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US
Hollysys caught up in bidding war

两家投资公司牵头的财团,上周上调了这家自动化系统制造商的收购要约报价,欲与另外两方展开争夺

重点

  • 由两家投资公司牵头的财团,提高对和利时私有化的要约报价,和利时的中小股东呼吁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出售事宜
  • 该报价高于两天前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的报价,以及和利时自家的管理团队提出的报价

     

梁武仁

围绕和利时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HOLI.US)的竞购战正在升温,但对于该公司的小股东来说,现在完全不是高兴的时候。

上周三,由新加坡的投资公司Recco Control Technology和大正集团(香港)牵头的财团,表示已发出要约,拟以每股26.5美元收购和利时的全部股权,即其估值为16.4亿美元(118.9亿元)。该出价高于两天前,私募股权公司上达资本给出的每股26美元报价,上达已持有和利时约14%的股份。而最早在8月时,Recco Control牵头的财团,就提出了每股25美元的报价。

上个月,情况变得更微妙了,因为由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昌利领导的管理团队也加入了争逐,并出价与Recco牵头的财团8月给出的报价一致。据路透社9月报道,创始人一方,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支持。

这种竞购战相对罕见,但自从在美上市的中国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后,私募股权投资者正从中寻找低价股,相类的竞购战变得越来越普遍。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VNET.US)和秦淮数据(CD.US),以及营销服务提供商爱点击(ICLK.US)等公司也引发了竞购战。但私募基金往往面临挑战,因为大多数公司由一个大股东(通常是创始人)控制,他们大多会对收购作出对抗。

专门投资自动化行业的Recco领头的财团给出的最新报价,较11月3日,也就是上达资本提出收购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高出约29%。Recco财团8月第一次给出的报价,已经比竞购开始前和利时的股价高出逾三分之一。

投资者似乎对交易达成的前景不无质疑。上周三和利时的股价涨幅仅略高于1%,收于每股22美元,远低于Recco财团26.50美元的最新报价,和其他任何一方的报价。此后,该公司股价进一步攀升,但成交价格仍远低于最新收购报价,这表明市场对交易真正达成并不乐观。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关于和利时出售的传闻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去年,有传闻称,首席执行官王昌利和他的左右手计划将公司私有化,但直到Recco财团迈出第一步,他们才行动起来。

在Recco牵头的财团首次发出要约后,和利时过了一个多月才做出回应。这让该公司的部分小股东感到失望。对冲基金Oasis Management在内的一批小股东,要求董事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按照和利时的注册地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法律,登记的股东有权提出此类要求。但相关会议并未举行。

召开会议呼声越来越大

最初要求召开会议的股东,合共持有和利时32%的股权。Recco牵头的财团在周一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自那时以来,该批股东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累计持有该公司约46%股份的股东,希望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并敦促和利时“进行透明、真实的出售”。上达资本还要求和利时在12月1日前召开会议,而Recco牵头的财团则要求成立一个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会。

“开会是股东绝对权利,是无条件、不受约束的,”Recco牵头的财团在最新声明中说。“董事应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履行受托责任。”

和利时于10月30日发表声明称,将在Ace Lead Profits Ltd.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纠纷得到解决后,再决定是否召开会议,相关纠纷将于11月21日在香港举行庭审。

希望和利时从纳斯达克退市是可以理解的。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估值,总的来说一直在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所致。北京方面对处理大量数据的科技公司在美上市越来越谨慎,担心这些敏感数据落到外国政府手里,将会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对和利时来说,这样的风险可能很高,因为它销售的产品,用于铁路等基础设施和核电站一类的敏感设施。该公司2005年在纽约上市,是中国最早在美上市的公司之一。与许多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不同,该公司的股价多年来表现相对较好,当前股价接近历史高位。

因为专注于基础设施的缘故,和利时处于有利位置,因为中国经常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刺激经济手段。该公司拥有2万多家客户,其中包括国有机构。在过去的三个财政年度里,公司的总收入增长了50%以上,净利润也有所增长。尽管其股价相对强劲,但与同行相比,估值看起来并不高。该股目前的市盈率为13倍,还不到在上海上市的中控技术(688777.SS) 32倍市盈率的一半。

总而言之,和利时的私有化是有意义的,这样它的新主人就可以继续发展业务,而不必担心作为一家在美上市公司涉及的复杂。新拥有人可能会在以后尝试让公司,在离本土更近的地方上市,比如在香港或内地以更高的估值上市,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利。正在进行的竞购战,也为公司的小股东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以股票多年来未曾达到的价格获利。

但在这种乐观的局面出前,该公司需要先解决当前的混乱局面。小股东对现时的管理团队,是否能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利益,似乎并不乐观。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药师帮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两倍

医药电商平台药师帮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净利润不少于7,000万元(975.2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180万元增长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长主要因收入持续保持稳健增长;自有品牌产品的下游需求持续保持旺盛,该高毛利率的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过数字化能力的不断提升,带动核心的平台和自营业务的运营效率提升。 药师帮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0.04港元,跌2.34%。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升6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规模效应扭亏为盈 正力新能最多赚2.4亿

