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HK

这家中档连锁餐厅面临竞争对手推出的“穷鬼套餐”的冲击

重点:

  • 九毛九警告,预计截至6月的半年利润将同比下降近70%
  • 作为一家受欢迎的中档连锁餐厅,公司同时发布盈利预警和销售下滑​​公告后,股价下跌了11%

谭英

前几年,因旗下主打酸菜鱼的太二大受欢迎,九毛九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

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922.HK)上周宣布,尽管收入略有增长,但预计截至6月底的六个月利润将大幅下降,这让投资者震惊不已。公司表示,预计上半年将录得营收30.6亿元,同比增长6.4%。但期内利润较上年同期的2.22亿元暴跌69.8%至6,700万元。

公司同时发布第二季度最新营运表现公告,指旗下主要连锁餐厅的翻台率、顾客人均消费、同店日均销售额均录得大幅下降。太二销售额下降18.1%,而较小的怂火锅的销售额的降幅更达到36.6%。九毛九连锁餐厅同店销售额也在这三个月间下降12.6%。

顾客人均消费的下滑同样令人担忧,其中太二的顾客人均消费从去年同期的75元,下降至二季度的69元,跌幅近10%。怂火锅的顾客人均消费为104元,而去年同期为113元。

投资者纷纷抛售九毛九的股票,导致该股在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下跌11%,随后两天股价继续下跌,公司将于下个月发布完整的中期业绩。

对之前凭旗下连锁餐厅大受欢迎而高歌猛进的九毛九来说,这份悲观的报告值得注意。去年,公司的收入增长了50%,达到60亿元,经调整利润增长了七倍,达到5.01亿元。太二的同店销售额增长18.3%,怂火锅和九毛九分别增长10.6%和7.4%。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九毛九将突然下跌归咎于消费者习惯转变,再加上上年业绩强劲,导致基数较高。它还自认随着收入开始疲软,未能继续保持早前的成本控制措施。

所有这些因素显然是导致公司处于困境的原因。在当前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九毛九的价格实在太贵,而消费者喜欢更经济实惠的选择,即所谓的“穷鬼套餐”,人均消费通常在40元至50元之间。

在经济繁盛时期不起眼的“穷鬼套餐”,现在甚至出现在广告宣传中,而且频繁登上中国的社交媒体。这个词可能起源于麦当劳13.9元的“随心配”套餐,但已经从西方快餐连锁餐厅扩大到到中国品牌,如奈雪的茶的9.9元早餐套餐,以及北京快餐品牌南城香的3元早餐套餐。就连米其林星级餐厅新荣记这样的高端品牌,也在采用这一策略。

增长放缓

中国的餐饮业仍在继续增长,但速度相较于之前大为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前五个月,餐饮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5%,但远远落后于2023年5月35.8%的增幅。同样,2024年5月,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3.7%,远低于2023年5月的12.7%。

由于新冠疫情限制措施结束后,之前遭到压抑的外出就餐需求爆发,九毛九和许多同行在去年上半年实现强劲增长。公司去年新开180家餐厅,总数达到726家,不过今年开新店的速度有所放缓,上半年仅增加了45家门店。

尽管业绩突然下滑,但九毛九表示,它计划继续扩大太二酸菜鱼的规模,同时缩减怂火锅的规模。它依然保持在中国内地新增80至100家、在其他市场新增15至20家太二酸菜鱼餐厅的目标,而对怂火锅的开店计划,则从原本的35至40家减少至25家。

九毛九并非唯一陷入困境的餐饮企业。规模更大的海底捞(6862.HK)自5月将特海国际(9658.HK, HDL.US)剥离并在纽约上市后,海底捞股价也下跌了近40%。虽然特海国际的股价也下跌了,但跌幅相对温和,为17%。

在核心的中国业务没有回暖迹象的情况下,九毛九获得更好回报的一个可能的途径,是追随海底捞的步伐,最终剥离其国际业务。当然,它首先需要扩大规模。截至去年底,九毛九在中国境外仅有18家餐厅,均为太二酸菜鱼,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和加拿大。如果能实现2024年的目标,到今年年底,门店数量将增至33至38家。相比之下,特海国际在3月底拥有119家餐厅。

去年,九毛九的太二酸菜鱼餐厅总收入增长了44%,达到44亿元,占总收入的75%。虽然公司尚未公布其海外门店的收入,但一些指标看起来还不错。

去年,海外太二酸菜鱼餐厅的翻座率为每天3.9次,而在中国国内为3.0次;海外门店的顾客人均消费为172元,是国内72元的一倍多。

随着股价暴跌,九毛九的市盈率(P/E)在过去两年大幅下降,目前为8.6倍,市销率(P/S)为0.66倍。与海底捞14倍的市盈率和1.55倍的市销率相比,明显较低。高盛最近将九毛九未来三年的盈利预测下调了37%,并将目标股价从6.20港元下调至3.80港元,但仍维持对该公司的“买入”评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