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曾被誉为“中国版脸书”的公司,在与股东达成诉讼案和解后股价大涨45%。

重点:

  • 一度被称为“中国版脸书”的人人网在本月初股价大涨45%,原因是与股东就诉讼达成和解
  • 尽管股价大涨之后公司市值增加到6亿美元,但它仍在寻找长期的商业模式

刘小燕

做一些令股东们感到兴奋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人人公司(Renren Inc.,RENN.US)的强项,在辉煌时期它曾被誉为“中国版脸书”,但现在那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因此,本月早些时候其股价的大幅飙升,在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美国上市公司的十年历程中,可算是个例外。

然而,这种活力是否会持续,则是另一回事。

10月8日,人人股价飙升45%,令其市值在三年多首次超过5亿美元。就在股价飙升之前传来消息,该公司已同意就公司不当行为指控与股东达成至少3亿美元的和解协议,这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和解协议之一。

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惊讶,至少对精明的投资者来说是这样。他们预料到会达成和解,最近几个月一直在通过买入股票,助推人人网的股价稳步上升。当协议达成的消息传出后,更多投资者抢购股票,显然是希望在未来支付和解金时分一些钱。

该股现在已经稳定在25美元左右,这代表该公司的一个新篇章。在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该公司的股价都在7美元以下,甚至在去年曾短暂低于1美元,使它面临被摘牌的风险。

虽然对于一家近年来各项业务或失败或被分拆的公司来说,这一转机看来令人赞叹,但是股价的飙升看起来主要与和解达成有关,与该公司的基本业务关系不大。就业务而言,人人公司已经展示出自己是一个善变的公司,经常改变方向,喜欢涉足不同领域。

这使它这么多年来的道路蜿蜒曲折,至少也是坎坷不平。而且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一旦支付了和解金,这方面的情况就会改变。

当人人于2011年5月在纽约上市时,其旗舰产品人人网拥有高达1.17亿的活跃用户,被认为将成为中国的社交媒体巨头之一。尽管当时没有盈利,但它在上市时筹集了超过7.77亿美元,其股票在第一个交易日上涨了约28%,使该公司的市值超过了50亿美元。

但好景不长。到2012年2月,随着它的经营亏损从上一年的3020万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9170万美元,人人股票已经暴跌了三分之二。到2013年,其市值下降到12.5亿美元,201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到仅4.12亿美元。

期望落空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期望落空的故事。投资者曾对人人网成为中国的脸书寄予厚望,因为这家美国社交媒体巨头本身在中国被屏蔽。但人人网原本是一个面向学生的平台,老用户抱怨它在向所有人开放后失去了“纯粹性”,它的人气开始下降。

2016年推出的直播平台彻底改变了人人网的登录页面,导致许多人离开,转而去了微博(WB.US)和微信,它们是目前社交媒体平台的领导者。在2018年,当人人网被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北京公司时,它的活跃用户数只有区区18万。

对于人人来说,那么长时间以来并不只有坏消息。人人的年收入从2011年的1.18亿美元暴跌至2015年的4100万美元,2016年推出直播平台后,年收入回升至6300万美元。次年,随着二手车业务的推出,其收入进一步跃升至2.02亿美元。但这项新业务也将该公司2018年的运营亏损推高至1.134亿美元,当时人人的市值已缩水至1.05亿美元。

在人人网的社交平台走下坡路的那几年里,为了保持生存和繁荣,董事长陈一舟带领人人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购买了一些与这家社交媒体无关的初创公司的股份。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包含价值近8.11亿美元的长期投资,涉及55家投资组合公司和投资基金,包括P2P学生贷款公司Social Finance的2.42亿美元投资。

实际上,人人已经演变成一家风险基金,而不是实际业务的经营者。

这些投资为人人网的高管提供了可能获利的机会,但也引发了一场诉讼,投资者认为,他们无法获得人人网投资组合中那些私营公司的信息。与此同时,由于人人的运营亏损不断增加,该股继续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交易。

2015年,陈晓利用股价低迷的机会,试图将人人网私有化。他虚报低价激怒了股东,他们说这大大低估了公司的投资组合,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陈一舟和其他高管很快想出了一个替代方案。他们成立了名为橡树太平洋投资公司(Oak Pacific Investment, OPI)的子公司,接收人人创业公司股权组合,然后安排将橡树太平洋公司剥离。该交易于2018年完成,人人网股东每持有一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就可获得9.19美元的现金。

此次剥离再次引发投资者诉讼,称给予橡树太平洋的5亿美元价值比公允价值少了“数亿美元”。

本月早些时候,在该诉讼达成和解后,律师事务所Reid Collins & Tsai LLP表示,这一结果“为保护投资者免受跨境欺诈和金融不当行为树立了强有力的法律先例”。人人只发布了一份包含和解事实和技术细节的新闻稿,没有进一步评论。

今天,人人网仅剩下在美国的几项不盈利的软件即服务(SaaS)业务,而陈一舟对公司的未来有什么计划还有待观察。其最新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只有1810万美元,年度净亏损为1920万美元。