锂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预计上半年成功扭亏,净利润1.98亿至2.43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1.3亿元。 公司将盈利能力归因于销量攀升,其电池产品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持续扩大。公司特别指出,生产效率提升带动毛利率向上。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期间费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盘交易中,正力新能高开,早盘报价10.66港元,涨幅0.76%。该股目前较4月上市定价8.27港元累计上涨2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提升效率扩张门店 绿茶中期料赚2.3亿

经营餐饮的绿茶集团有限公司(6831.HK)周四发盈喜,预计截至今年6月底止,将录得盈利介乎2.3亿元至2.37亿元,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于门店网络持续扩张,同时提升经营效率。不过,部份利润被上半年的上市开支所抵销,该部份的开支约1,500元至2,000万元。若扣除此,以及减去权益结算的股份开支,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介乎2.47亿元至2.54亿元,同比升38%至42%。 绿茶周五开盘升8.8%报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场大机会? 乐摩物联争议声中再递表

号称全国超过53万台按摩椅的乐摩物联再次叩关港交所,这次要面对的不仅是市场考验,更有信任危机 重点: 超过83%的按摩椅部署于电影院 公司设备数据遭官方媒体质疑    李世达 在许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场百货的走廊、机场或火车站的等候区里,你一定见到过一排排闪着光、不断运作的机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达数十亿元。 在全国运营50万张机器按摩椅的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自今年1月递表失效后,第二度闯关港交所。 机器按摩服务在中国整体按摩产业中仍属边缘产业。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中国整体按摩市场规模为5,362亿元,而机器按摩服务市场仅为27亿元,占比仅0.5%。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市场却高度集中,乐摩物联2024年市占率已达42.9%,是机器按摩领域的龙头企业。 成立于2014年的乐摩物联,总部位于福建福州,于2016年推出 “乐摩吧”品牌,为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影院、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场所等消费场景提供更放松、便捷、专业的机器按摩服务。截至今年7月18日,乐摩在全国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场、影院、机场与高铁站等“等候时间长、人流密集”场景中,铺设超过48,000个服务点,布置超过53.5万张按摩椅,累计可识别服务人数超过1.65亿,注册会员人数超过3,200万名。 乐摩物联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直营模式与合伙人模式。以网点数量计算,目前直营模式占约71%、合伙人模式约29%。在合伙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务费,提供设备和品牌由合伙人运营。 近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由2022年的3.3亿元增至2024年的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远低于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显放缓。 去年,来自直营按摩椅服务的收入占比超过83%,合伙人模式则贡献约14%收入。从整体毛利率来看,2023年达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占比更高的直营模式毛利率仅为29.87%,远低于合伙人模式的73%。 资源错配?效益下降? 净利润方面,公司在2022年仅赚648万元,2023年疫情后迅速扩张至8,734万元,去年则略降1.7%至8,581万元。然而,经调整后净利润仍录得1.02亿元,较2023年的9,457万元略升。今年首季,净利润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万元。 公司宣称网点覆盖全国69%面积超三万平米的大型商场、渗透55%年票房超500万元的影院、进驻58%年人流量超千万的机场。实际上,公司有超过80%的设备(43.2万台)部署于电影院,但每台设备日均交易量仅0.07次,远低于商业综合体的2.8次与机场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单台设备收入计,电影院设备季度收入仅约168元,商业综合体单台设备季度收入却高达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于商业综合体的设备数量仅占约14.1%。 同时,设备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设备的平均交易量从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费则从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伙人模式占总设备比重持续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约8.1%,直营主导模式比重越来越高。 数据真实性受质疑 除了上述问题外,公司也陷入数据造假的争议。根据今年7月份官方媒体《中国证券报》的调查,公司按摩椅设备编号呈跳跃式分布,以“元气蛋”系列为例,理论编号应有3.2万台,实际仅531台被验证,占比1.63%。采购数据则显示,乐摩前五大供应商累计采购仅1.53亿元,按行业最低成本价计算仅对应6.11万台设备,与宣称的53.5万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谢忠惠,被指是为创始人吴景华代持,2016年吴曾持有乐摩超60%股权,至递表前减持至15.16%。吴景华目前的身份是荣耀健康董事长,该公司正是乐摩按摩椅的供应商。 乐摩并未对该报道作出直接回应,申请文件中亦未提及相关争议。 一连串争议外,最迫切要解决的,还是资金问题。截至2025年3月末,乐摩物联账面现金仅2,621万元,而短期借款便达4,500万元,实为捉襟见肘。 乐摩物联的递表,象是共享经济的最后一搏。但是对投资人来说,数据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础,容不下一丝怀疑,未来能否说服投资者相信“小市场也有大机会”,恐怕不只靠铺设更多按摩椅,而在于能否理顺其盈利逻辑与治理结构,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