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核心产品从第三方引进的创新药企业,自有的早期研发能力未得充分证实,亦未产生任何销售收入

重点:

  • 来凯医药目前有两款核心产品,其中一款期望今年底向中美两地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出现“回暖”迹象,能否助力来凯医药二次递表上市,仍然有待观望

 

斯年

坐在别人的翅膀上,能否助力这家距离商业化仍有一段距离的药企起飞?

肿瘤创新药公司来凯医药有限公司去年6月首次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击,但未能在6个月内通过港交所聆讯,招股书也因此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财务表现后,该公司上周一再度递交招股书,并继续由中金公司作为独家承销人安排上市。

招股文件介绍,来凯医药成立于2016年,致力为全球癌症及肝纤维化患者提供突破性疗法。作为一家创新药公司,在最被关注的管线前景方面,来凯医药主打来自瑞士跨国药企诺华制药((NOVN.SWX)授权的两款核心产品,其中一款期望于今年四季度在中、美两地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或可与化疗联合使用以治疗癌症。

与上一次递表相比,来凯医药这半年的财务表现无明显改善,近两年亏损已扩大至15.3亿元,如果扣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经调整亏损也有6.2亿元,绝大部分来自行政开支与研发成本;随着旗下产品距离申请上市越近,其研发开支也明显增加,去年大增81%至3.1亿元。

截至去年末,来凯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3.2亿元,差不多等于去年的研发开支,如果未能成功上市筹资,候选药物也不能“冲线”成功,在资金紧张下,其前景或受到市场质疑。

不过,对该公司利好的消息,是经过去年下半年触底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已出现明显“回暖”态势,诸多迹象表明,企业的融资意愿和投资者的信心均有回升,可能有助来凯医药借市场热度回升成功上市。

高度依赖诺华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来凯医药争取上市的路途,却需要“外力”扶持。从研发管线看,该公司现有两款核心产品及13种其他管线候选产品。其中进展最快的是核心产品LAE002,这是一种三磷酸腺苷(ATP)竞争性AKT抑制剂,有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资料,全球有两种AKT抑制剂已进入注册临床试验,而期望在今年底申请在中美两地上市的LAE002,是来凯医药最快的“回血”希望。

另一款核心产品LAE00是雄激素合成抑制剂,有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力。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LAE001是全球唯一一种用于治疗前脸腺癌的临床试验中的CYP17A1/CYP11B2双重抑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款产品、以及另外两款抗肿瘤产品LAE005及LAE003,都是从跨国药企诺华授权引进,这与大多数海外创新药公司与大型药企的合作模式正好相反。

一般而言,小药企被认为具有更大胆高效的创新能力,因此往往是小药企先做出创新药研发的阶段性成果,然后被大药企看中,再授权引入产品,甚至作出收购。然而,来凯医药却是从诺华引入较为后期的产品,再投入大部分研发费用。

例如在其招股书的介绍,来凯医药在2018年从诺华引进LAE002时,该候选药物已经历经诺华和另一家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L)的11项临床试验,以证实其安全性及疗效。在诺华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中,LAE002已经在铂耐药卵巢癌患者中,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疗效。

这种做法的优势,是产品上市的成功率更高、速度更快,但暗含的隐忧,是来凯医药自有的早期研发能力没有获得充分证明。

在这种不太常见的合作模式背后,与来凯医药多名高级管理层的“诺华背景”具关联性。招股书显示,来凯医药的主席吕向阳曾在诺华工作十多年,担任的最后职位为执行总监,负责领导药物研发平台及多项疾病研究项目,而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谢玲、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顾祥巨,也都曾在诺华任职。

医药板块回暖

新药上市成功与否,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港交所容许未有盈利及收入药企上市的上市规则“18A章”政策于2018年出台后,曾点亮众多创新药企的融资希望,但在过去两年,多家已上市的创新药企跌破招股价,市场信心不佳,让后来者也越来越难获得垂青。

但在今年初,情况似乎明显好转,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有回暖迹象,例如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部分在港股上市的医药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最高涨幅,已经接近60%。

另外,多家创新药公司也在去年末至今年初奔赴港交所寻求上市,包括绿竹生物维升药业科伦博泰等。已上市医药科技企业中,加科思(1167.HK)、诺辉健康(6606.HK)、亚盛医药(6855.HK)等公司也抓住市场升温的窗口期,通过配股进行大额募资以补充资本。

去年4月,来凯医药曾进行6,100万美元(4.2亿元)的D轮融资,令投后估值上升至约37亿元。参考去年三季度首款产品获准销售、并获得1,560万元销售额的同类企业乐普生物(2157.HK),其最近市值达86亿港元。来凯医药将来的上市估值能否达到这个高度,还看其候选产品LAE002申请上市的进度能否取得突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K-POP return

韩流回潮:你是否依然爱我?

