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新能源电池材料供应商在业绩转差的同时,第二次申请到港交所上市

重点︰

  • 受新冠疫情及钴、镍价格下跌影响,上海格派镍钴材料为部分钴产品存货巨额撇帐,导致上半年业绩由盈转亏
  • 该公司获韩国锂电池供货商LG能源入股,并签署长达6年的供应协议,未来收入有保障

裴梓龙

过去两年,新能源车绝对是市场热话,由于锂电池是一众车企必抢的核心产品,引发主要原材料钴及镍的价格暴涨。在需求增加下,中国钴盐精炼厂商的生意相当不错,上海格派镍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已经想乘着这个势头,第一次递表申请在港交所上市,但半年后招股书失效而未能成事。

上周一(9月26日),上海格派镍钴材料卷土重来,并由海通国际和中信建投国际作为联席承销人,第二次申请在港上市,然而事过境迁,公司上半年业绩急速下滑,可能为筹资大计带来暗涌。

根据招股文件显示,以2021年销量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钴盐精炼商。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加工及销售精炼钴产品、买卖镍和钴主要产品,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相关产品,说白了就是生产主要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品。

受到锂电池需求增加,公司收入由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去年的35.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82.7%;至于盈利也从2019年的2,651万元,翻了逾10倍至去年的3.09亿元。从这个数据看来,实在不难理解为何该公司今年初申请上市,以取得较高估值。

巨额减值亏

事实上,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钴,价格今年3月一度高见每吨8万多美元(57万元),比去年年初涨了1.24倍;至于镍价同期也涨到每吨4.8万美元,比去年初的1.7万美元上升近两倍。

然而,随着中国今年初遭遇新一波新冠病毒疫情,上海等主要城市于4月开始实施长时间封控措施,导致新能源车需求大跌,导致钴及镍的价格同步下挫。祸不单行的是,上海格派镍钴材料的总部,正位处“封城”两个多月的上海,在运营受严重影响下,导致公司存货激增。

截至今年6月,该公司钴镍存货金额高达14.36亿元,占公司流动资产接近一半,更为部分钴产品存货撇帐而录得3.57亿元减值亏损,导致上半年收入虽然同比增加10.1%,但却转盈为亏,录得9,880万元净亏损。

即使不计今年上半年的特别原因,上海格派镍钴材料的毛利表现也落后同业。环顾腾远钴业(301219.SZ)、华友钴业(603799.SH)及寒锐钴业(300618.SZ),去年的毛利率分为20.4%至41.6%,但上海格派镍钴材料仅为15.6%,但已比之前两年的8%及10.1%明显改善。

事实上,2006年成立的上海格派镍钴材料,到2018年才正式转型进军钴及镍加工,而腾远钴业、华友钴业及寒锐钴业早在2002年和2005年开展相关业务,三家公司更已陆续完成“上游买矿保供应、中游冶炼造产品,再延伸至电池回收领域”的一体化业务,在确保钴、镍供应下,毛利率自然可以提高。

反观上海格派镍钴材料仍欠缺一体化布局,钴及镍的供应主要倚赖海外矿产,并由五大供货商掌握该公司约80%的原材料,在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令毛利率受到负面影响。

身为镍及钴加工的后起之秀,上海格派镍钴材料不乏资本青睐。2019年以来,公司先后获得安徽省萧县政府控制的萧县久有、国电投旗下中俄能源厦门国贸(600755.SH)、以及韩国LG集团(003550.KS)旗下电动车锂电池供货商LG能源(373220.KS)等官方及私人企业融资,累计获得逾20亿元资金。根据今年1月最后一轮E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03亿元,已经迫近寒锐钴业约136亿元的市值。

估值高于同业

LG能源是世界第二大动力电池供货商,持有上海格派镍钴材料4.02%股权,属第四大股东。双方签订了长达6年的销售协议,自2023年起,LG能源将向该公司采购两万吨镍,亦会探讨有关锂电池回收的潜在业务合作,成为上海格派镍钴材料强大后盾。

