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茂控股分拆旗下物管业务上市,筹资最多6.8亿元

重点:

  • 金茂物业服务已启动公开募股程序,计划在香港上市后,积极收购物管公司或提供社区产品及服务的公司
  • 物管行业受惠城镇化水平提升,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诱因

罗小芹

中国房地产商正源源不绝分拆物业管理业务,培养这些物管子公司“自给自足”的求生技能,这次作出相关举动的,轮到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817.HK)。

中国金茂控股上周五宣布,把旗下物管业务金茂物业服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0816.HK)分拆到港交所主板上市,并于当天开始招股;公司于全球发售1.01亿股,每股定价7.52港元至8.14港元,筹资最多8.25亿港元(6.8亿元), 本周三截止申购,预计3月10日上市。

金茂物业服务是中国高端物业管理及城市运营服务提供商,截至去年底止,在管总建筑面积约3,6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物业及非住宅物业分别各占64.4%及35.6%。

金茂物业服务的最大股东为中国金茂,持有约67.5%股权,而中国金茂则是中化集团旗下房地产开发业务平台企业,后者间接持有中国金茂约35.3%股权。

根据招股书显示,金茂物业服务去年前三季度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长57.6%。期内,净利润为1.09亿元,同比大增105%,净利润率也从8%提升至10.4%,主要是公司新咨询和其他增值服务产品,例如前期规划及设计服务和交付后服务等,具有较高的利润率。

自从2020年中央政府明确内地房企融资管理规则的“三道红线”,改变以往内房倚重债务融资来推动的急速发展模式,加上2021年内地出台利好物管行业政策,令内房分拆旗下物管业务上市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频密。另一方面,出于争取市占率及提升规模效益的考虑,行业内的收购合并等资本操作,也同时比过去来得频密。

“三道红线”是代表资产负债率(不含预收款项)不得大于70%、净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100%,以及现金短债比率不少于1倍。按照中国金茂2021年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显示,公司的相关指标分别为69%、52%和126%,全部都满足“三道红线”的官方规定。

估值比同业高

既然财政状况健康,它为什么要分拆物管业务上市呢?正如金茂物业服务在招股书披露,公司希望藉着这次筹资,加快并购同业的步伐,并提升经济规模效益,同时减低对母公司项目过度倚赖的风险。这些理由,与过去上市的多家物管企业一样,有点陈腔滥调,但却是现实考虑。

事实上,金茂物业服务在2021年前三季的物管服务分部总收入中,有92.5%是来自两家母企,或是其合营企业与联营公司所开发的项目。截至去年9月底,公司在管建筑面积的86.6%也是来自两家母企;由独立第三方所开发物业的在管合约建筑面积,仅占同期在管总面积的13.4%。公司在招股书坦言,自2020年起已积极拓展独立第三方的物管业务,减低对单一最大客户、主要股东中化集团的依赖。

公司筹资金额不多,当中约55%会用于物色与物业管理、城市运营服务或社区运营相关的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约22%用于升级智慧管理服务系统、智慧社区及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发展:约13%用于进一步开发社区增值服务。

金茂物业服务称,将考虑按市盈率约10倍至25倍收购或投资其他物管公司的大多数股权,目标是在2024年底前,可能收购或投资约3到8家物管公司及城市运营服务商,以及约3到5家提供社区产品及服务的公司。

为什么金茂物业服务锐意扩充发展呢?事实上,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是利好中国物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看准这个商机,期望抓紧市场机遇,透过筹资上市增强收购资本,也属无可厚非。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资料显示,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起,以6.9%的年复合增长率,稳步增加至2020年的43,834元。期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的平均在管建筑面积,从2016年起以15.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加至2020年的4,880万平方米,物管服务平均收入也增至2020年的9.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2%。

以2020年为例,一二线城市住宅物业及商业物业的平均物业管理费,明显比三四线城市为高,这对于管理高端物业为主的金茂物业服务有利。如果按高端物管服务项目的在管建筑面积计算,金茂物业服务2020年在北京物业服务百强企业中,排名更高达第二位。

金茂物业服务去年前三季净利润为1.09亿元,引伸至全年约1.46亿元,按招股价计算的市值约67.8亿港元至73.4亿港元(55亿元至60亿元),相当于市盈率37.6倍至40.7倍。

在港股上市的同业中,碧桂园服务(6098.HK)与越秀服务(6626.HK)在管物业包括住宅和商业项目,而且体量也比较接近。如果以相同方式计算,两者的预测市盈率为29.3倍与10.3倍,可见金茂物业服务的估值明显比同业高,反映招股价定位进取。因此,该股招股反应平平,其“借钱打新”部分仅接到約2,300万港元申购额,占公开发售部分筹资金额不足三成,反映投资者对其并不热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教控股预告本财年最高赚6亿

教企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39.HK)周三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财年,料会录得净利润4.4亿至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02亿元。 中教透露,净利润的预期,已反映商誉及无形资产确认减值之影响。集团表示,主要是预计位于海南省、广东省及河南省的单位,因未来现金流量估算出现下调,要为商誉及无形资产将减值。 集团续称,单位所处的地区,因市场供给增加及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整体支付能力下降;初步估算,是次减值是非现金性质,约在16.2至17亿元。 中教控股周四开市下跌4.5%报2.98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stinct Healthcare

