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植发医疗服务公司在港股市场招股,筹资15亿港元

重点:

  • 雍禾医疗计划扩充潜力更大的〝养发〞服务
  • 公司估值不低,预测市盈率达85倍

何仲尼

一家公司的几十亿元市值,竟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众人皆有〝烦恼丝〞,随着年龄渐长,掉发不能幸免,但众人的烦恼,却成就一群人的财富,甚至变出几十亿元市值。

成立于2005年、在中国经营健发品牌〝史云逊〞的植发医疗机构雍禾医疗(02279.HK),周三开始了招股活动,计划筹资约15亿港元(1.92亿美元),12月13日挂牌,成为港股市场的「植发第一股」。

据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平均每6名居民,便有一人经历脱发问题,人数超过2.5亿名,而且30岁前出现脱发的人占了84%。脱发问题衍生重大商机,市场研究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中国毛发医疗服务市场的规模在2020年达到184亿元(28.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会〝翻七倍〞到1,381亿元。

七成毛利率

雍禾医疗客户提供植发医疗服务,目前在中国50个城市运营51家医疗机构,以去年总收入、就诊植发患者等指标计算,在中国排名第一,市场份额有10.5%。接受其植发服务的客户连年上升,从2018年的约3.5万人,增长到去年的5.1万人,每名患者的平均开支高达2.8万元,最近三年半,毛利率更维持在72.6%到75.2%的高水平,反映这盘生意的盈利能力强劲。

招股文件显示,雍禾将发售9,442万股,占总股本约5.2亿股的18.1%,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的比例为九比一,定价15.8港元,筹资最多14.9亿港元,为植发医疗机构扩充和升级、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投资于产品的进一步创新等。

受惠市场需求增加,雍禾收入增长情况理想,去年营业额达到16.4亿元,同比增加34.4%;公司业务今年上半年再加速,收入同比飙升75%到10.5亿元。如今透过香港上市筹资扩充,看来想把握未来10年的〝黄金商机〞。

雍禾主要收入来自植发服务,2018与2019年的收入占比达98%。公司2019年开拓医疗养固服务(养发服务),录得1,506万元收入,翌年相关收入已大涨13倍到2.13亿元,占总收入13%。来到今年上半年,养发服务的收入达2.54亿元,占公司收入进一步提升到24.1%,可见这项新业务的〝爆发力〞十足。

所谓养发服务,是透过非手术程序,如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脱发、发质细软与头皮瘙痒等情况,能满足更大患者群的各种毛发问题。雍禾的管理层预期,这个市场还在初始发展阶段,2020年全国市场规模只有50亿元,预计将以复合年增长率28.7%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的625亿元。

上市后转型

公司选择在香港筹资上市,正好为业务转型铺平道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玉在网上记者会说,植发只是治疗头发问题的其中一种手段,但整个毛发市场需求非常大,将来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会是植发的〝N倍〞,所以公司在一线城市的业务正在转型,从本来的植发医疗机构,向综合毛发医院转型,而且未来扩张速度不会较以往慢,并计划在三年内扩展到三线城市。

雍禾预想的光明前景,可能吸引准投资者参与认购,或者在上市后买进,但应该先了解它的估值。以每股15.8港元、总股本5.2亿股计算,雍禾的市值约82亿港元;公司上半年盈利3,949万元,每股盈利约0.076元,我们假设下半年盈利一致,折合全年每股盈利约0.185港元,得出的预测市盈率高达85倍。

环顾美国、中国与香港地区股票市场,已上市的植发连锁机构寥若晨星,我们退而求其次,把同样为客户提供外观改善服务的整形美容行业上市公司,作为雍禾估值的比较对象。

与护发服务一样,整形美容在中国同样是迅速冒起的行业。目前在本港上市而较具规模的整形美容股,包括完美医疗(1830)、医思健康(2138)与瑞丽医美(2135),前两者上半财年每股盈利为0.177港元和0.142港元,假设下半年盈利一致,它们的预测市盈率分别只有17倍和42倍,但瑞丽医美录得亏损,未有预测市盈率。

