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汽车贷款公司在转型为贷款中介后,发布乐观的第一季度业务预测

重点:

  • 腾讯支持的汽车金融公司易鑫第一季度业绩强劲,表明它在从贷款者向贷款中介转型方面取得了进展。
  • 据报道,由于中国正在考虑对此类贷款中介进行新的监管,该公司的地位仍然脆弱

赖福喜

由互联网巨头腾讯支持的在线汽车金融企业易鑫集团有限公司(Yixin Group Ltd.,港交所:2858)最近发布了令人乐观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令投资者为之雀跃。对于备受质疑的科技金融行业以及一家在3月才重新符合上市规则的公司,这份公告无异于强心针。

这家位于上海的公司在业务更新公告中表示,2021年前三个月,其汽车金融交易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1.9万笔。它还说,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后市场业务呈现“稳步健康增长”,在第一季度达到6.2万笔。该公司表示,这些收益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一年前新冠疫情导致业务下滑、疲软和后续的反弹。

这一评价受到投资者欢迎,易鑫的股价在5月12日发布更新后的第二天涨幅高达8%。从那时起,又回吐了大部分,但与公告前的水平相比,仍然上涨了约3%。

在过去12个月中,易鑫的股票上涨了67%,远远超过了香港基准恒生指数21%的涨幅和上海综合指数25%的涨幅。这也超过了蚂蚁集团和腾讯支持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47%的涨幅,以及消费金融平台乐信集团3%的收益。

与过去两年经历了监管打击的其他中国科技金融公司一样,易鑫对股票波动并不陌生。它是原在美国上市的汽车信息和服务提供商易车控股(Bitauto)的汽车金融部门,在2017年被分拆为一个独立公司在香港上市。

红火的首秀过后,易鑫发现中国的监管机构——急于控制中国爆炸性增长的在线金融和P2P网贷热潮——开始以冷酷、严厉的目光审视它。

由于这家公司大部分业务是直接汽车贷款和车辆租赁,投资者要看清它的监管漏洞再容易不过了,于是股票开始下跌。由于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资本要求不那么高,并能更好地控制风险——该公司放弃了直接贷款,转而辅助银行提供汽车贷款。

虽然这让易鑫摆脱了监管打击,因为它不再是汽车贷款的直接提供者,但这也意味着给它以前的主要业务踩下了刹车,并开启一个新的收入来源。然后,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袭来。

去年4月3日,在中国新冠肺炎爆发的高峰期,易鑫的股价创下历史新低,为1.19港元,比其IPO价格下降了85%。投资者成群结队地逃离,因为该公司后来公布的业绩显示,去年上半年收入下降49%,净亏损10亿元(1.56亿美元)。

6月15日,在腾讯和另一个投资者签署了协议对易车控股——易鑫的控股股东——进行私有化之后,易鑫的股票被停止交易。该金融平台的股票将继续停牌,直到12月私有化结束,腾讯成为易鑫的新控股股东。

贷款中介

易鑫在去年夏天继续推动融资的便捷化,以避开监管部门的打击。事实证明,这是在繁琐的监管新规出台之前做出的一个关键决定,新规包括今年的一项规定,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中,至少要有30%是与银行合作提供。

易鑫还提高了发放贷款的标准,希望获得信用记录较好的客户。它还推出了一项后市场服务,称其为没有信用风险的业务。

新的业务模式和修订后的贷款标准,有助于减少易鑫从银行的贷款,改善了其信用状况、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而且,尽管出现新冠疫情,运营表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2020年全年的业绩中,易鑫表示贷款便利化服务的收入占去年总收入的35%,而2019年这一比例为29%。而随着业务的增长,贷款便利化部门下半年的车贷数量比上半年跃升了87%。

那么,易鑫股票的前景,究竟如何?

