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X.US
Ecarx stuck in China

这家数字座舱制造商最近宣布了好几项新交易,但涉及的都是与其中国控股股东有关联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品牌

重点

  • 自5月以来,亿咖通科技宣布了一系列的大额销售,但全部都是与其控股股东、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关联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品牌
  • 公司二季度收入增长45%,主要是更專注在数字座舱业务上

     

阳歌

亿咖通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ECX.US)在迈出中国国门遇到一些困难,尽管最近发布一系列公告,表明自己客户群不断扩大(很多全球知名企业名列其中)。但仔细观察这份名单,发现大部分要么与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吉利汽车(0175.HK)的创始人有关,要么与其他中国汽车制造商有关。

亿咖通科技或它的任何一个同行,要在全球舞台上找到市场都并非易事。尽管中国已在新兴智能汽车市场的某些领域(尤其是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明确表示,在为未来的汽车提供动力的其他技术领域,不打算这么快就做出让步。

西方车企可能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了,到目前为止,它们基本上都避免使用亿咖通科技等中国公司开发出来的技术。

李书福持有该公司50.03%的股份,他领导的吉利是中国领先的民营车企之一,旗下拥有诸多品牌,包括瑞典的沃尔沃和极星等全球知名品牌,以及英国的路特斯和马来西亚的宝腾。这些与中国存在关联的品牌,是最近一系列试图彰显亿咖通科技信誉的核心。尽管它们其实也突显出,该公司在超越其中国根源时面临的重重困难,即便公司的总部设在英国。

9月底发布的最新公告称,该公司将为吉利旗下豪华品牌Lynck & Co.的一款车供应座舱计算平台。在那之前,亿咖通科技在8月下旬宣布将与以色列巨头Mobileye(MBLY.US)合作,为极星电动SUV开发一款集成自动驾驶和停车功能的设备。

几天前,该公司还宣布将为东风汽车与全球巨头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成立的合资企业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制造的三款车型供应智能座舱。5月下旬,该公司宣布将为另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即长安汽车和日本马自达成立的合资企业正在开发的一款车型供应智能座舱。

当然,如果亿咖通科技的产品在中国表现良好,像雪铁龙和马自达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上选择使用它们的机会总是有的。但至少目前,该公司似乎被牢牢困在了中国。

在最近的一系列新交易中,最重要的似乎是与Mobileye的合作,因为这家以色列公司,被认为是亿咖通科技所处技术领域的全球顶级参与者。亿咖通科技的股价在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里短暂上涨约13%,但此后在总体上保持跌势。

去年12月,该公司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完成了在美国的借壳上市。自那时以来,该股已下跌一半以上,似乎是过去12个月内通过SPAC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共同遭遇。

估值下滑

在经历了持续的抛售后,亿咖通科技目前的股票市销率为2倍左右。虽然高于1倍通常就表示投资者看好,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比率远低于Mobileye的17倍,也低于中国同行禾赛(HSAI.US)的5.4倍,后者也将激光雷达技术(LiDAR)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

亿咖通科技仍是一家市值达12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但失去这一地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该公司的最新财报显示,收入增长相对强劲——在一个往往大肆炒作但实际销售额却弱得多的领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该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5%,至9.52亿元(1.31 亿美元),主要是更专注于数字座舱业务。亿咖通科技一季度收入增长幅度要小得多,只有16%。

第二季度,以数字智能座舱为主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7%,至6.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70%。软件销售表现得更好,增长了两倍,至1.13亿元,而该公司的服务收入实际上下降了36%,至1.69亿元。

一个稍微令人担忧的迹象是,该公司的收入成本猛增77%,至6.55亿元,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不过,亿咖通科技将其部分归结于与战略工程合同有关的非经常性成本影响。因此,该公司二季度毛利润同比仅增长3%,而调整后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亏损则从上年同期的9,500万元扩大至1.58亿元。

尽管亿咖通科技想要减低与吉利和中国市场的紧密程度,但该公司的最新财报表明,其还严重依赖它们。截至6月底,其非关联方应收账款从去年12月底的4.18亿元降至仅1.88亿元,这意味着它从吉利家族之外的企业获得的业务减少。同期,其关联方应收账款也有所下降,但跌幅要小得多,截至6月底为8.04亿元,六个月前为8.35亿元。

与此同时,该公司在完成SPAC合并时获得的3亿美元现金似乎正在不断消耗。截至6月底,其持有的现金总额为9.25亿元,不到合并时其继承现金的一半。尽管如此,它与吉利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它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遭遇现金短缺的状况。

综上所述,因为其拥有的尖端技术,亿咖通科技绝对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最近还与Mobileye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一些全球大品牌的在华合资企业,与它们建立了间接联系。但在投资者开始认真对待其之前,我们可能还需要看该公司与一些跟中国没关联的公司,能否直接签署一项或多项协议。

(本文已更新,显示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长,主要是更专注于数字座舱业务)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电动车收入创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劲升130% 

