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入禀清盘世茂 中资行开展房企追债潮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世茂遭国有银行入禀清盘。国有银行对本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或许意味着这波房地产调整期已进入新阶段 重点: 截至去年底,世茂净负债率高达473.2% 建行亚洲今年已对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商采取法律行动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自今年1月中国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颁布强制清盘令后,陆续有中国房企债权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其中,中国国有银行也加入这个行列。国有银行一方面透过白名单给予项目融资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资金。 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盘呈请,涉及债务金额达15.8亿港元(14.6亿元)。公告一出,世茂股价当天实时狂泻18.7%,写下历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将在稍后阶段结合其境外重组的进度,考虑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令”。 对于遭国有银行兴讼,世茂表示将”极力反对这项呈请,并持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为其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世茂认为,这项清盘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拥有写字楼、住宅楼、酒店、商场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国监管机构收紧房企监管后,众多出现境外债务违约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计已有高达117亿美元债务违约。 建行续起诉房企 经历18个月的谈判,世茂于2023年12月向债权人提交了离岸债务重组条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中,为债权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将债务转换为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据或贷款,或零息强制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可转债方案年期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转股价将其持有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不过,该转股价是目前世茂股价的20多倍,债权人认为条件较差。持有该公司25%以上未偿海外债券的主要债权人团体表示,这些条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漫长的协商过程,难以令人满意的条件,都让债权人渐渐失去耐心。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预告准备在香港采取法律行动,没想到被建行亚洲抢先。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建行亚洲第一次对中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今年2月26日,建行亚洲对大发地产(6111.HK)就3.6亿美元未偿还债务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不到一个月的3月20日,建行亚洲又对德信中国(2019.HK)提出清盘呈请,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优先票据及应计利息共3.5亿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亚洲三个月内已将三间本国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项目入白名单 中国监管机构今年1月推出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俗称“白名单”)措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1288.HK;601288.SH)、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中国建设银行(0939.HK;601939.SH)与交通银行(3328.HK;601328.SH)。预计将承接逾8,200个住宅项目,贷款总额将高达3.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措施关注的是“保交楼”,而非“救房企”。即使国有银行对房企旗下项目发放贷款,也不代表放弃对其债务采取法律行动。例如世茂在“白名单”试点城市就申报了40个房地产项目,有16个获得入围,其中对接的银行团中就包括了建设银行。 一手借钱给你保交楼,另一手入禀法院,即使是国有银行也没得商量。 随着近年房地产下行严重不景气,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根据日经新闻统计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银行财报发现,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设银行。 根据建设银行3月底公布的年报,2023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为482亿元,较2022年的336亿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4.4%增加到5.6%。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 所谓天助自助者,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唯有积极自救才能抓住一线生机。