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比往常晚两个月发布最新业绩报告,并将延迟归咎于它最近对“替代上市”的探索

重点:

  • 格林酒店探索“替代上市”方案,反映出中国政府最近释放出对中国公司在纽约上市不满的信号
  • 与同行相比,公司的价值被大大低估,尽管它六月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

阳歌

酒店管理集团格林酒店集团(Greentree Hospitality Group Ltd.,GHG.US)最新的季度报告显示出,随着中国的新冠病毒疫情得到持续控制,该国的酒店行业正顺利走向复苏。但报告更有意思的部分来自董事长徐曙光的评论,他在例行电话会议上被问到,为什么公司的最新季报出来得这么晚。

这个问题针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格林酒店刚公布它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与此同时多数中国和全球的公司都已经在公布它们第二季度的业绩了。去年,格林酒店是在五月末公布它的第一季度报告,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的报告比往常晚了整整两个月。

徐曙光的回应?“过去,有许多许多投资人问我们,(当)更多中国公司寻求替代上市,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请了一家顾问来评估情况,”电话会议的记录显示他如此说道。

徐曙光指的是中国政府近来释放的信号,对于中国企业使用“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在海外上市表示不满,特别是在美国上市。这些信号对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概股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徐曙光此番评论是我们看到的最早公开表示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正积极寻求上市“替代方案”的声音之一,这些替代方案中几乎肯定包括了从纽约私有化的可能。这至少是格林酒店在季报公布后股价大涨9%的部分原因,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又涨了4%。这样的私有化收购价格,基本上一定会比公司现在交易价高出一些。

在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指出最近的一个趋势:在中国政府释放信号之后,一些中国公司搁置了之前曾披露的纽约上市计划。

其中之一涉及另一家酒店管理集团亚朵集团(Atour Lifestyle Holdings Ltd.),就在两周之前,它还提交了一份更新的招股书,表示希望通过纳斯达克上市募集3亿美元。尽管亚朵集团尚未正式公布搁置上市计划,但再也没有相关消息。

很有可能其他像格林酒店这样的公司也请了顾问来详细规划如何应对最新的情况。一些公司可能最终会发起私有化要约,即便中国政府不会发出明确指令。但大多数更可能会等等看,等待更清晰的信号,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关键问题是,许多企业会极不情愿放弃国际资本市场,而选择中国成熟程度低得多的封闭的国内证券市场。但如果他们得到指令要这么做——这种极端的结果看起来可能性不大——那么他们也别无选择。

被低估的格林

说了这么多,我们这就来关注一下格林酒店的最新业绩,尽管它第一季度的数据现在已经有些过时了。该公司确实提供了相当多关于第二季度情况的评论,以及对全年的展望,所以我们也会予以关注。

这个专注中国二三线城市酒店市场的公司表示,其第一季度的营收总额为2.41亿元人民币(37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中国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增长了35%,与2019年新冠暴发之前的第一季度大体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虑到该公司在3月底有4464家酒店在运营,而两年前的2019年只有2829家,与疫情之前的持平的收入表现就显得相当疲软了。这意味着该公司的每间客房收入或revpar(平均客房收益,这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行业标准)明显下降。事实上,格林酒店第一季度的revpar只有96元,比2019年第一季度新冠之前的127元下降了24%。

该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解释说,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受到了沉重打击,因为在年初的农历新年假期期间,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人们被鼓励留在家里。春节通常是一个出行旺季。管理层指出,情况在4月和5月开始好转,截至6月底,revpar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06%。

尽管第一季度表现疲软,但格林酒店今年第一季度实现盈利6600万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1400万元的局面,但仅为2019年第一季度利润1.34亿元的一半左右。

格林酒店表示,预计全年营收将比2019年增长25%至30%,这与分析师对其2021年营收2.13亿美元的平均预测大体一致。这一数字略逊于竞争对手华住,法国雅高(Accor)是后者的主要战略合作伙伴,根据雅虎财经(Yahoo Finance)调查的分析师的平均预测,华住今年的营收预计将比2019年增长35%。

这就带出了估值问题,它清楚地表明,格林酒店在同行眼里算不上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基于今年的利润预测,该公司目前的市盈率(PE)仅为12倍。相比之下,华住要高得多,为62倍,而全球领导者万豪(Marriott)的市盈率甚至高达66倍。即使是在上海上市的国内竞争对手锦江国际,根据其2019年的利润,市盈率也有37倍,高出不少。

