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国产化妆品集团重递上市申请,正冲击“港股国产美妆”第一股

重点:

  • 上海上美化妆品第二次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但其销售推广开支占整体收入近半,削弱公司财务表现
  • 该公司近年致力拓展多品牌路线,但新品牌未能担大旗,依靠单一旧品牌撑起“半壁江山”

陈嘉仪

女为悦己者容,但女士们愿意投资这家化妆品生产商吗?

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曾筹备于A股上市,至今年1月改变主意,转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但招股书在7月失效。三个月后,公司更新了今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在10月5日再度递表,如能顺利通过聆讯,有望成为“国产美妆第一股”。

上美是一个多品牌化妆品集团,专注于护肤品及母婴护理产品的开发、制造及销售,旗下拥有韩束、一叶子及红色小象三个知名品牌。自2002年成立至今,该公司一直扎根三四线城市,主打大众化妆品市场。

据初步招股文件引述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按2021年零售额计算,上美在中国大众化妆品市场的市占率仅1.6%,但已足够在2015年至2021年期间,连续7年稳占国产化妆品公司前5名,可见市场相当分散。

三大知名品牌中,2003年面世的韩束是首个自创品牌,凭一款多功能“bb霜”走红,曾创下“40天销售一个亿”的战绩;2014年推出的一叶子是主打草本护肤的品牌,翌年创立的红色小象则专注于母婴护理产品,是化妆品行业近年增长快速的范畴。三个品牌收入过去两年占总营收比率均约92%。

在竞争激烈的国产化妆品牌中,上美称得上是老大哥,同期的珀莱雅(603605.SH)、丸美股份(603983.SH)已登陆A股;后起的网红品牌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YSG.US)、专注敏感肌的护肤品牌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300957.SZ也成功在美国及深圳创业板上市。上美至今才申请来港上市,已是迟来的春天。

斥巨资投放广告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上美过去两年收入增速减慢,在2020及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录得17.6%与7%的同比增幅,但今年上半年则大跌31.1%至12.6亿元,主要是反映新冠变异病毒株疫情对生产、供应链和需求造成的打击。

上美近年的最大优势,是靠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促销,过去三年来自在线管道的收入分别是15.1亿元、25.4亿元及27亿元;即使遇上今年上半年的淡静市况,相关管道也录得9.3亿元收入,占整体收益近74%。

盈利表现方面,虽然去年净利润大增66.5%至3.39亿元,但今年上半年迅速滑坡,净利润大挫62.6%至6,530万元,主要因为营销及销售开支沉重,虽然相关支出已同比减少22.8%至6.08亿元,但仍占期内收入高达48.3%,比例为近三年半以来新高。

砸重金打品牌,是上美的一贯风格,核心品牌韩束在创立初期,曾邀请韩国红星崔智友担任代言人;2015年,该公司更以刷新中国电视广告记录的5亿元高价,冠名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此外,集团近年也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就是街舞》等知名电视剧及综艺节目投放广告,因此不难解释为何营销费用高昂。

不过与行业内其他上市企业比较,这种烧钱行为似乎是国产化妆品牌的老毛病。目前已在A股上市的贝泰妮和珀莱雅,今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率也高达45.4%和42.5%,主要原因也许是当前国产美妆品牌定位于中低收入和价格敏感度高的群体,由于产品壁垒低、同质化严重,只能靠营销和开拓管道去推动增长。

为了与一众新老品牌比拼,上美近年也尝试踏上专业科研之路,从2016年开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于日本神户设立科研中心,是首家在上海、日本拥有双科研中心的国产化妆品公司。在国内化妆品研发人才紧缺下,更出重金向宝洁、资生堂等国际大品牌挖角,带来先进的基础研究经验。

