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s IPO journey

近年来积极定义自身为新加坡企业的快时尚电商巨头SHEIN,赴美上市的最大关卡仍是中国官方的监管

重点:

  • 去年5月完成G+轮融资后,SHEIN最新估值为660亿美元,仅次于字节跳动与Space X
  • SHEIN打败Temu、Amazon等对手,连续两年登顶全球购物类APP下载量冠军

      

李世达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一千古名句出自屈原巨著《离騒》,想不到竟可用在快时尚电商巨头SHEIN的上市进程上。

去年11月底,SHEIN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上市申请,根据去年5月最新一轮融资,SHEIN估值为660亿美元,有望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上市案。

以超低价格与爆量款式征服全球消费者的SHEIN,在高通胀困扰的欧美市场受到广泛欢迎,成为近年全球成长最快的时装零售商。美国知名权威咨询公司Morning Consult发布的《全美十大增长最快品牌》调查报告显示,SHEIN与ChatGPT、可口可乐(KO.US)齐名,位列“2023年十大增长最快品牌总榜”第四。

市场分析机构data.ai最新发布的《2024移动市场报告》则显示,SHEIN在2023年再度斩获全球购物类APP下载量冠军,超越分别位于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九位的Temu、Amazon、Aliexpress。

对于SHEIN营收,主要合作伙伴之一、私人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近日指出,SHEIN去年收入“远超30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超越瑞典品牌H&M及西班牙品牌ZARA,在全球快时尚领域占据领头羊地位。

积极去中国化

但与其发展速度相比,SHEIN的上市之路却显得格外崎岖。尽管SHEIN在“去中国化”上付出诸多努力,但能否成功上市仍取决于中美两国政府。向来低调神秘的SHEIN,最终免不了成为镁光灯的焦点。

根据最新消息,SHEIN去年11月在向美国提交IPO申请的同时,也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了备案文件。尽管SHEIN在2022年已成为一家新加坡企业。

2022年,SHEIN取消了其南京公司的注册,并将其商标和广州公司的股权,转让予新加坡Roadget Business公司。SHEIN的商标、知识产权、财务数据和用户数据全部转移至新加坡。创办人许仰天也取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长期滞留海外。

一连串“去中国化”的举动不言可明,是为了绕开中国监管,方便在境外上市。然而SHEIN上市文件还没递出,中国官方推出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已在2023年3月生效。当中要求无论控股公司是否登记在第三地,如果其营业收入、利润、总资产或净资产的50%或以上在中国产生,那么该公司的境外上市作业必须要向中国证监会备案。

根据证监会规定,监管外资持股的国家发改委、监管网络安全的网信办等机构,都可能参与批准境外IPO的申请。

面临网信办审查

《华尔街日报》指出,国家网信办正在调查SHEIN如何处理其中国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相关的信息,以及该公司能否有效保护这些数据不会泄露。与此同时,上市过程中,当局也关注SHEIN将会披露哪些有关中国的数据。报道认为,这代表中国监管机构对SHEIN的上市审查已经“升级”。

2021年,网约车公司滴滴在纽交所挂牌,中国监管部门随即展开调查,不到一年,滴滴便在美退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Byte Dance)也在同年搁置了上市计划。对于本国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企业或是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企业,中国已加强数据监管。

SHEIN在全球150多个国家销售廉价时尚产品,唯独不在中国销售。然而其生产链却集中在中国内地,涉及数以千计供应商,其中广州番禺更是生产大本营。此外,SHEIN还与中国物流、仓储和其他供应链服务领域的多家企业实体都有关联。

除了中国方面的审查,SHEIN上市也面对来自美国的不同意见。去年8月,在SHEIN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之前,16名共和党州总检察长,已要求SEC确保在允许SHEIN上市交易之前,应对其供应链进行审查,以确保该公司不存在强迫劳动的情况。

小包裹免税争议

在美国国会,也有声音反对SHEIN及Temu等平台利用小包裹免税的漏洞涌入美国。根据美国贸易法的最低限度关税门槛制度,价值在800美元以下的包裹不需缴纳关税。美国众议院委员会去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SHEIN和Temu的小包裹可能占美国所有货物量的30%以上。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去年在国会众议院表示,国会应该完全废除最低限度关税门槛制度,或者将其降低到50或100美元的门槛,并称“外国公司正在利用这个漏洞,让美国人在商店失业、在制造业失业。”

