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A.US 9988.HK

据报道,这家电商巨头正在就其亏损的国际电商业务明年赴美独立上市与银行商谈

重点:

  • 阿里巴巴据报正在考虑拆分境外电商业务,并让其独立上市,这是其3月宣布的大规模企业重组计划的一部分
  • 此举将允许亏损的国际业务制定自己的战略,以应对本地化的挑战,但也会迫使它在财务上自力更生

 

西一羊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亏损的国际电子商务业务,正在快速学习成长。

报道显示,就在这家互联网巨头宣布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数周后,该公司启动了剥离境外业务,并让其独立上市的进程。上周率先被彭博新闻社报道的这一举动,将为这家勇敢的新公司同时带来优势和挑战,该公司的主要资产包括阿里巴巴在东南亚的Lazada服务,以及将全球买家与中国电子商务商家联系起来的全球速卖通。

此举最重要的好处是,在经营涵盖从东南亚到巴基斯坦、俄罗斯等一系列不同市场的业务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正是现在所急需的,因为这些业务的增长急剧放缓,稍后我们会讨论个中的原因。

阿里巴巴于3月末首次披露了规模更大的拆分计划,称其将转变成一家控股公司,旗下6大业务集团独立运营,其中之一便是国际电子商务业务。另外五个分别是:大文娱、本地生活、菜鸟、阿里云智能和淘宝天猫商业,它称此举是将运营“做轻、做薄”。

彭博的报道看起来像是对拆分公告的延伸,称阿里巴巴正在与多家银行商谈,可能是在为国际业务明年赴美上市做准备。

虽然新的控股公司可能仍会拥有国际业务集团、以及其他五个集团的控股权,但拆分对6大业务未来的发展依然影响重大。该公司此前表示,6大集团各自将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和制定商业战略的自主权。

对于其国际团队而言,从占主导地位且利润丰厚的母公司中独立出去,意味着它可以更灵活地制定自己的议程。潜在的IPO也将使其能够利用公开市场筹集一些急需的现金,以用于未来的发展,包括向其他市场和服务的潜在扩张。

这种拆分也会迫使该业务集团独立,体现出了为该业务注入新活力的努力,尽管阿里巴巴努力多年,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向境外市场扩张,但结果却喜忧参半。拆分和独立上市也有助于缓解一些外国政府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因为Lazada、全球速卖通和其他国际资产在它们活跃的市场中拥有大量此类数据。

全球雄心

多年来,阿里巴巴的全球雄心广为人知,它的创始人马云在2017年宣称,公司目标是到2036年为全球20亿消费者提供服务。但是,尽管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多年来它在全球扩张方面的努力,尚未开始取得重大进展。Lazada是东南亚电商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但它在该地区早先的领先优势已被Sea Ltd.(SE.US)旗下的Shopee蚕食。

iPrice Group的研究表明,Shopee在2019年超过Lazada,成为该地区使用最多的在线购物应用程序,并且自那以后的几年里,下载量更是有增无减。麦肯锡最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Shopee在越南的受欢迎程度继续领先Lazada,7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在该网站上购物,而Lazada的占比为48%。

跨境电商平台全球速卖通最近也有自己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初以来,它在其最大市场——俄罗斯遭遇重大挫折,因为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它实施制裁。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看,阿里巴巴海外业务的增长势头在过去两年有所放缓。该公司此前报告,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个月里,Lazada、全球速卖通、专注于中东的Trendyol和专注于南亚的Daraz的订单总数同比仅增长了3%。根据该公司的财务报告,相较于截至2022年3月的12个月期间34%的增幅,这一数字大幅放缓。

在2022财年,其国际业务录得90亿元的EBITDA亏损。即便未来能够通过IPO筹集资金,拆分后的国际业务,也无法再指望阿里巴巴利润丰厚的国内电商业务提供财务上的帮助。

