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营销成本飙升,公司发布的最新业绩显示,运营恢复亏损,股价下跌22%

重点:

  • 水滴公司在第二季度实现收入和付费客户均稳固增长,但由于销售和营销成本飙升,又恢复亏损
  • 由于亏损扩大和监管方面的担忧,公司股价自4月上市以来下跌超过75%

张劼

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投资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蒸发掉75%。然而不幸投资了互联网保险经纪水滴公司(Waterdrop Inc.,NYSE: WDH)的人们却发现自己正处在这样的境地,这家最近上市的公司在公布最新的季度业绩之后的几天,股价暴跌连连创下新低。

业绩有喜有忧,这在这类年轻的公司里很常见,用户数和营收强劲增长,而运营损失巨大。水滴公司报告说,最新一季付费用户同比增长53%,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但是它也出现了8.154亿元(1.263亿美元)的季度运营亏损,逆转了一年前720万元的运营利润。

投资者显然不以为然。自上周公布业绩以来,该股已经下挫了22%,周二突破了3美元的关口,收于2.91美元的历史最低点。这还不到该公司5月份首次发行股票时12美元的上市价格的四分之一。

水滴公司将亏损部分归咎于大幅上升的运营成本和费用——飙升了160.5%。销售和营销费用在本季度也增加了两倍多,因为该公司花费重金通过第三方渠道来获取新用户和推广品牌。

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常被誉为中国领先的保险科技公司之一的水滴公司,会向第三方支付巨额资金以获得潜在的新客户,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自己的渠道和营销努力自然增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退一步,看看水滴的发展。该公司创立于2016年,一开始作为健康和人寿保险的中介经纪,以及为希望众筹昂贵医疗费用的人提供互助平台。第二块业务在大约五年内获得了超过1亿的用户。

水滴公司得以迅速壮大,一部分上是通过将其巨大的众筹用户群——他们以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慈善组织——引向其更有利可图的保险经纪业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鹏曾告诉媒体,来自互助平台用户的保费占公司总收入的20%,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虽然从商业角度看,利用众筹基础来发展保险销售业务是一个好的策略,但监管机构并不完全这么认为。去年,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发布了一份有关保险业务的政策文件,称此类互助平台本质上是商业保险提供商,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开展业务。它的结论是,这意味着此类公司缺乏提供此类保险服务的适当经营许可。

察觉到监管审查即将到来,水滴公司在3月底关闭了它的互助平台,此举被广泛认为是先发制人,以免在其进行中的IPO计划完成之前出现任何不确定性。媒体报道甚至暗示,保险监管机构希望它推迟上市,但水滴公司还是照计划进行了。

因此,水滴公司被迫放弃了其最大的新保险业务推介来源之一,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它为什么在目前严重依赖昂贵的第三方渠道,来获取新客户。

不断变化的市场

水滴公司试图向投资者展示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继续推进IPO。在该公司的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只有4.3%,而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渗透率在10%左右。报告还给人留下额外的印象,那就是在中国的小城市,渗透率尤其低。

的确,沈鹏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水滴公司的大部分保费和营业收入增长是由这些小城市的强劲需求推动的。

虽然水滴公司的股价上市后遭受重创,我们也应该指出,在过去几个月里,它的许多同行不管盈利能力如何,也都遭受了类似的损失。互联网保险公司慧择保险(HUIZ.US)的股价自今年7月以来已下跌逾60%,2021年第二季度的亏损额超过7700万元。与2020年2月的IPO价格相比,股价下跌了近80%。

即便是8年来刚刚首次从承保业务中实现盈利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6060.HK),股价也较7月份的峰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只有线下业务的泛华保险(FANH.US)表现较好,自7月中旬以来一直相对稳定在15美元关口附近。

实际上,水滴公司最大的两个对手可能是两个未上市的巨头: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和腾讯旗下的保险平台。这两家公司都从主导中国互联网的大型母公司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流量。

再加上其他几家已经进入在线领域的传统线下保险公司,显然竞争相当激烈。尽管如此,水滴公司相对具有优势,在最新的监管打击开始之前,它已经确立了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一项研究显示,基于第一年保费(FYP),该公司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寿险和健康险平台。

那么,水滴公司接下来的一步是什么?