世茂除进行债务重组外,也在甩卖优质资产、提升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但这条路并不顺遂。 据世茂去年财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同比下降5.7%;股东应占亏损约为210.3亿元,与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总资产5,432.5亿元,总负债4,919.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8.7%,净负债率则从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数师审核业绩公告披露,对于财报“无法表示意见”,原因是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偿债”。 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各个房企的命运似乎也一一揭晓,各家银行也开始维护自身权益,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房企遭入禀清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泸州银行表面美好 实赖投资收益推升盈利
尽管有迹象表明贷款违约现象增加,但主要得益于非经营性投资收益,这家地方银行去年利润强劲增长 重点 尽管净利息收入萎缩,但受投资收益推动,泸州银行去年利润增长23% 虽然该公司不良贷款率下降,但违约风险最大的贷款却有所增加 梁武仁 就一家公司的财务表现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数字往往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对中国的银行来说尤其如此,往往需要对它们的财报进行拆分,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对中国数百家地方银行来说,情况甚至可能更加棘手,这些银行往往处于各种相互角逐的力量的交汇处,包括需要服务地方权力的同时,亦要努力实现盈利。 泸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983.HK)的最新业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乍一看,你可能觉得总部位于四川泸州的地方银行表现相当不错,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困境。但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它的最新年报会发现,对于同行面临的挑战,它也难以幸免。 根据上周五发布的财报,泸州银行去年净利润总计9.94亿元,较2022年增长23%。对于一家中国银行来说,这看起来相当令人羡慕,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放缓,导致很多银行违约率攀升。 它的同行中,天津银行(1578.HK)2023年的利润增长要慢得多,仅增长6%。行业巨头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尚未披露最新的年度业绩,不过它去年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几乎没有增长。 诚然,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天津银行的规模也比泸州银行大得多,因此这两家银行取得大幅增长的难度更大。但去年泸州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实际上落后于天津银行。这不禁让人质疑泸州银行为何还能取得如此强劲的利润增长。 泸州银行去年的净利息收入(通常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实际上下降了约5%,尽管其贷款资产组合规模有所增长。这是因为随着中国降低利率,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下降了。但利率下降提高了债券收益,推高了债券价格和泸州银行持有的债券价值。由此产生的投资价值增长,帮助银行的经营利润增长了20%以上。 泸州银行对投资资产的归类方式对它自己有利。银行将一半以上投资资产价值变动计入经营收入,它们直接流入净利润。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确认资产价值变化的另一种选择是将其归为“其他综合收益”,不计入净利润。 这使得银行在如何归类投资资产方面有一定的余地,可能对它们的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天津银行就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将投资资产价值变动从去年的营业利润中剔除。因此,其投资收益的增幅远不及泸州银行。这意味着,泸州银行去年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归因于与其核心银行业务无关的因素。 可疑类贷款 通过看似巧妙招数,公司的贷款在中国疲软的经济环境下似乎仍然表现不俗。但更深入地研究这些数字就会发现,它仍然与大多数同行一样处于不稳定的境地。 截至2023年底,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一年前的1.53%下降至1.36%。相比之下,最新的数据远低于整个银行业的1.6%和天津银行的1.7%,与中国工商银行去年6月底的比率持平。尽管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泸州银行仍有能力改善这一重要指标,这也应该能给人信心。 但也存在一些危险信号。首先,泸州银行去年为贷款预期减值损失计提了16亿元。这比2022年增长了60%,相当于该行2023年利息净收入的一半以上,这表明该行的前景并不像一些整体数据所暗示的那样乐观。 另一个警示信号是,去年泸州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大幅增加,而次级类贷款大幅减少。可疑类贷款飙升意味着,随着更多的次级类贷款被降级到较低的可疑类别,意味着该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可能在增加。该银行的实际贷款损失也在大幅增长。总而言之,很难说泸州银行去年的贷款质量是否有所改善,而且事实很有可能恰恰相反。 泸州银行专注于企业贷款,这类贷款约占其贷款总额的85%。该行逾35%的贷款来自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企业,这些行业正在应对持续低迷。