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US
Canaan revenue falls in first quarter

尽管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但这家加密货币矿机制造商却报告一季度收入下降

重点

  • 虽然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价格暴涨,但嘉楠科技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6%
  • 由于新挖出的比特币数量急剧减少,严重削弱了加密货币挖矿的收益,市场对该公司矿机的需求因此下降

梁武仁

在加密世界,一个人的幸运有时似乎就是另一个人的不幸。

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可能会重回牛市,过去六个月比特币的价格大致翻了一番。但对制造用于开采此类虚拟货币的强力计算机的公司来说,并不意味着漫长的行业寒冬已经结束。事实上,正是推动最新一轮加密货币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导致加密货币挖矿设备制造商的日子变得更加困难。

这种分裂在加密矿机制造商嘉楠科技(CAN.US)上周五公布的最新度业绩中展露无遗。公司1月至3月间的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36%,至3,500万美元。纵然已超出了公司此前的预测,但报告发布后公司股价仍然下跌。

嘉楠科技收入下滑可能会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在这三个月里比特币价格飙升,并在3月创下历史新高。按理说,像嘉楠科技这样的公司,以及加密货币行业的其他公司应会蓬勃发展,因为它们的财富与作为加密货币代表的比特币需求密切相关。

但嘉楠科技却不是这样的。比特币上涨背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4月发生的比特币“减半”事件。在这之后,根据其算法产生的新比特币数量减少了一半,这意味矿工付出同样的努力后只能获得一半的比特币。因此,虽然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可能为长期持有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人们突然就没有动力挖矿了。

一季度,占嘉楠科技总收入大部分的挖矿设备销售额环比和同比均有所下降,因为矿工积极性受挫,减少了采购。

再过四年,类似的周期可能会再次上演,比特币减半通常每四年发生一次,从而再次给矿工和嘉楠科技等主要供应商带来压力。雪上加霜的是,为了提升算力,矿机的成本不断增加,这让矿工更不愿意花大价钱来参与挖矿。

嘉楠科技解释第一季度收入下降的原因:“与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减半前需求疲软,导致售出的总算力和平均销售价格下降,尽管比特币价格逐步回升。”

让矿工日子不好过的另一个因素是人工智能(AI)公司对电力的争夺加剧,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好,不介意支付更多电费,而电费是这两个行业最大的成本之一。这些挑战只会让市场对嘉楠科技及其同行的矿机需求更疲弱。

会计规则改变带来提振

虽然对矿机的需求下降了,但嘉楠科技自己的挖矿业务(仅占其业务的一小部分)在本季度获得巨大提振,原因是对数字资产估值变化的会计处理规则发生改变。从今年年初开始,公司选择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披露加密货币持有量的新要求,尽管这些要求要到12月才会强制实施。

根据新规定,公司可以将加密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记为未实现损益,并将其计入净收入。截至3月底,嘉楠科技持有约1,272个比特币,其中214个来自客户的存款,公司与这些资产相关的估值收益为3,360万美元,与收入和经营利润分开。

对于该公司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与总收入大致相当了,足以抵消其运营亏损。因此,嘉楠科技的净亏损在最近这个季度大幅收窄。结果,至少就目前而言,提前采用FASB的新规,能为吸引力正在下跌的加密货币挖矿企业,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偿。但会计规则的变化实际上只是一次性的修复,如果最近的比特币涨势失去动力,损失可能也就随之而来了。

回到嘉楠科技销售加密货币挖矿机的主要业务,我们需要考虑另一个变量,即高利率。很多矿工用借来的资金购买新设备,而现在利率处于十多年来的高位,借款成本相当高。这可能也抑制了当前的购买活动,因为寄希望于利率下调的矿工推迟购买设备。随着通胀降温,很多人预计明年会降息。

这可能利好中期前景,但无助于改善嘉楠科技的短期前景。公司称预计4月到6月的当前季度,收入将达到7,000万美元左右,略低于去年同期,不过这个数字是它一季度销售额的一倍。

嘉楠科技的股价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下跌超过80%。今年该股跌幅超过一半,这与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其市销率(P/S)仅为1.2倍,与规模不及它的竞争对手亿邦国际(EBON.US)接近12倍的市销率相比,显得非常低迷。

为了提振股价,嘉楠科技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承诺将动用自己的个人资金购买至少2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尽管和公司3.66亿美元的最新市值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公司还试图通过拓展AI芯片制造业务,来减少对加密行业的依赖。

但目前,嘉楠科技的命运依然与挖矿群体的情绪紧密相连,而这个群体至少目前更关注的是比特币减半一事,而不是简单的比特币价格波动。在当前嘉楠科技财务状况平淡无奇,加密货币交易者却兴高采烈的差异中,这一点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顺丰首季业绩盈收双升

物流企业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利润为22.3亿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为19.7亿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实现总件量35.6亿票,同比增长19.7%。当中速运物流受惠于公司完善产品矩阵,以及强化服务竞争力,收入同比增长7.2%。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9%,主要受惠于公司持续加强国际网络能力建设。 周二顺丰开盘升1.3%报37.8港元,现股价较公司去年上市定价高1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受惠大电视热销 TCL首季业绩增长强劲

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机型销售强劲的推动下,公司一季度电视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4%至651万台,同期营收增速达销量增速一倍,录得22.3%的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出货量同比劲增33%,占整体销量的27.7%,较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当季出货机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寸至53.4英寸。其高分辨率Mini LED电视季度出货量同比激增233%,在总出货量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增长超过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场午后交易时段,TCL电子股价上涨5.8%。该股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达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Shein上调美国商品售价 部分涨幅高达377%

