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宏汉霖提高产量并签署更多全球许可协议,以保持竞争优势,这家由复星医药支持的公司去年下半年营收大增

重点:

  • 复宏汉霖是中国年轻的生物类似药市场最早的进入者之一,具有先发优势
  • 该公司需要迅速开发更多的新药,提高产量,并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才能在日益拥挤的领域保持领先

蓝少虎

生物类似药专家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Henlius Biotech, Inc.,港交所:2696)在扩大生产设施后,将提高产量,通过增加许可、营销和分销协议,来提供越来越多种类的药品。但是它的这种配方存在一个问题:就像它的产品大多是对成熟药物的复制一样,它的竞争对手也在对它的这种策略进行复制。

复宏汉霖成立于2009年,得到行业巨头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Fosun Pharmaceutical,港交所:2196;上交所:600196)的支持,它已做好准备,从中国不断壮大的生物类似药市场获益。2019年2月,它取得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当时它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的销售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后,该公司又获得了两个生物类似药的批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全球最畅销的药物阿达木单抗。

生物类似药是由活体生物制成的生物药品,与药品监管部门已经批准的其他药品在安全性、纯度和疗效上高度相似。根据处方药价格比较网GoodRx的数据,它们的价格通常比它们所复制的原研药便宜10%到37%。

中国正努力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实惠,并提供种类更多的优质治疗手段,所以自2015年开始,它推动更为清晰、透明的监管。在美国和英国有双总部的霍金路伟律师事务所(Hogan Lovells)2019年的一份报告称,此举目的是确保“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中国对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注册途径的监管将变得更加健全、清晰和透明”。

生物类似药市场在中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未来三年,大量品牌生物药的专利即将到期,预计将进一步促进生物类似药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现有的参与者还是新进入者,莫不如此。根据霍金路伟的报告援引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估计,到2023年,全球生物药年销售额约3000亿美元中,约有1130亿美元的药品将不再受专利保护。

营收虽高,却无利可图

作为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军者之一,复宏汉霖拥有比较难得的地位,是国内少数几家收入可观的新药厂之一。但与该领域的大多数参与者一样,它仍然在亏损。

它的最新财报显示,复宏汉霖去年下半年的收入猛增至4.772亿元(7300万美元),比上半年的1.104亿元和2019年下半年的7300万元增长了4倍多。它去年近63%的收入来自利妥昔单抗,该公司与复星医药达成了该产品的分销许可协议。

公司下半年的亏损为5.45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5.585亿元亏损大致相同,因为它提高了在新生产设施、多款新药的研发和现有药物的营销支出。

但中国被称为山寨之地,生物类似药也不能幸免。

复宏汉霖最大的竞争对手包括信达生物制药(Innovent Biologics Inc. ,港交所:1801)、百奥泰生物制药(Bio-Thera Solutions,上交所:688177 )和浙江海正药业(Zhejiang Hisun Pharmaceuticals,上交所:600267),它们都有获得批准的生物类似药在手里,而且都有处在不同审批阶段的强大新药储备。2019年,百奥泰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阿达木单抗的药企,而信达生物制药有三个生物类似药获得了批准,阿达木单抗也在其中。

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此类药品的商业化,让中国市场火爆起来,复宏汉霖2019年9月的IPO招股说明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数据,预计中国市场将从2018年的1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59亿元和2030年的589亿元。

自上市以来,该公司的估价一直波动较大,从49.60港元(约合6.38美元)的IPO价格升至去年7月份62.20港元的峰值,之后又跌破发行价。上周五收盘后,公司发布最新财报,本周股价涨幅达到8%。不过,40.35港元还是低于发行价。比较起来,信达生物自2019年10月在香港上市以来,股价已经涨了5倍。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所导致的激烈竞争,生物类似药只能靠量取胜。因此,复宏汉霖和它的对手都在扩大产能,尽可能多地生产,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

这需要大笔投资,而在可以遇见的未来,这又会侵蚀该行业的利润。信达生物在IPO招股书中指出,由于涉及活生物体的生产工艺更为复杂,建设一家大型生物制品生产设施需要耗资2亿到7亿美元。而生产传统的化学衍生法小分子药物的类似规模设施,耗资就要小得多,需要3000万到1亿美元。