既然有了订单,也自然要扩产,该公司这次筹资目的,便是要增加规模效应以提升整体毛利率,包括扩充浙江厂房、建立广西厂房、提升生产线质量及效率,以及研究回收锂电池业务等,总计新增10.5万金属吨产能,相当于目前产能的15倍。

钴、镍价格经历大跌后,目前价格已渐趋稳定,估计钴盐精炼厂高存货撇帐风险已大幅减低,加上电动车需求回升,锂电池原材料行业已重回正轨,这一赛道或许会再受到资金追捧。但必须注意的是港股表现持续疲软,可能对上海格派镍钴材料的上市计划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截至上周五,腾远钴业、华友钴业与寒锐钴业的股价,已分别比年内高位下降37%至47%,市盈率也分别跌至12.5倍、22.6倍和22.5倍,以上海格派镍钴材料的最新估值103亿元计算,其市盈率高达33倍,由于其盈利能力稍逊同业,加上港股估值一向比A股存在折让,如果该公司日后获批上市,相信要以较吸引的定价才能吸引投资者参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冀突破销售瓶颈 卫龙辟第三战线 

内地辣条一哥卫龙,8月份通过零食专卖店管道的销售量按月大增38.1%,这个新销售模式能否帮助公司业务更上一层楼? 重点: 卫龙在8月份通过零食量贩渠道共销售37.18万箱产品,较7月份增长38.1%。 以往公司近九成销售来自线下经销商进行,一成来自线上渠道,未来零售专卖店渠道将是第三个增长点。       罗小芹 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09985.HK)上半年业绩得以转亏为盈,有赖期内淘汰低价或无利可图的产品类别,但调整产品架构只能改善毛利率,要提升销售收入,有需要在线下及线上渠道以外开辟第三条战线。 根据卫龙公告,最近几个月以来,公司与数十家零食量贩系统达成了合作,零食专卖店管道的销售持续上升,增长迅速,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及定价策略,进一步拓展年轻消费客群,发展线下销售网络。公告正好反映新策略初步取得成果。 卫龙表示,8月份通过零食量贩渠道共销售37.18万箱产品,较7月份增长38.1%。公司并指,面对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管道的多元化变化,及部分线下销售渠道的消费流量下降,公司积极拥抱新兴零食专卖店管道带来的增长机遇,持续加强全管道运营及扩张策略。 卫龙是内地领先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按2021年销售额计,卫龙于所有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排名第一,但因为辣味食品市场高度分散,竞争非常激烈,卫龙的市占率也只有6.2%,而且近年业务高增长不再,有进入瓶颈之势。 去年12月卫龙登陆港股,招股价为10.56港元,经历过上市初期的短暂蜜月期后,股价拾级而下,今年8月22日一度探底至6.31港元,几乎较52周高位12.14港元腰斩近半,让公司更有迫切性改善业务利润率。 新模式试水温 对于零食量贩的新商业模式,卫龙于上月公布的中期财报早已披露端倪,今次公告亦显示新商业模式率先在7月试水温。 根據上半年財報,卫龙今年上半年收入23.27亿元,收入实现3%小幅增长,净利润4.47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2.61亿元,期内毛利率由上年度同期的38.1%增加9.4个百分点至47.5%。 若比较其他以辣味食品见长的上市公司,普遍收入都快速增长。例如:盐津铺子(002847.CN)收入同比增速高达56.64%;周黑鸭(1458.HK)、绝味食品(603517.CN)及劲仔食品(003000.CN)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9.8%、10.91%及49.07%。 虽然收入小幅增长,但卫龙优化产品结构,变相提高产品的均价,从而改善毛利率,更造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是卫龙上半年对主要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变相提高平均售价,加上原材料价格下降,而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亦优化了成本管理。 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3.3亿元中,近九成是来自线下经销商,是公司主要销售渠道,销售额约为20.65亿元,其余一成来自线上经销商,例如卫龙食品通过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及快手等线上平台进行直销。 即使卫龙整合了线下传统及线上渠道,但公司仍面对客流量下滑的负面影响,意味公司高增长年代已不复再,就算上半年扭亏为盈,也未能泛起太多涟漪,近期股价只徘徊7.5港元水平。 拓零售专卖店渠道 零食专卖店渠道的利润率与线下渠道应该相差不大,但预计会高于线上渠道,因为参与线上经销的都是强势大平台,卫龙通常都会向这些平台更多让利,以取得广告宣传效果。 今年上半年卫龙的经销及销售费用为3.67亿元,同比增加36.3%,占期内总收入的15.8%,而去年同期经销销售费用占比为11.9%。经销及销售费用增加进一步印证线上渠道实际促销作用有限,主要用于宣传。 正如公司所言,经销及销售费用的增加主要两方面,一是推广及广告费用同比大增1.46倍至8,980万元,公司在电商平台以及其他线上媒体平台开展的线上广告活动(例如直播)和达人推广活动以及户外媒体上组合投放活动增加;二是因销售团队不断扩大,期内雇员福利费用增至1.65亿元所致。 究竟卫龙现价昂贵吗?公司的延伸市盈率(Trailing PE)19.4倍,低于竞争对手周黑鸭、绝味食品及劲仔食品的64.36倍、59.12倍及29.84倍,这反映出卫龙因业务增长停滞不前而出现股价折让,若卫龙能成功开辟新战线,将有助重估公司价值。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85.HK
Cheche completes SPAC listing