与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公司的股价最近遭受重创相比,像格林酒店这样来自争议较小行业的公司股市表现要好一些。该公司的股价已从6月份的峰值下跌逾三分之一。6月份的峰值代表着三年来的高点,因为市场对中国酒店业的复苏抱有强烈希望。与我们在此期间看到的其他一些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出现抛售情况相比,这一跌幅看起来算是相当温和了。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招聘需求回升 Boss直聘第三季多赚67%

内地招聘平台Boss直聘运营商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周二公布,受惠招聘活动回暖及商业化效率提升,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收入及盈利均录得显著增长。期内收入按年增13.2%至21.63亿元,净利润按年增67.2%至7.75亿元(1.1亿美元)。 期内,来自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21.47亿元,按年升13.6%,其他服务收入(主要为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为1,640万元,按年跌27%。公司解释,减少主要源于对部分增值服务的优化,精简了相关功能,以增强平台黏性并推动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 期内付费企业客户数达680万家,年增13.3%,平均月活用户(MAU)达 6,380万,亦按年增10%。 创办人兼CEO赵鹏表示,公司正加快AI技术在产品及运营中的应用,持续改善求职者与用人企业体验,并探索AI代招聘等新模式。公司预期,2025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介乎20.5亿至20.7亿元,增加12.4%至13.5%。 业绩公布后,公司美股周二升1.32%,收报20.79美元。公司股价今年累升约5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电动车收入创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劲升130% 

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为1,131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增长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亿元,经调整利润113亿元,同比上升80.9%。 期内集团的「手机×AIoT」收入为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增长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收入为人民币460亿元。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第二,市占率达16.7%;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则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及AI等创新业务,第三季收入创历史新高达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当中电动汽车收入为283亿元,期内共交付108,796辆,亦创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内地SUV销量第一。 周三小米开市跌1.9%报40港元,公司股价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enQ BM operates hospitals

