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5.HK 688331.SHG
RemeGen as problems and losses pile up

荣昌生物接连遭遇核心技术高管离职、出海明星产品遭合作方计提减值、关联公司IPO撤回等负面事件

重点

  • 荣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转亏损状态,过去三年累计净亏损额40亿元
  • 曾在去年抛出一份定增方案,但至今未能完成,现金流持续紧张

  

莫莉

在中国创新药领域,拥有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ADC(抗体偶联)的荣昌生物(688331.SH,9995.HK )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标杆企业。然而,自从去年市场屡屡出现公司现金流紧缺的传言以来,荣昌生物资金紧缺的处境似乎未能得到改善,到了今年2月,荣昌生物更是进入了多事之秋,接连遭遇核心技术高管离职、出海明星产品遭合作方计提减值、关联公司IPO撤回等负面事件。

当市场情绪持续低迷之际,荣昌生物在2月27日公布2024 年度业绩快报,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加58.40%,主要是由于两大核心产品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的销量增加,销售收入增加,但是仍然录得14.68亿元的净亏损,较2023年仅仅减亏2.8%。自从2021年因维迪西妥单抗依靠海外授权实现盈利后,荣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转亏损状态,过去三年累计净亏损额40亿元。

荣昌生物在业绩快报中表示,2024年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投入增加。但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产品毛利率持续增长,销售费用率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较年初减少42.2%至1.99亿元,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ROE)为-54.06%,意味着亏损速度远超净资产消耗速度,公司面临较为严峻的财务压力。业绩快报公布后,荣昌生物的股价的连续三个交易日下挫,累计跌幅高达16.5%。

今年2月7日,荣昌生物公布,2020年加入公司的技术高管何如意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首席战略官的职务,不久后他便宣布加入传统药企扬子江药业。

何如意在医药评审领域有丰富经验,曾经在美国FDA负责临床审评审批达17年,回国后曾在原中国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2020年加入荣昌生物后,何如意带领团队推动了两款核心产品上市并且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同时他也促成维迪西妥单抗的成功“出海”。

但是,当荣昌生物面临现金流紧张局面后,何如意等高管在2023年大幅降薪,财报数据显示,何的年薪从2022年的2,604万元骤降七成至772万元。或许因为收入锐减,到了2024年7月,何如意不再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头衔从首席医学官变更为首席战略官。

现金流压力未解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荣昌生物曾在去年3月紧急向市场“伸手要钱”以支持研发,公司抛出一份募资额不超过25.5亿元的定增方案,到了7月底,荣昌生物将定增募资预案下调至不超过19.3亿元。但是,或许因A股定增需要较长流程且股价持续下行,定增募资至今未能完成。

另一方面,与荣昌生物共享实控人的迈百瑞的创业板上市也在2月宣告终止。迈百瑞的主要业务是提供生物药领域的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服务,荣昌生物是其第一大客户。迈百瑞冲击IPO失败可能导致其资金紧张,继而影响双方后续的合作项目推进,也可能影响投资者对荣昌生物的信心。

2021年,荣昌生物与ADC药物龙头企业Seagen达成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首付款2亿美元及最多为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价格,将维迪西妥单抗大部分海外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转让给Seagen,交易额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最高纪录。

然而,在Seagen在2023年被辉瑞收购后,辉瑞在2024年的财报中将维迪西妥单抗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2亿美元,恰好与当年Seagen支付的首付款数额相当。市场因此担忧辉瑞或许将维迪西妥单抗“退货”,荣昌生物的“出海”之路又将遭遇波折。不过,荣昌生物对此猜测回应称,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维迪西妥单抗的一些适应证不推进了,所以预期价值相较交易时间有所下降。

荣昌生物曾在2020年和2022年先后登陆港股和科创板,通过IPO及时补充了“弹药”,两款实现商业化的创新药也能为公司持续带来现金流。但是,由于生产和销售需要,荣昌生物此前将所募资金大量投入生产设施建设以及自建商业化团队。

同时,多条研发管线的推进亦消耗颇大,2024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的研发费用为11.5亿元,而同期的营收为12.09 亿元。在持续数年的生物医药融资寒冬中,荣昌生物的财务状况有恶化趋势。目前,荣昌生物的市销率约为6倍,同样持有ADC药物的科伦博泰(6990.HK)的市销率为19倍,如果荣昌生物未能及时募资支持现有业务运转,这家研发实力强劲的公司可能面临进一步削减人手、出售管线权益的局面。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峰岹科技上市首日大涨

芯片制造商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304.HK; 688279.SH)股票周三正式掛牌,首日大涨16%,收市报139.8港元。峰岹科技通过上市集资22.6亿港元,首个交易日收盘市值达152亿港元。 香港的公开发售获得137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逾7倍。每股發行價120.5港元,共发行1,870万股股票。此次港股上市与其科创板现有上市地位形成互补。 公司专注于无刷直流(BLDC)电机控制及驱动芯片领域,此类芯片通过电磁力驱动,与传统电机存在技术差异。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6%至6亿元(折合8,400万美元),利润增长27%至2.22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果链巨头蓝思科技 上市首日午收升5%