车车科技在美上市 中概股IPO迈出一大步

在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后,这家在线汽车保险平台运营商于上周完成了 SPAC上市 重点: 车车科技上周在纽约完成SPAC上市,成为首家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后,得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这家在线汽车保险交易平台运营商的股票在前四个交易日波动剧烈,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稳定下来       阳歌 随着车车科技集团(CCG.US)完成与一家特殊目的公司(SPAC)合并后,于上周登陆纳斯达克,中国企业在纽约大型IPO的重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该股在前四个交易日波动相当大,最高达到84.70 美元,但本周大部分时候都在下跌,周五收报19.52美元。 但即便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这家数字化车险交易服务平台的公司仍稳居“独角兽”行列,市值超过10亿美元(73.12亿元)。话虽如此,它的市值会因为数据来源不同而略有不同。雅虎财经给该公司最新估值为15.5亿美元,而Refinitiv给出的估值则更高达19亿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车车科技进行传统的IPO,募集到的资金几乎肯定会达到1亿美元或以上,因为在传统IPO中,公司出售的股份往往在10%或更多。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自从要求所有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之前,要先向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的新规3月底生效以来,我们还没有看到如此规模的中国企业在纽约上市。 据财新网报道,中国证监会的网站上周四发布公告称,车车科技已成功完成备案。早在一年前,车车科技就首次宣布计划通过与Prime Acquisition I 合并进行SPAC上市,那时新规还没生效。 这个时间线稍微有些混乱,但也表明了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赴美IPO突然遇到了多少障碍。直到现在,大部分障碍终被清除,为车车科技和其他公司恢复赴美融资铺平了道路,过去两年,这种融资活动基本陷入停滞。 除了中国证监会的备案要求外,另一个主要障碍是——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他们不满无法获取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审计文件。去年,美中证券监管机构签署了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共享协议,允许美国监管机构查阅中国企业的审计记录,问题基本上解决。 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是,投资者似乎对车车科技的估值表示认可。去年9月首次宣布该交易时,它的企业价值为8.41亿美元。根据雅虎财经的最新数据,之后这个数字已升近40%,达到11.6亿美元。 公司最新股价也让车车科技的市销率达到3.2倍,看起来相对强劲,特别是公司仍在亏损。相比之下,已经有盈利的中国竞争对手泛华控股集团(FANH.US)和水滴(WDH.US)的市销率都更低,分别为0.84倍和1.3倍。就连美国保险科技公司Lemonade(LMND.US)的市销率也比它低,只有2.3倍。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车车科技股价波动剧烈。投资者显然还在想该如何对这家公司进行估值,而且该股几乎肯定会继续下跌,直到找到最终的平衡。 小规模融资 我们猜测,车车科技很快会再次进行融资,可能会给它的股价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公司通过SPAC上市,仅筹集了2,210万美元,其中1,800万美元来自向新投资者出售股票,另外410万美元来自SPAC的内部信托基金。 与公司通过传统IPO有可能筹集到的1亿多美元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的现金和短期投资仅有1.55 亿元,约为去年同期4.31亿元的三分之一,这表明该公司正在迅速消耗现金,可能需要更多资金才能继续扩大业务。 车车科技援引第三方数据称,按总保费计算,该公司在2021年成为中国第四大保险科技公司。此后,它一路开挂,收入从2021年的17.4亿元增至去年的26.8亿元,增幅达54%。该公司在支出方面也相对克制,运营成本同期仅增长8%,主要是由于销售和市场成本去年增长了26%所致。 受此影响,车车科技去年的营业亏损从上年的1.56亿元收窄26%,至1.16亿元。与泛华和水滴相比,车车科技的收入看起来尤为强劲,受疫情影响,这两家公司去年收入下降。相比之下,车车科技表示,它的业务相对未受疫情影响。 车车科技并非唯一一家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但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家。上周,浩希数字科技赴美上市的申请也正式获批。但浩希的规模相对较小,其上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最新招股说明书显示,其融资目标最多1,500万美元。 为纺织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威美控股,在今年7月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它当时成为首家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赴纽约上市的公司。威美控股尚未完成IPO,不过该公司上周刚刚提交了一份最新的招股说明书,计划筹集的资金不超过2,000万美元。 中国企业恢复赴美IPO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车车科技是迄今为止获批的最大企业,这表明中国证监会在审查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时态度谨慎。尽管如此,威美控股、浩希和车车科技纷纷获批表明,中国有意继续推进这个计划,意味着关注中国的美国投资者应该很快就会有一些新选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CG.US
C-Mer Eye Care announced last Friday that it had repurchased a total of 1.35 million shares from the market over the past five trading days.