在解释人人网失败的原因时,陈一舟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说,业务放缓不仅是因为顾客被那些更新的品牌吸引,也是因为他自己从原来的业务中分心了。有一点很清楚,以精明的交易撮合者著称的陈一舟从不缺乏商业创意。这可能是该公司价值的主要来源,至少目前是这样,因为陈一舟正在寻找他的下一个目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奥克斯上市首日收跌5.4%

奥克斯电器有限公司 (2580.HK)周二在香港首日挂牌,收市下跌5.4%,这家空调制造商集资近40亿港元。公司表示,以每股17.42港元的价格发售2.38亿股,约35%售予香港本地投资者,该股收市报16.48港元。 香港发售部分获556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获7.3倍超额认购。 公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空调制造商之一,成立超过三十年,以廉价型号闻名。今年第一季度,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7%至93.5亿元,期间利润增长23%至9.25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中国放松“限古令” 影视行业迎来转折点

中国电视剧行业迎来近20年罕见的政策松绑。据财新报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8月18日召集各省市广电部门、平台与制作公司开会,宣布调整多项行业规管措施,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放宽古装剧播出数量限制,被外界视为“限古令”松动。 其他重要调整包括:取消单剧40集上限及季播剧必须间隔一年播出的限制;电视剧中插广告在被禁逾十年后重启试点;成片审查时限由现行50天压缩至30天,并推动审查权限下放至部分地方电视台。政策同时鼓励卫视“一剧多星”联播、加强超高清制作,以及举办微短剧专属剧场,提升内容多样性。 政策落地效应迅速反映在股市。8月18日A股开盘,影视传媒板块罕见集体上扬,百纳千成(300291.SZ)、华智数媒(300426.SZ)、华策影视(300133.SZ)等多只影视股封死涨停,资金明显看好政策带来的新增供给与盈利空间。 过去五年,中国电视剧发行量连降,电影票房2024年也同比下滑23%。与此同时,短剧与文旅内容迅速崛起。以字节跳动旗下“红果”为代表的短剧App,凭藉碎片化时长与情绪消费优势,快速扩张用户规模;相比之下,优酷、爱奇艺(IQ.US)、腾讯视频、芒果TV虽仍是长剧主要投资者,但长期亏损下收缩中腰部内容,只保留最顶级大剧。 业内普遍认为,本次松绑将释放积压古装剧,利好具备资金和创作能力的公司。但题材红线仍在,例如耽改剧依旧难过审。政策研究人士强调,最大的受益者是未来的上星大剧,解除集数限制后,高投入长剧更具开发空间,若平台亦放宽,则有利于中小体量创新作品崭露头角。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ixue is a bubble tea chain

业绩劲升股价反跌 蜜雪冰城缘何遭冷遇?

