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药明康德,预告首季收入将创历史新高

重点:

  • 药明康德表示,今年 1 至 2 月的在手订单和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 65%,预计首季收入将同比增长65%至68%
  • 与同业比较,公司估值属于中间偏低,但仍需注意内部与外部政策风险

莫莉

新冠疫情持续两年多,全球医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如果将医药研发生产企业比喻成“淘金者”,那么医药外包服务(CXO)则像是“卖水人”。相比医药创新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CXO似乎是更稳健的投资选择,其中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作为中国CXO行业龙头,业绩增速不断加快,更获证券行唱好未来收入将“十倍增长”。

截至去年第四季,公司已连续7个季度录得环比收入增长。在3月9日的公告中,药明康德再一次交出亮眼的财务成绩单,今年 1 至 2 月的在手订单和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 65%,创历史新高,并预计首季收入同比增长将达到65%至68%。由于公司近年鲜有公布首两月业绩,这种做法有点不寻常,或反映管理层希望尽快与市场分享利好消息。

药明康德成立于 2000 年 12 月,是中国体量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综合型 CXO 公司,全面覆盖从药物发现至商业化的全产业链业务。公司2021年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营收229亿元,同比增长38.5%;净利润50.97亿元,同比大涨72.2%。

药明康德拥有五大业务板块,包括化学药研发和生产、生物学研究业务与国内新药研发服务等。其中化学业务贡献营收最多,2021年实现营收140.9亿元,占比61.5%,同比增长46.9%。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创新药研发热情并未消退,更因新冠药物的开发再掀起热潮。随着新冠药物委托开发暨制造服务(CDMO)订单的推进,药明康德预计其化学药研发业务于2022年的收入增速,将比2021年增加近一倍。

新政策或影响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7月发布最新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业界普遍认为会对快速追踪新药(fast-follow)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所谓fast-follow模式,是在不侵犯别人专利的情况下,进行边缘创新的药物开发。由于新政策或会倒逼企业做源头创新,以便更好地满足肿瘤患者需求,但可能令市场对fast-follow新药研发的需求下降,影响CXO药企订单数目,因此药明康德的国内新药研发业务或会受到冲击,公司预计该业务收入今年将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事实上,药明康德过去一年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可谓“大起大落”。2021年上半年,当医药板块大幅下挫时,药明康德股价表现坚挺, 其港股去年7月创下196.9港元的历史新高,但从去年8月开始震荡下挫。

公司上周三公布1 至 2 月主要经营数据后,其股价翌日大涨8.6%。但是,受到3家医药中概股被美国证交会(SEC)列入“预退市名单”影响,医药板块普遍下挫,药明康德的升幅仅仅维持了一天,3月11日即下跌4.3%。

到了本周二更出现另一个不利消息,市场传闻国家卫健委正就谋利医疗机构是否适合上市融资咨询意见,包括是否符合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会否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导致社会资本在医疗领域无序扩张等。药明康德当日大挫10.3%至83.6港元,与去年高位相比,已失去58%的市值。

此前,药明康德已因为政策监管传闻,股价多次遭遇跳水。2月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把3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未经验证清单(Unverified List),其中包括同为CXO企业的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尽管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制裁与公司业务无关,公司并不持有药明生物股份,但市场已风声鹤唳,次日药明康德A股大跌一成停板、其港股也大挫11.3%。

药明康德对美国制裁如此敏感,与其境外收入占主营业务超过七成有关。2021年上半年财报披露,美国和欧洲客户分别贡献58.3亿元和14.9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达55%和14%,相反来自中国的业务收入仅有24%。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恐为药明康德的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但是,海外医药创新服务需求保持旺盛状态,加上国内医药研发及生产服务市场持续快速增长,药明康德的前景仍获市场看好。

估值属中间偏低

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药明康德作为中国 CXO的龙头企业,凭借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稀缺的全产业链平台,能打开丰富的订单流量入口,并保持高度客户粘性。

药明康德股价经过调整后,与中国CXO行业重点企业相比,截至上周五,其估值处于行业低位区间,其港股的市盈率约48倍,A股市盈率为57倍。以凯莱英(6821.HK; 002821.SZ)与康龙化成(3759.HK; 300759.SZ)为例,前者的港股与A股市盈率高达58倍和97倍,后者则分别为31倍与60倍,显示药明康德A股估值偏低,港股估值则位于中间位置。

国信证券假设药明康德未来10年在全球医药合同研发(CRO) 的市占率,能从2019年的2.1%提升至 15%;CDMO 市占率从0.7%提升至 8%,预计其2030 年收入规模可望高达 2,131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到501 亿元。这意味着,以去年营收计算,药明康德仍有近10倍成长空间。

然而,面对内在政策与外在监管风险夹击,依赖海外收入的药明康德,前景是否如大行形容般一片光明,始终还需时间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AI技术赋能 快手三季度盈利大升

短视频平台快手科技(1024.HK)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355.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上升14.2%,盈利大幅上升37.3%至44.89亿元。 期内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4.16亿,同比升2.1%,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48.3元,同比升11.54%。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按年升56.6%至201亿元,主要是借助AI技术,持续升级线上营销投放产品。其他服务增加41.3%至59亿元,主要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卓越的产品性能带动。至于直播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5%至95.7亿元, 周五快手开市升2.5%报65.1港元,公司过一年股价从高位回落3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电动车收入创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劲升130% 

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为1,131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亿元,经调整利润113亿元,同比上升80.9%。 期内集团的「手机×AIoT」收入为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增长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收入为人民币460亿元。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第二,市占率达16.7%;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则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及AI等创新业务,第三季收入创历史新高达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当中电动汽车收入为283亿元,期内共交付108,796辆,亦创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内地SUV销量第一。 周三小米开市跌1.9%报40港元,公司股价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