快讯:希玛眼科掷490万港元回购股份

最新:希玛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3309.HK)上周五公布,在过去五个交易日从市场回购合共135万股,每股作价介乎3.55至3.73港元,总值490万港元(455万元)。 利好:股份回购会减少公众持有的股票数量,在利润及股息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及获分派的股息将会增加。 值得关注:由于希玛眼科的股价正处于过去52周的中低端水平,公司可能选择在此刻回购,以提振股价表现。 深度:希玛眼科由香港著名眼科医生林顺潮于2012年创立,是大湾区领先的连锁眼科医疗集团,公司于2018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截至今年6月底,在中国内地拥有8间眼科医院和两间眼科诊所。该公司近年把业务扩展至包括牙科、整型外科、医学美容、家庭医学和肿瘤科等多个专科服务,令收入稳步上升。不过,该公司去年却转盈为亏,主要因为其位于上海及北京的核心眼科业务在疫情中受到打击而出现亏损。 市场反应:希玛眼科周一股价下跌,中午收盘软1.6%至3.59港元,比52周低位稍高16.6%。 记者:欧美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络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3309.HK
Sino-Ocean Group suspended debt payment

停付债款董事跳船 远洋集团告急

背负庞大债务的远洋集团,停止支付境外债务,能否渡过困境,全看未来物业销售 重点: 远洋集团今年中期亏损近184亿元,同比增十六倍 公司长短期借贷达919亿元,净负债比率高达326%       刘智恒 内房企业负债堆积如山,市场先被中国恒大(3333.HK)惊天债项吓了一大跳,继而连原先以为稳如磐石的碧桂园(2007.HK)也几被债务没顶,近期甚至有大型国企中国人寿(2628.HK)撑腰的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377.HK),也要暂停支付所有境外债务。 远洋的公告表示,鉴于流动性紧张,暂停所有境外债务付款,直至整体重组,或延期解决方案获得实施。同时,境外美元债券从9月15日起,于港交所停牌,直至另行通知。 过去市场一直认为,中国人寿持近三成权益的远洋作风稳健,公司规模庞大,土地储备充裕,2021年更对部分深陷困境的房企施以援手,包括以40亿港元(43.63亿元)收购红星美凯龙(1528.HK)旗下重庆公司七成权益。万万想不到昨天的白武士,今天也自顾不暇,处于濒危边缘。 中期亏损同比增16倍 集团在过去一年,不断将到期债务展期,市场对远洋的困境也心知不妙,直到近期公布的中期业绩,对其状况更加看得透彻。上半年亏损近184亿元,去年同期只是蚀10.87亿元,即一年间亏损扩大近十六倍。 亏损来自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净额近113 亿元,主要是集团对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等,计提了预期信用损失拨备。 远洋集团负债沉重,去年底净负债比率已高达183%,半年过去,情况急转直下,截至今年6月底止,净负债比率已上升至326%。上半年长短期借贷达919亿元,流动贷款更高达446亿元,但手头现金按年下跌32%至只得31.5亿元,远远不足以偿还年内债务。