这让我们回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国际业务的拆分对阿里巴巴下一阶段的全球扩张可能意味着什么。我们之前提到的更大的自主权,将允许阿里巴巴继续将更多权力下放给当地团队来管理业务。这可能有助于改善本地化努力,而本地化不足经常被认为是海外业务相对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在Lazada,本地化的挑战最为突出。在2016年投资10亿美元(69.1亿元)收购这个东南亚平台57%的股份后,阿里巴巴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将持股比例提高到目前的90%。随着股份的增加,阿里巴巴也开始从它在中国内地的基地向东南亚国家派遣更多人员,迅速稀释了以前以当地人为主的管理团队。

阿里巴巴可能曾经希望,引入内地的管理人员,有助于复制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但据中国媒体品玩的一篇报道,该策略的进展并不顺利,许多中国员工在遇到当地人的抵制后,又被送回内地。

虽然阿里巴巴宣称其规模更大的拆分计划,旨在将自己变成一个更精简的组织,但另一层意思是,这样的拆分是否能起到安抚中国监管机构的做用,它们越来越不放心中国大型科技公司所拥有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可能会发现监管机构不相信,如果它让国际业务独立经营和上市的目的,是通过赋予该部门更多自主权来证明它确实是在“拆分”的话。这是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阿里巴巴可能会保留对所有被剥离业务的控股权,尽管首席执行官张勇承诺将逐步放弃对部分业务的控制权。

归根结底,独立做业务决策的灵活性会帮到国际业务,但可能不足以帮助它真正腾飞。更重要的是,可能需要大量投资来扩大这项仍处于亏损状态、无法产生大量现金的业务。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奇瑞启动重磅IPO 有望成今年最大车企上市案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hery Automobile Co. Ltd)周三启动香港IPO,计划筹资10亿美元以上,有望成为今年最大汽车企业IPO。周三发布的新上市公告显示,公司拟发售约2.97亿股,每股定价区间为27.75至30.75港元。若以定价区间上限计算,此次募资总额将达91.4亿港元(11.8亿美元)。 奇瑞从2003年起一直是出口量最大的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 。2024年公司营收达2,690亿元(3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5.4%,同期净利润增长37.2%至143亿元。 根据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书披露的最新数据,公司今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5年一季度营收从去年同期的549亿元增至682亿元,增幅达2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成为关键驱动力,同比激增约四倍至187亿元,占营收总额四分之一以上。 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公司正加速在全品牌线部署其智驾系统,提供多级自动驾驶功能。此次IPO募集资金部分将用于拓展新能源汽车产品组合、升级新能源动力系统及新能源汽车平台架构,并将投入大规模研发以强化核心技术能力。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盟折让8.9%配股筹15亿港元 无极资本成单一大股东

电商服务供应商微盟集团(2013.HK)周四宣布,配售6.88亿股予无极资本,相当于扩大后股本约16%,配售价为每股2.26港元,较微盟上日收市价折让8.9%,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5.6亿港元。 微盟表示,所得款项净额约30%将用于探索AI在SaaS中的整合及应用。30%用于扩大媒体渠道及加强精准营销服务。10%用于海外业务发展,30%拨作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完成配售后,无极资本持股16%成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孙涛勇、方桐舒及游凤椿组成的主要股东集团持股比例,则由8.1%降至6.8%。 微盟股价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61港元,升5.24%。年初至今累跌20.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国富氢能配股集资1亿港元

氢能设备制造商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582.HK)周三公布,将以每股50.13港元配售199.48万股新股,集资金额约1亿港元。 配售价较公司周三收市价55.5港元折让9.68%,配售股份将占扩大后已发行股份约1.8%。 集资所得的72%资金,将用作支持集团业务的营运,包括支付薪金、社保,以及供应商款项;20%用于偿还现有信贷融资,余下8%用于投资中国及海外氢能项目。 国富氢能周四开盘跌0.1%报55.45港元,公司股价较过去一年高位下跌6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edcaptain steps into IPO spotlight

