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N.US 1548.HK

最新: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48.HK)周一公布,旗下于纽约上市的子公司传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GN.US)同意以每股64美元作价,向投资顾问T. Rowe Price建议的基金或账户,发行与出售合约546.9万股美国存托股份。

利好:传奇生物预期将筹资3.5亿美元(24.2亿元),用作2025年第四季度前的计划运营资金及资本开支。

值得关注:这次出售股份的价格,比传奇生物上周五收盘价66.99美元折让约4.5%。另外,股份发售完成后,金斯瑞生物于传奇生物的持股比例将由51.36%摊薄至49.76%,意味对该公司的影响力将会稍微减低。

深度:传奇生物为金斯瑞旗下负责细胞疗法业务的子公司,虽然该公司近年一直为研发项目“烧钱”,但自从与美国琼森公司(JNJ.US)旗下杨森生物合作的新产品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于去年首季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后,推出短短一年间已累积销售净额高达2.06亿美元,引领母公司迈向收成期。

市场反应:金斯瑞的港股周一早上曾涨2.1%,但其后走势向下,中午收盘软1.4%至20.85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间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hengfeng stock settles after wild first year

独角兽打回原形 盛丰物流股价暴起暴跌

自一年多前上市以来,这家专注细分市场的物流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但现在可能终稳定在一个现实的水平 重点: 去年3月上市后,盛丰物流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就上涨了一倍多,之后又经历了暴跌和暴涨,最终跌至发行价下方 与股票表现不同的是,这家细分市场物流公司的收入正在稳步增长,同时盈利能力也在改善 梁武仁 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SFWL.US)的一大优点是利润稳定增长,如今这是很多中国公司无法做到的。但这一点,或是该公司其他基本面,对其股价的表现可能并没有真正的影响,自该公司上市以来,其股票在一年里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轨迹,可能会吸引希望短线获大幅回报的“迷因股”投资者的关注。 现距该公司2023年3月在美国上市仅过去了一年多,但期间它的股价已经经历了不少高点和低点。盛丰物流的股价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从每股4美元的IPO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之后,该股经历了同样壮观的暴跌,随后又迎来了更强劲的牛市,到12月初突破了15美元大关,促使公司市值超过10 亿美元,短暂地跻身“独角兽”之列。 似乎这还不够戏剧性,到去年底,公司股价再次暴跌,较发行价下跌了四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该股蒸发了80%以上。这些剧烈波动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们发生时几乎完全没有和该公司有关的新闻,不管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 在没有相关新闻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疯狂走势,让人回想起2021年时的大量迷因股交易。当时,迷因股风靡一时,表现落后的游戏商店运营商GameStop(GME.US)股价大幅上涨就是一个缩影。一年后,一批在美国上市的小体量中概股上演了这一现象的2.0版,它们的股价也出现了类似的剧烈波动。 自IPO以来,盛丰物流唯一一份与最新财报无关的新闻稿是去年6月发布,称斥资150万美元购买电动重型卡车。尽管此消息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盛丰物流顺应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向,但它很难引发公司股价朝任何一方大幅波动。事实上,消息发布后,该股连续下跌数日,表明盛丰物流的股价走势并非基于公司的基本面。 尽管公司的股价今年开局不佳,前几个月的涨幅已全部被抹去,但上月底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公司的业务和盈利能力都有相当不错的改善。 得益于新客户订单以及面向老客户的销售额增长,盛丰物流去年的净收入较2022年增长约9%,达到4.04亿美元。它还通过运输服务外包、缩减冗余部门和配合一项“人力资源优化”计划(可能是裁员的代号),从而提高了毛利率。因此,其毛利润增长了12%,快于收入增长。 更好的是,它将营业费用的增长控制在了3%以下。部分原因是人力资源优化措施促使营销费用减少。 但盛丰物流的管理成本(占营业费用的大部分)增幅也不到 7%。如此严格的成本控制,帮助推动其净利润增长33%。去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均快于2022年。 聚焦细分市场 虽然盛丰物流去年才上市,但它的历史可不短。公司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为企业而非消费者服务。它有三条业务线,B2B货运、仓储管理,以及包括提货送货、报关在内的增值服务。但它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运输服务,客户包括小米、施耐德电气、顺丰速运、光明乳业和宁德时代等大公司。 毫不奇怪,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拥有先进电子商务市场和数千家工厂(这为其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绰号)的国家,物流和其他供应链相关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盛丰物流招股说明书中的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独立的B2B合同物流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8.32亿元增至今年的12.3亿元。 因此,投资者有充分理由对盛丰物流的前景抱有信心。但显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其股价的不稳定走势。盛丰物流的股价在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后略有上涨,但随后忽上忽下,不过波动幅度远小于去年。 导致这种剧烈波动的一大因素,是其公开流通股份相对较少,也就是可交易股票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小。盛丰物流去年股价急剧飙升,引起了线上投资社区的重视。大约四个月前,有Reddit帖子介绍了一些股票的交易策略,推荐在盛丰物流的股票大涨后做空。Reddit也是2021年许多迷因股上涨的发源地。 在经历了所有的震荡之后,盛丰物流的股票稳定在了14倍的市盈率上,不过它的市销率相当低迷,仅0.38倍。在全球同行中,其市盈率大致与Hub Group(HUBG.US)的15.5倍和Air Transport Services Group(ATSG.US)的15倍持平,但远低于Radiant Logistics(RLGT.US)的23倍。它的市盈率也与中通快递(ZTO.US;2057.HK)的13倍大致相当,在中国六大物流公司中,中通普遍被视为效率最高的之一。 因此,盛丰物流目前的股价也许终于反映了它的真实价值。但如果它上市后的短暂历史是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当迷因股社区重新重视起这只股票时,这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成本虽减消费下滑 中免复苏仍待观察