即使加上受限制银行存款的45亿元,仍然是杯水车薪。 事实上,别说要还本金,光是利息支出就令集团吃不消,由于国际市场利率不断上升,集团平均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07厘,上升至5.78厘,期内利息总开支升近13%至27.47亿元,以集团业务与财务情况看,要偿还利息也不容易。 今年中,董事局成员出现大变动,五位非执行董事中,有四位辞任,另外独立非执行董事中,五位成员中有三位辞任,换言之董事会出现大变动,对于一家上市企业来说并不寻常。若结合公司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难让人联想到,是否董事为免受公司问题拖累,选择及早集体跳船? 核数师质疑能否持续经营 远洋去年底的业绩中,核数师立信德豪对公司能否持续经营,表示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立信德豪指出,截至去年底止,远洋亏损156.5亿元,经营现金净流出155.3亿元,而有220亿元的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已归类为流动负债,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46.23亿元,财务状况对集团能否持续经营构成重大疑问。集团可能无法在正常业务中,变现资产或清偿债务。 此外,核数师还对公司发出保留意见,其一是未能充分获取远洋的联营公司瑞喜集团的财务资料,以作出适当的审计证据。另外是远洋的非全资子公司中联置地一笔滚存余额106亿的应收款,集团未提供必要资料,以证明款项是管理层所指的目的而存在。 要挽强澜于既倒,远洋早已十分果断,将手上的大型项目斩缆退出或出售。去年底将成都远洋太古里及相关物管公司各五成权益,以接近55亿元转让予太古地产(1972.HK)。期间亦不断退出或出售项目,包括北京远洋锐中心、北京颐堤港一期,以及北京中国人寿金融中心一成股权,累计套现近140亿元。 今年5月,更将北京远洋未来广场的权益,以19.63亿元转予居然之家,但扣除各项债务转让及对价后,实际只能收到近3.5亿元。 未来销售成关键 虽然远洋愿意割肉还债,但在今天中国楼市极度不景气下,别说亏损出售,要在市场找到买家也殊不容易,特别八成以上开发商都是负债累累,他们也想将手上项目沽售。即使个别仍具财力的开发商,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自身也要留下一定资金去应付楼市寒冬,而且在楼市持续下滑时,今天以为是平价收购,明天看可能就是高价,结果是人人按兵不动。 远洋的困境能否迎刃而解,除了看债权人的取态,最重要还是看房屋销售,毕竟房地产公司手上的资产主要就是房屋,若销售理想,不但可以有资金回笼,还可有力向债权人证明,若有充足时间,集团是有机会偿还欠债,这样才能说服债权人,愿意接受其债务重组方案。 不过,按目前远洋的销情进展,情况令人担忧。虽然上半年销售356.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17%,似乎还可以接受。然而今年7月开始,销售情况急转直下,该月销售金额只有25亿元,较去年同期近90亿元,大跌72%。到8月更加不济,只有19.7亿元,同比大跌78%。由1至8月累计销售401亿元,同比下挫34%。若然销售持续不振,远洋恐怕难以扭转逆境。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3377.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