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发起“双11购物节”的科网巨企,今年可能首次迎来该活动举办以来的首次销售跌幅

重点:

  • 彭博估计,阿里巴巴今年“双11购物节”的商品销售额将同比下降1.5%
  • 该公司股价曾低见58.01美元,跌破2014年在纽约上市的68美元招股价

裴梓龙

11月11日,一个本来令人联想到单身男女的日子,在13年前被中国科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9988.HK; BABA.US)发掘出新商机。该公司在2009年推出的“双11购物节”,打着“即使单身也要买礼物对自己好”的旗号,成为中国消费者每年一度的血拼大日子,过去十多年的成交金额屡创新高,更掀起亚洲、欧美多国的消费者响应。

曾经令全国人民疯狂购物的“节日”,随着新冠疫情暴发,最近两年没有举办盛大宴会,也没有了全世界记者聚集等待破纪录的一刻。阿里巴巴在中国官方全面“反垄断”整治科网企业的大环境下,就像“双11购物节”般,失去了昔日的活力。

彭博发表的研究报告,对今年“双11购物节”的销售不表乐观。报告假设中国官方持续实施新冠清零政策,令购买情绪疲软的情况持续存在,加上京东(JD.US; 9618.HK)和抖音等对手以不同形式进行促销,令市场竞争加剧,因此估计阿里巴巴双11商品销售额(GMV)可能同比减少1.5%至5,320亿元,为活动举办以来首次下跌。至于京东双11的GMV虽然估计仍然会上升8%,但远低于去年的28.6%同比增幅。

取消订单或创新高

另外,截至11月1日,全国已有29个省市的物流网点,正受到疫情管控措施影响。彭博预计,在物流中断的情况下,今年的订单取消数量可能创新高。

阿里巴巴业务的拐点,其实早在年初已出现。今年1到3月,也就是阿里巴巴2021/2022财年的第四季,其收入同比仅增长8.9%至2,040.5亿元,创下史上最慢增速,全年收入只升19%至8,531亿元,净利润和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经调整盈利分别大跌59%和21%。到了4至6月的首个财季,受新冠变异病毒株疫情影响,收入只有2,055.6亿元,是公司首次未录得收入同比增幅的财季。

下周四,阿里巴巴将公布截至9月底,也就是本财年第二季的成绩,各大投资银行及券商看法普遍保守,估计其收入只录得2%至5.3%的同比增长;Non-GAAP净利润的预测中位数为308.2亿元,同比增长8%。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的看法则比较乐观,认为阿里巴巴自7月以来的商品交易金额(GMV)稳步复苏,加上客户管理收入增长及低基数效应,估计第二季收入同比增长约7%。

这两年来,阿里巴巴受到官方“反垄断”及新冠疫情连环打击,核心电商增长乏力,部分投资者把希望寄托在“阿里云”身上。事实上,阿里云在上财年首次转亏为盈,录得11.5亿元经调整除息税前利润(EBITA),成为中国第一个赚钱的云服务商,一度令市场充满希望。然而随着疫情持续,投行却不太看好阿里云在6至9月的收入增长,花旗银行及建银国际分别预计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由上一季的10%,进一步放缓到4%及5%。

不过,杨韵锐认为阿里云仍然值得投资者留意,他解释说︰“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出疫情阴霾,并有意加速数字化,企业对云业务的资本开支可望回升,因此阿里云的前景仍然乐观。”

失守68美元上市价

2014年,马云带领阿里巴巴以每股68美元登陆美国股市,成为投资市场热话,马云在公司上市后不负投资者信任,在2015年财年至2020年财年,公司的收入及经调整盈利,分别以46.2%及30.5%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速上升,股价在2020年10月曾经高见317.14美元,比上市价翻了3.7倍。

可惜花无百日红,正当公司如日方中之际,不幸事件却接踵而至,首先是旗下网络金融服务公司蚂蚁集团于2020年分拆上市失败;翌年4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指控阿里巴巴违反《反垄断法》,处以破纪录的182亿元罚款,更迫使公司终止与商家的所有独家交易。此外,美中两国对中概股的监管分歧、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和官方坚持“动态”政策,也打击了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信心,连累该股失守8年前的招股价水平,更在10月底曾低见58.01美元,直到本周才回升至68美元以上。

对于上市持有阿里巴巴股票至今的投资者,“南柯一梦”可以说是最佳写照。阿里巴巴8年前上市后的第一份业绩,全年收入只有762.5亿元,还不如现在一个季度的收入,但公司生意做大了,却因为政策及疫情令股价打回原形,难免让投资者感到失望。

杨韵锐认为阿里巴巴的最坏时间已过,现水平值得投资。“公司现价预测市盈率只有9.9倍,远低于过去五年历史平均市盈率约21.1倍,大致已反映中国市场增长放缓的因素,因此估值合理,投资者可以关注。”他说。

不过,新冠疫情持续影响消费意欲、加上拼多多(PDD.US)和京东等同业竞争,以及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直播模式“抢客”,阿里巴巴的前路仍然崎岖。管理层在憧憬阿里云等新晋业务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迎接后浪对其核心电商业务的挑战,否则恐难以长期维持行业领导地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山东黄金首三季净利大增91%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个月,实现收入837.8亿元(118亿美元),按年增长25%,净利润按年大增91.5%至39.56亿元。 单计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亿元,按年升27.3%;净利润为1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黄金价格上升及销量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统筹优化生产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及营运效率,推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1,719.6亿元,按年增长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33港元,升1.29%。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将重启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约50.7亿美元增至约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