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透露,它可能无法偿付明年初到期的一笔1.71亿美元的贷款

重点:

  • 在未来几个月里,控制现金流对趣头条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它是否有能力偿还明年初到期的1.71亿美元贷款
  • 公司在中国小城市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可能使它成为有吸引力的收购目标

梁乐恩

趣头条(Qutoutiao Inc.,纳斯达克:QTT)的投资者最近没能从这个新闻和视频聚合平台的股票中找到什么乐趣。自从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公司三年前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它的股票已经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价值。

这家亏损的公司付费给用户,导致它的现金燃烧率很高。而且,经过多轮融资后,趣头条目前资产为负数,还有一笔明年初到期的1.71亿美元的可转换贷款。

对于趣头条这样规模的大多数公司来说,这样的金额通常就是小菜一碟。但是,在上周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趣头条悄悄地在接近结尾处提到了这笔贷款,试图掩盖它的重要性,说它可能无法兑现这笔债务。

“公司在到期后偿还可转债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这对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疑虑,”趣头条指出。

不会密切关注这类事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对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产生疑虑”是一句行话,是说一家公司有破产的危险。尽管许多用过这句行话的公司最后还是存活了下来,但偶尔也有那么一家最后真的就破产了。

出现问题的可转换贷款是由阿里巴巴在2019年3月提供的。当时,这家电子商务巨头将这笔贷款视为一项战略布局,因为它可以选择将这笔款项转换成约1140万股趣头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股15美元,大概相当于4%的趣头条股份。

尽管周三趣头条的股票大涨12%,但约定的贷款转换价格仍然是趣头条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2.14美元的七倍左右。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极不可能想行使其转换权,而只会要求偿还资金。

这一事态发展延续了近期趣头条持续走低的趋势。这家公司是中国第二大新闻聚合平台,这也许是它吸引中国另一个互联网巨头腾讯成为投资者的原因。

但是这个第二名的地位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趣头条这个第二名距第一名——由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ByteDance)所有的巨无霸今日头条——十分遥远,并迅速失去竞争优势。随着趣头条落入现金保护模式,它的命运可能要取决于未来一年的现金流。

在上市后的一连串融资中,它旗下的免费小说平台米读小说(Midu Novels)在2019年10月进行了一轮1亿美元的融资后,近来又在今年3月融资超过1.1亿美元。趣头条本身在2018年的IPO和随后在2019年的股票发行中出售了1700多万股ADS,总共筹集了近1.3亿美元。

但是,不断的现金注入一直无法填补趣头条越来越大的财务缺口,这其中包括2020年底出现的负股东权益。根据三位分析师的预测,即使它能挺过目前的现金危机,投资者也必须再等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在2022年或2023年实现收支平衡。

成为收购目标?

趣头条目前的不确定状态可能使其成为收购目标,因为它的价格相当低,目前的市场价值仅为6.27亿美元。它的1.25亿月活跃用户也对合适的买家有吸引力。像阿里巴巴、拼多多、新浪和网易这样的国内科技巨头,完全买得起,用这样的移动新闻应用来补充它们现有的业务。

就在去年12月,还冒出了这样的传闻,尽管趣头条予以否认。

这个内容聚合平台由公司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思亮于2016年创立,它专注于中国较小、不太富裕城市的消费者,这些城市往往被更大、更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忽视。电商公司拼多多和视频流媒体公司快手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

趣头条在2018年9月进行IPO时,是中国最年轻的赴美上市企业之一,创下了仅运营约27个月就上市的记录。在首个交易日,股价较7美元IPO价格就翻了一倍多。

但其强劲的营收增速开始放缓,在去年第三季度,它的营收开始收缩。根据其最新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下降了近9%,至12.9亿元(2.02亿美元),而且公司预计本季度还会有类似的下降幅度。

随着现金储备的萎缩,该公司一直试图在增长和盈利之间保持平衡,而不仅仅是追求用户的增长。这有助于遏制亏损,尽管该公司仍未走出亏损状态。

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亏损1.49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318亿元。因其在米读小说和新应用开发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其最新季度用户获取支出同比增长17.3%。不过,用户粘度支出大幅下降64.7%,至1.791亿元。

付费吸引新用户、赠送现金积分以提高读者参与度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复制,该公司董事长表示,趣头条业务遭到削弱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来自模仿者的非理性竞争。

2019年12月,它每况愈下的财务状况引来了做空机构Wolfpack Research的攻击,它挺了过来。但随着首席财务官王静波和首席战略官陈昱丞在随后两个月离职,对投资者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去年7月,趣头条再次受到打击,中央电视台指责它的平台上存在虚假宣传类广告,这对占其总收入90%以上的主要收入来源造成了打击。

在IPO后的强劲开局之后,该公司的股价稳步下跌,自2019年5月以来一直低于IPO价格。今年2月,随着GameStop和AMC娱乐等遭受重创的公司受到投机者的追捧,该公司的股价一度上涨。但在该公司公布了令人失望的第四季度业绩后,这种下降趋势迅速回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