政策影响盈收双降 明基医院卖点乏善可陈

去年多次闯关未果,民营综合医院营运商明基医院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最新财务表现仍乏善可陈 重点: 去年明基医院曾申港上市,最近又再启动上市计划, 尽管中国民营医疗仍具备可观成长空间,但公司收入与盈利却双双下滑,政策转向与激烈竞争成为主要掣肘   梁武仁 中国民营医疗看似拥有庞大潜力,因为随着中产阶级崛起,越来越多民众希望寻求公营医院以外的选择。然而,这样的叙事对明基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似乎并不完全适用。该民营综合医院多次申港上市均以失败告终,最新递表所呈现的财务表现亦难言亮眼。对投资者而言,公司确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但不利因素也同样不少。 这家民营医院营运商于上周再次向香港提交上市申请,这是其自去年4月以来的第三度闯关,前两次均未能完成。公司由台湾上市企业佳世达科技(2352.TW)持有多数股权,佳世达为全球液晶显示器与投影机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如今,明基医院集团期望第三次尝试能顺利在港上市,为其集资进程带来转机。 从表面来看,民营医院似乎是个吸引投资者的好故事。中国人口迅速老化,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中国中产阶层规模扩大,愈来愈多患者希望在民营医院获得更舒适、具私密性且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以避免在大型公立医院忍受人潮拥挤、长时间等待,如生产线一般的就医环境。 但该行业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由于涉及公共卫生领域,民营医疗受到严格监管,这在政策层面具有合理性。此外,民营医院与政府支持的公立医疗机构竞争愈发艰难,难以在医师人才招募方面取得优势。民众亦普遍存在质疑,认为民营医院更重视盈利而非健康价值,加上其医疗费用通常高于公立医院,在患者选择上形成不利因素。 明基医院的财务表现正反映上述困境,公司去年收入较2023年下降1%至27亿元,今年上半年收入亦再次出现按年下滑。更令人忧虑的是,公司盈利能力亦同步走弱,净利润率由2023年的6.2%下跌至去年的 4.1%,并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7%,低于去年同期的4.8%。 接待能力有限 在收入面上,一个核心限制在于医疗资源的容量上限。集团目前营运两家医院:2008年开业的南京明基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及2013年启用的 苏州明基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截至今年6月底,两家医院合计提供1,850 张病床,自南京院区在2023年新增150张病床后,床位数便未再成长。南京明基医院目前病床使用率超过100%,须依赖临时加床来应对住院需求,显示该院住院服务承载能力已极为紧张。 而在苏州明基医院,病床使用率亦接近90%,住院服务的收入提升空间相当有限,难以再透过扩充住院量来拉动医疗收入增长。 几年前引入的新医疗支付制度,亦让明基医院集团的经营面临更多挑战。明基医院集团旗下两家医院所在的江苏省,自2022年起正式采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制度。在此制度下,公立医保基金不再按实际治疗成本报销,而是依据诊断分组下的标准化住院诊疗付费额度进行结算,超出部分则需由医院自行承担。 在此机制影响下,南京明基医院与苏州明基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均大幅下降。住院医疗服务约占明基医院集团收入占比逾半,成为其收入承压的重要来源。 尽管因政府扩大药品集中采购、带动药价下降,使门诊就诊人次有所增加,但门诊平均费用也因此同步下降。此外,政府亦调整部分诊疗项目的医保报销规则,使得医疗机构获得的报销金额减少,进一步压缩了医院的门诊收入。 集中采购政策虽然帮助明基医院降低药品成本,但监管制度带来的收入压力,亦凸显在高度监管的医疗行业中,明基医院的经营命运在相当程度上仰赖政府政策走向。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明基医院的经营难度加剧。根据其申请文件,以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民营综合医院市场的市占率仅约0.4%;其旗下的南京明基医院虽为江苏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医院,但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亦仅约2%。 若将公立医院计入整体市场,明基医院在行业中的存在感便更低。中国民营医院的总收入为9,447亿元,不足公立医疗机构整体收入的四分之一。 聘用高素质医生对明基医院维持竞争力至关重要,但也带来了成本压力。由于新聘人员增加,尤其是包括主任医师在内的高资历医疗专业人士,公司人力成本明显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其毛利率已由去年同期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5.9%。 最终,若要提升收入并改善盈利能力,扩大营运规模似乎是明基医院的关键方向。若本次成功在香港上市,公司计划将集资所得用于扩建及升级现有医院,并寻求并购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去年,主营肿瘤治疗的民营医院营运商和睦家医疗(2453.HK)在香港上市,或许为明基医院集团带来了一定借镜,但该股自上市以来已累跌超过80%。即便如此,近期市场对中资股票的投资情绪整体偏向正面,这或将成为明基医院第三度叩关港股IPO的有利因素之一。 然而,能否顺利上市仍未有定论,原因在于公司当前的财务表现或难以让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也为上市增添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ko does energy storate

新闻概要:举步维艰的晶科能源 寄望储能业务带来新动力

这家太阳能组件生产商第三季度出货量下降16.7%,但收入跌幅却放大逾倍,反映出该产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雪崩的困境    阳歌 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第三季度收入持续大幅下滑且深陷亏损,但其毛利率按季改善,同时储能业务的增长也为公司带来正面信号。 晶科能源及其同行在过去一年多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原因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暴跌并令大多数企业陷入亏损。中国政府已尝试透过推动行业整合和关停落后产能来支撑市场,但目前尚未见到显著成效。 晶科能源在周一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表示,第三季度电池片、组件及硅片出货量为21.57吉瓦(GW),按年下降16.7%。但由于价格疲弱,季度收入同比大降34.1%至162亿元(22.8亿美元),跌幅较第二季度的25.2%进一步扩大。公司第三季度净亏损达7.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录得2,250万元净利。 尽管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晶科能源第三季度毛利率为7.3%,虽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7%,但较第二季度的2.9% 和第一季度的负2.5%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第四季度出货量预期区间较大,介于18 GW至33 GW之间,反映目前行业波动性极高。 虽然核心太阳能组件业务仍面临压力,但公司向投资者释出一个亮点:其新兴的储能系统(ESS)事业有望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储能系统对光伏电站至关重要,可将晴天的富余电力储存,以便在夜间或阴天回售电网。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随着规模效应与竞争力的提升,我们预计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引擎,并在2026年开始为公司带来盈利。”他补充,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出货多于3.3 GWh的储能系统,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6 GWh。 晶科能源美国上市ADS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周一上涨13.1%,今年迄今累计升幅达23%。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