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8.HK BABA.US
Ele.me get rolled into Alibaba's e-commerce

将饿了么与核心电商业务合并,标志着这家电商巨头与美团、京东之间的“即时零售大战”步入新阶段

重点:

  • 阿里已关停亏损的本地生活板块,将旗下饿了么的外卖服务并入核心电商业务
  • 在搁置分拆计划后,即时零售已成为阿里重组后电商业务的新战略重心

谭英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新一轮重组方案备忘录本周曝光后,投资者迅速回应,之后数日助推该电商巨头股价上涨近4%。此举标志着该集团两年前宣布的分拆计划瓦解,并正式投身中国方兴未艾的“即时零售大战”。即时零售支持消费者在线采购任何商品,并实现小时级配送到家。

2023年的最初分拆计划,是让六大业务板块独立运营,提升效能。但随着CEO张勇离任,战略仅一年后便生变。2024年1月,有报道称,张勇的继任者吴泳铭正考虑出售部分消费资产。2023年9月,吴泳铭正式接棒。

前后两位CEO,均试图扭转阿里股价五年腰斩的颓势。吴泳铭率先出售部分实体零售资产,这些昔日“新零售”模式的产物,包括银泰百货与高鑫零售,总售价约30亿美元。

尽管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营收增长6%至9,963亿元(1,390亿美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持平于1,580亿元,阿里最新财报仍不及市场预期。

包含饿了么及飞猪的本地生活板块,同样表现疲软:该板块营收增长12%至670亿元,经调整EBITDA利润亏损37亿元。此前三个财年,该板块EBITDA持续亏损,在公司回归电商主业的背景下,使其看似成为又一个资产出售对象。

然而,阿里反其道行之,将饿了么与飞猪整合入涵盖淘宝、天猫这两大核心资产的电商主赛道。

此举料将加剧中国近期白热化的即时零售竞争。随着饿了么加入新电商矩阵,这家外卖平台在即时配送服务对抗美团(3690.HK)与京东(JD.US; 9168.HK),有望迅速增强“火力”。

这场战局,已超越新冠疫情期间业务量一度井喷,之后融入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卖领域。当下,消费者追求万物皆可“小时达”,配送越快越好,企业正全力实现这一目标。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8年以来,中国即时零售配送行业年均增速超50%,2023年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

叫板美团、京东

阿里即时零售服务正挑战传统龙头的美团,以及通过私有化达达集团开展该业务的京东,平价电商新贵拼多多(PDD.US)或也正伺机入局。

饿了么在阿里电商版图的核心地位早有端倪,今年4月,淘宝将“小时达”服务升级为“淘宝闪购”,并引入400万骑手的饿了么作为物流方。阿里所有即时零售业务均整合至淘宝旗下,饿了么庞大运力同时覆盖外卖与非餐配送。

作为配套举措,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投入逾百亿补贴吸引商户买家入驻新网络。截至6月初,日订单量已突破4,000万。

阿里的行动,比京东晚了超过一年。后者去年5月推出即时零售平台“秒送”,今年2月又上线外卖业务。汇丰在6月的研报指出,京东外卖日单量已达2,500万,其对“五一”前入驻的餐厅实行全年零佣金策略。

4月,京东宣布为“秒送”新增5万名全职配送员,依托其10万家线下品牌门店,扩充现有120-130万活跃运力。当月,京东完成达达私有化,承诺未来一年为即时零售投入百亿补贴。

与此同时,拼多多宣布投入千亿改造商家平台,此举被广泛解读为进军即时零售的信号。

市占率达65%的外卖龙头美团,4月也升级其七年历史的即时零售业务,将“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新一代购物平台”,商品覆盖家电至宠物用品的全品类。

上月,美团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披露,其配送网络日处理2,000万订单。公司CFO陈少晖表示,当季非餐饮订单同比增长60%。

面对激烈竞争、天量补贴与持续的监管审查,即时零售新时代谁主沉浮尚无定论。阿里电商业务掌门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即时零售是一个极具规模和潜力的市场,目前可能已有5到6亿用户规模,未来甚至可能达到10亿”。

从市盈率看,阿里目前18倍遥遥领先京东的11倍,似在即时零售赛道占得先机。但以激进战术与强执行力著称的美团仍是市场宠儿,其61倍市盈率冠绝同业。

分析师普遍看好这三家公司:雅虎财经调查的42位分析师中,35位给予美团“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京东方面,37位分析师中34位给予类似评级;阿里方面,40位分析师中38位给予这两个评级。这表明,分析师尚未准备好在日益激烈的即时零售大战中宣布赢家,未来几年格局发展将成为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市场带动 小牛电动第三季销量大增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周一公布,第三季度销售46.6万台,按年大增49.1%,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出货45.1万辆,按年增长超过70%,为今年来最高成长;国际市场出货则为14,418辆,已超去年全年总销量。 年初至今,公司总销量已达101.9万辆,较比去年同期69.8万辆增长约46%,展现强劲成长动能。强劲表现主要受益于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渠道扩张、产品组合优化,以及提前备货以应对新的中国电动自行车规范。 今年7月,NIU 推出两款旗舰新车型FXT Ultra 2025和NXT Ultra 2025,强调续航、效能与安全提升,以吸引不同消费者偏好。 销量公布后,小牛电动美股周一大涨23.01%,收报5.56美元,今年以来该股已升212.3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obotics stocks in vogue again as Youibot rushes to list

