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US 9901.HK
The education giant has sealed its return to financial health with quarterly adjusted profits at a three-year high and revenues back to 92% of their level before a crackdown on the training sector.

这家曾受严重打击的教育巨头发奋图强,最近一个财政季度的收入,已回到政策突变前的92%水平,经调整净利润更创三年新高

重点:

  • 新东方剥离K-9教培业务后浴火重生,在教育新业务推动下,收入及利润水平均带给市场惊喜
  • 其股价创两年多新高,更获大行调高目标价

 

欧美美

这家教育培训龙头曾经遭遇毁灭性的政策打击,但创始人不甘认输,通过业务大转型协助公司浴火重生,最近公布上一个财季的收入金额,已恢复到巨变前的92%,经调整利润水平更创三年新高。

根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EDU.US; 9901.HK)上周三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2023/24财年首季度业绩,期内营业收入为11亿美元(80亿元),同比增加47.7%,净利润飙升152%至1.65亿美元;按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更能反映主营业务经营情况的经调整净利润,则大涨126%至1.89亿美元。

消息公布当日,新东方在纽约上市的股份大涨5.5%至64.59美元,翌日再升1.3%至65.46美元,创2021年7月以来的两年多新高,反映投资者也对该公司投以信心一票。

回顾中国官方于2021年7月提出,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简称“双减”的教育政策,对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尤如投下一颗“深水炸弹”;同年11月15日,新东方壮士断臂,表明在2021年底前,全国所有学习中心不再向幼儿园至9年级(K-9)学生提供学科相关培训服务,涉及的解雇、员工补偿与退租费用以百亿元计,令公司近年遭受巨大损失。

在此之前,新东方最后一次公布的季度业绩,是截至2021年2月底的第2020/21财年第三季表现,当时的净营收为11.9亿美元,以新东方上财季的收入11亿美元比较,意味其收入水平已回到政策突变前的92%。

更值得高兴的是,新东方上财季的经调整利润1.89亿美元,也创下了三年新高,该公司上一次达到这个利润水平,已数到2020/21财年首个季度,当时其课外培训业务未受政策影响,截至2020年8月底的三个月经调整利润为1.85亿美元。

剥离了以往贡献最大的K-9学科培训业务后,新东方把焦点重新集中在未受政策影响的教培及考试相关业务,例如大学生考试和出国留学业务,同时新增非学科培训、智能学习系统及直播电商等新收入来源。

截至今年8月底,该公司旗下的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达793间,短短三个月增加了45间,与去年8月底的706间相比,更大增87间。同时,其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在近60个城市开展,上财季报名人次约为43.8万名。此外,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同样在约60个城市中采用,期内活跃付费用户约为18.1万名,比此前一个财季的9.9万名增长近一倍。

新东方今年7月时预计,这个财季的净营收总额将为9.83亿美元至10.06亿美元,同比增加约32%至35%,但最终录得高于预期的11亿美元。创始人及主席俞敏洪在业绩报告中表示,经过超过一年的试验及发展,其教育新业务开始贡献重要营收,期内收入录得103.3%增幅。

所谓教育新业务,是指个人素养、口才训练、故事表演、美术、编程、科学等课程,由于中国的中产家长们除了希望子女在传统学科表现出色外,也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一技之长,新东方看准这点来提供相关课程,成为推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大行调高目标价

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已成过去,中国出入境政策放松,留学市场同步回暖,新东方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收入,也分别大幅增长51.7%和26.6%,俞敏洪形容其表现令人鼓舞。

不过,该公司预计截至今年11月底的2023/24财年第二季度,收入将为7.85亿美元至8.04亿美元之间,虽环比下滑,但仍然同比增加23%到26%,其主要原因是教育业务具有明显季节性,大学生集中在暑期参加培训,以准备托福及雅思等考试项目,所以一般情况下,位于暑假的第一财季营收,在整个财年中最高,而第二财季出现回落属于正常现象。

新东方的优异季度业绩,也吸引了大行的垂青,纷纷调高其目标价。中金的研究报告指出,该公司收入较估计理想,主要是经营杠杆释放超出预期,虽然在暑期旺季过后,其扩张节奏可能有所放缓,但预计学校及教学中心数量在本财年仍增加15%至20%,辅以利用率稳中有升,展望全年收入仍可录得30%稳定增长。因此,该行给予新东方“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上调12%至75美元。

外资行麦格理则认为,新东方管理层把第二财季收入增长指引调低至23%至26%,主要是因为学习设备业务和旗下东方甄选(1797.HK)电商收入在去年同期的基数较高所致,但也不能排除最终收入再度超过预期的可能性,因为管理层倾向较保守的指引,但新业务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该行也维持新东方的“跑赢大市”评级,并把其港股目标价从53港元上调至63.6港元,比现水平约有两成潜在上升空间。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京东拟收购德国电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证实,正与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进行收购谈判。据路透社报道,京东出价为每股4.60欧元,较周三股价溢价约23%,交易总值约22亿欧元(25.9亿美元)。 Ceconomy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旗下拥有MediaMarkt与Saturn两大品牌,于多个欧洲国家拥有约1,000间门店,员工人数约5万人。2023/24财年,该公司销售总额达224亿欧元,其中网店贡献达51亿欧元。 若交易落实,将使京东得以大举进军欧洲市场,借由Ceconomy庞大的线上与实体零售网络,扩展其在欧洲的电子商务版图。京东去年曾考虑收购英国零售商Currys,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京东美股周四收跌1.36%,收报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开,至中午收入报130.2港元,跌2.3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维立志博一鸣惊人 首开爆升逾倍

