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曾经的零售巨头对近期推出的一项业务大举裁员,该服务将网络购物和社交娱乐合二为一

重点:

  • 国美正在缩减电子商务业务,对“真快乐”在线部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发展这项业务原本是该公司恢复昔日荣耀的行动之一
  • 该公司向电子商务的转型止步不前,导致去年的收入增长陷入停滞,与其他传统实体零售商的命运如出一辙

西一羊

2021年初,在被问到因”经济犯罪“而服刑11年之后的下一步打算时,前零售业大亨黄光裕的回答毫不含糊。对于陷入困境的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0493.HK),这位创始人誓言要让公司在18个月内恢复作为中国领先零售商之一的地位。这个行动的关键部分是重新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推出了重新命名为“真快乐”的电商平台。

但接下来的这段时期,对于国美来说却一点都不快乐。

18个月即将过去,事情并未按照黄光裕的计划进行。据国内财经媒体《财新》上周报道,国美最近解雇了一名高级副总裁,并裁掉了“真快乐”在线销售部门的许多员工,这是该公司大规模裁员和高管人事变动的一部分。

这一进展突显了中国许多曾经的传统零售商普遍面临的困境,它们正在艰难地适应消费者越来越爱网购的新形势,而该趋势正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而加速。中国传统的零售商中,几乎没有几家成功转型,它们要么尝试在线销售,要么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京东(JD.US; 9618.HK)等大型电子商务品牌建立伙伴关系。

国美成立于1987年,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曾是中国实体零售业最知名的两家公司之一,以其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强大的定价能力而闻名。

但过去20年,随着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巨头的崛起,国美和竞争对手苏宁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在黄光裕的任期因入狱而中断之前,他实际上是网络购物业务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电子商务部门。即使在2010年入狱之后,这位声名狼藉、直言不讳的负责人还是通过他的妻子领导着电子商务部门的发展,让她负责监督其战略的执行情况。

虽然起步较早,国美的电子商务项目从未真正获得吸引力,2014年,阿里巴巴和京东共同占据着电子产品在线市场90%的份额。留给国美、苏宁和一些小规模竞争对手的只有10%。

作为国美新的电子商务行动主要组成部分,“真快乐”应用程序也未能获得成功。第三方研究公司Analysis的数据显示,上线超过18个月之后,今年6月,这款应用程序只有72.86万月活跃用户,相比之下,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为8亿,京东的同名应用程序为3.5亿。

国美的商品交易总额(GMV)看起来同样不容乐观,这个指标衡量的是平台销售商品的总价值。2021年,“真快乐”的GMV增长了30%,但仍然只有1,460亿元,远低于黄光裕最初的1万亿元目标。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和京东在最新财年发布的GMV分别为8万亿元和3.3万亿元。

投资者对香港上市的国美也颇为冷淡,虽然早些时候的乐观情绪认为,黄光裕可以让公司恢复昔日的辉煌。该公司的股价目前位于五年来的低点,周五的收盘价0.29港元较2021年初2.30港元的高点大幅下跌,当时该股因为黄光裕回归的消息而出现反弹。

实体店仍是关键

作为国美更广泛强化电子商务业务的一部分,“真快乐”app有意将购物和娱乐等社交媒体元素(像是短视频和内容分享)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借鉴了中国其他一些在上个十年末崭露头角的互联网平台的做法,比如拼多多(PDD.US)、小红书抖音

黄光裕认为,消费者被娱乐服务吸引后,自然会使用该应用的购物功能,用他的说法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用户”。但这种观点与以往的现实并不相符,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大型互联网平台在早期阶段都是依靠巨额补贴来获取用户的。

黄光裕的招数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因为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选择。

国美的另一个大动作是在传统的电子产品业务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它表示将在商品结构中加入食品杂货和服装等新品。但同样,这样的战略只会让该公司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等老牌对手直接竞争。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与其转向拥挤的电商领域,国美不如坚守原有的实体零售业务。在电商领域,它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它正在倡导“家·生活”的概念,以家居设计、家具和汽车等服务来迎合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消费者,借此作为电子产品的补充。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公司将在北京、长沙和西安开设三家这样的生活方式体验中心。

事实上,根据它的中期报告,国美的大部分销售额仍来自其实体店,2021年上半年线下渠道贡献了85%的收入。去年,国美的收入小幅增长了5.3%,这是自 2018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收入增长,由此可以看到在疫情暴发一年后,国美恢复了相对的平稳。但全年465亿元的总收入仍落后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与2008年,也就是十多年前的458亿元收入大致相当。

在电商和其他举措上的巨额支出,使国美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的亏损额为44亿元,2020年的亏损额为69亿元。

该公司并不是唯一一个因未能实现电商转型而蒙受损失的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苏宁易购(002024.SZ)在2020年底将控股权让给了阿里巴巴,此前它在推进电商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年的亏损,遭遇流动性危机。

就估值而言,国美目前的市销率仅0.13倍,与苏宁易购的0.18倍大致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投资者对这类公司的胃口不大。盈利的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市销率较高,分别为2.1倍和0.65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