鉴于它正在亏损,投资者可能会关注它何时能再次盈利。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水滴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降低销售和营销成本,同时在此过程中又不会失去太多客户。公司首席财务官施康平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谈到了这一点,他表示,他预计“与本季度相比,我们的销售和营销支出将稳步减少”,但没有给出具体数字。

水滴公司也在集中精力提升利润率。联合创始人杨光在电话会议上透露,第二季度,每个客户的第一年保费达到了1276元,而上一季度为1165元。此外,短期保险的整体重复购买率目前超过50%,表明客户的“粘性”正在上升。

最后,投资者可能会祈祷,近期内不要有新的重大监管举措出台,影响科技保险行业。水滴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概述了一系列与监管可能改变有关的风险,这种做法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当中越来越普遍。

在4月的IPO之前,可能很少有投资者仔细阅读招股书的这一部分。但是在经历了一个动荡的夏天之后,许多人可能想回去再看一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Daqo is a solar company

多晶硅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大全新能源望政策搭救

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仅三分之一之际,这家多晶硅龙头透露,产品售价持续跌破生产成本 重点: 大全新能源二季度营收骤降66%,多晶硅产量下滑60%,产能利用率仅34% 公司及同行冀望,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政,可遏制光伏行业恶性竞争   阳歌 6月底至今,密集出台的政府举措剑指光伏产业恶性竞争,为行业近期复苏带来曙光。尽管新政公布后7月价格曾短暂回暖,但随后仍持续探底。 本周,中国光伏电池核心材料多晶硅龙头制造商大全新能源(DQ.US; 688303.SH)财报传递出上述关键信息。财报显示,公司本季度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三分之一,折射全行业严重过剩现状。较低产能利用率反而帮助“止血”,原因是当季公司的多晶硅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26美元,较4.19美元的平均售价高出42%,意味每销售一公斤即亏损3.07美元。 大全新能源打破惯例,在季报开篇即向投资者披露:截至6月底持有约20亿美元现金及短期投资、定期存款、应收票据等。尽管较上年同期的25亿美元有所下降,但表明公司仍有充足“弹药”,应对分析师预期将持续至明年的亏损周期。 叠加财报影响,大全新能源的美股周三收跌2.9%。虽表现欠佳,但若非政府扶持光伏行业的新政托底,抛压或更猛烈。需要注意,该股52周涨幅达55%,但股价仍徘徊五年低位。 过去三年,在2022年绿色能源装机热潮推高产品价格背景下,中国以光伏电池、组件及多晶硅制造商为主体的光伏产业大举扩产。大全新能源堪称行业缩影,截至去年底,新建产能使其年产能跃升至30万公吨,约为2022年末的三倍。 然而,如此快速的增长,加上全球新建太阳能发电场的放缓,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价格大跌。中国是该行业新建太阳能发电场的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过,今年5月底补贴截止日前抢装潮过后,6月国内新增装机量骤降。大全新能源首席执行官徐翔称,伴随这一变化,4至6月多晶硅价格暴跌约20%。 “二季度光伏产业仍处周期底部,但季末已现积极信号。” 徐翔表示。 政策干预 过去一年间,政策干预论调在中国光伏圈持续发酵。早在去年10月,大全新能源即透露官方“建议”,多晶硅企业限产至五成产能。企业实际执行力度更大,据公司披露,二季度产能利用率34%,较一季度的33%微升。 正如我们此前所述,纯粹市场力量,已促使大全新能源等企业有充分动机大幅减产,因其每生产一公斤多晶硅都在承受巨额亏损。 公司最新经营指标全面走弱,季度营收由上年同期的2.2亿美元锐减66%至7,520万美元。参照行业巅峰期,分析师预期其今年营收5.75亿美元,较2022年景气高点46亿美元大跌88%。 二季度多晶硅产量由上年同期的64,961公吨下滑60%至26,012公吨。即便如此,当季实际销量仅18,126公吨,意味约三成产量成为库存。公司预估三季度产量将在27,000至30,000公吨,略优于二季度实绩的预测,传递出谨慎乐观信号。 通过控产止损,大全新能源二季度净亏损由上年同期的1.198亿美元收窄至7,650万美元。 这引出了大全新能源对行业企稳的谨慎预期依据,纵然市场不利因素叠加,但最新的政府措施构成关键支撑。公司表示,新政源头可追溯至6月29日《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两天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2日,政府召集14家光伏龙头,商讨“高质量发展”路径。最新举措是7月24日发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强化“对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追究”。 大全新能源指出,多晶硅现货价格在7月政策密集期有所反弹,但未说明反弹态势8月是否延续。我们推测回暖行情难持久,并对新政效力持保留态度。归根结底,市场力量才是决定行业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出低谷的核心因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山东黄金上半年盈利增102%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六个月,公司收入达567.66亿元,按年增长24.01%;净利润28.08亿元,按年大幅上升102.98%。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惠于金价高企及自产金销量增加,带动收入和盈利同步提升。上半年公司矿产金产量达24.71吨,去年同期为24.52吨,自产金销量23.60吨。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105.03亿元,增加81.7%,主要是购销业务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增加。 展望下半年,公司认为全球政经局势不确定性高,避险需求料继续支撑金价,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9港元,升1.1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携程二季度盈收双升