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挂牌,开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后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报69.65港元,较定价高99%。 公司共发售3,686.25万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终以上限定价,香港公开发售录得近3,494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近40倍。 公司集资净额11.79亿港元,65%用于产品的持续临床开发及监管事务、15%用于扩展现有的管线及优化集团的技术平台、10%用于提升生产能力,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建滔中期盈利增长强劲

建滔集团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录得强劲利润增长,原因是其制造和销售层压板及印制电路板(PCBs)的核心业务表现稳健。 公司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飙升逾70%,从去年同期的15.1亿港元增至超过25.6亿港元。 建滔股价周五开盘上扬,并在上午交易中上涨9.2%,报HK$28.35。该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已上涨约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imutian does agricultural e-commerce

资金紧绌的一亩田 纳斯达克抢滩救急

这家农业B2B平台运营商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其财报显示去年营收下滑,公司正实施激进的成本削减计划 重点: 一亩田已申请纳斯达克上市,计划筹资最多2,300万美元,其高昂支出导致现金储备岌岌可危 这家B2B平台运营商,去年营收因削减成本下滑,但长远来看,公司有望受益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阳歌 农业B2B平台运营商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驾轻就熟地收割作物,更准确说是帮助生产者对接采购商。如今,公司因现金储备告急,正转而瞄准纳斯达克上市,试图通过最高募资2,300万美元收割投资者资金。 这家名称意为“一亩田”的企业在概念层面颇具亮点,坐拥超高利润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动现代化的农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书显示,一亩田过往的高支出导致持续负现金流及亏损。过去两年,公司一直大力削减开支。 较之同业,一亩田寻求的估值定位也显激进,意味其股票上市后或将面临压力。 一亩田具有中国电商及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质,乘21世纪前二十年数字经济腾飞之势,步入发展黄金期。公司资历深厚,创始人邓锦宏2009年辞去百度营销部产品经理职位,进军农业电商。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者热衷向此类初创企业掷下数百万美元资金,不计盈亏地寻找下一个百度或阿里巴巴。邓锦宏借此东风,打造出中国最大的农业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汇聚3,900万商家及2,100万在售商品。 中国正将农业从分散型小农经济,转向应用先进种植技术的现代化集约农场,一亩田恰逢其时,占据战略契合点。 上月,我们报道拟上市公司潍柴雷沃时,曾详解其智能农械如何受益现代化浪潮。此次转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与《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两大国家规划中均有部署。此类计划往往预示,相关企业可获得政府资金与资源倾斜。 招股书中的市场数据昭示行业爆发前景,中国农业B2B电商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五年以17.5%年增速扩张,为GDP增速的两倍有余,2029年将达2,842亿元(约合400亿美元)。一亩田虽因主营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营收规模偏小,但占据有利卡位可分得红利。 不过,上述高增速未在一亩田营收端体现,其收入至少从去年开始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1.61亿元,较2023年的1.88亿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万元,低于上年同期的3,920万元。 大力削减成本 公司对营收下滑缘由语焉不详,仅模糊归因于“战略性聚焦农产品采购贸易业务,调配资源预算加速主产区零售网络建设”。 但最可能的解释,或许还要回到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更为亢奋的时代。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那时,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市场份额,常常招揽那些利润较低的客户,仅仅是为了增加用户数量,即便这种做法会消耗大量资源。 实际上,公司毛利率表现亮眼,今年第一季度从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达81%。 但公司营销、管理和研发开支高企,去年总额几乎等同全年营收,导致持续的负现金流:去年净亏损3,49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续亏264万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两期亏损额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亩田似乎终于认清热钱涌动时代已成过往,正大刀阔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举措在行政开支上尤为显著,去年初至今,削减超过五成,其中主要来自人员优化,截至3月底员工总数为573人,较2023年末的789人缩减逾四分之一。 长期高支出侵蚀其现金储备,3月底仅余63.2万元(不足10万美元),较去年末本就不足的277万元再度锐减。招股书未着重讨论停业风险,推测公司仍具融资能力维系未来一两年运营,以期通过精简开支实现盈利。 以其去年营收及4.67亿至5.72亿美元估值区间计,一亩田市销率(P/S)达21至26倍,定位激进。横向对比,B2B家居电商GigaCloud(GTC.US)市销率仅0.86倍,即便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仅2.13倍,尽管其40%的毛利率仅为一亩田的一半。 核心症结在于,一亩田亟需强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户及优化人力结构。若能在此前提下维持较高毛利率,待营收重拾增长并实现盈利时,公司或可迎来全新发展格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