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6.HK NIO.US
Nio saw its losses expand further, facing a long and arduous path to profitability

尽管销量不如预期且亏损扩大,蔚来管理层仍重申年底实现盈利的目标

重点:

  • 首季度净亏损按年扩大30.2%,距离实现盈利越来越远
  • 首季度交付量4.2万辆,不及年度目标的十分之一

 

李世达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内部对激烈“价格战”的反思声浪愈演愈烈,新能源车行业这场曾势如破竹的绿色革命,如今已显现出疲态。全球增速放缓,中国市场产能下滑、毛利率下降、价格战空前激烈,行业似乎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今年5月起,工信部、中汽协、全联车商等多个部门与机构密集发声,严词批评“价格战式内卷”,强调须纠正违背市场规律、伤害品牌与服务体系的恶性竞争行为。这是中国首次以官方角度承认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进入“拐点期”,而一批处在产业转型压力下的二线车企,如蔚来集团(9866.HK; NIO.US),便成为这场内外夹击困局中的典型缩影。

蔚来近日公布今年首季度财报,期内交付量4.2万辆,按年增加40.1%,但环比减少42.1%。同期,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18.6%、环比减少43.1%。公司设定的年度销量为44万辆,意味着首季度成绩还不到年度目标的十分之一。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蔚来首季度的销量甚至不及理想(LI.US; 2015.HK)、小鹏(XPEV.US; 9868.HK)、零跑(9863.HK)的一半。

期内收入120.35亿元(16.58亿美元),按年增长21.4%,净亏损为67.5亿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扩大30.2%。汽车毛利率回落至10.2%,按季减少2.9个百分点,整体毛利率按年增2.7个百分点至7.6%,但较上季下滑4.1个百分点。

定位高端市场的蔚来,去年三季度末开始销售定位大众市场的第二品牌乐道,2025年4月末开始销售第三品牌萤火虫。公司对乐道首款车型L60寄予厚望,但实际表现却不及预期。2025年第一季度,L60共销售1.47万辆,而此前设定的目标是单月2万辆。此外,主品牌NIO一季度销售也在下滑,按年跌10%至2.73万辆。

销售与行政成本大增

与此同时,蔚来的运营开支居高不下。销售与行政费用高达44亿元,按年大增46.8%,公司称主要因为销售职能的人员成本增加,以及销售及营销活动增加。显示在价格战压力下,营销需加码“品牌护城河”,以及在恶性内卷下,品牌需维持高曝光与用户体验的压力。而公司从去年开始推出第二品牌乐道,今年再推出第三品牌萤火虫,也都需要更大量的初期营销投入。

此外,研发投入也增加11.1%至31.8亿元。与理想的25亿元相比,未来的研发投入多出6.8亿元,但收入却不到理想(259亿元)的一半。

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指出,被寄予厚望的乐道品牌首季销量不如预期,导致集团在4月调整了乐道销售及核心管理团队,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在4月初宣布离职,并承认未有让L60达到与它的产品力相匹配的销量。

全年展望仍乐观

今年是蔚来产品大年,三品牌合计推出九款车型。其中,乐道第二款车型L90将于第三季上市,该车型在上海车展亮相后十分受用户期待,连同将在第四季上市的L80及在售的L60,公司预估三款车型第四季月交付辆将达2.5万辆,加上第四季将交付的ES8,料能让主品牌蔚来第四季月交付量也达2.5万辆。

李斌称,若三品牌总销量突破月交付5万辆,毛利率维持17%至18%,销售与研发费用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公司仍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

而为实现目标,蔚来计划将第四季度研发费用控制在20亿至25亿元;同时优化销售和管理费用,比例将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

不过,券商似乎对公司的乐观不买单。招银国际就指出,公司盈利的预期基于四大假设,包括销量、毛利、研发与销售降本等等。其中第四季销量要达到第一季的四倍,才有可能实现盈利,何况要同时达成所有假设,难度相当高。

截至一季末,公司账面现金与等价物约260亿元,流动负债已超过流动资产,且净现金流为负,对比季度亏损规模与未来几季可能的资本支出压力,4月已在港股配售集资40.3亿港元的蔚来,或仍须寻求市场支持。

业绩公布后首个交易日,蔚来港股升1.6%至27.95港元,但年初至今仍跌去20%。公司目前的市销率(P/S)只有0.77倍,低于理想的1.57倍、小鹏的2.67倍与零跑的2.2倍,反映投资人对其未来成长性与盈利能力的保留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TCL电子料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增最多65%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一公布,预期2025年上半年的经调整归母净利润约在9.5亿港元(1.21亿美元)至10.8亿港元之间,按年增幅约45%至65%。 公司表示,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持续推进“全球化”及“中高端化”战略,积极投资Mini LED与人工智能研发,加强全球供应链布局并提升品牌价值。2025年初TCL成为奥运全球合作伙伴,进一步带动品牌影响力。同时,公司推动数字化转型与产能优化,费用率持续下降,经营效率明显提升。 TCL电子周三股价平开,至中午收市报9.96港元,跌3.11%。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逾5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药明合联发盈喜净利按年升50%