分析师称,随着外卖平台承诺缩减折扣与代金券力度,这家新式茶饮龙头企业的营收及利润双增态势恐难以为继 重点: 公布今年上半年强劲的营收及利润增长后,蜜雪冰城股价当周累计下挫15% 助推蜜雪冰城及同行增长的中国外卖平台价格战正趋于缓和,预示着未来业务增速放缓   谭英 当白热化的非理性价格战在多行业轮番上演,“内卷”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流行语。这一常被称为“恶性价格战”的现象,最新案例始于今年2月:互联网巨头京东宣布进军外卖市场,旋即撼动美团与饿了么的双寡头格局。 此轮外卖价格战,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2097.HK)成为赢家之一,其高性价比的冰淇淋、奶茶与咖啡产品,借力外卖骑手实现量价齐升。上周披露的中期财报印证这一利好: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9.3%至149亿元人民币(约合21亿美元),净利润跃升44.1%至27.2亿元。 不过,财报发布当周,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15%,鉴于市场对上半年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颓势或将延续。 高盛率先指出隐忧,称外卖平台高额补贴行将结束,蜜雪冰城的业绩增速将回归常态。该行在维持“买入”评级时称,7月全国外卖销售额增速较6月放缓已是“明确信号”,预示近期外卖战火渐熄。 按2026年的30倍预期市盈率计算,高盛将蜜雪冰城目标股价从599港元下调至570港元。大和证券则将目标价由608港元大幅调低至535港元,但仍维持“跑赢大盘”评级。大和认为,相比高定价竞品,蜜雪冰城对外卖平台补贴依赖度更低,持续吸引加盟商的能力,彰显其经营韧性。 蜜雪冰城的主打产品位居行业价格带底端,普遍定价在8至20元(约合1至3美元)区间。凭借雪王IP、甜筒冰淇淋与珍珠奶茶等明星产品,在中国市场收获庞大规模客群。此前战况激烈时,外卖优惠券叠加补贴可使甜筒冰淇淋实现零元配送到家,而蜜雪冰城不承担实际成本。 5月价格战高峰期,外卖单量激增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家头部科技外卖平台,要求“理性参与竞争”。至8月,三家平台已承诺规范经营,这既引发对蜜雪冰城未来外卖销售的担忧,也波及茶百道(2555.HK)、古茗(1364.HK)及沪上阿姨(2589.HK)等同行。 政策变动时机对四家连锁企业均不利,这些企业上周集中发布中期财报。作为行业龙头、且因低价策略堪称价格战最大受益者,蜜雪冰城股价受挫尤为明显。 上市后的超级明星 自今年3月在港上市募资4.44亿美元后,蜜雪冰城始终是市场宠儿。截至6月底,公司以加盟为主的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网络同比增长超20%,总数突破53,000家。今年上半年,向加盟商销售物料设备的主营业务收入达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6%。 在过热的本土市场外,蜜雪冰城与同行也寻求海外增长,但公司国际化拓展更为审慎。因关停印尼、越南的低效门店,以及应对部分海外市场当地供应链问题,截至6月底,其在11个国家有4,733家门店,数量较去年末的4,895家有所收缩。 即便遭遇财报公布后抛售,蜜雪冰城股价仍较3月上市发行价翻番(上市首日一度暴涨43%)。茶百道、古茗与沪上阿姨情况类似,上半年业绩虽稳健,外卖价格战高峰期股价表现强劲,此后走势持续低迷。 茶百道上周披露,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至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增长38%至3.26亿元。尽管如此,其股价之后一个交易日仍下跌4%。与蜜雪冰城相似,分析师对公司仍持相对乐观态度,雅虎财经调研的三家机构均给予“买入”评级。 古茗上半年营收增长41.2%至5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劲增逾一倍至16亿元。但与其他企业类似,财报发布后数日股价同样走低,即便雅虎财经的12位分析师全员给出“买入”评级。与蜜雪冰城相仿,相较今年2月在港上市募资2.32亿美元时,古茗股价迄今涨幅仍超一倍。 沪上阿姨也披露,上半年营收增长9.7%至1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提升20.9%至2.03亿元。与其他企业相仿,财报公布后数日其股价下跌约6%,但仍较今年5月上市发行价(募资2.73亿港元)高出约20%。 结论不言而喻,在近期外卖价格战终结引发的抛售潮后,四家茶饮企业估值有可能被低估。在当前民众青睐高性价比餐饮的消费环境下,不失为优质投资标的。这些企业虽尚未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但显然具备潜力。即便当前市盈率居高(蜜雪冰城32倍、茶百道21倍、古茗30倍、沪上阿姨39倍),经历此轮抛售后,仍值得深入研判。
Chagee makes milk tea

新闻概要:霸王茶姬全球扩张加速 实现双位数增长

这家高端茶饮企业二季度营收增长10.5%,在洛杉矶开设美国首家门店   阳歌 高端茶饮企业茶姬控股有限公司(CHA.US)二季度录得营收与GMV(总商品价值)双位数增长。该公司在国内外持续极速扩张,在洛杉矶开设美国首家门店。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公司利润造成压力,其调整后净利润季度增长基本持平。公司今年4月在纳斯达克IPO募资逾4亿美元,成为今年华尔街最大的中概新股。 霸王茶姬二季度营收达33.3亿元(约合4.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0.2亿元增长10.2%。其GMV同比增速为更高的15.5%,总额达81亿元。截至6月末门店总数达7,038家,较上年增长40.9%。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加盟店体系,相关门店贡献营收30.2亿元,占比约90%。 霸王茶姬在国内外同步极速扩张:国内门店自4,881家增至6,830家,涨幅约40%;海外布局虽规模较小但增幅近一倍,门店数自115家激增至208家。当季海外GMV大增77%至2.35亿元。尽管当前海外业务集中于东南亚,公司近期已在洛杉矶开设美国首店,并计划于该市增开新店,同时透露对美国市场有更大的长远规划。 公司宣布任命星巴克中国前首席营销官担任北美首席商务官;另聘有Dutch Bros Coffee(荷兰兄弟咖啡)与Popeyes(博派斯)高管经验的餐饮业资深人士出任北美首席发展官。 霸王茶姬创始人兼董事长张俊杰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下半年将持续战略投入海外市场,稳步完善全球人才梯队与运营体系建设。” 创立于2017年的霸王茶姬在拥挤的中国高端茶饮市场中独树一帜,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专注原叶茶品质并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公司以新中式国风来设计店面和产品,饮品主要原料为茶叶、鲜奶和糖——这与多数竞品添加珍珠、奶盖、水果切片等现代配料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截至6月末公司会员数达2.069亿,同比增长42.7%。 近年来头部茶饮品牌每年都新增数千门店,使中国高端茶饮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普遍承压。霸王茶姬试图通过强化高端定位规避困扰咖啡与茶饮赛道的惨烈价格战。然而压力仍体现在财务端,其non-GAAP(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率由上年同期的20.8%降至本季度的18.9%。受此影响,剔除股权激励等非现金成本后的调整后净利润当季录得6.3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