手机玻璃供应商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周三在港挂牌,开市升近4%报18.88港元,之后股价窄幅上落,中午收市报19.06港元,升4.8%。 公司发售2.62亿股,每股以上限18.18港元定价,录得超额认购近462倍,国际配售超额16倍,集资净额46.9亿港元。 公司引入十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9亿美元,当中包括有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Oaktree、UBS资产、Redwood Elite及世运线路版等。 蓝思科技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去年收入约699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升28.3%,盈利升近20%至36.2亿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广汽与Stellantis合资车企广汽菲克正式宣告破产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238.HK;601238.SH)与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STLA.US)合资成立的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汽菲克),周二宣布已由破产管理人申请法院裁定破产。管理人表示,公司已无重整及和解可能,资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无力清偿到期负债。 广汽菲克透过管理人微信公众号披露破产清算最新进展。该公司曾凭借Jeep车型本土化生产,在中国市场取得高峰,但随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吸引力下滑,最终陷入长期停产。 2022年10月,广汽菲克因经营不善,且实际资产无法偿还全部债务,正式进入破产程序。随后近3年里,广汽菲克拍卖了超过3,000件标的物,包括模具、试验车等。至于土地、建筑物及生产设备等核心资产已五次公开拍卖,但因无人出价而全部流拍。虽然该公司曾招募投资者重整,但一直无人问津。 广汽集团表示,此为法院及破产管理人依程序推进的正常安排,集团将尊重并支持相关工作。Jeep品牌虽已停止中国本土化生产,但牧马人、大切诺基等高端车型仍透过进口方式销售。 广汽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96港元,转升1.0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inzi makes thin-film packaging

营收下滑叠加行业阵痛 新子光电逆势赴美上市

尽管去年录得净亏损且营收下滑,这家薄膜太阳能封装企业仍将其纳斯达克的集资规模扩大了一倍 重点: 新子光电已递交纳斯达克上市申请,中国太阳能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之际,公司去年营收下滑 这家公司押注强劲需求,称预测数据显示,其核心薄膜太阳能产品销售额2019至2029年将翻倍有余   谭英 杭州新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XZ.US)扩大纳斯达克上市规模的举措或许令人侧目,尤其考虑到其疲弱的财务状况,以及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日益增强的戒心。 当众多中国企业蜂拥赴港上市,这家规模较小的太阳能薄膜制造商却选择纳斯达克。公司今年3月首次递交赴美上市申请,最新披露显示,新子光电拟将发行量提高150%,从原定的150万股增至380万股,潜在市值上限达1.16亿美元。 新子光电是薄膜产品市场的利基企业,专攻标准太阳能组件保护封装材料。此类薄膜亦可安装在窗户,及其他透明物质表面发电,但其光电转化率通常低于传统太阳能板。 招股书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去年其薄膜产品全球销售额达99亿元人民币(14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155亿元,这一增长趋势或是新子光电扩募的信心来源。目前,公司聚焦江苏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客户,涵盖行业龙头天合光能(688599.SS)。 新子光电披露,上述开发区的企业年产太阳能板可达40吉瓦,即年产4亿平方米太阳能板,对应需耗8亿平方米共挤膜作封装材料。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太阳能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目前产能或大量闲置,但过剩局面将随时间而缓解。 鉴于产品需求增长预期,新子光电计划新建8条共挤膜封装生产线。自2022年启动出口业务,公司重点开拓越南市场,该国已成为中国太阳能制造商规避西方关税的热门地。 若成功上市,新子光电将成为继斯凯蒙太阳能3月挂牌后,第二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光伏企业。斯凯蒙太阳能上市以来股价已下跌35%,这对新子光电不是好兆头。 过去三年,新子光电业务表现也乏善可陈,营收从2022年的3,800万美元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3,280万美元,去年更跌至2,500万美元。期内,利润从2022年的180万美元,到去年亏损340,050美元。 与业内同行相似,新子光电正承受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下行压力,目前多数企业处于亏本生产状态。公司两大核心产品——透明、白色EVA(聚乙烯醋酸乙烯酯薄膜)薄膜及POE(聚烯烃弹性体),去年平均售价分别下跌26%和21%。 业务渐趋稳定 积极信号是,新子光电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2,900万美元降至去年的2,250万美元,降幅达23%。去年上下半年营收也保持稳定,上半年销售额1,260万美元,下半年微降至1,250万美元。同期业绩明显好转,上半年亏损70万美元后,下半年实现36万美元盈利。 新子光电称,2023年公司是全球第九大透明光伏封装薄膜制造商。当前,行业龙头福斯特(603806.SH)市值为367亿元人民币,市销率(P/S)维持在2.07的较高水平。若采用同等估值,新子光电市值仅5,000万美元,远低于其7,500万至1.12亿美元的估值区间。 中国掌控全球超80%的光伏供应链,因而易受美国等国保护性关税冲击。但当前产业最大症结在于产能过剩,源于前几年厂商为应对预期需求而大肆扩产。近期在上海举行的行业论坛上,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去年全行业亏损总额达400亿美元,多数制造商现仍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2月,发改委召开线上会议,呼吁禁止新增产能。禁令虽未落地,高纪凡倡议通过兼并重组与减产推动行业整合。 尽管近年行业阵痛,太阳能无疑代表未来潮流趋势。能源智库Ember数据显示,太阳能装机量每三年倍翻,2024年贡献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40%。行业协会SolarPowerEurope称,2024年全球装机量增长33%,突破2太瓦,但今年增速预计放缓至10%。 增速放缓部分归因于美国市场波动,其约占全球光伏市场8%的份额。去年,美国新增装机量50吉瓦,创历史纪录,较2023年增长21%。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逐步取消新增光伏装机补贴,未来数年恐难复制此增长态势。 新子光电计划以每股4至6美元定价,按中位数计算可募资约1,900万美元。部分资金将用于扩产及培育出口业务。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55%降至去年的32%。 归根结底,新子光电在中国庞大的光伏生态中体量有限,近三年营收盈利持续波动。不过,当前其经营渐趋稳定,增发目标的实现或表明有投资者看好公司前景。最终,需由华尔街主流投资者判定,他们是否认同前述乐观预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