由于该公司在2020年出现亏损,因此很难用市盈率(PE)作为估值标准。但它的市净率(PB)表明,与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消费金融同行相比,它的估值稍高。从账面价值看,众安保险似乎大为高估,而乐信集团的估值也高了。信也科技(FinVolution)物有所值,而行业巨头陆金所(Lufax)的股价低于账面价值。

随着中国和主要经济体走出疫情,易鑫似乎有了更坚实的增长基础。它的商业模式已经被改造为一个更可行的长期基础,而它的所有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它还有腾讯这个大靠山,后者一直致力于汽车科技领域。

易鑫也在寻找交易机会。今年3月,它与中国的电动车制造商蔚来汽车签署了联合融资租赁协议。腾讯是蔚来汽车的股东之一,而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还创立了易车(Bitauto)。

可以肯定的是,易鑫面临之前的老业务遗留下来的风险,而且它仍在努力适应国家监管机构的要求。比如,在去年,它判定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监管处罚后,加强了其金融担保服务业务。

归根结底,易鑫尚未走出困境。有腾讯这样的重量级企业的支持,是优势也是劣势。据报道,在中国的监管机构刚刚对阿里巴巴发起反垄断打击之后,现在又盯上了腾讯。

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利因素是,监管者目前可能在考虑对贷款便利化进行限制,而易鑫的大多数鸡蛋都是放在这个篮子里的。据报道,中国正在权衡这样的打击计划,可能包括新的资本金要求,以及降低收费的监管要求。

如果这些变成现实,易鑫可能再次踏上坎途。但是投资者也许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安慰:根据过往记录,该公司的董事会面对巨大障碍时,似乎总能化险为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去年亏损再扩大 开拓药业创新低

最新:开拓药业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业绩,期内公司未录得任何收益,亏损由前一年同期的8.42亿元扩大13.3%至9.54亿元。 利好:受益于去年12月配股筹资约5.1亿元,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达8.8亿元,足以支持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工作。 值得关注:该公司去年的研发成本增加7.8%至8.3亿元,但表示由于中国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药获批销售,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减少旗下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的临床试验开支。 深度:开拓药业的本业为生产抗癌药物,于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获批准商业销售的药物,并已至少连续五年亏损扩大。在新冠疫情于全球爆发后,该公司于2021年开始研发用于治疗新冠病毒的口服药普克鲁胺,但该药物至今仍处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正式推出市场。由于研发成本大增,该公司单是去年上半年已录得6亿元资金净流出,因此去年12月决定配股,以补充营运资本需要。 市场反应:开拓药业周五股价大跌,中午收盘挫6.2%至6.61港元,创52周新低。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939.HK

