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对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审查,目的是让它们对美国IPO三思而行   

重点:

  • 最近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新的网络安全审查
  • 审查是为了让这类公司在进行美国IPO时三思而后行,不是为了阻止它们

阳歌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当下中国企业界每个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即新近宣布的政府对物流公司满帮集团(Full Truck Alliance Co. Ltd.,YMM.US,运营的APP叫运满满)和在线招聘公司Boss直聘(Kanzhun Ltd.,BZ.US)的调查。

我们先从事实着手,然后再尝试做一些解读——这对于理解发生在中国不透明的监管领域的事来说,往往是必要的。这件事上最重要的教训是在中国的任何人从第一天开始就学会的,那就是:监管是在中国做生意或投资的最大风险之一。

当然,监管风险涉及大量部门,因为在中国的官僚体制中,从中央、省、市甚至到农村,存在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各级监管部门。人们常常感觉,这些监管机构喜欢不时地秀一下肌肉,不为别的,只为让大家明白谁才是老大。

但话虽如此,秀肌肉的到底是哪个监管部门,这通常是一个很好的指示器,表明某人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麻烦。

就这件事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即监管中国网络安全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网信办)。滴滴出行(DiDi Global Inc.)周五宣布,它也在接受网信办的调查。所以,满帮集团和Boss直聘周一发布的几乎相同的公告并不完全出人意料。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来仔细看看最新公告的内容(两份几乎是相同的)。

使用网络技术为卡车司机和需要运送货物的公司进行配对的满帮集团,网信办于7月5日对其两个主要平台进行了网络安全审查。 它补充说,在审查结果出来之前,它被禁止注册新用户。而提供在线招聘服务的Boss直聘,它也在7月5日受到了网络安全审查,并且也被禁止注册新用户。

两家公司都在公告的第二段表示,他们将“积极配合”审查工作,并“全面排查”运营中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

这种措辞类似的声明在中国比较常见,但主要是来自特定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经常这样做的一个群体是中国的三大电信公司,它们经常各自同时宣布政府的新政策。

就这件事而言,私营企业也会这么做,还是有点儿令人惊讶的。但隐含的潜台词是,这些公司几乎可以肯定至少在一两天前就知道这一即将到来的行动,并且得到了网信办的指示,在它们的公告中应该说什么,以保持信息的统一,避免发出不一致的信号。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来自网信办的严重威胁。这个机构相对年轻,成立于2014年。但在其短暂的发展历史中,它已迅速成为任何在网上做生意的人都会惧怕的权力机构。它也是中国主要监管机构中最不透明的机构之一,它的决定似乎比其他机构更有分量和权威性,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股价波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满帮集团、Boss直聘和滴滴出行的共同特征。这三家公司都是互联网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它们都归网信办管辖。但更重要的是,这三家公司最近都在美国上市,首先是6月11日的Boss直聘,然后是6月23日的满帮集团,最后是6月30日滴滴出行。

关注中国的人都知道,美国威胁三年内将中国企业从美国证券交易所摘牌,除非两国政府能够达成信息共享协议,允许美国监管机构在怀疑存在欺诈行为时,检查上市中国企业的财务记录。

尽管存在这样的威胁,一些中国最有前途的科技公司仍然源源不断地前往美国上市,其中包括现在被调查的这三家企业。至少从表面上看,监管机构似乎是在说,这些公司拥有敏感的用户信息,如果落入他人之手(其中可能包括美国情报机构),可能会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但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经营在线业务的人,都会获得这样的信息,从你上一顿饭在哪里吃的,最后一次购买行为的发生地点,甚至昨晚特定时段你所处的地理位置。因此,关于网信办只对这三家公司感兴趣的解释——它们存在网络安全风险——似乎并不充分。

更具可能性的解释是,网信办可能把这些企业在美国上市视为潜在风险,因为它们可能被迫将用户信息提供给华盛顿的情报官员。当然,了解美国法律体系的人都知道,美国政府在法律上没有权力要求获取这类在中国境内发生的运营活动的用户数据 ,因此中国企业如果真的接到了这样的要求,大可拒绝。

网信办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机构,可能也是清楚这一点的。不过,它可能想借这些调查向这三家公司以及其他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挑明,究竟是谁说了算。它并没有明令禁止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至少现在还没有。相反,它使得赴美上市变得更加不方便和不确定,很可能是希望这些中国企业考虑在附近的香港上市,甚至在上海、深圳的创业板上市。

投资者也许觉得,这只是监管机构的一种姿态,因为在调查消息传出后,滴滴的股票在周五仅出人意料地小幅下跌了5.3%。即使下跌之后,它的股价仍比几天前的IPO价格高出约11%。

美国股市周一休市,所以我们还没有看到满帮集团和Boss直聘的股票将会作何反应。但如果滴滴出行具有指标意义的话,这些股票可能会经历类似的温和但有限的跌幅。然后,大家就只能静观其变,看看网信办是肌肉秀到此结束,还是会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