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宏汉霖提高产量并签署更多全球许可协议,以保持竞争优势,这家由复星医药支持的公司去年下半年营收大增

重点:

  • 复宏汉霖是中国年轻的生物类似药市场最早的进入者之一,具有先发优势
  • 该公司需要迅速开发更多的新药,提高产量,并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才能在日益拥挤的领域保持领先

蓝少虎

生物类似药专家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Henlius Biotech, Inc.,港交所:2696)在扩大生产设施后,将提高产量,通过增加许可、营销和分销协议,来提供越来越多种类的药品。但是它的这种配方存在一个问题:就像它的产品大多是对成熟药物的复制一样,它的竞争对手也在对它的这种策略进行复制。

复宏汉霖成立于2009年,得到行业巨头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Fosun Pharmaceutical,港交所:2196;上交所:600196)的支持,它已做好准备,从中国不断壮大的生物类似药市场获益。2019年2月,它取得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当时它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的销售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后,该公司又获得了两个生物类似药的批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全球最畅销的药物阿达木单抗。

生物类似药是由活体生物制成的生物药品,与药品监管部门已经批准的其他药品在安全性、纯度和疗效上高度相似。根据处方药价格比较网GoodRx的数据,它们的价格通常比它们所复制的原研药便宜10%到37%。

中国正努力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实惠,并提供种类更多的优质治疗手段,所以自2015年开始,它推动更为清晰、透明的监管。在美国和英国有双总部的霍金路伟律师事务所(Hogan Lovells)2019年的一份报告称,此举目的是确保“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中国对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注册途径的监管将变得更加健全、清晰和透明”。

生物类似药市场在中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未来三年,大量品牌生物药的专利即将到期,预计将进一步促进生物类似药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现有的参与者还是新进入者,莫不如此。根据霍金路伟的报告援引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估计,到2023年,全球生物药年销售额约3000亿美元中,约有1130亿美元的药品将不再受专利保护。

营收虽高,却无利可图

作为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军者之一,复宏汉霖拥有比较难得的地位,是国内少数几家收入可观的新药厂之一。但与该领域的大多数参与者一样,它仍然在亏损。

它的最新财报显示,复宏汉霖去年下半年的收入猛增至4.772亿元(7300万美元),比上半年的1.104亿元和2019年下半年的7300万元增长了4倍多。它去年近63%的收入来自利妥昔单抗,该公司与复星医药达成了该产品的分销许可协议。

公司下半年的亏损为5.45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5.585亿元亏损大致相同,因为它提高了在新生产设施、多款新药的研发和现有药物的营销支出。

但中国被称为山寨之地,生物类似药也不能幸免。

复宏汉霖最大的竞争对手包括信达生物制药(Innovent Biologics Inc. ,港交所:1801)、百奥泰生物制药(Bio-Thera Solutions,上交所:688177 )和浙江海正药业(Zhejiang Hisun Pharmaceuticals,上交所:600267),它们都有获得批准的生物类似药在手里,而且都有处在不同审批阶段的强大新药储备。2019年,百奥泰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阿达木单抗的药企,而信达生物制药有三个生物类似药获得了批准,阿达木单抗也在其中。

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此类药品的商业化,让中国市场火爆起来,复宏汉霖2019年9月的IPO招股说明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数据,预计中国市场将从2018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59亿元和2030年的589亿元。

自上市以来,该公司的估价一直波动较大,从49.60港元(约合6.38美元)的IPO价格升至去年7月份62.20港元的峰值,之后又跌破发行价。上周五收盘后,公司发布最新财报,本周股价涨幅达到8%。不过,40.35港元还是低于发行价。比较起来,信达生物自2019年10月在香港上市以来,股价已经涨了5倍。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所导致的激烈竞争,生物类似药只能靠量取胜。因此,复宏汉霖和它的对手都在扩大产能,尽可能多地生产,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

这需要大笔投资,而在可以遇见的未来,这又会侵蚀该行业的利润。信达生物在IPO招股书中指出,由于涉及活生物体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建设一家大型生物制品生产设施需要耗资2亿到7亿美元。而生产传统的化学衍生法小分子药物的类似规模设施,耗资就要小得多,需要3000万到1亿美元。

复宏汉霖正在它位于上海松江的工厂增加2.4万升的产能,其中4个2000升生物反应器已经通过验证阶段。该公司在最新的财报中指出,另外8台2000升生物反应器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工艺验证,实现商业化生产。

除了中国市场,复宏汉霖还与外国公司签署了收费的许可协议,在海外分销其药品。公司在1月份宣布了其中最新的一项协议,与intas pharmaceuticals公司签订了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转移性胃癌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注射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可协议。该公司去年还宣布了与Mabxience和Binacea达成了该药的许可协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TRenew is a recycler

