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茂控股分拆旗下物管业务上市,筹资最多6.8亿元

重点:

  • 金茂物业服务已启动公开募股程序,计划在香港上市后,积极收购物管公司或提供社区产品及服务的公司
  • 物管行业受惠城镇化水平提升,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诱因

罗小芹

中国房地产商正源源不绝分拆物业管理业务,培养这些物管子公司“自给自足”的求生技能,这次作出相关举动的,轮到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817.HK)。

中国金茂控股上周五宣布,把旗下物管业务金茂物业服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816.HK)分拆到港交所主板上市,并于当天开始招股;公司于全球发售1.01亿股,每股定价7.52港元至8.14港元,筹资最多8.25亿港元(6.8亿元), 本周三截止申购,预计3月10日上市。

金茂物业服务是中国高端物业管理及城市运营服务提供商,截至去年底止,在管总建筑面积约3,6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物业及非住宅物业分别各占64.4%及35.6%。

金茂物业服务的最大股东为中国金茂,持有约67.5%股权,而中国金茂则是中化集团旗下房地产开发业务平台企业,后者间接持有中国金茂约35.3%股权。

根据招股书显示,金茂物业服务去年前三季度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长57.6%。期内,净利润为1.09亿元,同比大增105%,净利润率也从8%提升至10.4%,主要是公司新咨询和其他增值服务产品,例如前期规划及设计服务和交付后服务等,具有较高的利润率。

自从2020年中央政府明确内地房企融资管理规则的“三道红线”,改变以往内房倚重债务融资来推动的急速发展模式,加上2021年内地出台利好物管行业政策,令内房分拆旗下物管业务上市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频密。另一方面,出于争取市占率及提升规模效益的考虑,行业内的收购合并等资本操作,也同时比过去来得频密。

“三道红线”是代表资产负债率(不含预收款项)不得大于70%、净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100%,以及现金短债比率不少于1倍。按照中国金茂2021年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显示,公司的相关指标分别为69%、52%和126%,全部都满足“三道红线”的官方规定。

估值比同业高

既然财政状况健康,它为什么要分拆物管业务上市呢?正如金茂物业服务在招股书披露,公司希望藉着这次筹资,加快并购同业的步伐,并提升经济规模效益,同时减低对母公司项目过度倚赖的风险。这些理由,与过去上市的多家物管企业一样,有点陈腔滥调,但却是现实考虑。

事实上,金茂物业服务在2021年前三季的物管服务分部总收入中,有92.5%是来自两家母企,或是其合营企业与联营公司所开发的项目。截至去年9月底,公司在管建筑面积的86.6%也是来自两家母企;由独立第三方所开发物业的在管合约建筑面积,仅占同期在管总面积的13.4%。公司在招股书坦言,自2020年起已积极拓展独立第三方的物管业务,减低对单一最大客户、主要股东中化集团的依赖。

公司筹资金额不多,当中约55%会用于物色与物业管理、城市运营服务或社区运营相关的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约22%用于升级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智慧社区及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发展:约13%用于进一步开发社区增值服务。

金茂物业服务称,将考虑按市盈率约10倍至25倍收购或投资其他物管公司的大多数股权,目标是在2024年底前,可能收购或投资约3到8家物管公司及城市运营服务商,以及约3到5家提供社区产品及服务的公司。

为什么金茂物业服务锐意扩充发展呢?事实上,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是利好中国物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看准这个商机,期望抓紧市场机遇,透过筹资上市增强收购资本,也属无可厚非。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资料显示,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起,以6.9%的年复合增长率,稳步增加至2020年的43,834元。期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的平均在管建筑面积,从2016年起以15.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加至2020年的4,880万平方米,物管服务平均收入也增至2020年的9.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2%。

以2020年为例,一二线城市住宅物业及商业物业的平均物业管理费,明显比三四线城市为高,这对于管理高端物业为主的金茂物业服务有利。如果按高端物管服务项目的在管建筑面积计算,金茂物业服务2020年在北京物业服务百强企业中,排名更高达第二位。

金茂物业服务去年前三季净利润为1.09亿元,引伸至全年约1.46亿元,按招股价计算的市值约67.8亿港元至73.4亿港元(55亿元至60亿元),相当于市盈率37.6倍至40.7倍。

在港股上市的同业中,碧桂园服务(6098.HK)与越秀服务(6626.HK)在管物业包括住宅和商业项目,而且体量也比较接近。如果以相同方式计算,两者的预测市盈率为29.3倍与10.3倍,可见金茂物业服务的估值明显比同业高,反映招股价定位进取。因此,该股招股反应平平,其“借钱打新”部分仅接到約2,300万港元申购额,占公开发售部分筹资金额不足三成,反映投资者对其并不热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白酒消费减弱 珍酒李渡预告上半年少赚24%