中国中免去年业绩重拾增长动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现却有点停滞不前,市场忧虑内地消费前景 重点: 中免首季度盈利仅增长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业绩公布前,管理层又再出现变动   刘智恒 中国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纵即逝?又或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年初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业绩快报时,收入及盈利分别按年增长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与国内机场达成的减租协议,均对中免利好,市场对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似又燃起了希望。 毕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时,每股高见280港元,市值近5,790亿港元,但不到两年间股价插水近七成半,蒸发近4,300亿港元,众多投资者高位被绑,当看见去年业绩有可观增长时,大家期望或股价能迎来一轮复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业绩乏亮点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业绩快报,似乎情况又不如想像般乐观,盈利按年增长只有0.33%至23亿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亿元,毛利率与去年同期比较,则上升3.95个百分点至32.7%。 集团的生意额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显是减省了成本,这全赖去年底与机场达成减少分成协议的结果。 根据新协议,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和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对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别由47.5%、43.5%、42.5%调整至18%至36%之间。综合计算,平均分成比例约在20%至25%,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费亦同时下调,首都机场由每年约30亿元降至不到6亿元;上海两机场由原来的年均约61亿元,降至年均约7亿元。 由于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实施,即是在首季度业绩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调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机会首季盈利按年出现倒退。 消费单价滑落 海南岛在政策扶持下,免签证国家不断增加,中免在海南岛深耕六年,省内有六家离岛免税店,包括全球前两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拥有绝对优势,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让市场失望透顶。分析问题,结论很大机会只有一个,就是内地的消费力的下降,特别是奢侈品。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4.9亿元,购物人数近29.8万人次,人均消费8,358元。与2023年春节假期相比,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增长近六成,购物人数增长近九成,可客户单价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业绩快报后,股价接近原地踏步,之后几天更接连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见市场对公司的表现有一定保留,暂时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资银行都将中免的目标价下调,反映投行也对公司的前景仍然审慎。 投行纷降目标价 建银国际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长较慢,将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下调17%及22%,目标价由105港元下调至94港元。麦格里在审视中免首季业绩后,将今年至2026年的期内纯利预测下调0.8%至1%,目标价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认为人均消费下跌将影响中免表现,将其评级由"买入"调低至"跑赢大市",目标价由135港元大幅调降至80港元。 事实上,部份市场人士对中免2023年业绩表现也过分乐观,若细心留意,去年业绩的理想,除本业增长外,很大程度来自公司的其他收入,当中包括利息收入、汇兑损益及政府补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亿元,增至去年的14.9亿元,按年增逾两倍半。其中最主要是来自新增大额定期存款,让利息收入随之大增所致。 市场另一关注点,是过去一年中免管理层频频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业绩的前一周,发公告表示总经理王轩因工作调整,已申请辞去职务。 去年2月,彭辉卸任董事长后由李刚上任,岂料不到九个月,李刚突然病逝,由王轩出任主席。作为长线投资者,对于管理层频频变动十分关心,怕会对公司的发展方针有影响,并需要时间观察新管理者的表现。 综合分析,中免虽能大幅压缩成本,但未来还看内地经济及消费力的走向,现在只是首季情况,暂难下确切定论,投资者可续观望,看接下来的季度表现。另外,内地政府或许会续有政策利好海南岛或免税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会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后再作出进一步决定。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长缓慢亏损持续 纵目科技乏上市亮点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和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禀清盘世茂 中资行开展房企追债潮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世茂遭国有银行入禀清盘。