韩流巨星在澳门的演唱会依旧轰动,线上音乐平台开始对若有似无的“限韩令”进行试探。但问题是,归来的韩流还有一样的威力吗?    李世达 严格来说,所谓的“限韩令”从未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现过。中国政府既没有公开颁布过相关禁令,也没有明确宣布过解除。然而,在过去九年,韩剧下架、韩星镜头被删、偶像巡演停摆,韩流在中国市场骤然降温,从“暖流”变成“寒流”。但来到2025年,春江水暖鸭先知,业界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隐形的禁令已出现松动迹象。 韩国海关统计显示,2025年1至2月,韩国对华音像产品出口额达925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而截至2月为止的六个月,累计出口额更突破3,152万美元,同比增长逾两倍。这组数字清楚表明,中国市场对韩流内容的需求依然存在,一旦政策稍有松动,消费力便会迅速释放。 线下活动的回归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来,韩星在中国举办粉丝见面会的数量明显增多,从新生代偶像到资深团体成员,逐步恢复与内地粉丝的近距离互动。虽然规模尚难与2010年代盛况相比,但其频率与覆盖城市的增长,已经反映出文化交流正在重启。 更具象征性的场景出现在澳门。近来多场韩流巨星演唱会在当地举行,不仅座无虚席,还吸引大批内地观众跨境观演。澳门因此成为“限韩令”解冻的窗口,也显示出中国内地民众对韩流的热情并未消退,只是暂时被压抑。 在这股回潮的风口上,线上音乐平台最为敏感。腾讯音乐(TME.US)便是典型代表。今年5月,该公司斥资12.9亿元,入股韩国 SM娱乐(041510.KQ),成为其第二大股东。SM曾打造SuperJunior、EXO、aespa等多代偶像,如今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结成资本联姻,市场相信更堆韩流资源将被系统性引入中国市场。 随后,腾讯音乐又宣布与 The Black Label、H MUSIC 等韩国公司展开合作,将更多K-pop专辑、MV与独家物料导入平台。更重要的是,腾讯音乐将韩国风靡多年的“Bubble”私密互动社群 引入中国。粉丝只需花28元便能“加入”偶像小圈子,接收专属讯息,甚至享有优先购票权。这种“情绪经济”模式,正在显著提高平台的用户黏性与付费率。 数据已经反映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腾讯音乐营收达84.4亿元(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 17.9%;净利润更大涨三成以上。付费用户数突破 1.24亿,其中超级会员达1,500万。业内普遍认为,K-pop内容拓展与演唱会业务是推动这份成绩单的关键。相比之下,主要依靠独立音乐人和社群经济的网易云音乐,虽然在盈利上有所突破,但收入却出现下滑,凸显出韩流对平台黏性的独特价值。 你还爱我吗? 然而,“韩流回潮”并不必然意味着韩流将全面复苏。首先,中国本土娱乐市场已发生结构性变化。近年来,国产电影与偶像文化的号召力明显增强,例如《哪咤2》的票房神话,展现了本土文化同样能引发全民共鸣。韩流再入中国市场,更多可能是作为“圈层文化”的补充,而非垄断性主流。 其次,九年的“限韩令”已经重塑了新一代年轻观众的文化偏好。虽然政策层面逐步松动,但部分消费者更愿意支持本土偶像与文化产品。这种心理隔阂,可能成为韩流全面复甦的无形阻力。 平台过度依赖外部IP也隐含风险。如果未来政策再次收紧,或粉丝热情下降,平台可能面临内容依赖的隐忧。对腾讯音乐而言,韩流既是商业赌注,也是一场必须小心驾驭的情绪经济试验。在商言商,引入韩流加码情绪经济仍然值得一搏。只是当韩流的灯光再度于中国舞台上亮起,尖叫声中夹杂的或许是更复杂的情绪。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云锋金融获批开展虚拟资产业务

金融科技保险供应商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证监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已批准一项申请,将其现行证券交易牌照升级为涵盖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公告发布后,股份周三飙升28%,创七年新高,收盘报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虚拟资产相关事宜后,也录得较大涨幅。 上月,云锋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3%,至6.86亿港元,利润则增长142%至4.86亿港元。 加密货币挖矿和交易在中国大陆属非法,但在香港却是合法。众多企业正在香港试水虚拟资产投资及提供相关服务。香港于8月1日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发行方订立许可与合规要求。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即将恢复生产 快于市场预期

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锂矿,在停产近一个月后,即将重启运营。该矿于8月9日采矿许可证到期,并于8月10日全面停产,此举曾一度推动中国碳酸锂价格在短短10日内上涨24%。 据CnEVPost报道,宁德时代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矿业周二召开“枧下窝锂矿复产工作会议”,会议上透露江西省枧下窝锂矿采矿权证及采矿许可证审批进展顺利。消息人士称,恢复速度“快于市场最乐观预期”。 停产期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每吨70,000元跃升至86,500元,反映供应收缩带来的即时冲击。虽然近期价格回落至约75,000元,但波动显示锂供应对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的重要性。碳酸锂与磷酸铁是锂铁电池的核心原料,占电动车整体成本比重甚高。 宁德时代港股周三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32.8港元,升0.4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茂销售渐复苏 八月按年增46%

房地产开发商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817.HK)周二公布上月销售数据,8月销售金额90.77亿元,按年大增46%,按月上升7.3%。 今年首8个月,集团累计的销售金额达708.8亿元,按年上升25.7%,涉及的楼面面积达318万平方米。 中国金茂周三平开报1.52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逾五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