网上旅游平台携程集团有限公司(9961.HK,TCOM.US)周四公布业绩,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至148亿元,盈利49亿元,按年升25%。 集团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受惠于日益强劲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在假日时的表现。 期内的住宿预订收入达62亿元,同比上升21%;交通票务收入上升11%至54亿元;旅游度假业务则上升5%至11亿元;商旅管理业务收入升9%至6.92亿元。 携程透露,根据今年2月的回购计划,截至美国东部时间8月27日,已回购美国存托凭证达700万股,涉资4亿美元。 公布业绩后,携程在美市场收市后交易时段升8.6%,周四公司在港开盘升5.7%至541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lun-Biotech reported rising sales of its signature cancer drug

科伦博泰ADC商业化破局 营收利润双降仍获看好

今年的商业销售收入突破3.1亿元,核心产品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未来销售潜力不可小觑 重点: 旗下三款产品已通过2025年医保谈判形式审查,若最终纳入医保,将推动销量大增 公司的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储备高达45.28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7.2%    莫莉 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990.HK)交出一份看似表现不佳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期内营收​​9.5亿元​​,同比下滑31.3%,净亏损也扩大至1.45亿元。但与此同时,公司股价却在8月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跻身港股创新药板块第一梯队。这一反差的背后,是源于科伦博泰营收结构改变,资本市场对科伦博泰估值逻辑发生变化。 中期财报显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许可及合作协议的里程碑付款同比减少54%至6.28亿元,但是相较于去年营收全部依靠合作授权,今年的商业销售收入突破3.1亿元​​,占营收比重跃升至32.6%,当中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占比97.6%,实际销售额3.02亿元,药品销售的所有应收账款均于付款期限内收回,资金回笼高效稳健。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Trop2 ADC,于2024年11月获批用于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成人患者,是科伦博泰首款商业化上市的药物。财报称,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已覆盖全国 30 个省份、300 余个地级市,以及 2,000 余家医院,其中超过 1,000 家医院实现了销售收入。 这款核心产品的未来销售潜力不可小觑。今年3月,芦康沙妥珠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准批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成为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东亚地区患者占比近50%。其中EGFR突变阳性是亚洲NSCLC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变异之一,但靶向治疗后耐药问题突出,亟需突破性疗法破解生存困局。 除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之外,科伦博泰还有PD-L1单抗塔戈利单抗、生物类似药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N01获批上市,但贡献的收入有限。科伦博泰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过350人的营销团队,上半年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79 亿元,同比增长334.8%,由于核心产品从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业销售,市场推广、学术推广活动等成本相应增加,且商业化团队持续扩大。 科伦博泰旗下的三款产品已通过2025年医保谈判形式审查,若最终通过谈判成功纳入医保,将显著提升这些产品的可及性,推动销量快速放量。此外,科伦博泰已经积极推进芦康沙妥珠单抗纳入广东、四川、上海等多地的省级及市级惠民保,患者自付比例大约可以降至30%-50%。 海外市场与默沙东深度绑定 今年6月,科伦博泰以每股​​331.8港元​​的价格成功配售了​​591.8万股​​H股,募集资金净额约​​2.5亿美元​​(17.92亿元),为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储备弹药。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的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储备高达45.28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7.2%。充裕现金支撑可以后续的研发投入及全球化布局,抗风险能力跃升。 作为中国ADC 行业龙头,科伦博泰早在2022年开始就与默沙东达成多项授权合作,将包括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内的9款在研ADC药物的海外权益独家授予默沙东,默沙东亦直接入股科伦博泰。 尽管默沙东在2023年10月同时做出了“引进”与“退出”两项决定——即以220亿美元引进第一三共的3款ADC药物,并终止了科伦博泰两项临床前ADC项目的合作,但其对核心产品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海外投入并未受到影响。财报显示,默沙东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14项针对芦康沙妥珠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覆盖乳腺癌、肺癌、妇科癌症及胃肠道癌症等多个癌种。与此同时,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开展了多项II期临床试验,探索该药物作为单药或联合疗法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 一旦默沙东推动芦康沙妥珠单抗在海外获批上市,科伦博泰的业绩有望进一步爆发。券商中信建投预测,芦康沙妥珠单抗以及塔戈利单抗今年将实现商业化放量,全年的营收可以达到21.4 亿元,公司有望在2027年实现扭亏为盈。当前科伦博泰的市销率约为52倍,同样在ADC领域有布局的荣昌生物(9995.HK)市销率约为19倍,前者的溢价或许已经反映了市场对下半年核心产品销售额大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