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9.HK 603259.SHG

这家中国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去年营收创历史新高,净利润更大增逾七成,但其增长在去年四季度开始减速

重点:

  • 药明康德的化学业务去年收入翻倍,贡献公司营收逾73%,但如果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相关收入,其增长率则大降至约四成
  • 该公司去年净利润逾88亿元,但四季度仅占当中的14.36亿元,环比大跌47.6%,反映其增长速度滑坡

 

陈嘉仪

这家受益于新冠相关业务的医药企业,即将面对疫情退却后,该如何维持未来增长的十字路口。

中国医药外包服务(CXO)龙头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上周一公布了亮眼的2022年业绩,期内营收同比大增71.8%至393.5亿元,净利润则上升72.9%至88.1亿元,两者同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该公司在业绩报告中表示,由于商业化订单增长、工艺流程优化带来效率提升,去年化学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CRDMO)、测试、生物学、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四大业务的收入均录得增长,国内新药研发服务是唯一下滑板块。

各业务中,以提供从药物发现、研发到生产等一站式服务的化学业务表现最优秀,去年实现营收288.5亿元,同比大增104.8%,占总营收73.3%;其毛利亦翻倍至114亿元,毛利率达39.5%一枝独秀,协助拉高公司整体毛利率至36.9%,比上一年提升0.8个百分点。

反观测试、生物学、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的营收,则录得24.7%至27.4%的较温和增幅,但国内新药研发服务收入则下降22.5%至9.7亿元,主要因为该业务主动迭代升级,公司集中推进更优质的项目管线,以研发更具创新性的候选药物。

符合一年前预期

药明康德把佳绩归功于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强了平台间业务导流,但其实早于去年首季新冠疫情重临、全球药企争相研发新冠药物时,随着相关委托开发暨制造服务订单增加,药明康德已预告全年的化学业务收入增速,可望比2021年增加近一倍。最终公司实际表现与一年前的预期相符,可见新冠疫情确实成就了其巨大商机。

然而,如果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去年此板块的营收仅为197.2亿元,增长率降至39.7%;同期公司总收入及同比增长率,则分别缩水至302.3亿元及31.9%。

随着全球疫情退却,药企对相关疫苖及药物的研发需求大减,药明康德今年的业务表现将面对考验。事实上,从去年四季度的数据来看,该公司的增长已出现疲态。期内季度收入109.6亿元,仅比上一季增长约3%,净利润更环比大降47.6%至14.4亿元,占全年利润总额不足16.3%,不禁让市场提出疑问:今年的增长会否见顶回落?

事实上,该公司以手头订单为基础,加上去年的高基数效应,对今年业绩表现作出了相当保守的预测,估计全年收入仅微升5%至7%。正如之前一些分析所言,受疫情消退、药物集体采购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创新药发展趋势放缓,可能令市场对快速追踪(Fast-follow)新药研发的需求下降,令药明康德的业务受到冲击。

现实情况亦反映自2021年下半年、在以PD-1单抗药物为代表的创新药“大杀价”后,创新药市场的整体研发投入开始出现收缩。药明康德在财报中警示,如果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放缓,或客户的研发支出和外包需求下降,可能会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将受惠销售分成

庆幸的是,药明康德预告今年将迎来药品上市后的“销售分成收入元年”。截至3月20日,该公司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已有两个项目处于新药上市申请(NDA)阶段,当客户产品成功上市后,可从药品销售收入中按照约定比例获得分成。

另外,去年录得亏损的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目前已协助一名美国客户完成一个创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TIL)项目的上市申请,以及为一名中国客户完成一个用于中国本土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的慢病毒载体项目的上市申请,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迎来商业化生产项目。

不过,为了推动CRDMO 和CTDMO业务,药明康德加大了对新能力和新产能的建设,正在南通建设新的实验室服务平台,并继续推进国内的常州、无锡,以及海外的美国及新加坡等多项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这意味着该公司未来投资于各项设施的开支将会上升,资产结构亦由轻资产模式,逐渐向重资产转型。

另外,药明康德的营收中,仅约19%来自中国市场,其余均来自海外,单是美国市场去年便贡献了258.8亿元,占比高达65.8%。受到去年美元大幅升值影响,其持有用于套期保值的卖出美元远期外汇合约,录得逾3.99亿元已变现投资亏损。面对美国金融市场近期表现波动,美元的走势会否为公司带来更大损失,同样值得投资者关注。