专注私立高端医疗 卓正医疗三闯港交所

卓正医疗已构建起覆盖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网络,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拥有并经营19家医疗服务机构 重点: 卓正医疗采用家庭医疗模式,将单次、低频的医疗需求转变为多人、更高频的服务 2025年前8个月才首次实现经营利润回正,同期录得净利润8,321.1万元    莫莉 在政策监管趋严、医保支付改革等背景之下,中国不少民营医院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潮。不过,定位中高端市场的私立医疗服务却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营收规模不断扩大。11月5日,以中产家庭为目标客群的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这是其自2024年5月以来的第三次递表,海通国际、浦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卓正医疗的业务始于2012年,现可提供儿科、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及外科、妇科及内科等一系列专科服务,目标客群是具有较强购买力、偏好更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大众富裕人群。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以2024年的收入计,卓正医疗是中国第三大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市场份额为2.0%。中国大众富裕人群规模持续扩大,从2020年的1.04亿人增至2024年的1.23亿人。大众富裕人群的增长推动中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快速上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223亿元增至2024年的6,411亿元,弗若斯特沙利预计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1,659亿元。 经过13年发展,卓正医疗已构建起覆盖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网络,在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苏州、长沙、上海、重庆、杭州及武汉拥有并经营19家医疗服务机构,包括17家诊所和2家医院。卓正医疗的业务亦拓展至海外,在新加坡经营四家全科诊所,在马来西亚经营一家全科诊所,成为少数走出国门的中国私立医疗品牌之一。 与中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的个人医疗模式不同的是,卓正医疗采用的是家庭医疗模式,将单次、低频的医疗需求转变为多人、更高频的服务。以儿科作为流量入口,带动了整个家庭的医疗消费。2025年前8个月,卓正医疗儿科总就诊人次达15.89万,在整体就诊人次54.1万中占比达三成。 为了吸引更多家庭成员就诊,卓正医疗从2020年起推出了以年费为基础的会员计划,可以为一个账户中最多六名会员提供优先预约、部分医疗服务及产品的折扣价等优惠,大大提升患者的回头率。截至2025年8月底,卓正医疗共有11.65万个会员账户。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内,分别有73.34万、90.58万以及64.21万人次的患者在卓正医疗服务机构及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付费就诊。 盈利并不容易 尽管卓正医疗的业务快速增长,但财务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卓正医疗的营收分别为6.9亿元、9.58亿元和6.96亿元,但是其盈利之路却并不容易,2022年和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22亿元和3.53亿元。2024年,在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支撑下,公司实现净利润8,022.7万元,同期的经营利润仍亏损4,687.7万元。直到2025年前8个月才首次实现经营利润回正,同期录得净利润8,321.1万元。 其中,巨大的雇员薪金及福利开支是是影响卓正医疗财务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卓正的雇员薪金及福利开支总额分别为4.36亿元、5.65亿元以及3.7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63.2%、58.9%及54.2%。 这部分支出难以大幅缩减,因为医生团队是卓正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拥有387名全职医生,平均执业经验约15年,其中约79%的医生曾在顶级三甲医院执业。不过,随着经营效率提高和就诊人次增加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卓正医疗的毛利率正在改善,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9.3%提升至2025年前8个月的24%。 卓正医疗的发展中一直备受投资机构青睐,自2014年以来,公司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H Capital、天图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其中腾讯是卓正医疗的最大机构投资方,持有19.39%的股份。 在2021年完成的E轮融资中,卓正医疗的估值已升至约5.1亿美元(约合36.3亿元)。作为参照,目前已在港股上市、年营收超10亿元的眼科专科机构希玛医疗(3309.HK),其市值约为22.45亿港元,仍显着低于卓正医疗上一轮融资估值。这一反差也反映出港股市场对医疗服务企业的评判逻辑:投资者更为看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自我造血水平,而非仅凭业务规模或融资估值。因此,卓正医疗能否在上市后展现出稳健的盈利前景,将成为其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启明医疗出售杭州项目 变现3.75亿元

医疗器械生产商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500.HK)周二公布,已与杭州滨江城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总代价约3.75亿元(5,300万美元)出售位于杭州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在建项目,连同相关土地使用权,交易将待股东批准后生效。 公司表示,此次出售主要是为配合战略调整,聚焦核心心脏瓣膜技术,减少对非核心及重资产项目的投入。出售所得款项净额约3.44亿元,其中约2.65亿元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余额约7,860万元补充日常营运资金。 公司预计此次交易将录得约500万元税前亏损,惟可减轻未来约7亿元的建设支出压力,改善现金流与资产负债状况。董事会认为,交易价格虽较估值折让约12%,但属合理水平,有助提升公司财务灵活度,集中资源于主营业务发展。 同时,集团宣布变更首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用途,将7,303万元重新分配至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以更有效调配财务资源。 公司股价周三高开,全日收报2.52港元,升2.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丘钛上月产品销售同比升两成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二公布十月销售数据,上月摄像头模组销售数量4,741.6万件,按年上升20.4%,较九月则微升1.6%。当中3,200万像素以下摄像头模组表现最理想,按年大升45.4%至2,593.4万件。 指纹识别模组销售数量1,841.3万件,按年升19.2%,但按月则微跌3.3%。当中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升幅惊人,同比增长409.5%至493.7万件。 集团表示,销售量同比增长,主要是集团在手机摄像头模组,以及指纹识别模组业务的市场份额上升。至于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销售量较九月减少,主要是受客户项目周期影响。 周三丘钛科技开市升1.3%至11.94港元,公司今年股价升逾八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