新品牌未能接班

不过,根据初步招股文件,上美于过去三年半的研发开支合共只有3.17亿元,仅占业绩报告期收入2.3%至4.1%,与贝泰妮和珀莱雅的投入相近,可见该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态度。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上美也尝试朝高端化进发。2019年以来,推出针对敏感肌肤的“高肌能”、孕妇专用护肤品“安弥儿”以及护发品牌“极方”,希望能渗透更多消费群体;可惜效果暂时不明显,多个新品牌的合计收入仅占2019年总营收13.4%,其后更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已减至7%。

反观核心品牌韩束继续单天保至尊,以今年上半年收入6.04亿元计算,对总营收贡献高达47.8%;近年增长稳定的红色小象则爬过一叶子头,对总营收贡献由2019年的18%增至24.2%。此外,三个主要品牌的毛利率一直在60%以上,高于新品牌的40%至50%,可见转型之路不易。

要估计上美的上市市值,可利用同行贝泰妮与珀莱雅的预期市盈率约43.7倍及39.2倍去估算,取其平均41.5倍,以上美今年上半年净利润6,530万元引伸到全年计算,估值可达54亿元;但由于近期环球股市表现急转直下,内地消费情绪也显著放缓,该公司正式获批上市时,市况可能会有较大变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儒意料中期扭亏 赚10至12亿元

影视娱乐公司中国儒意控股有限公司(0136.HK)周三公布,预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将实现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约10亿元(1.39亿美元)至12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23亿元;收入预期介乎约21亿元至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约18.4亿元增长14%至25%。 公司解释,业绩改善主要受益于整体业务稳健增长及协同效应持续释放,变现效率提升,带动收入与利润增长,以及2021年收购Virtual Cinema Entertainment Limited所形成的或然应付对价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消除。 中国儒意主要业务涵盖影视内容制作、线上流媒体平台与线上游戏三大板块,拥有南瓜电影线上流媒体平台及儒意景秀游戏品牌。在公司大股东腾讯(0700.HK)的支持下,中国儒意近年积极发展游戏业务,去年公司游戏业务收入大幅增长346.6%,录得19.92亿元,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 中国儒意股价周三平开,至中午收市报3.25港元,升0.31%。公司股价年内累升3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TG Duty Free operates duty free shops

