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6.HK 6185.HK

这两家曾经因新冠疫苗受惠的医药公司,在疫情落幕后的首个季度,业绩表现各走极端

重点:

  • 受益于产品多元化,复星医药一季度收入小幅上升,但净利润大增116%
  • 康希诺同期营收大挫八成,更转盈为亏,主要因为营销及研发开支沉重

 

莫莉

随着新冠疫情走向尾声,曾经因疫苗销售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医药企业风光不再,对于全面布局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的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96.HK; 600196.SH)来说,疫情红利的衰退,并不足以引起收入大幅变动;反观依靠新冠疫情晋身“疫苗巨头”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却不得不面对业绩被打回原形的尴尬局面。

复星医药和康希诺都曾受益于新冠疫苗。2020年,复星医药向德国生物医药企业BioNTech(BNTX.US)引进了复必泰疫苗在大中华地区的商业化权益,虽然该疫苗最终未能引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是在港澳地区的销售额,已足以为复星医药带来大额收入,仅仅2021年,复必泰的销售规模就已超过10亿元。

康希诺则在过去两年分别推出肌肉注射式和吸入式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扭转连续5年亏损的颓势,其中2021年实现净利润19.1亿元。

如今,中国新冠疫情在今年初终于消退,国内疫苗需求明显降低,海外市场也在大幅萎缩。虽然近期中国不少地方出现二次感染病例,方正证券的研报认为,为了做好应对新冠二次感染的准备,相关疫苗和药物储备的需求或将短期回升。但是,此时的疫苗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国内不仅已有15款疫苗获批,亦有多款可以预防Omicron 变异株的多价新冠疫苗获准销售,相信康希诺等疫苗企业难以复制2021年的辉煌业绩。

复星医药产品线丰富

最新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家大业大”的复星医药所受影响并不明显,期内收入同比增长4.7%至108.7亿元,净利润更飙升116%至9.8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经调整净利润则上升14.8%至9.19亿元。

然而,康希诺的业绩则大幅下滑,一季度营收约1亿元,对比去年的4.99亿元急降79.9%,期内更转盈为亏,录得1.4亿元净亏损,而去年同期盈利1.2亿元。

先看看复星医药的业绩,财报将一季度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归功于创新药收入上升,其中2021年获批上市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汉曲优一季度销售5.39亿元,同比增加66.7%;于2022年3月在中国境内开始销售的抗癌PD-1药物汉斯状,今年一季度收入2.5亿元,期内还新增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为全球首款获批该适应症的PD-1药物。

除此之外,复星医药在其他疫苗、肿瘤和医美等多个领域的研发管线也在逐步迈向商业化。其控股子公司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今年2月在国内III期临床完成入组,ADC药物FS-1502国内启动乳腺癌的III期临床,一款用于中重度皱眉纹的肉毒杆菌毒素在中国的上市注册申请获得受理。

康希诺转型另辟蹊径

至于季绩不容乐观的康希诺,对于营收和利润的大幅变动,管理层在财报中解释,主因是新冠疫苗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以及产品价格调整。除了两款新冠疫苗之外,康希诺的现有管线包括2021年11月与2022年6月推向市场的两款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以及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然而,这些疫苗推广时间不长,难以弥补新冠疫苗收入锐减后带来的空缺。

可是,在收入骤降的同时,康希诺仍保持着高额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导致其营业总成本高达3.38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仅减少5%至1.5亿元,甚至比1亿元的营收还要高,而销售费用甚至大涨60%至5,498万元。

或许康希诺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公司不合理的支出规模,最近网上便流传一份通知,声称上药康希诺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因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决定从4月4日开始暂停产线生产,期限约180天。”上药康希诺由康希诺持股约49.8%,原本用于生产康希诺研发的两款新冠疫苗。

在新产品青黄不接、疫苗销售难有起色,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尚余39.7亿元的情况下,康希诺选择另辟蹊径寻找发展机会。4月21日,康希诺公告称,将与其他合伙人共同出资发起设立私募基金,重点投资疫苗等生物医药领域的上游产业链、以及创新技术平台等项目。本次投资设立的基金目标筹集规模上限5亿元,公司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4亿元,出资比例约28%。

药企参投私募基金并非新鲜事,例如复星医药就曾多次参与设立或认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于拥有丰厚资金的企业而言,投资初创公司不仅可以获得新的收入增长点,也有机会实现低成本的业务转型,康希诺参投的私募聚焦疫苗产业链,就正是公司深耕的领域。