为制药公司提供合同服务的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268.HK)周二发盈喜,截至2025年六月底止,收入增长超过60%,经调整净利润增长超过67%,净利润增长逾50%,按去年中期的净利是4.9亿元人民币,即今年中期盈利达7.4亿元人民币。 盈利大幅增长,主要是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下游需求持续强劲,集团通过稳固的地位及竞争优势,获生物偶联药物CRDMO的重要市场份额,以及新投产线的产能迅速爬坡,及生产设施持续保持高利用率及运营效率。 公司周三开盘升9.1%报53.9港元,年初至今股价已升7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稻草熊今年中期转盈为亏

影视制作发行商稻草熊娱乐集团(2125.HK)周二表示,由于当期播映剧集数量减少,预计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将转盈为亏。 公司称,截至6月底的六个月,预计净亏损额介于350万元至800万元,去年同期盈利2,990万元。公司补充,经调整后,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约290万元至盈利160万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3,790万元。 稻草熊指出:“变动主要因为集团于2025年上半年,播出集数较少的‘小而美精品化’创新剧集,集数减少使收入减低,而运营成本维持相对稳定。” 稻草熊娱乐周三开盘走低,早盘下跌6.7%至0.56港元,公司年内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ufax provides loans

深化“平安依赖” 陆金所力争港股复牌

推动港股复牌进程之际,这家网贷平台密集签署多项协议,强化与母公司平安集团的联系 重点: 因关联交易分歧解聘普华永道后,陆金所已聘请安永担任新审计机构 这家网贷平台同时披露,与母公司平安达成新协议,以支撑业务发展 梁武仁 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6623.HK)今年因存在问题的关联交易陷入舆论漩涡,该交易或涉及母公司平安集团及其金融子公司。然而,在寻求重振业务增长之际,这家网贷平台对母公司的财务依赖似乎正在加深。这种状况无助于缓解导致公司当前困境的风险因素,因为正是这些风险,致使陆金所港股今年1月停牌。 去年末,公司的一位高管向时任审计机构普华永道谈及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关联交易后,陆金所便陷入危机。普华永道对此提出质疑后,今年初遭陆金所解聘。审计机构的空缺,使公司未能按时发布2024年年报,最终导致港股停牌。 时至今日,陆金所一直停牌。上周四,公司发布最新季度进展,披露其为满足监管要求、恢复港股交易采取的措施。 首要举措是,陆金所表示仍在回应交易所问询,更重要的是,公司已聘请安永及其中国成员安永华明担任新审计机构。此举虽属巧合而非刻意安排,但使陆金所加入自去年夏季以来的“弃用普华永道的大潮”。当时,普华永道因涉问题房企恒大不当会计操作遭监管处罚。 此外,陆金所称已委托德勤对公司,为关联交易管理等多项内控制度进行独立评估。 在同一文件中,陆金所还提前“剧透“二季度经营数据:尽管服务用户数量增长近20%,但截至6月末,尚未偿还总贷款余额同比下降约18%至1,934亿元人民币(约合270亿美元),该数据恐难令投资者振奋。 上述数据背离,源于陆金所持续加码消费信贷战略。相较于企业贷款,此类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单笔金额较小。尽管小微企业贷款是传统核心业务,但公司2020年联合平安设立消费金融子公司后,正持续拓展个人信贷业务版图。 成立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战略考量是,在政府通过提振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背景下,普通消费者信贷需求有望扩容。此举标志着陆金所突破原有“撮合贷款赚取服务费”的模式,转向运用自有资金直接放贷。 信贷风险 平安消费金融虽可直接赚取贷款利息,但也承担着网贷平台通常不涉及的信贷风险。为对冲风险(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陆金所向该子公司提供贷款违约担保服务。通过此类增信安排,陆金所获取服务费收入,平安消费金融则将部分信贷风险转嫁给母公司。 实际上,上周四,即在披露港股复牌进展的同日,陆金所宣布将消费金融业务年收费上限调高逾50%至11亿元人民币,预期消费信贷需求将在政策刺激下增长。 本周一,进一步依托母公司资源,平安消费金融签署协议,将部分不良贷款转让给一家由平安人寿及国有背景的招商金控控股的实体。 根据上周新签协议,陆金所去年3月设立的保险经纪子公司代理销售平安健康保险产品的期限,从原定10月底延长至今年末。 平安生态体系内达成的密集交易,恰恰凸显陆金所对母体输血的依赖。缺乏独立运营能力构成重大风险。首先,关联交易若处理不当极易违规,陆金所当前困境及随之而来的停牌便是明证。 其次,部分关联交易的实际效益存疑。例如,平安消费金融的贷款担保仅实现风险内部转移,未实际对外分散。若该子公司违约率攀升,即使有担保机制缓冲,陆金所仍将遭受冲击。若最终与平安分道扬镳,陆金所更将失去商业资源与母公司人脉网络支撑,后果不堪设想。 港股停牌期间,陆金所美股持续交易。尽管最新公告后五个交易日股价上涨逾7%,但相较2020年IPO价格仍累计跌超90%。按最近可获得的2023年度净利润计算,其美股市盈率仅约3倍,不足同行平台信也科技(FINV.US)市盈率的一半。 估值差距显示,陆金所需弥补巨大落差方能重获投资者青睐。实现此目标需满足双重前提:恢复港股交易,并向市场证明其可持续盈利,且未过度依赖强大母公司。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