机器人股继续热炒 优艾智合赶风口上市

在国家致力扶持下,机器人产业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优艾智合也不甘人后申港上市 重点: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升27.6% 过去三年半累计亏损近8.4亿元   刘智恒 股票市场从来不缺故事,去年炒卖炽烈的人工智能,今年这股热风已吹到机器人股,几家业内龙头已接连在港上市,股价亦节节高升。看到这个风口,专注于移动操作机器人的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递交香港上市申请。 优艾智合是工业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所谓“具身智能”,是指有行动的一种智能系统,主要基于物理实体,能够与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交互。 在“具身智能”下,又分为智能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前者主要是具有物理的身体,并能够与物理世界构成感知、思考、交互和行动的能力。它可以是轮式、轮带式、复合型、甚至机械臂类型的机器人。后者是除了制造得像人外,功能和思考行为都模拟人的一种机器人,是具身智能体的最佳载体。 按功能区分,机器人又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自主移动机器人,主要负责移动和感知,在环境中自主穿梭。二是移动操作机器人,即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基础上,增加机械臂的操作功能。第三类是协作机器人,专注于与人类协同,强调在安全前提下的互动和协作。 投资者星光熠熠 优艾智合则主力发展具身智能的移动机器人,主攻工业范畴。公司由90后张朝辉成立,张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2017年带着几位师弟南下深圳创业。经过一番探索,张朝辉决定主力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和智能巡检领域,成为半导体及电子制造、电力行业、能源冶炼等多个场景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花了四年时间,优艾智合成为国内工业移动机器人行业中一家头部企业,期间又获得众多星级投资机构入股,分别有海纳华、蓝驰创投、孙正义的SBVA、SOSV 、深圳松禾、IDG旗下的Sharp Dynasty等。 收入上升亏损扩大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7,790万元增至2.55亿元,但亏损持续不断,分别为2.35亿元、2.6亿元及2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27亿元,同比上升27.6%,却亏损高达1.4亿元,同比扩大36%。即过去三年半,收入纵使持续上升,亏损却迟迟未能改善,累计亏损达8.4亿元。 公司的负债情况也在持续扩大,负债净额由2022年的8.59亿元,增至去年的13.74亿元,今年上半年更上升至15.4亿元。 期内,经营活动也持续录得现金流出,虽然去年经营现金流出情况已有改善,从2022年的负1.73亿元降至负7,946万元,但今年上半年又再回升,出现经营现金流出1.06亿元,同比扩大67%。 毛利率改善行业前景佳 优艾智合虽持续亏损,负债高企及现金流出,但好消息是公司的毛利率逐渐改善,过去三年分别为11.2%、26.1%及35.2%。今年上半年更升至38.1%,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反映公司能将制造成本调低,以及渐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理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去年全球移动操作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92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569亿元,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60.4%。中国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为3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620亿元,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2.3%。 从报告所示,反映市场正处高速发展,而去年在中国,按收入计算,优艾智合在该业务领域位居第一,市场占有率达7.1%。当市场在持续向上,作为龙头的优艾智合肯定可以成为一大受惠者。 现时香港上市的机器人股中,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若按市销率计算,最高为越疆(2432.HK)的72倍,优必选(9880.HK)与地平线(9660.HK)均在55倍水平,黑芝麻智能(2533.HK)约28倍,极智嘉(2590.HK)为17倍。我们可剔除估值过高的越疆,而优必选与地平线的规模远大于优艾智合,因此以黑芝麻及极智嘉为参考,取其中位数约22倍计算,估值可超过50亿港元。 当然,今年香港新股市场热爆,加上优艾智合又在市场的风口,有国家政策扶持,成功上市应无悬念,只要定价不过高,短炒获利机会甚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轩竹生物招股 集资约7.8亿港元

四环医药(0460.HK)分拆的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5.HK),于本周一公开招股,共发售6,733.4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1.6港元,一成作公开发售,每手入场费5,858.5港元,集资总额达7.8亿港元,本月10日截止认购,15日开始在港挂牌。 公司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当中包括三项NDA批准资产,一项个药物项目处于NDA注册阶段,以及一项目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等。 轩竹生物仍处于亏损阶段,2023年的净亏损达3亿元,去年更高达5.56亿元,主要因行政开支大幅增加,以及支付去年上市申请开支。今年上半年的亏损为1.11亿元,跟去年同期相若。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ery zooms out of the IPO gate. Now, it needs to show investors its longer-term value