国有银行对本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或许意味着这波房地产调整期已进入新阶段 重点: 截至去年底,世茂净负债率高达473.2% 建行亚洲今年已对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国地产商采取法律行动       李世达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自今年1月中国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颁布强制清盘令后,陆续有中国房企债权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其中,中国国有银行也加入这个行列。国有银行一方面透过白名单给予项目融资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资金。 曾在中国房地产企业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建行亚洲,中国建设银行全资附属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盘呈请,涉及债务金额达15.8亿港元(14.6亿元)。公告一出,世茂股价当天实时狂泻18.7%,写下历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将在稍后阶段结合其境外重组的进度,考虑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请“认可令”。 对于遭国有银行兴讼,世茂表示将”极力反对这项呈请,并持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为其利益相关方创造最大价值。”世茂认为,这项清盘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拥有写字楼、住宅楼、酒店、商场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国监管机构收紧房企监管后,众多出现境外债务违约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亿美元的境外债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计已有高达117亿美元债务违约。 建行续起诉房企 经历18个月的谈判,世茂于2023年12月向债权人提交了离岸债务重组条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中,为债权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将债务转换为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据或贷款,或零息强制可转换债券等。 其中可转债方案年期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转股价将其持有债券转换为公司股份。不过,该转股价是目前世茂股价的20多倍,债权人认为条件较差。持有该公司25%以上未偿海外债券的主要债权人团体表示,这些条款”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漫长的协商过程,难以令人满意的条件,都让债权人渐渐失去耐心。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预告准备在香港采取法律行动,没想到被建行亚洲抢先。 事实上,这不是近期建行亚洲第一次对中国房企采取法律行动。今年2月26日,建行亚洲对大发地产(6111.HK)就3.6亿美元未偿还债务向法院提出清盘呈请;不到一个月的3月20日,建行亚洲又对德信中国(2019.HK)提出清盘呈请,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优先票据及应计利息共3.5亿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亚洲三个月内已将三间本国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项目入白名单 中国监管机构今年1月推出项目融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俗称“白名单”)措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398.HK;601398.SH)、中国农业银行(1288.HK;601288.SH)、中国银行(3988.HK;601988.SH)、中国建设银行(0939.HK;601939.SH)与交通银行(3328.HK;601328.SH)。预计将承接逾8,200个住宅项目,贷款总额将高达3.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措施关注的是“保交楼”,而非“救房企”。即使国有银行对房企旗下项目发放贷款,也不代表放弃对其债务采取法律行动。例如世茂在“白名单”试点城市就申报了40个房地产项目,有16个获得入围,其中对接的银行团中就包括了建设银行。 一手借钱给你保交楼,另一手入禀法院,即使是国有银行也没得商量。 随着近年房地产下行严重不景气,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快速增加。根据日经新闻统计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银行财报发现,去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设银行。 根据建设银行3月底公布的年报,2023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为482亿元,较2022年的336亿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冠。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4.4%增加到5.6%。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 所谓天助自助者,陷入债务危机的房企,唯有积极自救才能抓住一线生机。世茂除进行债务重组外,也在甩卖优质资产、提升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但这条路并不顺遂。 据世茂去年财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同比下降5.7%;股东应占亏损约为210.3亿元,与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总资产5,432.5亿元,总负债4,919.9亿元,资产负债率约为88.7%,净负债率则从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数师审核业绩公告披露,对于财报“无法表示意见”,原因是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偿债”。 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各个房企的命运似乎也一一揭晓,各家银行也开始维护自身权益,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房企遭入禀清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