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曾经雄心万丈的企业希望利用中国旺盛的奢侈品需求获利,最终却因为一系列宏观因素和自身问题而遭失败

重点:

  • 因新冠疫情干扰和公司内部失误导致业务受困,在线奢侈品经销商寺库集团被申请破产清算
  • 该公司在纳斯达克的股票目前价格约为0.24美元,较2017年IPO时的13美元一落千丈

刘小燕

对于许多雄心勃勃的中国公司来说,说大话已经成为习惯。但奢侈品电商平台寺库集团(SECO.US)显然有点过头了,它说要建立一家“经营超过109年”的店铺。

这家成立14年的上海公司目前正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最近在北京被申请破产清算。请注意,这是寺库集团今年第二次被申请破产清算。第一次是在1月,但后来申请被撤销了。

对于一家陷入如此困境的公司,不足为奇的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寺库集团也面临着一系列让购物者、供应商和股东都不胜其烦的问题。

新冠疫情导致的消费放缓显然是寺库集团不幸遭遇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因为许多人只能呆在家里,奢侈品的需求低迷。但该公司的困境也指向了其错误的战略,以及在中国通过网络销售奢侈品的固有劣势。

谁也没想到它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寺库集团2008年由中国商人李日学创办,他的英文名叫Richard。当时,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奢侈品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助推了转售市场的崛起。从二手手袋店起步,寺库集团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奢侈品电商平台,销售Valentino和Prada等顶级品牌。它于2017年登陆纳斯达克,募集约1.4亿美元(9.5亿元),成为中国“奢侈品电商第一股”。

上市之初是寺库集团的鼎盛时期,上市那一年,它的净利润激增了近400%。据说,自信的李日学曾称,马云“要使阿里巴巴成为103年企业,而我要把寺库做到109年”。如果这些数字听起来很奇怪,那是因为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经营102年之后就到了2101年,可以跨越三个世纪。

但寺库的时间最好用更小的单位来衡量,可能是月份,甚至是星期。管理层没有对本月早些时候关于第二次破产申请的报道发表评论。但它否认了关于北京办公室已经空空如也的报道,称只是把所有奢侈品搬到了仓库。

当媒体1月份报道其公司实体首次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时,寺库集团也是这样默不作声,虽然它的1.53亿股票当时被冻结。中国国家企业破产信息披露平台显示,它在1月6日撤回了破产申请。

再怎么沉默也无法消除寺库集团股东的担忧,过去两年,他们眼睁睁看着这只股票稳步下跌,在过去四个月跌至历史低点。周四,该股收盘价仅为0.238美元,还不到2017年9月IPO时13美元的零头。

财务困境

考虑到寺库集团所处的种种困境,这样的大跌并不令人意外。本月早些时候,它输掉了一场官司,Prada要求将它价值160万美元的资产冻结一年。但这家于2019年6月跟寺库联手的意大利奢侈品牌,并不是唯一一家陷入此类纠纷的公司。仅在过去两年,该公司就卷入数百起销售合同的纠纷,其中大多是作为被告。

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寺库集团的财报显示,2019年是它最赚钱的一年,营收增长27.5%,达到约68.7亿元。但疫情期间,由于竞争加剧和消费收缩,导致公司大受影响,2020年收入下降了12%。去年,这个数字又下降了近一半,只有31.3亿元,净亏损飙升了547%。

随着业务的恶化,该公司未能向200逾家供应商支付涉及数千万元的款项,并因欺诈性广告和欠薪而被罚款。

去年5月,寺库集团因为未能按时提交2020年的财报,而遭到纳斯达克的警告。7个月后,由于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的门槛,它被警告存在退市的风险。

丝毫不奇怪的是,消费者对该公司也不满意。在中国的消费者权益平台“黑猫”上,针对寺库集团的投诉从今年年初的8800件飙升至8月的1.7万多件。其中许多都是关于假货、物流和退款方面的问题。

在网络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上,自去年以来,寺库的投诉量也一直位居第一。由于如此多的不满,寺库的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分别从2020年上半年的65万和175万下降到去年同期的56万和140万。

该公司失宠的原因有很多。在宏观层面,是疫情期间的消费疲软所致。虽然新冠疫情对许多电商公司来说是福音,但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对于寺库这种中国的奢侈品电商公司来说,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该公司特有的问题,以寺库有时让人起疑的商业战略为首。比如,向私人飞机旅行和豪华汽车租赁等高端服务进军的多元化计划,由于缺乏线下支持,而未能实现。推出零食和火锅汤等低价产品则是另一个失误,模糊了该公司作为奢侈品供应商的身份。

与传统的实体店相比,寺库这样的奢侈品电商平台在很多方面也处于天然的劣势。与免税店相比,它们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而奢侈品牌也很少授予它们以低于传统卖场的价格销售产品的权利,因为担心这样做会破坏其品牌资产。杜绝假冒商品也是一个挑战。

根据贝恩咨询公司的说法,中国有望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这个预测究竟是过于乐观还是实事求是,谁都说不准。中国的新冠应对措施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它们继续抑制着广泛产品领域的消费。但从最近的困境来看,如果消费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寺库似乎也不太可能从这个利润丰厚市场未来的繁荣中获益。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力永磁首三季盈利年增最多1.8倍

