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业务集中在华东地区、毛利率远胜同行的中高端连锁口腔医院,第二次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 牙博士申请在港股市场挂牌,公司2021年毛利率高达54.6%,远胜同行的平均31%水平
  • 政府释放把种植牙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的信号,如果政策最终实施,可能会大大降低公司的国有竞争对手的成本,对其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莫莉

在医疗领域中,牙科可说是客户最广泛的专科之一,从患有龋齿的儿童、到为了美观矫正牙齿的年轻男女,再到需要补牙、种牙的老年人,牙科诊室门前总是人头涌涌。民营牙科集团也随之发展壮大,掀起一波上市热潮,牙博士医疗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一员,这家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高端民营连锁口腔医院,最近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该公司去年9月27日首次递表、半年后的3月27日失效,两天后立即卷土重来,在3月29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并带来更加亮眼的业绩。在2019年至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7亿元、8.3亿元及1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经调整净利润也同步稳步增长,分别为2,364万元、8,531万元及1.25亿元。

自从2012年在江苏省苏州市开设第一间口腔诊所以来,过去十年,牙博士在华东地区迅速扩张。截至2022年3月,公司在华东有31家口腔服务机构,覆盖苏州、南京、上海及温州等主要城市。不过其收入高度依赖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当中有19间诊所位于苏州,去年有75.6%的营收来自苏州市所在的江苏省。因应最近华东爆发新冠奥米克戒变异病毒株疫情,苏州市更出现全球首现的全新病毒株,需实施交通与人流管控,恐对公司业务带来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由于害怕被感染,人们往往倾向于在疫症爆发期间避免去医院和牙科诊所,这将对牙科诊所的收入带来直接影响。

华东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随着口腔保健意识增强,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集团引述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华东地区口腔服务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628亿元,上升至2030年的2,125亿元。牙博士以“一颗牙背后一个博士团”为口号,主攻中高端口腔服务,2020年华东地区的中高端市场规模达69亿元,约占全国一半。

毛利率高达55%

在牙科这个“暴利”行业,牙博士的表现甚至优于同行。过去三年,其毛利率分别为53.8%、55.5%及54.6%,远胜2020年行业平均的31%。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毛利率,是因为其最主要业务是利润较高的种植牙和正畸服务,而其他民营牙科集团的主营业务为拔牙、补牙等综合口腔服务。以2021年为例,种植口腔服务和正畸服务便为牙博士贡献44.7%和22.8%收入。

种植牙和正畸服务是牙科“黄金赛道”,因年轻消费者关注牙齿矫正、而中老年人也面对牙齿脱落问题,牙博士的种植牙服务最新平均售价为6,445元,每宗正畸治疗个案的平均收费更高达21,115元,远高于普通牙科服务的均价837元。值得一提的是,种植口腔服务所花费的工作时间更短,因此其毛利率高达60.9%。

但是,高于同行的毛利率,并未给牙博士带来同样优秀的净利润率。2019年以来,尽管牙博士的净润利率在逐年上升,但始终未超过12%,远不及竞争对手通策医疗(600763.SH)约30%的净利润率。

当中原因,或许与牙博士为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惜重金投入市场营销有关。作为快速扩张的民营口腔品牌,牙博士需要利用市场推广增加获客能力。公司2021年销售与分销开支约3亿元,占同期收入近三成,处于行业内最高水平。同样主攻华东市场的老牌口腔连锁医院通策医疗,依靠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每年在市场推广的费用仅2,000万元,销售费用占比不足1%。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潜在的种植牙需求不断增长。公司的招股文件显示,2020年中国每万人种植牙的人数约为21人,而美国约为85人,韩国约为630人,显示该类服务在中国的普及率低,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新政策有利竞争者

但是,今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下称“集采”)的覆盖面,并特别点名种植牙耗材,是国家层面首次释放种植牙要纳入集采的信号。在之前六批集采中,高值医用耗材大幅度降价,心脏支架平均降价93%,人工髋关节、膝关节平均降价82%。业内预计,种植牙耗材集采的降价幅度亦将接近80%。

集采政策一旦实施,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国营牙科诊所的成本将大幅降低,将对该公司的种植牙业务造成重大打击。根据太平洋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设备费用约占种植牙服务总成本的四分之三,其余为治疗费用。因此,当设备费用下降80%,将使政府拥有的设施比私营部门对手拥有巨大优势,令其成本降低约60%。

由于政策不明朗,资本市场对口腔医疗企业欠缺信心。与牙博士业务接近的高端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瑞尔集团(6639.HK)于3月22日登陆港股市场,但上市日收盘比招股价跌5.61%。以市销率计算,瑞尔集团与A股上市的通策医疗分别为4.5倍和17倍,取其中位数11倍,以牙博士2021年的10.7亿元的营收计算,其估值可达11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牙博士去年9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前,曾完成了B轮融资,投后估值仅为26.5亿元。如果上市后市值能获得大幅提升,可望为股东带来优厚回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