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宣布了适度的回购计划和反向拆股,示意它有意维持运营,留在纳斯达克

重点:

  • 一起教育宣布了一项1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以及按照四比一进行反向拆股,根据最新收盘,这些计划将使它的股价重回4美元左右
  • 公司目前有98%的收入来自K12课外辅导课程,而根据政府整顿规定,营利性公司不可提供此类课程

阳歌

随着大部分监管不确定性被排除,中国大约十多家公开上市的课外辅导公司开始明确未来的意图。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放弃K12的课外辅导。为了给课业繁重的学生减负,中国政府整顿K12课外辅导班,禁止它们以营利为目的运营。

这项业务占了许多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也就意味着它们中的多数几乎需要从头开始,重新打造新的不受打击影响的业务,例如成人教育,以及诸如艺术、音乐之类的选修课程。

面对这样大幅度的调整,一些公司决定要放手一搏,看看能否实现转型。而其他一些则决定接受现实放弃努力。

基于我们对一起教育科技集团公司(17 Education & Technology Group Inc.,YQ.US)最新公告的解读,它归于前者。这份公告涉及了股份回购计划和反向拆股。与此同时,瑞思教育(Rise Education,REDU.US)似乎是属于后者,上周发布的一份公告,强烈暗示它正准备放弃挣扎。

两家公司的股价反应正如预期。一起教育的股价在周二公告发布后上涨了6%,并保持了此后的大部分涨幅。股价最后收于0.98美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使它成为一只低价股。但是它的反向拆股(我们稍后会详述),应该能使它重新回到1美元以上的水平,这是一个关键的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股票就有可能被退市。

与此同时,瑞思教育的股价从10月27日公司宣布它的董事长兼CEO提议收购公司全部资产以来,已经损失了大概一半的价值。这里我们特意使用了“收购”而不是“买”,因为提案表示,这家上市公司并不会从此项交易中收到任何钱。

这种是去是留的决定是一项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一变革始于一年前的传闻,在今年夏天政府宣布其意向时达到高峰。此次整顿的主要目标是中国K12学生核心课程的课外辅导班。

这样的辅导班仍可以运行,但不能在周末、假日开班,并且只能以非营利的形式运营。更重要的是,从9月1日起,所有公司都必须获得办学许可,而过去许多公司说他们只在网上提供产品,而不是在实体教室中提供产品,来规避许可。

不同的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通常取决于它们当前的具体课程组合。像有道公司(Youdao Inc.,DAO.US)这样的公司看起来处境相对较好,因为它们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不受整顿影响的业务。而像高途(Gaotu,GOTU.US)这样的公司,其94%的收入来自受整顿影响的课程——则面临着更艰难的抉择。

吃定小学生

一起教育与高途属于同一类别,严重依赖未来只能在非营利性基础上才能继续开课的课程。该公司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有6.62亿元(1.04亿美元)的收入来自其K12课程,占其同期6.709亿元总收入的98%以上。

更重要的是,该季度来自“其他教育服务”的收入微不足道,实际上还同比下降了57%。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K12课程都被营利性公司拿下,只有那些补充中国核心课程的服务,才属于禁止之列。所以,一起教育的K12服务中,有一些可能并不属于该范围,而且随着公司的重塑,这些班可能会继续办下去。

周二的公告称,将对美国存托股票(ADS)的比率做出调整,从每股ADS对应5股普通股的比例调为10股。这相当于4比1的反向拆股。这也就意味着在11月17日左右调整生效后,该公司的股价将从目前的0.98美元升至近4美元。

在进行反向拆股的同时,该公司还宣布了一项1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根据截至6月底超过3亿美元的现金持有量,这个计划看起来不是问题。虽然规模如此之小的回购通常看起来几乎搞笑,但要知道这个数额大致相当于该公司目前近2亿美元小规模市值的5%。

股票反向拆分,再加上回购,似乎都表明该公司有意尝试重塑自己,继续以营利形式经营。它尚未就此给出任何计划。但至少就目前而言,投资者似乎喜欢这一信息。

瑞思教育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该公司10月27日的公告因为过于唐突,可能让大多数人感到意外。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励弘已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初步非约束性提案,拟收购“公司全部资产”。

“收购目标的股权价值和建议书所设想的公司在交易中实际获得的收购价格将为零,”公告称。虽然零价格可能是合理的,但它肯定没有向股东传递出非常正面的信息。如果交易达成,他们将只剩下一个上市空壳。

公告发布后,瑞思教育的股价从1.49美元跌至最新收盘价约0.74美元,使该公司的市值仅有4200万美元。在这个水平上,收购集团很有可能会回来提供一些现金,将公司私有化,以避免与股东发生任何冲突。毕竟,这样的收购将是相当便宜的。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在不久的将来,瑞思教育将结束在华尔街的四年上市经历。上市不足一年的一起教育似乎将会继续呆在那里,不过投资者将寻找它重塑自我的路线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