莱特希泽的前上司特朗普,刚刚在共和党艾奥瓦州的初选中大胜,很有可能在今年11月参加总统大选。

SHEIN面临的压力还不止这些,截至目前,SHEIN涉及至少50项涉嫌商标或版权侵权的诉讼。最新一宗是日本平价服饰品牌Uniqlo,控告该公司仿冒其同款斜背包产品,要求立刻停止销售,并赔偿1亿6,000万日元。 

尽管SHEIN在赴美上市方面付出许多努力,其体量与关注度无可避免会受到严格的审视。SHEIN依赖中国供应链,却极力淡化中国标签的作法,是否会获得认可,仍有待观察。无可改变的是,即使注册地点在新加坡,外界仍会将SHEIN视为一间中国公司。在中美关系仍旧紧张的现状下,双方都有各自的议题需要审视。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矿山 格林美能否迎来丰收期?

新能源车快速放量,电池报废潮也在逼近,站在这波循环经济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 重点: 2026年中国动力电池或将迎来规模化报废阶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锂电池2.24万吨,同比增长37%    李世达 你淘汰的手机电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厂里被拆解、提炼,然后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之中。这样的“重生”正在中国湖北上演,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业务。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市场来说,废弃物利用无疑是个庞大商机。 一块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质保期为八年,以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万辆计算,到了明年,动力电池将会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未来数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乘着这个庞大商机带来的潜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为今年港股市场的热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业务同时涵盖“回收”与“再造”的角色。一端是报废电池、废旧金属,另一端则是高端的三元前驱体与正极材料。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使它能够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行业中保持一定的韧性,也迎合了当前ESG与碳中和趋势的大背景。 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市占率超过19.7%;在超细钴粉领域,市占率则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产业链“金矿” 依照中国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有望达到230 万吨,届时全球约三成的电池原料——镍、钴、锂将来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着手布局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实现高于行业平均的拆解良率,并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吉利等头部企业建立定向回收合作。这意味着未来报废潮来临时,它将坐拥产业链的“金矿”。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体量已经达到332亿元,较2017年的107.5亿元翻了两倍。2022至2024年虽持续增长,但增速已放缓至年复合约6%。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96亿、9.35亿与10.2亿,略为波动。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亿元,同比仅增长1.28%,但净利润按年增13.9%至7.99亿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缓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与锂电池回收业务毛利率分别约13.1%和10.1%,并不算高。 申请文件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动力电池2.24万吨,同比增长37.4%%。除了来自回收的“城市矿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拥有矿产项目,已形成 15万吨MHP(氢氧化镍中间品)年产能,提供稳定原料来源;2024年公司自供镍26,563金属吨、钴10,672金属吨,并透过内供与外购灵活调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给率。 固态电池的想象 而在技术路线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5.1亿元,同比增长6.1%,占净利润约64%,持有专利累计超过5,500件。研发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镍 9系核壳三元前驱体已通过认证并实现量产;富锂锰基前驱体材料也已进入吨级认证、出货阶段,覆盖3C消费电子、无人机、机器人等下游主流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均为未来固态电池材料的主流研发方向,同时也是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 公司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利润率不高,2024年净利率仅约4%,赚得是辛苦钱,无法与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过,在EBITDA margin层面则有12.4%,今年上半年更进一步到升至14%,显示盈利质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约382亿元,市盈率约34倍,高于华友钴业(603799.SH)的17倍和中伟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于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价今年以来累升19.6%。考虑到港股估值通常较A股低两到三成,若遵循这一规律,投资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参与。 对市场来说,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与落地性。其研发固态电池用的部分材料已获得客户认证,虽然短期内对财务影响有限,但已足够支撑市场给予它更高的估值与叙事空间,就看未来能否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有句格言这样说:“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们在10年前种下了“电池回收”这棵树,如今正在逐渐进入收获期,而港股市场或正是它迎来果实的另一片土壤。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