海南免税销售降温 中国中免收入盈利双降

海南岛这个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免税销售额下滑之际,这家免税店运营商在今年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 重点: 中国中免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下滑10%,净利润降幅达20% 在中国出境游持续复苏的背景下,旅游购物天堂海南的免税消费持续萎缩,导致中国中免业绩疲软    梁武仁 中国的免税购物狂潮早已消退,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 601888.SH)仍在承受市场风向逆转的冲击。不过,着眼长远的投资者或许尚未打算放弃这家曾风光无限的免税店运营商,因为中国政府正大力扶持与免税购物密切关联的旅游产业。 曾几何时,中国中免是海南崛起的重要受益者。随着国家将这座南海岛屿打造成旅游天堂,国内游客在此享受免税购物红利。疫情期间严格的出行限制使中国游客滞留境内,海南迎来巨大商机,凭借温暖的沙滩与璀璨的免税店,当地成功替代了泰国、马来西亚等热门国际旅游目的地。 如今,疫情结束逾两年,海南风光不再。出境游全面恢复后,人们无需退而求其次选择国内替代方案。加之中国经济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趋缓,众多国内游客转向更具性价比的消费选择。当前环境下,为进口化妆品、烈酒等免税商品一掷千金,似乎成为多数人眼里可舍弃的奢侈。 这些转变,在中国中免的财报中显露无遗。根据上周五披露的初步预测,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约10%至28亿元(约3.91亿美元)。更严峻的是,尽管宣称运营效率提升,其净利润仍大降逾20%至2.59亿元。公告披露细节有限,侵蚀企业利润的具体因素尚不明朗。但期间营业利润下滑18%,远快于营收跌幅,与所标榜的运营效率改善似乎存在矛盾。 无论如何,考虑到上述拖累海南免税市场的宏观趋势,中国中免业绩欠佳实非意外。海南免税消费正持续萎靡,去年跌幅更是逼近30%。 中国中免对海南依赖度极高。作为岛上免税店龙头运营商,该公司在省会海口设有全球最大免税店,在海滨度假胜地三亚则拥有全球第二大免税卖场。去年,该公司海南区域收入同比大跌27%,远超整体16%的营收降幅。受此影响,海南对其总收入的贡献率从2023年的70%骤降至51.4%。 近十年来,作为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战略部署,中国政府持续推动当地免税消费增长。2011年启动试点计划,允许离岛旅客在额度内购买指定免税商品。此后,政策制定者多次大幅提高免税额度以提振销售,吸引众多国际奢侈品牌入驻。 购物天堂 随着中国出境游恢复至疫前水平,海南购物天堂光环日渐暗淡。国内最大在线旅行社携程集团(TCOM.US; 9961.HK)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出境酒店及机票预订量已达2019年同期的120%,印证上述趋势。 即便整体经济仍低迷,中国游客出境游强势反弹,尽管政府大力刺激消费,国内消费仅温和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历数年疫情封锁后,民众更倾向储蓄,并选择海外消费。 与此同时,为提振销售、消化需求疲软下积压的库存,中国其他地区商家对葡萄酒等热门免税商品开展深度打折,进一步削弱海南的吸引力。 面对海南颓势,中国中免正布局出境游复苏机遇。去年,该公司成功中标国内10个口岸免税店经营权,包括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境大厅。该公司也在新加坡、日本等中国游客热门目的地开设海外门店。 在海南本地,中国中免推行“免税+”战略,在零售基础上叠加旅游、康养等体验业态。但鉴于登岛客流持续萎缩,该战略成效依然存疑。 尽管数据下行,中国政府仍持续加码引客入岛。上周公布的最新举措中,政府宣布12月起在海南设立独立海关监管区,通过具国际竞争力的税制及宽松签证政策,吸引游客及企业。该计划之下,享受“零关税”入岛商品税目将从此前的1,900个大幅扩至6,660个。 自上周发布半年报预告后,中国中免股价持续上扬,当前滚动市盈率达28倍,高于携程的18倍及国内头部酒店运营商华住集团(HTHT.US; 1179.HK)的22倍。 这显示出投资者对中免集团的长期表现仍抱持相当乐观的态度。这样的看法或许是有道理的,毕竟中国政府仍持续推动海南的发展。即使中国旅客随着出境潮而对海南兴趣减退,中免仍可受惠于国际机场免税店销售成长,该部分占其收入比重正逐步上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印度取代中国 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

因苹果公司(AAPL.US)持续将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以规避中国制造产品的美国关税,印度在第二季度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出口国。 CNBC援引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的三个月内,输美智能手机中,印度制造产品占比达44%,较去年同期的13%大幅跃升。相较之下,同期中国制造的占比仅25%,较去年同期的61%显著下滑。 此外,越南也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智能手机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占比从去年的24%升至今年的30%。 为规避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美国关税,苹果正引领产业链从中国转移的进程,将销美iPhone的制造基地外迁。该报告指出,印度成为此轮转移的最大受益方,据悉苹果正加速推进今年在印度生产所有在美销售iPhone的计划。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兴通讯拟发行H股可转债 净筹逾35亿元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拟发行35.84亿元(4.99亿美元)零息美元结算的H股可转换债券,拟将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加强公司算力产品研发投入。 可转换债券于2030年8月5日到期,初始转股价为每股H股30.25港元,较H股上日收市价溢价约15.9%,可悉数转换为约1.3亿股H股,相当于扩大后已发行总股本约2.64%。 今年首季,中兴通讯收入按年升7.8%至329.68亿元,纯利则跌10.5%至24.53亿元。 中兴通讯港股周二低开2.8%,至中午收市报25港元,跌4.2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