药明康德上周一公布业绩后,其港股连升两日,累计涨幅达11.7%,反映市场对其业绩普遍持正面看法。虽然其最新追踪市盈率约25.4倍,略高于同业康龙化成(3759.HK; 300759.SZ)的24.6倍,但券商普遍仍维持其“买入”或“跑赢大市”评级,其中麦格理报告称,撇除新冠相关项目收入,预期药明康德今年核心收入将增长31%,目标价120港元,比现水平有超过40%的上升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燃石医学季绩改善 收入微增亏损收窄

癌症筛查公司燃石医学(BNR.US)周三报告称,其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0.8%至1.29亿元,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下滑后恢复增长。其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75亿元收窄至3,570万元。 公司表示,院内业务(即在医院内的实验室处理癌症检测结果)收入同比增长17%,至6,380 万元。但中央实验室业务(即需要将检测样本送往异地实验室)收入下降25.2%,至4,000万元。 去年开始,医疗行业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燃石医学及其同行因此深受影响。这场运动给该公司的中央实验室业务造成了巨大打击,该业务特别容易出现腐败,因为依赖医生推荐。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报:中国禁止对美出口三种关键金属

在美国政府升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后,中国迅速采取行动,周二宣布禁止向美国出口几种具有高科技和军事用途的关键矿物镓、锗和锑,同时将对运往美国的石墨采取更严格的审查。 路透社报道,中国自去年开始针对出口美国的关键矿产进行管制,此次行动加大了管制力度。美国是中国第四大和第五大锗和镓出口市场,但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中国还没有向美国出口锗或镓。镓和锗常用于半导体,而锗还用于红外技术、光纤电缆和太阳能电池。 另外,去年中国锑矿开采量占全球约48%,锑用于弹药、红外导弹、核武器和夜视镜,以及电池和光伏设备。数据显示,荷兰鹿特丹三氧化二锑价格今年以来上涨228%。石墨则是电动车电池的主要成分。 彭博引述美国地质调查局上月的一份报告指,中国对镓和锗的出口禁令将给美国经济造成34亿美元的打击。
Super Hi International turns Q3 profit under new CEO