在美国上市的这类公司也有新氧科技(SY.US),它是中国主要的医美服务平台,这只股票最新的市盈率约49倍,但随着盈利增长,预计今年的市盈率会下降。

雍禾估值不低,市场对其看法审慎乐观。智易东方证券行政总裁蔺常念认为,雍禾主要业务拥有高水平利润,透过上市筹资扩充是正确之举,但需要留意该行业技术门坎不高,市场上的竞争不少,服务价格也没有那么昂贵,是这家公司面对的隐忧。

蔺常念说,虽然香港新股市场受波动市况影响,但雍禾与云音乐(9899)、微博(9896)等科网股不同,是一家拥有稳定业务的实业,受官方监管的风险相对没那么高,而且发展潜力巨大,相信仍然会受到投资者关注,因此该股首天招股,单是〝借钱打新〞部分,已录得30多倍超额申购;他估计雍禾上市后有10%潜在升幅,不会像最近多只新股般,在首日破发收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etary fiber

无糖时代的“隐形配方” 膳食纤维走上中国餐桌

随着全球体重管理、肠道健康与慢病防控需求增长,膳食纤维市场迎来高速扩张期,而涉入缺口巨大的中国,已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头豹研究院 在“控糖、控脂、控卡”成为新消费时代关键词之际,膳食纤维正由过去被动摄入的基础营养成分,跃升为主动选择的健康功能原料,正在无糖饮料、早餐谷物、代餐粉及膳食补充剂等产品中快速普及,成为食品创新与功能食品定价的重要标签。 业内普遍认为,膳食纤维作为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的“第七类营养素”,在体重管理、血糖控制、肠道菌群维护等多重健康机制上的科学证据愈加明确。其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增强饱腹感,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经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调节肠道微生态,使其在代谢健康议题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需求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膳食纤维市场销售额达到5.1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扩张至1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0.03%。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慢性病预防需求提升、功能食品创新加速,以及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消费意识变化。 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膳食纤维消费市场。尽管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至30克膳食纤维,但中国居民平均摄入量仍明显不足,存在显著“摄入缺口”。庞大人口规模叠加健康消费意识崛起,使膳食纤维成为食品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国膳食纤维产业产量在2019年起超越北美,跃居全球第一。多家上游企业正加速扩产布局,例如有企业建设年产3万吨可溶性膳食纤维项目已正式投产,反映市场预期的增长趋势。 从产业结构看,膳食纤维上游主要原料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及其深加工产品,受玉米、甘蔗等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中游为关键生产环节,有望凭技术迭代实现成本下降和颗粒品质提升;下游则与食品、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与保健品密切相连。 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扩散 其中,以菊粉、抗性糊精、β-葡聚糖为代表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因口感较佳、配方适配度高,更受饮料及乳制品企业青睐。在乳酸菌奶中作为活性菌营养源,并用于提升口感;在高纤饮品中提高稳定性和分散性;在烘焙食品中延长货架期、改善结构性,应用持续扩展。 伊利(600887.SH)、蒙牛(2319.HK)等乳业公司已布局含益生元膳食纤维产品,代餐及轻食品牌亦强化“添加膳食纤维”作为价值卖点,显示其功能化特征正重塑配方逻辑及产品溢价能力。 业内预测,未来膳食纤维将从基础营养补充走向系统健康管理,在体重和血糖管理、肠道微生态调节及免疫功能增强等方面形成更明确的功能定位。随着精准营养、老龄化营养和慢病预防的市场需求上升,“膳食纤维+功能食品”有望成为食品工业新一轮竞争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膳食纤维赛道具有明确的长期逻辑:需求增长确定性强、应用领域扩展快速、产业链技术迭代驱动降本,但同时也面临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行业竞争加速等挑战。 在健康理念全面转向“预防大于治疗”的趋势下,膳食纤维被视为继蛋白质、益生菌之后最有潜力的功能性原料之一,正成为食品行业通往千亿级蓝海的关键增长曲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电动车收入创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劲升130% 

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为1,131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亿元,经调整利润113亿元,同比上升80.9%。 期内集团的「手机×AIoT」收入为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增长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收入为人民币460亿元。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第二,市占率达16.7%;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则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及AI等创新业务,第三季收入创历史新高达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当中电动汽车收入为283亿元,期内共交付108,796辆,亦创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内地SUV销量第一。 周三小米开市跌1.9%报40港元,公司股价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