万物新生提升回收效率 营收利润双双增长

随着线下门店网络加速扩张,公司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2%,创两年来最快增速 重点: 万物新生营收增速创两年来新高,二季度利润逼近历史高位 这家回收企业本年度股价上涨57%,当前股价在三年半以来的高点   阳歌 对二手交易而言,没有什么比亲手触摸和感受商品更重要了。 这正是万物新生(RERE.US)创立14年来的心得之一,也是其打造中国头部回收品牌的关键着力点。公司第二季度报告两年来最快营收增长,同时实现连续第四个GAAP(通用会计准则)运营盈利季度。 万物新生也启动了全新的股东回报计划,将通过股票回购、分红向股东回馈持续增长的利润。公司此前已实施回购计划,但本次披露的股东回报计划目标非常雄心勃勃——返还不低于60%的调整后净利润,预示着分红可能为期不远。 电商渠道对于新品销售来说是不二之选,但消费者对二手交易更为审慎。所以万物新生以品牌信誉来背书所售商品,除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外,已拓展至奢侈品、黄金、名酒等多品类回收商品。 万物新生同时洞察到,无论获得多少保障,消费者仍倾向实地验货。为此公司快速拓展线下门店网络,提供上门验货服务的履约团队规模已经达到1,160人。 创始人兼董事长陈雪峰表示,在现阶段,包括未来两年,万物新生需要做的核心事项,一是要尽可能地建设回收履约交付能力,包括门店和上门的能力,让安全、便捷、价格好的回收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另一个是把“国民第一回收品牌”爱回收这个C 端品牌打出去。同时持续拓展智能手机回收之外的业务版图。 在加强消费者对二手产品的直接体验之余,万物新生近年持续强化核心能力以优化运营效率,包括:剔除中间商,从而直连消费者提升毛利率;开展商品翻新业务获得高于原状转售的溢价收益;聚焦城市级市场运作,降低全国性运营成本。 沉寂数年后,万物新生的股票也重获投资者关注。主要机构股东包括Acadian资产管理(Acadian Asset Management)、瑞银、摩根士丹利、景顺及普信集团,多家通过新兴市场基金持仓。公司股价年内累计上涨57%,近一月涨幅23%,触及三年半以来的高点。 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本轮上涨使公司市值突破10亿美元大关,跻身科技“独角兽”阵营。 营收增速创两年新高 在同行深陷消费者信心趋弱的困境之际,持续强化的回收能力帮助万物新生近年保持双位数营收增长,近两年更实现全面盈利。 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2.2%至人民币49.9亿元,创两年最快增速。其中占大头的商品销售收入增长34%至45.6亿元,上年同期为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高毛利的直营业务当季营收增速高达63.7%,推动该板块在产品收入中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8.2%升至34.4%。 另一项重要业务,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4%至4.33亿元,上年同期为3.75亿元。CFO陈晨指出,2022年推出的非电子产品的“多品类”服务目前占服务总收入近15%。 回收效率提升推动商品销售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2.1%增至13.2%。公司连续四个季度实现GAAP运营盈利,当季运营利润达9,110万元。净利润层面实现GAAP净利7,23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1,070万元)。 公司季度内新增206家门店,截至6月末门店总数达2,092家。较一季度淡季的新增25家显著提速,同时也意味着下半年需开设569家门店来完成全年新增800家的目标。 线下门店在为顾客提供验货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品牌塑造的重要阵地。公司同步在小红书、抖音等社媒平台开展营销,并加强与其他消费品牌的联动。 公司董事会8月18日通过新的三年股东回报计划,承诺每年以回购、分红或二者结合的形式返还不低于60%的调整后净利润。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约1亿元,按全年估算约合5,600万美元。上半年已执行约520万美元回购额度,意味着下半年仍有充足空间推进回购及潜在的分红。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简讯:亿航次季亏损扩大 下调全年收入指引

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EH.US)周二公布,第二季入收按年增长44.2%至14.72亿元(2,050万美元),按季更暴增464%,主要受惠于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交付量增至68架,高于去年同期的49架。 期内公司录得净亏损8,100万元,同比扩大13%,但经调整后净利录得94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20万元大幅增加。毛利率则维持62.6%,与去年同期的62.4%持平。 第二季度公司获得超过150架新订单,已在中国及海外建立逾40个EH216-S运行场地,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过一万次安全飞行,保持零事故纪录。公司表示,由于今年战略重点放在推进eVTOL商业运营及运行示范模式,需为长期扩张奠定基础,因此将全年营收指引由原本的9亿元下调至约5亿元。 摩根士丹利将亿航2025年交付量预测下调45%至220架,收入预测则下调46%,并将亿航目标价由30美元下调至26美元,但维持“增持”评级。 亿航股价周二下跌7.53%,收报16.45美元,过去六个月累跌34.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期亏损收窄 曹操出行蚀4.7亿