业绩扭亏助攻 麦科田生物冲刺港股上市

在经历多年亏损后,麦科田生物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反映出公司营运效率提升,以及核心业务的稳健扩张 重点: 麦科田的产品已遍及全球逾140个国家及地区,在多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 在麦科田的三大业务中,微创介入的收入稳步提升,占比逐步超五成    莫莉 2025年港股医疗板块持续火热,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近一倍,显示出市场对于港股生物医药充满信心。在火热的市场氛围下,多家医疗企业争相递表赴港上市,9月11日,医疗器械企业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麦科田成立于2011年,提供创新且全面的产品组合以满足医疗机构内广泛的临床科室、病房和诊所以及社区卫生中心、检验机构和家庭护理场景的临床需求。公司业务主要专注于生命支持、微创介入和体外诊断三大板块。 其中生命支持医疗器械主要用于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室,以管理和护理重症患者,其产品主要包括药物输注产品、麻醉机、气道管理产品、肺功能检测产品等;微创介入产品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和肝胆道以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可重复使用及一次性内窥镜系统以及相关耗材;体外诊断设备和耗材等产品组合,涵盖凝血、血型检测、化学发光和分子诊断,包括供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产品、全自动血型检测仪等。 在多个细分领域,麦科田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销售额计,麦科田2018年至2024年的各个年度在中国输注工作站市场排名第一,2022年至2024年各年度在中国消化系统微创介入耗材市场排名第二,并且2024年跻身中国血型检测设备市场前五名。 截至2025年6月30日,麦科田已将​​超过50种生命支持产品​​、​​80种微创介入产品​​及​​210种体外诊断产品​​商业化。麦科田的产品已遍及全球逾140个国家及地区,在中国和英国各地战略性地设立五个研发中心和六个生产中心。在中国,公司的产品已累计覆盖超过6,000家医院,包括约​​90%的三级甲等医院​​,覆盖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 根据灼识咨询的研究,麦科田所专注的医疗器械行业正保持快速增长,并展现出巨大的未来潜力。2024年,全球生命支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751亿美元,中国达到人民币557亿元,麦科田核心布局的三大领域——生命支持、微创介入和体外诊断未来增长动力强劲。灼识咨询预计,到2030年,全球生命支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增至1097亿美元,中国市场将增至932亿元人民币。 营收增长稳健 麦科田的财务数据显示出良好的增长势头。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5.31%。在此期间,毛利率方面也呈现持续改善趋势,由2022年的43.7%逐年上升,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的52.9%。 在麦科田的三大业务中,微创介入的收入稳步提升,占比逐步超五成。2025年上半年,生命支持产品收入3亿元,占比37.9%;​​微创介入收入4亿元​​,占比51.1%;体外诊断收入8,622万元,占比11%。其中,生命支持产品销售的收入曾出现较大波动,2023年该板块收入达到5.64亿元,2024年却同比减少12.4%至4.94亿元。公司解释,这是因为医院为确保临床供应充足,在上一个疫情年度期间进行提前采购,导致使用周期延长并于2024年减少采购。 公司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期内利润达4,096.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5,802.6万元显著改善。这一盈利能力的转变主要得益于销量增长、制造效率提升以及固定生产成本的有效摊薄。回顾过往业绩,公司的净亏损已从2022年的2.26亿元收窄至2023年的6,450.8万元,这主要源于产品组合的扩大和客户需求增长所带来的销量提升。然而,受生命支持产品市场需求在2023年疫情高峰期后逐步回归常态的影响,收入增速2024年有所放缓,导致当年净亏损增至9,661.7万元。 麦科田背后有着豪华的投资者阵容。自2016年起,公司已进行多轮融资,投资者包括​​高瓴、深圳创新投集团​​等知名机构。根据招股书披露,高瓴实体持股20.79%,深圳创新投集团实体持股8.54%。2023年,麦科田最后一轮股份认购时的投后估值为82.45亿元,以其2025年的盈利计算,其市盈率约为100倍,医疗器械行业龙头迈瑞医疗(300760.SZ)的市盈率为32倍,前者有较大溢价。不过基于其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和核心业务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建议​​投资者谨慎关注其长期成长价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