奇瑞冲出IPO起跑线 亟需展现长期价值

这家中国领先的汽车出口品牌于9月25日挂牌上市,融资逾10亿美元,其股价在前三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4% 重点: 奇瑞股票自上周IPO以来取得稳健开局。与其国内最大竞争对手相比,市盈率仍有上升空间 维持高增速将成为这家车企的首要挑战——正是这种增长态势使其跃居中国汽车出口榜首,并成为今年国内第六大新能源车销售商   阳歌 奇瑞汽车(9973.HK)以发行价区间上限定价成功募资逾10亿美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车企IPO,市场为之振奋。而现在考验真正来临:作为中国本土汽车出口领头羊,奇瑞必须持续向长线投资者证明,为何其仍是在国际巨头与本土劲敌混战的全球汽车红海中的优质标的。 估值维度显示,投资者已给予公司较强信心。但着眼长远,奇瑞须维持令人艳羡的增长动能——近期的出口规模对增长贡献很大。在中国市场饱受产能过剩与激烈竞争困扰的态势下,随着利润率承压,公司还需证明能实现长期盈利。 年内出口量突破关键临界值——占比超总销量一半——已成为奇瑞持续实现强劲双位数增长与盈利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最早出海的车企之一,公司自2003年起稳居汽车出口榜首。但本土竞争对手亦在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意味着中国车企的海外角逐将日趋白热化。 奇瑞股票上周四登陆港交所首日收涨3.8%。此次上市共募资91.5亿港元(11.8亿美元),获得本地与国际投资者踊跃超额认购。 上市三天后,该股收报32.02港元,较30.75港元发行价上涨4.1%,对应市值约240亿美元。参照来看:国内龙头车企上汽集团(600104.SH)与奇瑞体量相当,市值约1,940亿元人民币(270亿美元);美国巨头通用汽车(GM.US)580亿美元的市值则超出奇瑞两倍有余。  但按市盈率衡量,基于2024年利润的约12倍估值而言,奇瑞仍有上升空间——因为国内另两家头部民营汽车产商的市盈率,比亚迪(1211.HK; 002594.SZ)港股为22倍、吉利汽车(0175.HK)为20倍。 这样的对比显示了奇瑞向同行更高估值水平靠拢的向上空间,但这仍意味着奇瑞需保持基本面稳健以证明其长期潜力。随着奇瑞开启上市公司新征程,任何失误都可能对该潜力构成压力。 出口劲旅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奇瑞位居中国汽车销量第五。其同期销量同比劲增22%至860,126辆——在前十厂商中增速位列第二(多数厂商增速不足12%)。 据其微信公众号月度销量快报:8月奇瑞汽车销售的242,736辆汽车中,主品牌奇瑞占比约三分之二,另一主力品牌捷途(Jetour)贡献约22%。总部位于安徽的奇瑞汽车贡献了其母公司奇瑞集团约95%的销量,旗下还拥有星途(Exeed)、iCar、智界(Luxeed)等品牌。 出口与新能源车的双重优势构成奇瑞最核心的竞争壁垒——这也正是中国车企增长最迅猛的两大领域,也是对投资者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8月奇瑞集团出口量同比增长32.3%至129,472辆创单月新高,海外销量首次超越国内,占当月总销量242,736辆的过半份额。为推进出海战略并抵御未来贸易风险,公司已在马来西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于越南和泰国新建合资工厂。 新能源车板块增速更为可观:奇瑞集团8月新能源车销量同比飙升53.1%至71,218辆,占当月总销量30%。国内市场上,据乘联会统计,公司新能源车销量年内前八个月同比激增64%至309,025辆,攀升至全国第六。 相较而言:同期新能源龙头比亚迪国内销量仅增5.5%,特斯拉销量则实际下滑6.9%。 这些业绩表现如何体现在核心财务指标上?2025年一季度奇瑞总营收同比增长24%至682亿元人民币,增速虽强劲但较2024年有所放缓。增速放缓部分是因为席卷中国车市逾年的价格战拖累全行业价格下行。在此背景下,奇瑞汽车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4.9%降至12.4%。 通过成本管控,特别是行政管理支出骤降40%,公司充分对冲毛利率下滑影响,研发支出则基本持平。最终奇瑞当季盈利达47.3亿元(去年同期24.8亿元)几近翻番,较2024全年37%的利润增速显著提升。 但成本管控终非长久之计,对研发等需持续投入方能保持领先的领域尤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价格战令所有竞争对手同样面临利润下滑。2025年有关部门对缓解汽车等领域价格战采取更积极的举措。若政策见效,则将惠及整个汽车行业。而奇瑞的核心优势仍在于其出口实力,以及国内外新能源车业务的快速增长。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