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2643.HK)周二公布上市后首份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大幅增加53.5%至94.6亿元,亏损收窄近40%至4.68亿元,毛利率则上升1.4个百分点至8.4%。 期内各项营运指标均有所增长,上半年订单量接近3.8亿,同比上升49%,日订单量为210.8万,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810万,同比升57.4%,平均月活跃司机为55.4万,同比升53.5%。 公司表示,未来计划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更多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在苏州及杭州累计完成15,000公里的测试。 曹操出行周三开盘升2.8%报83.5港元,公司自6月上市至今股价升逾9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truggling to balance revenue and profit, ZTO waits for the ebb of industry “involution”

收入盈利难两全 中通等待内卷退潮

业务量的增长难敌成本上涨与单票价格下滑,导致中通上半年盈利下滑 重点: 中通上半年业务量按年增17.7%至198.48亿件,市占率回升至20.8% 中期盈利按年降2.6%至39.32亿元,毛利率由32%降至24.8%   李世达 在中国,可能没有哪个行业比快递业更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消费者手机跳出的快递通知,都是中国庞大内需市场与电商经济的脉搏。 据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7.43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实物商品网购仍有6%的增速,让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稳定在四分之一左右。快递业正是这股力量的最佳受益者:仅上半年就完成了956亿件的投递,同比增长高达19.3%,继续傲视全球。 在这个背景下,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ZTO.US; 2057.HK)近日交出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第二季度,公司收入118.32亿元,年增10.3%;盈利则年减24.8%至19.65亿元。上半年计,中通收入按年升9.8%至227.23亿元,盈利则按年跌2.6%至39.32亿元,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2.0%下降至24.8%。 我们在早前的文章中提到,去年业务量市占率下滑的中通,今年下达军令状,将首要任务放在“实现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业务量增长”上。今年上半年,中通业务量达198.48亿件,以同期全国快递业务量956.4亿件计算,市场份额约20.8%,较去年底的19.4%有所回升,业务量增速17.7%也逐渐追上行业平均增速19.3%,但仍低于极兔(1519.HK)的27%、顺丰(6936.HK; 002352.SZ)的25.73%及圆通(600233.SH)的21.79%。 轻小件拖累单价 在业务量增速回升的同时,单票收入却同比下降约6%,这一变化直接拖累了毛利水平。下降的原因并非单一,部分来自订单结构的持续小件化与轻量化,拼多多、抖音等低价电商平台推动的高频低价件大量涌入,压低了市场的平均票价。同时,为保持市场份额,中通在价格策略上相对积极,使得单票收入无法随件量提升而同步增长。 中通首席财务官颜惠萍指出,第二季核心快递业务单票收入净下降0.06元,主要因为增量激励增加0.18 元,以及单票平均重量下降影响0.05元,但主要客户单价提升0.17元,抵销了部分影响。 在成本端,中通的规模效应优势被直客服务、网络升级和区域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所抵消。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成本达到229.5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运输成本增长13.1%至103.7亿元,分拣成本增长11.2%至57.4亿元,而其他成本更大幅增加47.6%至68.4亿元。其他成本包含直客业务的拓展与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成为拖累毛利率的主要因素。 背后的原因是,随着订单结构逐渐向轻小件倾斜,快递企业需要更多末端派送能力与差异化直客服务,意味着对网点、快递员补贴、服务质量保障等环节的持续加码。 同时,中通作为市场份额领先者,为了维持全国范围的网络稳定与服务水平,也在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升级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带来直接收益,却立即反映在成本科目中。 反内卷的曙光? 中通用利润换市场,体现出快递业“内卷”下的无奈。据国家邮政局统计的快递业务量与收入推算,2007年内地快递平均单票价格为28.55元,而到了今年6月,这一价格已下滑至7.49元。 不过,官方反内卷的举措也开始延伸至快递业。本月中旬,浙江义乌宣布调涨快递价格,要求将快递单票价格下限上调0.1元至1.2元。而快递业务量占全国24%的广东省,则自8月4日起将快递底价上调0.4元,各家均不得低于1.4元成本价揽收,否则将面临处罚。 或许是体会到盈利下滑的无奈,中通管理层在财报中调降了全年业务量目标,从408亿件至422亿件区间降至388亿至401亿件区间,换算增速仍有14%至18%。 业绩公布后,中通股价微跌0.71%,报154.7港元,年初至今升幅约3%。市盈率为12.46倍,低于顺丰的22倍、圆通的16.4倍与韵达的14.7倍,反映出市场对中通盈利状况的担忧。短期内,中通仍要面对成本上升带来的盈利压力,官方的反内卷措施将有利于单票价格的回升,但或需要更多时间来体现;长远看,反内卷可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对业务规模更大的中通更有利,估值修复的可能性也会提高,投资者可再观望一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