特海国际的新“主厨”带领中国火锅出海

在新任首席执行官杨利娟的带领下,火锅巨头海底捞的全球子公司在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取得两位数的收入增长,并实现第二个季度盈利 重点: 特海国际三季度收入增长14.6%,扭转去年同期的亏损,恢复盈利 公布最新业绩后,公司在香港的股价上涨24%,在纽约的股价上涨21%    谭英 宫保鸡丁和糖醋里脊都让开。作为中国首批将中式餐饮体验带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型餐饮企业,它最新季报显示,营收和利润均录得大幅增长,推动公司股价大涨。 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DL.US, 9658.HK)上周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有很多令人兴奋的内容。公司摆脱了亏损,于今年二季度开始盈利,并延续至最近三个月。它成功的秘诀似乎与新领导杨利娟有关,她曾是一名服务员,先是扭转母公司海底捞(6862.HK)的颓势,现正试图在子公司创造类似的奇迹。 特海国际是海底捞的国际版,火锅也是用海底捞品牌为名,在扩张过程中,吸引了明星的关注。导演伍迪·艾伦就在它的一家餐厅被拍到过,地点可能是在纽约皇后区。该连锁餐厅在社交媒体上也收获了热烈的评论。 投资者也喜欢特海国际。他们对特海国际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4.6%至1.99亿美元,季度盈利3,770万美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140万美元的局面感到满意。推动其扭亏为盈的一个因素,是营业利润率上升至7.5%,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公司的其他指标也很可观。顾客人均消费同比增长9%至25.8美元,餐厅日均收入也增长大约10%,与海底捞的中国本土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消费者日益谨慎,导致大多数连锁餐厅的业务受损。另一关键指标翻台率,从每天3.7次小幅上升至3.8 次,而总客流量增长了4.2%,达到740万。 与很多喜欢快速开店的中国餐饮连锁店不同,特海国际采取了较慢的策略。公司在2024年第三季度仅新增7家门店,总门店数达到121家。其中大部分(73家)位于东南亚,其余的分布在东亚、北美、澳大利亚、英国和阿联酋。杨利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已签署了另外10家新店的合同,预计今年和明年新店数量将增长两位数。 杨利娟于6月从母公司海底捞调任特海国际首席执行官。她在这家连锁店的职业生涯始于17岁,当时她是海底捞首家门店的一名普通服务员。2022年3月,联合创始人张勇卸任后,她成为首席执行官。 她在早期就做出了亮眼的成绩,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安经营这家连锁餐厅,在过度扩张和新冠疫情导致这家连锁餐厅在2021年严重亏损后,她被请来扭转局面。在杨利娟的带领下,海底捞2023年的利润增长175%至45亿元,收入增长34%,达到415亿元。 赢得投资者的掌声 虽然她能否带领特海国际取得之前在海底捞的成绩,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投资者对该公司三季度的表现给予很高的评价。财报公布后的一周里,公司在纽约上市的股票上涨了21%,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上涨了24%。 特海国际的往绩市盈率为68倍,远高于一些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疲软而同在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餐饮竞争对手。九毛九(9922.HK)也是一家颇受欢迎的火锅连锁店的运营商,其市盈率只有15倍,而海底捞的市盈率为19倍。 大多数寻求出海的中国餐饮连锁企业,往往从东南亚市场开始试水,因为那里的华人群体庞大,这有助于销售。然而,它们会发现进展缓慢,这不仅是因为当地口味存在细微差异,还因为在仅有少量门店的市场中,靠大规模运营带来供应链效率不再那么切实可行。 监管也可能是一个问题,像特海国际发现,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美容许可证,它无法在美国市场使用其标志性服务之一——现场美甲一样。 那么,杨利娟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首先,她为门店经理引入简单的颜色编码管理工具,并在店内设计了更小的管理单元,让所有经理都能使用相同的业绩提升工具。她表示,这些工具的使用,在三季度改善了客户体验和单位经济效益。 她还引入了一些机制,使顾客服务更加个性化,比如允许对顾客的生日和特殊场合做出回应。另一项创新是,她鼓励成功的经理“认领”其他门店,去和其他地方分享自己的经验。公司已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立了中央厨房,并正引进小型加工仓库,以尽可能实现烹饪准备工作的标准化,并降低成本。 杨利娟还将海底捞标志性的节日气氛带到了海外业务,她指出,与一款知名电子游戏联合举办的活动,吸引了60万名顾客和1.2万份联名订单。 杨利娟表示,她还特别关注一个培育火锅以外新品牌的项目,作为成为全球领先餐饮集团计划的一部分。她说:“我们正在鼓励各国经理……探索开设不同形式门店的可能性。” 正如她之前在海底捞任职时所做的那样,杨利娟正尝试各种方法来寻找有效的策略。这些努力包括在新加坡开设小型餐厅、在北美开设面馆、提供快餐和外卖,以及推出折扣等。 “显然,餐饮行业的竞争一直非常非常激烈,价格竞争将永远存在。因此,价格调整,包括在非高峰时段打折,将长期存在,”她说。 杨利娟承认,特海国际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国际餐饮连锁店的过程中,将面临许多“挑战和阻力”。她说:“我们依然相信,未来大有希望,还有很多空白有待填补,蓝海机会肯定存在。”鉴于她以往的成绩,看好她才是明智之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ducing the cost of commercial humanoid robots

商用人形机器人如何降低成本?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核心零部件厂商迎来市场机遇,但大规模商用化的前提,是如何降低成本    头豹研究院 近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爆发期”,但影响其放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便是价格。 头豹研究院工业行业高级分析师张诗悦指出,人形机器人降本有三方面,首先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变,本身就是一次降本的过程。研发阶段因投入较高和定制化开发导致成本昂贵,在量产阶段,企业具备生产线,有规模化生产能力,产量的提升能够进行实际的降本。 其次是技术性降本,可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硬件方面,研发阶段的高要求导致成本增加,量产时则可以删减冗余,调整硬件性能至适中以降低成本。软件方面,软件性能的提升减少了对硬件精度的依赖,使硬件在精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达到高精确度,进一步降低成本。 第三是供应链降本。人形机器人初期成本较高,尽管本土供应商报价更低,但企业初期更倾向于技术成熟的海外供应商。随着技术合作和本土供应商的发展,供应链将向成本更低的亚太地区转移,以降低成本。 她称,随着研发进程的深入,为解决量产过程中的成本降低问题,供应链将逐步向本土转移,从而使本土零部件制造商从中受益。 在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中,传动系统占据了机器人整体价值的40%至50%,其中减速器、传感器和电机等部件对于机器人能够流畅且精确执行动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各类机器人品牌的涌现和模型机的推出之际,本土零部件标准件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减速器、传感器、电机等零部件的制造商有望获得显著的市场机遇。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于财联社,记者为陆婷婷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