宜明昂科获礼来支持 冀藉肿瘤新疗法上市

这家专注于肿瘤治疗热门赛道的创新药企业,虽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却远高于在美国上市的同业 重点: 宜明昂科的核心产品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预计四季度启动关键性试验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经历6轮融资,获跨国药企礼来成为最大机构投资者,期望藉医药板块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医药行业逐渐回暖,赴港上市活动也重新活跃起来。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财务数据后,该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厉,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承销人。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宜明昂科成立于2015年6月,致力于开发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拥有十多款创新候选药物管线,其中8个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该公司暂无实现商业化的产品,向外授权的收入也极其有限,仅于2019年与未公布名称的第三方订立过技术转让协议,获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过去两年,宜明昂科仅确认收入507万元及54万元,来自2019年与一名独立第三方签订技术转让协议项下的授权许可费、销售细胞株及其他产品,以及提供检测服务。与其他医药公司一样,研发的持续投入带来高昂开支,过去两年的相关支出分别为1.76亿元和2.77亿元,而期内则录得7.33亿元和4.03亿元净亏损;公司称,去年净亏损减少,主要由于投资者优先权按公允价值的亏损计算,已在2022年1月终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产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为单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有望用于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治疗,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患者众多的癌种。在各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IMM01与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联合疗法,已经于 2022 年 1 月开始 Ib/II 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四季度启动关键性试验。 专注肿瘤研发热点 肿瘤免疫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疗法,旨在通过刺激和启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癌细胞,而 CD47靶点的药物研发被认为是继PD-1之后,又一个肿瘤药物研发热点。相比PD-1/PD-L1仅有约20%的患者响应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通过与巨噬细胞上表达的抑制性受体SIRPα结合,传递“别吃我”的信号,以抑制巨噬细胞的肿瘤吞噬作用。巨噬细胞作为一种主要的先天免疫细胞,广泛分布于多种肿瘤类型中。由于CD47的靶向药物可以阻断信号,让巨噬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因此成为目前最有开发前景的肿瘤免疫靶点之一。 由于PD-1/PD-L1的赛道已相当拥挤,全球许多创新药企业已开始在CD47布局,正在临床开发的CD47/SIRPα靶向候选药物已经有52种。宜明昂科拥有11款靶向CD47的创新药组合,除了进展最快的IMM01之外,双抗注射用IMM0306已经在今年3 月在中国开始 IIa 期临床试验。 许多跨国制药公司也通过数十亿美元的授权引入或并购交易,以便快速进入CD47领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亿美元(337亿元)收购专门开发研究CD47靶向药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体项目;同年9月,艾伯维(ABBV.US)以最高达29.4亿美元的付款,从天境生物(IMAB.US)获得处于临床阶段的CD47抗体于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利。 宜明昂科招股书援引的研究预计,随着首款该类药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疗的全球市场有望迅速扩大。这个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2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08.2%。 估值高于美股同业 事实上,目前尚无CD47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可能因为它在药物设计和开发方面存在较高门槛。因为CD47抗体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与正常红细胞结合从而引起血液学副作用,例如严重贫血,这使得CD47抗体作为癌症治疗手段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受到阻碍。不过,申请临床试验的研发者已解决此类不足。…

快讯:淋巴瘤药物商业化 药明巨诺收入飙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业药明巨诺(开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业绩,期内收入飙升373%至1.46亿元,扣除非经营损失的经调整亏损,则收窄10.9%至6.05亿元。 利好:该公司旗下淋巴瘤药物倍诺达于2021年9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后,去年已展开其商业化活动,并带来明显收入增长。公司预期,随着更多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今年的销售收入会继续增加。 值得关注:虽然该公司实施的成本削减计划,去年成功令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分别减少1.6%及10.8%,但由于涉及倍诺达的推广费用上升,其销售开支仍录得11.8%的增幅。 深度:药明巨诺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由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BMY.US)旗下朱诺医疗和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于2016年共同创立,并于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为主攻“抗癌神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虽然旗下首款药物在2021年获批销售,但由于该产品费用不菲,而且未纳入全民医保,加上CAR-T仅作为末线疗法获批,即必须在其他更推荐的一线、二线等疗法使用无效后,才能接受CAR-T治疗,在患者背负沉重经济压力下,药明巨诺要大规模拓展市场并不容易。 市场反应:药明巨诺周四股价下挫,中午收盘软5.1%至3.36港元,贴近过去52周的低点。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26.HK

