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HK
Fosun Tourism trades at all time low

复星旅文一季度录得小幅增长,总体前景因母公司的债务问题而蒙上阴影

重点

  • 复星旅文表示,一季度旗下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和Club Med连锁酒店营业额分别增长4.5%和15.2%
  • 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该公司的两项主要资产可能会被出售,以便为负债累累的母公司筹集资金,公司的股价目前接近历史低点

    

阳歌

作为中国领先的旅游公司之一、Club Med连锁度假村的所有者,复星旅游文化集团(1992.HK)眼下的日子不太好过。

最新季报显示,公司仍受困于新冠疫情后遗症,中国业务表现明显逊于市场。以Club Med连锁品牌为主的全球业务表现稍好一些,但也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今年已下跌40%以上,目前处于历史低点,与今年大多强劲上涨的中国同行形成鲜明对比。

复星国际(0656.HK)在2015年出资约10亿美元收购Club Med,虽然最新的季度运营数据并不是太令人兴奋,但这很难解释复星旅文最近在投资界失宠的原因。

低迷背后的最大因素可能是3月份有报道称,复星国际正在考虑出售Club Med以及复星旅文的另一项主要资产——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的部分股权,以筹集资金,偿还巨额债务。因此,现在持有复星旅文股票的人,其实并不知道到明年这个时候,公司是否仍拥有这两大资产。

与此同时,在知道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后,复星旅文的员工可能很难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复星旅文一季度的最新情况,报告提供了首批衡量中国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表现的真实指标之一。在中国,今年第一季度意义重大,因这数据可和上年疫情结束后的同期作比较。

这意味着,未来大多数中国旅游相关公司,基本上不会再受新冠疫情期间的波动影响,从而更清楚地看见,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这个行业究竟表现如何。

之前公布的全国数据显示,尽管经济放缓,但旅游业在2月漫长的春节假期间表现相当好。政府数据显示,那一周国内旅游人数增长34.3%,达到4.74亿人次,而国内游客出游花费更是增长47.3%,达到6,327亿元。

但复星旅文的数据却远没这么乐观。季报显示,公司旗下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大型度假酒店,一季度的营业额仅增长4.5%至5.76亿元。亚特兰蒂斯访客增长速度略快,为7.5%,达到210万人次。但一个略微有点不祥的征兆是,平均每日房价实际上下降了2.8%,至2,500元。

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该度假酒店上年同期的数据可能是被人为地推高了,因为中国在2022年底结束疫情管控,“报复性旅游”在2023年1月和2月达到巅峰,很多人在这几个月期间,开启了自己三年来的第一个重要假期。

死猫式反弹

复星旅文的股价受到季报提振,周二早盘上涨逾5%。但涨势有点像是“死猫式反弹“,因为该股此前处于历史低点,而且很有可能在本周晚些时候恢复下跌趋势。

即使经过了小幅上涨,该股的估值仍远远落后于同行。它的预期市盈率仅为10倍,而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TCOM.US;9961.HK),其预期市盈率为20倍。这两家公司的业务结构类似,都是既有国内业务,也有国际业务。虽然今年复星旅文的股价大幅下跌,但同期携程的股价却上涨了约40%。

虽然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实现了个位数的增长,但Club Med的业绩略好一些,这个全球连锁度假酒店,占复星游文业务的80%以上。该酒店一季度的营业额增长15.2%,达到60.8亿元,平均客房入住率上升1.4个百分点,至76.9%。平均每日床位价格上涨8.8%,至2,190元。

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复星旅文现在的表现,至少在营业额上,要好于疫情前。公司最新公布的一季度业务总营业额为71.6亿元,较2019年一季度报告的48亿元增长近50%。这一大幅增长,很可能反映出复星旅文和许多同行一样,在疫情期间继续升级现有物业并建造新物业,以期业务最终恢复正常。

虽然一季度的数据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复星旅文上个月发布的2023年全年业绩也没有好到哪里。年报显示,去年它的收入增长25%,达到172亿元。其中,三亚亚特兰蒂斯的收入增长更为强劲,从2022年的8.97亿元增长到17.6亿元,近乎翻倍。Club Med的收入增长要慢一些,升22%至146亿元,反映其业务主要在中国境外,因此在2022年就已经开始反弹了。

尽管如此,公司去年的整体收入增长仍远远落后于携程的122%,后者同期收入达到445亿元。

归根结底,投资者最近不大看好复星旅文,部分原因是它在疫情之后的反弹不尽如人意。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它头顶笼罩着母公司财务困难的乌云,意味着没人真正确定复星旅文一年后是什么样子,如果它还能以目前的形式继续存在的话。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AI机器人开发商云迹科技公开招股 集资6.6亿

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开招股,全球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预计集资约6.6亿港元,下周四挂牌上市。 云迹科技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辅以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主要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其产品可应用于多类场景,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酒店,去年收入为2亿元,按年升47%,占比达83%。去年公司收入2.4亿元,按年升68.6%,净亏损1.8亿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过去已完成八轮融资,引入联想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投资者。申请文件显示,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联想基金、阿里、腾讯及携程预料会于云迹上市后分别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称,集资所得净额约5.9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约30%用于提高中国境内外商业化能力,拓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及商业楼宇场景的潜在客户,余下10%为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