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为1,131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亿元,经调整利润113亿元,同比上升80.9%。 期内集团的「手机×AIoT」收入为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增长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收入为人民币460亿元。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第二,市占率达16.7%;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则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及AI等创新业务,第三季收入创历史新高达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当中电动汽车收入为283亿元,期内共交付108,796辆,亦创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内地SUV销量第一。 周三小米开市跌1.9%报40港元,公司股价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enQ BM operates hospitals

政策影响盈收双降 明基医院卖点乏善可陈

去年多次闯关未果,民营综合医院营运商明基医院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最新财务表现仍乏善可陈 重点: 去年明基医院曾申港上市,最近又再启动上市计划, 尽管中国民营医疗仍具备可观成长空间,但公司收入与盈利却双双下滑,政策转向与激烈竞争成为主要掣肘   梁武仁 中国民营医疗看似拥有庞大潜力,因为随着中产阶级崛起,越来越多民众希望寻求公营医院以外的选择。然而,这样的叙事对明基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似乎并不完全适用。该民营综合医院多次申港上市均以失败告终,最新递表所呈现的财务表现亦难言亮眼。对投资者而言,公司确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但不利因素也同样不少。 这家民营医院营运商于上周再次向香港提交上市申请,这是其自去年4月以来的第三度闯关,前两次均未能完成。公司由台湾上市企业佳世达科技(2352.TW)持有多数股权,佳世达为全球液晶显示器与投影机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如今,明基医院集团期望第三次尝试能顺利在港上市,为其集资进程带来转机。 从表面来看,民营医院似乎是个吸引投资者的好故事。中国人口迅速老化,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中国中产阶层规模扩大,愈来愈多患者希望在民营医院获得更舒适、具私密性且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以避免在大型公立医院忍受人潮拥挤、长时间等待,如生产线一般的就医环境。 但该行业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由于涉及公共卫生领域,民营医疗受到严格监管,这在政策层面具有合理性。此外,民营医院与政府支持的公立医疗机构竞争愈发艰难,难以在医师人才招募方面取得优势。民众亦普遍存在质疑,认为民营医院更重视盈利而非健康价值,加上其医疗费用通常高于公立医院,在患者选择上形成不利因素。 明基医院的财务表现正反映上述困境,公司去年收入较2023年下降1%至27亿元,今年上半年收入亦再次出现按年下滑。更令人忧虑的是,公司盈利能力亦同步走弱,净利润率由2023年的6.2%下跌至去年的 4.1%,并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7%,低于去年同期的4.8%。 接待能力有限 在收入面上,一个核心限制在于医疗资源的容量上限。集团目前营运两家医院:2008年开业的南京明基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及2013年启用的 苏州明基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截至今年6月底,两家医院合计提供1,850 张病床,自南京院区在2023年新增150张病床后,床位数便未再成长。南京明基医院目前病床使用率超过100%,须依赖临时加床来应对住院需求,显示该院住院服务承载能力已极为紧张。 而在苏州明基医院,病床使用率亦接近90%,住院服务的收入提升空间相当有限,难以再透过扩充住院量来拉动医疗收入增长。 几年前引入的新医疗支付制度,亦让明基医院集团的经营面临更多挑战。明基医院集团旗下两家医院所在的江苏省,自2022年起正式采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制度。在此制度下,公立医保基金不再按实际治疗成本报销,而是依据诊断分组下的标准化住院诊疗付费额度进行结算,超出部分则需由医院自行承担。 在此机制影响下,南京明基医院与苏州明基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均大幅下降。住院医疗服务约占明基医院集团收入占比逾半,成为其收入承压的重要来源。 尽管因政府扩大药品集中采购、带动药价下降,使门诊就诊人次有所增加,但门诊平均费用也因此同步下降。此外,政府亦调整部分诊疗项目的医保报销规则,使得医疗机构获得的报销金额减少,进一步压缩了医院的门诊收入。 集中采购政策虽然帮助明基医院降低药品成本,但监管制度带来的收入压力,亦凸显在高度监管的医疗行业中,明基医院的经营命运在相当程度上仰赖政府政策走向。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明基医院的经营难度加剧。根据其申请文件,以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民营综合医院市场的市占率仅约0.4%;其旗下的南京明基医院虽为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但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亦仅约2%。 若将公立医院计入整体市场,明基医院在行业中的存在感便更低。中国民营医院的总收入为9,447亿元,不足公立医疗机构整体收入的四分之一。 聘用高素质医生对明基医院维持竞争力至关重要,但也带来了成本压力。由于新聘人员增加,尤其是包括主任医师在内的高资历医疗专业人士,公司人力成本明显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其毛利率已由去年同期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5.9%。 最终,若要提升收入并改善盈利能力,扩大营运规模似乎是明基医院的关键方向。若本次成功在香港上市,公司计划将集资所得用于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并寻求并购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去年,主营肿瘤治疗的民营医院营运商和睦家医疗(2453.HK)在香港上市,或许为明基医院集团带来了一定借镜,但该股自上市以来已累跌超过80%。即便如此,近期市场对中资股票的投资情绪整体偏向正面,这或将成为明基医院第三度叩关港股IPO的有利因素之一。 然而,能否顺利上市仍未有定论,原因在于公司当前的财务表现或难以让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也为上市增添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JM is dealt a tough hand in Macao gambling shake-up