去年底,该行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4.8%,明显高于其整体不良贷款率。 泸州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相当于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倍多。因此,它应该能够应对贷款违约,而无需进一步提高潜在贷款减值的拨备。这一事实,再加上泸州银行去年相对温和的贷款增长,似乎确实表明其风险管理比较谨慎。 泸州银行的情况突显了中国的银行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它们常常被迫放弃利润增长以维持健康的风险水平。自2018年上市以来,它的股价已下跌约三分之一,加入大量失去投资者青睐的中国股票行列。尽管如此,它的市盈率为7.5倍,高于工商银行的3.8倍和天津银行的2.6倍。 总而言之,泸州银行不仅盈利,而且多年来盈利还一直在增长,尽管其中一些增长可能是由于非经营性因素所致。这使其有别于像锦州银行这种陷入困境的地区性同业,后者在经历了多年的困境后已被中国政府救助。不过,尽管利润增长强劲,泸州银行的最新收益显示,该公司也可能会像其他同行一样陷入波涛汹涌的困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地方债务困局 锦州银行曙光未现
由于尚未准备好公布2022年全年和去年上半年的业绩,这家已停牌一年的地方性银行将续停牌 重点: 锦州银行将续停牌,等待公布2022年全年和去年上半年的业绩 北京在2019年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对该行进行了救助,后来政府又透过旗下机构为其提供更多资金 梁武仁 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416.HK)是一家陷入困境并获得政府救助的地方银行,它的持续动荡再次说明,这种曾经大获成功的企业里,几乎一切都有出错的可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该银行的困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脆弱的地方银行,遭到可疑的商业行为和中国疲软经济的双重打击。 上周五,锦州银行表示,由于重组尚待确定,它还没准备好公布2022年全年和去年上半年的业绩,意味着长达一年的停牌将持续。 去年1月,该行因财报的编制遇到困难,向港交所申请停牌。去年2月,该公司表示,国有企业股东计划对其实施一系列交易,以“优化资本结构”,这是陷入困境的企业,试图整顿财务状况时经常使用的说法。 去年2月的公告语焉不详,但几乎肯定意味着锦州银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好不夸张地说,该公司在过去十年经历了多次动荡,生动地凸显出无数类似的中国地方性小银行的脆弱。 这些银行主要局限于当地市场,服务的通常是财务状况不佳的个人和企业,主导大公司贷款的大型国有银行往往会避开这个群体。导致小银行更容易因贷款违约而遭受巨额损失,而管理上的失误,比如靠关系拉客户,不严格的信用评估,又会导致这种情况加剧。 2015年中,锦州银行在香港上市的计划,经历了一段备受关注的插曲,当时港交所要求它进一步提供,向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一家颇具争议的太阳能企业)的母公司发放贷款的信息。 这给锦州银行造成打击,因为它面临着恢复资本缓冲的巨大压力,而近年来的业务快速扩张,已经令其资本缓冲不堪重负。这家总部位于辽宁的银行终于在2015年底完成赴港上市,筹集资金7.65亿美元。这只是其进军金融市场的开始,随后它又通过向其他投资者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总计筹集资金约34亿美元。 但麻烦的迹象很快接踵而至。2019年初,该行因未能按时公布2018年业绩而被停牌。雪上加霜的是,它的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于当年夏天辞职,称其发现有迹象表明,锦州银行发放的部分贷款未用于既定用途。 糟糕的业绩 锦州银行最终披露了2018年的业绩,看上去一团糟。其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违约贷款)比上年增加了近七倍,侵蚀了其全部营业利润,导致其出现自上市后的首次净亏损。当2019年9月最终复牌时,股价暴跌超过50%,跌破发行价。 2019年,国有巨头中国工商银行出手相救,向其注资约4.36亿美元,成为最大股东,这其实是政府主导的救助行动。次年,锦州银行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最终通过央行和辽宁省政府财政厅设立的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制的一家特殊目的公司,获得总计1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股价继续下跌,在去年初申请停牌前,股价比IPO价格低近90%。停牌似乎与汉能有关,因为它发生在汉能的创始人李河君在该行总部所在地被捕数周后。 锦州银行的经历,可作为一则警世故事,说明银行如果为了实现增长而降低贷款标准就会适得其反。如果把放贷业务集中在一家企业身上(这在中国的小型银行中是常见现象),比如借贷予汉能这的个案,当这个大客户遇到麻烦时,问题就可能会进一步复杂起来。 在中国,锦州银行很可能只是越来越多面临这种困境的地方银行之一。中国政府在2019年和2020年还拯救了另外两家出现类似问题的银行,这与西方国家更少干涉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西方国家,为了阻止鲁莽行为,规模较小的银行若是犯事,往往被允许倒闭。 目前,中国的地方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源自它们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敞口,这些融资平台都在极力挣扎偿还债务,因为传统上的主要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因房地产行业长期低迷而减少。去年10月,标普全球评级警告,未来几年,仅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就可能给地方银行带来2.2万亿元的资本损失。 锦州银行的股票目前市净率只有0.3倍,也就不足为奇,不过这个数字仍高于在香港上市的天津银行(1578.HK)的0.15倍,这表明地方性银行已经失去了投资者的青睐。鉴于锦州银行长期陷入困境,它要做出非凡的转变才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而在中国经济恶化的情况下,这似乎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