快时尚巨头Shein在美国即将对小包裹征收关税前,率先调高产品售价,调幅最高达377%,反映贸易战对美国消费者的直接冲击。 据彭博新闻报道,上周五起,Shein在美容与健康类的100大热门商品平均涨幅达到51%;家居与厨房用品以及玩具类产品平均涨幅为30%。而Shein最畅销的女装类别,平均价格亦上调了8%。其中一款10件装厨房毛巾价格,由前一天的1.28美元暴涨至第二天的6.10美元,升幅高达377% 美国政府于4月初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并将于5月2日起,终止针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商品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此外,每件邮寄商品的处理费也将提高至100美元。报道称,Shein已鼓励供应商在越南设厂,Temu则推动中国工厂采“半托管”模式,大批量将货品直运美国。 此前,Shein与Temu已向消费者预告,受“全球贸易规则和关税变更”影响,营运成本上升,因此自4月25日起调整价格,以维持产品品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a Saa sells cosmetics

网购日盛消费北上  莎莎救急力拓电商

这家化妆品零售商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财年,其核心的港澳市场收入下滑11%至12%,导致利润降幅高达68% 重点: 随着大量香港民众北上深圳消费,去年莎莎国际核心的香港市场出现萎缩 因关闭门店并将重心转向电商,在截至3月底的第四财季,这家化妆品零售商在中国内地的收入下降了40.5%    谭英 化妆品零售商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178.HK)是香港的创业传奇,它原是郭少明及罗桂珍夫妇于1978年在一家小商场的地下创立的摊位。但在2015年达到89亿港元(11.5亿美元)的营收巅峰后,其业务规模已缩水过半,截至2024年3月的财年营收仅为43.6亿港元。 在这一财年,坏消息不断,上周五的公告更凸显这一点。盈利预警显示,截至3月底的12个月内,公司营收同比下滑约10%,利润暴跌63%至68%。在香港,随处可见它的粉色店面,里面售卖各种平价化妆品,但人口结构和消费趋势的一些重大转变给它造成了冲击,而且转变似还在加速。 最主要的转变是香港民众日益热衷赴深圳消费,这给莎莎国际营收四分之三的港澳核心业务带来了压力。同时,赴港内地游客曾是该公司的重要客群,如今这个群体也减少在港停留期间的消费。 盈利预警将公司利润暴跌归咎于这两个因素。在截至3月底的财年里,其利润从上一年的2.19亿港元骤降至7,000万至8,000万港元。 2023财年业务激增,也是近期多项数据下滑的部分原因,受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旅游和消费推动,莎莎国际2023年营收增长24.8%,利润近乎翻几番。但情况的转变来得猝不及防: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回归谨慎,繁荣一瞬即逝。 市场似已做好迎接坏消息的准备,尤其是考虑到莎莎国际已在此前的多份季报中,披露了大量的营收疲软信息。该股周一开盘股价持平,不过年内仍下跌约17%,错失近半年其他中概股的上涨行情。 该股目前市盈率为11.8倍,与上美股份(2145.HK)的30倍和主打中高端市场的毛戈平(1318.HK)的46倍相比,似乎遭严重低估。 盈利预警和同在上周五发布的最新季报也并非全是坏消息。虽然核心的港澳市场萎缩,但占营收10%的东南亚业务(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内增长17.3%,而该地区的线上销售更是激增36.5%。不过同样占营收10%的中国内地市场同期大幅下滑40.5%,形势严峻。 持续亏损 莎莎国际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多数年份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好消息是,它终于开始有所动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加大对线上资源的投入,并关闭那些业绩不佳的门店。它在内地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时间较晚,直到2015年才开始在大型电商平台上开设旗舰店,而且它坚持传统零售模式的时间比大多数竞争对手都要长。 它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屈臣氏的动作要快得多,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自己的购物应用程序,并在阿里巴巴旗下流行的淘宝平台开设了旗舰店。在那之后,它又在京东和亚马逊等其他热门网站上都开设了店铺。 值得称赞的是,莎莎国际终于改变了在中国内地的路线,淘汰了实体网络,采用了更加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线上业务目前占该公司中国内地销售额的80%,公司关闭了18家实体店,计划继续聚焦电子商务,并与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销售商品。 莎莎国际表示:“集团相信,此轻资产模式的转变,有助降低营运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公司还表示,在截至3月的财政年度产生了2,000万至3,000万港元的一次性闭店拨备。 尽管莎莎国际将电商视为在内地的发展方向,但在香港大本营,线上业务规模仍然不太活跃。截至去年9月底的六个月内,港澳核心市场的线上销售额仅为9,480万港元,占两地14亿港元总营收的7%。彼时港澳市场整体营收已现颓势,六个月内同比下滑18.4%,不过同期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市场分别增长27%和15%,但由于香港业务在营收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最终导致公司期内总收下跌10.4%。 随着香港消费者持续远赴深圳娱乐购物,莎莎国际核心的香港市场恐将持续承压。今年4月18日至21日复活节假期期间,约160万香港人次入境内地,同比增长6.8%。其中多数前往深圳,港元汇率优势增加了在深圳的购买力。同时,这个因素也削弱昔日为便宜而去香港购物的内地游客需求。 莎莎国际对零售市场变局的应对虽显滞后且伴随着阵痛,却是必要的调整。随着创始人夫妇步入古稀之年,接班人问题亦浮出水面。最可能的接班人是女儿郭诗慧,她2005年以管培生的身份加入公司,2018年被任命为企业策划及发展副总裁。 郭诗慧行事低调,但她相对年轻,而且更有可能拥抱电商,如果她能努力让公司顺应最新零售趋势,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