中国白酒生产商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预计6月止六个月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亿至25.5亿元,预计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业绩下滑是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费减少,尤其是在商务及社交宴请及送礼场合。公司于6月推出全新战略性旗舰产品,并着力提升核心市场渗透率、加快渠道周转,同时积极扩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场,期望于下半年带来销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拥有“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等白酒品牌,产品涵盖酱香型、兼香型和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品“珍酒”去年销量为12,284吨,为连四年下跌。 公司股价周三低开但随后回升,至中午休市报7.09港元,升3.6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子不语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电商企业子不语集团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称,受惠于品牌影响力扩大及运营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逾30%。 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亿元至20.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6亿元增长30%至40%。预计期内净利润达1亿元至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140万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将强劲营收增长归因于“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设”,并称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也推动了利润提升。 子不语集团股价周三平开报3.51港元,股价年内累计跌幅约3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网上游戏商博雅互动国际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发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下跌,盈利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据去年经重列盈利3.13亿港元计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亿港元至2.35亿港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较预期减少,以及因购买加密货币,令银行存款减少,使期内的利息收入比预期为低。 博雅周三开盘跌4.1%报7.5港元,公司年初以来股价跌逾6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银行盈利背后的隐忧:竞争炽烈息差收窄

这家区域性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8%,远低于资产扩张速度,凸显强烈的息差压力 重点: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约17%,但营业收入仅微增2.2%,净利润上涨3.8% 中国央行为刺激经济持续降息,银行业面临严峻息差压力 梁武仁 在超长经济放缓周期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多重承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如今也难以交出亮眼成绩单。以华东地区重要城商行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为例,该行上周五试图通过盈利预告“解释”最新利润增长,但困扰全行业的沉疴痼疾依然待解。 这份公告让投资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银行的财务表现,用“积极”字眼制造利好氛围,似以巨额利润增长相诱。 细读公告,恐难掩失望。虽然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较年初劲增约12%,较上年同期增约17%,主体贷款业务扩张迅猛,但上半年以贷款利息为主的营业收入,仅同比上升2.2%至210亿元,净利润微升至93亿元,涨幅仅3.8%。 徽商银行以华丽辞藻“解释”中报业绩,将“向好业绩”归因于“始终坚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还罗列诸多成绩。 资产扩张与利润增速的巨大鸿沟昭然若揭:在央行连续降息刺激经济的背景下,该行信贷业务息差承压明显。 净息差压力并非徽商银行独有。中国银行业衡量利差的净息差(NIM)指标已整体承压多时。理论上来说,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维稳息差,但同业白热化竞争等因素正影响这种动态平衡。 经济不振时,贷款需求趋弱,银行间竞相杀价争夺优质客源。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银行会下调贷款利率,但这会侵蚀其利润空间。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后一年)以来,竞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日益加大。当年,监管机构引入了一套机制,使贷款利率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地挂钩。 去年,徽商银行净息差较2023年缩窄17个基点至1.71%,而2019年该指标高达2.51%,显示已苦战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并非当下唯一痛点。经济困境使贷款违约风险攀升,银行风控承压。这一方面,作为华中地区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优于中小同业。 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仅0.98%,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较之下,总资产规模为其一半的宜宾市商业银行(2596.HK)不良率尽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达1.68%。泸州银行(1983.HK)的不良率则为1.19%。 徽商银行由十几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合并组建而成,其规模优势或有助于在吸引大型、财务稳健企业的过程中,维持较低的不良率。该行主要面向企业客户,而非个人借款人,后者本身风险更高。中国的国有银行主要向其他国有企业放贷来维持较低的不良率,后者在还款出现困难时,通常可获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国有企业驰援。 借款方承压 然而,财报暗藏隐忧。去年,对困境企业的贷款重组量同比增9%;且潜在劣变贷款,即关注类贷款大增62%,占比升至1.13%,显示客户群经营压力正持续累积。 2020年,该行曾因接管包商银行四家分行引发关注。这家内蒙古银行前年破产,成为二十年来首例被接管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徽商银行在疫情动荡期既要化解自身风险,又需处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遗留问题。迟至去年,该行仍向第三方转让约7.01亿元包商系不良资产。 尽管盈利预告成色不足,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徽商银行股价仍涨超5%。眼下投资者对任何利润增长都持“饥渴”心态,此轮上涨存在内在逻辑。 不过,徽商银行的估值仍处洼地:市盈率(P/E)仅3倍,市销率(P/S)1.3倍,市净率(P/B)更低至0.3倍。该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宾市商业银行——后者市盈率达21倍,市销率5.2倍。 市场对徽商银行前景的冷淡态度不难理解:只要经济下行周期延续,任何利润增长,尤其是疲软增长引发的乐观情绪,终将快速消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