腾讯音乐借助AI 悭囊中寻求增长

这家中国在线音乐平台正面对激烈竞争,市场对其四季度业绩不太满意 重点︰ 腾讯音乐去年四季度营收小幅下跌,但公司积极节省开支,协助净利润同比增长逾一倍 该公司创作的虚拟偶像市场反应不俗,未来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创作更多音乐作品,以探索新的商机   裴梓龙 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和官方严厉监管双重打击,中国科技企业难以高速发展,要维持可持续经营,节省开支是可行之途。被视为“中国版Spotify”的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US;1698.HK),正是其中一家“省”出盈利增长的企业。 打开腾讯音乐上周二公布的四季度业绩报告,投资者可能会既惊且喜,开心的是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15%至11.5亿元;但让他们惊讶的是,期内营收只有74.3亿元,同比下滑2.4%,与上一季比较则上升不足1%。 从全年来看,其收入更减少近一成至283.4亿元,净利润则增长21.4%至36.8亿元。业绩公布后,投资市场并不买账,虽然公司宣布新一轮5亿美元(34.4亿元)的回购计划,但其美股当日曾大挫14%,收盘软9.2%至7.14美元;该公司在港股交易的股份,翌日也跟随下跌7.3%。 季度开支大降 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腾讯音乐的盈利仍能高速增长,靠的其实是“节流”。该公司四季度经营开支同比大降25.1%至13.6亿元,其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比2021年大幅减少64.5%,主要是受惠于部分优化营销开支的举措。 腾讯音乐在过去一年转变策略,不再大撒金钱争取新用户,变阵提升既有用户质量,三大平台QQ音乐、酷狗音乐及酷我音乐的付费用户,在四季度同比增长16.1%,达到8,850万户,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加上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上升4.7%,带动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增长逾两成。 投行花旗认为,该公司四季度收入及利润表现都好于预期,管理层有信心今年实现总收入及利润同步增长,预计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再录得20%以上的升幅,但仅维持“中性”评级,并把其目标价由9美元下调至8.2美元;大和则认为,腾讯音乐基本面已改善,加上公布新的回购计划,重申“买入”评级,维持港股目标价42港元,比现水平有四成上升空间。 腾讯音乐的最新市盈率约23倍,与其直接竞争的云音乐(9899.HK)仍处亏损状态,市销率约1.4倍,远低于前者的3.2倍;与国际同业比较,其市销率也抛离Spotify(SPOT.US)及Deezer(DEEZR.PA)的2倍和0.54倍,也许说明即使投资者未必满意腾讯音乐的最新业绩,但对其在中国的行业龙头优势仍然予以肯定。 回顾两年前,中国官方严厉反垄断,打破腾讯音乐独家版权的护城河,虽然仅处以50万元罚款,但最受影响是需放弃所有独家音乐版权。自此以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主要对手云音乐快速崛起,去年收入大增近三成,加上苹果公司(AAPL.US)旗下Apple Music、咪咕音乐与抖音的竞争,令腾讯音乐的市占率面临重大威胁。 科技创造音乐 除了在线音乐外,被视为腾讯音乐增长引擎的社交娱乐服务,也开始步入衰退。该公司通过提供在线K歌服务,并在旗下三大平台提供以音乐为主的直播,让观众购买虚拟礼物打赏“直播主”,从而抽取分成收入。但这一业务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激烈竞争下,其收入去年大跌近两成,付费用户更减少了24.3%。 经过一年降本提质,面临收入减少困局,腾讯音乐重新意识到开源的重要。据《韩联社》报道,该公司高管最近到访韩国音乐制作公司,市场猜测其动机是把“K-pop”全面引入到中国。毕竟中国官方最近已对韩国电视剧及游戏重新开放,虽然韩国歌手仍未能到中国演出,但唱片销售、网上粉丝会已全面恢复,反映中国因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而实施长达7年的“限韩令”,正出现放宽迹象。 另一方面,科技将成为推动腾讯音乐增长的重要一环。自从不能再签署独家版权后,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已出现同质化,截至去年底,腾讯音乐与33家唱片公司签署版权,网易云音乐则有29家,但其中15家与腾讯音乐一样,导致平台间的音乐作品相当接近。要展示独特性以吸引和留住用户,原创音乐人制作内容(UGC)和人工智能生产音乐(AIGC),将会是未来的主战场。 去年7月,腾讯音乐发布“TME制作人联盟”计划,让音乐人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自主定价及发布数字专辑,以增加原创音乐能力和收入来源。截至去年四季度,独立音乐人在腾讯平台已创作了逾230万首作品,当中近1,000首去年播放量达到一亿次以上。 腾讯音乐还有另一个“杀招”,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该公司旗下的QQ音乐已上线AI绘图功能,为用户生成二次元图片与专属背景音乐,还利用“AI歌词海报”和“AI黑胶播放器”提升视觉效果;此外,去年腾讯音乐宣布首位虚拟偶像鹿晓希(Lucy)出道,并已发布首支单曲,并会在元宇宙空间与乐迷交流,成功吸纳大量粉丝。 随着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另一境界,腾讯音乐也明言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图文、视频和音乐等领域加以应用,以探索新的商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698.HK TM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