复宏汉霖正在它位于上海松江的工厂增加2.4万升的产能,其中4个2000升生物反应器已经通过验证阶段。该公司在最新的财报中指出,另外8台2000升生物反应器计划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工艺验证,实现商业化生产。

除了中国市场,复宏汉霖还与外国公司签署了收费的许可协议,在海外分销其药品。公司在1月份宣布了其中最新的一项协议,与intas pharmaceuticals公司签订了用于治疗乳腺癌和转移性胃癌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注射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可协议。该公司去年还宣布了与Mabxience和Binacea达成了该药的许可协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同比续亏损

电商软件提供商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随着核心电商服务重返盈利轨道,新兴品牌管理业务亏损又收窄,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营收同比增长4.8%至21.6亿元,经营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15亿元收窄至2,560万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亦从去年同期的6,680万元收窄至4,020万元。 宝尊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经调整经营利润2,810万元,较去年同期2,980万元的亏损成功转盈。品牌管理业务(含在华运营Gap服装门店)的经调整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30万元收窄至3,870万元。 财报发布后,宝尊纽约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万国数据押注AI新周期 在扩张与去杠杆之间找平衡

人工智能点燃中国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潮,万国数据一边将资产以REITs模式上市、一边抢搭AI算力快车,但这样的平衡能否持续 重点: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亿元,按年增长10.2% 资产注入C-REIT带来13.69亿元终止合并收益,期内录得净利润7.29亿元   李世达 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而言,2025 年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轮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国首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让这个向来高杠杆、重资产的行业出现新的财务工具。 这就是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的写照,既受惠于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设,也受制于多年积累的财务压力。 根据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万国数据录得28.87亿元(4.06亿美元)收入,按年增长10.2%,连续第二季维持双位数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个月新签订单达7.5万平方米,相当于约24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约65%与人工智能相关。 新订单增速放缓 这显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驱动新一轮算力投资,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未完全掌控节奏。管理层在说明会中坦言,第二季之后的新订单步伐较前期缓慢,意味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会延续今年的强度。此外,续约谈判仍令单位收入每月下降约3%至4%,反映人工智能需求虽强,但传统互联网业务的降价压力并未消失。 尽管万国数据享受到人工智能点燃的需求红利,但供给侧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使得承载人工智能的空间不再稀缺,谈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转折,是万国数据今年将一批项目注入中国首批数据中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总额约24亿元。交易带来约13.69亿元的终止合并收益,使公司期内录得净利润达7.2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 生存模式改变 但REITs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盈利,而在于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万国数据过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贷、买地、建机房进行高速扩张,当信贷环境宽松时,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国信贷收紧之后,重资产模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杠杆开始反向压缩公司空间。REITs提供的,是一条能让万国数据既扩张、又不必完全依赖举债的现金流管道,维持规模循环。 这也为公司带来了财务结构的改善,财报显示,净负债与年化调整后EBITDA的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贷成本下降到3.3%。在中国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杠杆与利息成本并不容易,这更突显REITs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 万国数据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公司目前拥有约900兆瓦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储备,这让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发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项目。管理层也在说明会中点出:“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正变得极度稀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增量需求,但供给端——土地、电力、审批、建设速度,正在变得更竞争、更受政策影响。 海外数据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来伏笔。该平台在亚太与欧洲虽具潜力,但今年第三季仍录得4.61亿元亏损,短期内仍会拖累整体利润。公司需要持续证明其开发、运营与出售资产的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万国数据市销率(P/S)约为4.15倍,大幅低于Equinix(EQIX.US)的8.42 倍与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于仍处于重组期的世纪互联(VNET.US)的1.99倍。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更为波动,但万国数据的规模、客户质量与资本循环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在港股累升约30%,与大市相若,但过去一个月有约 7%回调,股价30.1港元较52周高位48.9港元低约四成。在估值仍具折价、AI驱动需求未减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区间。作为热门的AI基建标的,当人工智能需求维持强劲、REITs资产注入顺利时,相信市场愿意提高估值, 但仍须留意政策面的变化。简而言之,万国数据正在穿越一个全新的算力周期,随着估值与市场预期的提升,意味着已没有太多犯错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