元的房地产龙头企业,掌舵人究竟是什么紧急原因,要在行业最艰难时刻离公司而去?若是一如公司所言是健康问题,那是严重到哪个程度,才让一位在企业甚具份量的战将,要离开岗位,未能与公司共渡时艰。 凌克媲美王石 看看凌克在金地的发展历程,1992年凌克加入深圳市上步区工业村建设服务公司,这家公司是金地的前身,凌克由一个业务员开始,到1995年参与开发金地花园及金地海景花园,获得亮丽成绩,之后他在企业的发展就顺风顺水。 1998年未到四十岁,凌克已出任金地集团董事长,更在2011年带领金地成功上市,在他的努力经营下,金地打入一线房地产商之列,与万科(000002.SE)、保利(600048.SH)及招商地产(000024.SZ)合称“招保万金”。2016年的销售收入更冲破千亿,带领金地成为全国房地产企业龙头之一。 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他在集团的地位,仿如当年王石在万科一样,几乎是无可替代。因此他的突然辞任,市场难免会猜测,是否公司出现什么问题,才会突然离开。事实上,金地及凌克本人,没有理由不知道事件的严重性,而且之前是没有半点风声。 股票市场的回应,正好反映问题之严重。金地发出公告当天,股价跌停板,收市报5.52元,下跌近一成,并见五年新低,市值只有249.2亿元。公司多只债券亦下跌,当中“16金地02”跌超过25%。 金地中期财务健康 在此之前,外界都认为金地财务及业务情况稳定,公司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368.6亿元,同比上升31.1%,赚15.3亿元,下跌22.2%。公司持有现金460.8亿元,计息负债1,096亿元,净负债为53.5%。从整体情况看,虽说盈利下跌两成,但在今年的楼市困境中仍有钱赚已十分不错,再以负债比率来说,在芸芸被受债务困扰的内房企业中,情况实在好得多,可以说仍在十分健康水平。 可是,今次凌克请辞一事,在现时敏感的市场上,立时引起诸多猜测。是否金地的财务情况并非想象中理想?集团是否一如其许多内房企业一样,有一些隐藏债务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 市场都知道,过去许多开内地发商利用“表外债”方式,为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然而在国家实施“三条红线”后,开发商要大幅减债,都急于抢着卖楼套现,市场供应一下子大增,而且要赶卖楼,就要降价推售,加上经济又放缓,令楼市下滑。当债务周转出问题时会触犯条款,表外债随时要现形,结果是那些房企的实际债务,要较原来财务报表来得高。 穆迪调低评级 虽然金地财务仍然健康,但最关键的销售,近期也存在一定不明朗,2023年首9个月,金地累计销售金额1,219.3亿元,按年下跌25.2%,以今年楼市情况,销售只下跌两成多,也可以接受。然而若撇除整体看,只细看近期销售,情况就不一样。7至9月销售分别是105.1亿元、125.1亿元及131亿元,近三个月都有增长,情况也不错,然而若与去年比较,过去三个月内,每月均下跌超过四成。 即是说相对去年,金地的销情正在恶化中,特别9月时,是“金九银十”的重要月份,加上政府推出多项放宽楼市措施,销售都较8月升不足5%,反映整体楼市并不理想,情况亦未见大改善。现时要看第四季楼市,若然没有起色,对金地将构成相当大压力。 深圳评级及研究机构Ratingdog估计,如果金地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较2022年下降30%,公司一年内将面临逾45亿元的债务偿还缺口。 事实上,评级机构穆迪约半月前将金地集团的评级,由“Ba3”下调至“B3”,金地的子公司Famous Commercial Ltd的评级,也由“B1”下调至“Caa1”,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穆迪指出,金地的合约销售额下降、流动性恶化、未来12至18个内将有大量债务到期,金地的信用状况正在转弱中。负面展望,则是反映公司改善融资渠道和营运能力的不确定性。 面对市场的猜测,对公司构成一定影响,金地实应站出来,澄清市场的种种疑虑。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