卫星场结业重创 澳博首三季蚀1.7亿

澳门赌收创疫后新高,惟澳博第三季业绩倒退,甚至连旗舰新葡京也出现业绩压力,反映其转型阵痛或比预期更长 重点: 第三季博彩收入按年下跌4.7%,市占跌至 11.8%,跑输同业 旗下新葡京经调整EBITDA下跌至4.71 亿港元,按年跌超13.6% 李世达 澳门路凼金光大道的灯火依旧耀眼,但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0880.HK)的业绩却像是璀璨背后的一道阴影。这家曾经掌控澳门博彩命脉的老牌营运商,如今站在产业结构剧变的风口。 澳门博彩业赌收于刚刚过去的10月份再度创下疫情后新高,达240.9亿澳门元 ,按年大增近16%,旅客人潮、酒店的入住率维持高档、赌场内人声鼎沸,都显示澳门这座世界级赌城已回到往日的光彩,但这一切似乎与澳博无关。 澳博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期内博彩收入按年下跌4.7%至71.4亿港元,按季亦跌1.8%,经调整EBITDA按年下跌15.0%至8.81亿港元,但按季则增长28.0%。澳门六家博企中,惟有澳博录得赌收下滑。 更触目惊心的是净利润按年急挫91%,仅900万港元,远逊于去年同期的1.01亿港元,首三季更录得1.73亿港元亏损。相比之下,其余五家博企第三季均录得利润增长。 究其原因,自然与澳门博彩业结构调整脱不了关系。过去由澳博占最大多数、遍布整个澳门半岛的庞大卫星娱乐场网络,将在今年底退出历史舞台。今年以来,澳博旗下已有四家娱乐场宣布结业,另外三家也将在年底熄灯,仅余两间将在收购物业后转为自营。 这意味着澳博失去了多达七间的卫星场馆,这些场馆过去正是澳博在博彩市场中的重要触角。 从数字看,澳博第三季卫星场的赌收按年大跌14.6%,但卫星场EBITDA却由去年的3,500万港元大幅提升至5,300万港元,增幅超过五成。换言之,澳博正在“止血”,减少补贴与中介成本,使得卫星场不再成为财务黑洞。然而失去面积与客源的代价,是短期营收与市占同步下滑。公司指出,受到卫星场结业影响,第三季博彩收入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13.9%、2025年第二季的12.9%降至11.8%。 澳博控股主席兼执行董事何超凤在业绩公告中表示,“虽然这一转型期难免带来干扰,正积极调整人力及赌枱等资源,以强化核心业务运营。” 新葡京盈收双挫 短期阵痛无可避免,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其旗舰——新葡京业务的滑落。 作为澳门的地标,新葡京可以说是澳门赌业发展的标志,新葡京长期是澳博最稳定的盈利来源,但第三季的表现却明显滑落。赌收由去年同期的19.43亿港元下降至19.08亿港元,经调整物业EBITDA按年下跌13.6%至4.71亿港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45亿港元。而被寄予厚望的上葡京,虽然赌收录得11%增长,但经调整物业EBITDA大跌32.7%至1.11亿港元,酒店入住率亦从2024年第三季的98.9%降至94.9%。 此外,澳博在第三季末仅持有约34亿港元现金,但债项高达273亿港元,是六大博企中财务杠杆最高的一家。这让公司在市场复苏初期缺乏资源投入推广、非博彩体验升级与客层重建,而这些正是其竞争者积极在做的事。更重要的是,澳博旗下只有上葡京符合新时代综合度假村的规模,而其余多数物业都属半岛型、空间有限,连带影响了未来增长空间。 业绩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澳博控股股价大跌8.05%至2.74港元,年初至今仅升约1.86%,远低于31.3%的行业平均升幅。摩根士丹利称,其负债或在完成收购两家卫星场物业后进一步上升,因此给予“减持”评级与2.8%港元目标价。 公司表示,将在葡京酒店开设首个“活化区”。集团已从母公司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收购该葡京酒店内的额外博彩区域,计划将已关闭的卫星赌场赌枱及博彩机迁入。公司期望“进一步提升澳门酒店集群的协同效应”。这意味着澳博的营运模式将会从“多点并进”转向“集中火力”。 然而,其竞争对手正加速逐渐朝向非博彩化方向努力,包括新濠博亚 (MLCO.US)已在度假村内开设首家私立医院、永利澳门(1128.HK)则将兴建大型活动中心,而失去卫星场的澳博已经落后好几步,加上核心物业业绩滑落、财务杠杆过高,市场给予他们的耐性势必有限。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