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金力永磁(6680.HK; 300748.SZ)周四公告,预计截至9月底的前三季度,净利润将达5.05亿(6,500万美元)至5.5亿元,按年增长157%至179%。单计第三季,盈利预计介乎2亿至2.45亿,增长159%至217%。 公司表示,前三季度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坚持稳健、组织优化及精益管理,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同时,灵活调整原材料库存策略等措施,积极应对稀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交付能力获得国内外客户的充分肯定。目前,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 另外,金力永磁此前已成立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首三季度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及磁材产品均有小批量交付;低空飞行器领域公司亦有小批量产品交付。 金力永磁港股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5.86港元,跌0.84%。今年以来股价已升2.4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挚达低位定价 首日挂牌午收升183%

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650.HK)周五首日在港挂牌,开市劲升184%报190港元,之后股价在区间波动,中午收报189.4港元,升183%。 公司发售近60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由66.92港元至83.63港元,最终以低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5,440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集资净额3.26亿元。 挚达主要销售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位列中国第一。若按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在中国的市占率约13.6%,全球市占率则约9%。 公司过去三年仍然处于亏损状况,今年首三个月,经调整亏损为1,570万元人民币,公司解释是因为受市场影响,销售及经营开支增加,产品平均售价及毛利率波动。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omDoctor provides online medical care

石榴云医抢搭尾班车 赶美股新规前上市

这家在线医疗服务提供商以招股价下限集资约2,000万美元,低于纳斯达克拟议的2,500万美元最低融资门槛 重点: 石榴云医将IPO发行价定在区间下限,其近10倍的市销率使公司估值达4.72亿美元 公司赶在纳斯达克新规实施前完成上市,后者要求所有新上市外国企业至少融资2,500万美元   阳歌 就在上个月,我们报道某中企为应对外资企业上市的新规,突然扩大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规模。但另一家企业,互联网医疗服务商PomDoctor Ltd. (下称“石榴云医”)(POM.US)无视这些待生效新规,仍按似乎不符合新规要求的方案推进上市计划。 石榴云医近两周的最终版招股文件对纳斯达克上月公布的拟修订条款只字未提,新规要求所有申请纳斯达克上市的外企,融资额不得低于2,500万美元。此外,流通股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企业,将面临快速停牌退市程序。 当时,纳斯达克声明,已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审批申请,新规获批后将立即生效。若该审批落地,已启动IPO流程的企业将有30天宽限期完成上市,而无须受新规约束。 汽车保险售后服务商青民数科似乎不愿冒新规的风险,上月宣布大幅提升融资规模至3,700万美元(原计划900万美元)。公司在申报文件中援引拟议新规称:“若未能满足修订后的上市要求,或致本公司无法于纳斯达克上市或维持上市地位。” 然而,与青民数科不同,石榴云医本周最终版招股书不仅未提及即将施行的新规,反而仍按7月披露的条款推进上市。相关条款显示公司计划发售50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约占其总股本4.2%。文件核心内容是每股ADS 4美元的定价,该价格处于原定4至6美元发行区间的下限,对应公司市值4.72亿美元。 周三,该股登陆美国市场后,头两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9%,周四收报4.77美元。 按每股ADS 4美元计算,此次上市募资约2,000万美元,显然未达纳斯达克2,500万美元最低融资的新规。若因估值过高导致股价最终大幅跳水,公司还可能面临新规中针对流通市值低于500万美元外企的快速退市机制。 高企估值 石榴云医服务于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定期复诊的慢性病患者。截至去年末,其平台入驻医师212,800名、患者近70万名,位列中国互联网医院第六强。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多数医师自带患者资源入驻,这意味着石榴云医平台上的医患关系具备较强稳定性。 今年3月,石榴云医首度公开申请上市,7月更新招股书时我们首次关注该IPO项目。此前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其聚焦慢性病领域产生持续现金流的商业模式相对稳健。 不过,我们也指出公司估值明显偏高,即便发行价定在区间下限,似也佐证了此观点。财报显示其2024年营收3.43亿元(约4,800万美元),较2023年3.05亿元增长12.5%。 增速虽非惊人却属稳健,最新营收数据赋予公司约10倍市销率(P/S)。该估值对高速增长的科技企业并非闻所未闻,但对石榴云医的增长水平而言仍显激进。即使龙头的平安好医生(1833.HK)和京东健康(6618.HK),其市销率也仅为5.3倍和2.9倍。 更何况,平安好医生与京东健康分别背靠金融服务巨头平安集团和电商巨擘京东集团。在两家公司均实现盈利之际,石榴云医去年净亏损3,740万元,2023年亏损3,690万元。去年末总资产4,660万元,仅占总负债5.46亿元的一小部分。 招股书中将此列为头号“风险因素”时声明:公司外部审计机构因其财务弱势“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 上述因素均难支撑石榴云医的高估值定位,若按3至4倍较现实市销率计算,公司估值约1.5亿美元,对应流通市值约630万美元。该数值仅略高于纳斯达克拟定的500万美元流通市值门槛,尽管尚不清楚新规会否追溯适用于生效前已上市的企业。 归根结底,石榴云医的上市存在诸多疑点。尽管抢在新规生效前完成上市,但其流通市值未来或将面临最低发行要求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公司业务因持续亏损且缺乏京东或平安这类实力雄厚的靠山,可能遭遇实质性挑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