从估值来看,复星医药的市销率仅1.2倍,反而康希诺的市销率却高达9.3倍,医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600276.SH)的市销率更高达14倍,复星医药估值明显偏低,可能与其创新药大多来自控股子公司或授权引进有关。如今,新冠行情已经落幕,曾经曾享受过市场红利的医药企业需要拿出更多成果,才能让投资者恢复信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价上升销售策略奏效 六福预告中期多赚5成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发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约20%至30%;盈利则大增40%至50%。 根据公司去年中期业绩,收入54.5亿港元,赚4.17亿港元;按此计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亿至70.9亿港元,盈利约5.8亿港元至6.75亿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产品差异化及销售策略成功,带动定价首饰产品的销售大幅增长。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价上涨、定价首饰产品销售占比增加,以及营运杠杆带动利润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报25港元,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升74%。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债务压力挥之不去 希教国际持续卖校求生

民办高教寒冬持续,债台高筑的希教国际再度出售资产求生 重点: 最新一宗交易虽仅作价1,000万元,但涉及每年1.2亿元贷款回收承诺 3.5 亿美元零息可转债已完成重组并全数赎回,外币债务风险正式解除    李世达 在中国民办高教投资热潮退却的当下,债台高筑的希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资产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万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诺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买方更要负责为倍诺思教育偿还希教的3.8亿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义的并非交易对价,而是买方承诺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偿还1.2亿元本金与8%利息的股东贷款,等于替公司在未来几年锁定可预期的现金流,协助缓解持续紧绌的财务压力。 事实上,希教近两年来已多次出售资产,市场估算累计变现超过23亿元,涵盖江西、甘肃、云南、上海、苏州等多个教育项目,构成一条渐次收缩的资产处置路线。过往公告中,公司措辞高度一致:“聚焦优质核心资产”“改善资产负债表”“提升股东回报”。 若说过去的民办高教是以扩张换增长,如今希教则是以缩表换生存。 零息可转债拆弹 希教的财务压力说来话长,但最受关注的是2021年发行的3.5亿美元零息可转债。该债务曾于去年3月遭债权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同年8月撤回,重组谈判即告展开。 今年6月,公司与持有逾56%本金的债权人小组达成原则协议,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将以610美元提前赎回,并于7月获95.94%未偿本金持有人支持通过,使方案具备约束力。重组已于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随后公司于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偿债券的赎回,意味其外币债务风险基本解除。 然而,拆弹成功并不代表财务压力从此消失。根据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报告,公司净流动负债达56.27亿元,其中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11.3亿元,而手头现金仅约16.16亿元。 所幸在财务报表的另一端颇为亮眼。期内收入为21.17亿元,按年增长3.6%;股东应占溢利达3.07亿元,大增28.5%,经营现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净流出转正至2.71亿元,公司运营层面似已重回正轨。 至此,化债仍是最重要议题,资产处置成为去杠杆进程中的核心组件。对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诺思,公告明言校舍规模与场地难以满足未来教学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额外投入改造资本。从财务角度而言,这是一场在增长与现金流之间的取舍,而在债务仍需时间化解的阶段,公司显然选择后者。 持续出售边际资产 今年以来,希教密集处置多项教育资产,从甘肃白银、江西南昌与樟树,到陕西西安及广西桂林的项目,市场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现金回收与债务转移规模或超8亿元。 从已披露公告可见,被剥离的项目普遍具备明显共通点,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连续亏损或资产净值为负,且校舍改造与办学条件提升需要持续资本投入,投资回收期较长等。 此外,多数项目位于生源增速放缓、民办本科竞争激烈的二三线地区,招生提升空间有限,难以为集团带来稳定现金流。出售此类边际资产成为公司降杠杆与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策略,将更多资源集中于具规模与学科优势的核心办学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后首个交易日,希教股价下挫7.83%,收报0.2港元,今年以来仍录约37%升幅,跑赢大市。市场的定价逻辑亦相对清晰:在零息可转债拆弹后,公司不再面临外币债务违约风险,但能否持续推动资产处置回款,并有效用于补强资本结构,将决定估值能否修复。 希教目前追踪市盈率约3.6倍,仍低于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这种折让反映市场对杠杆与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但若未来几次处置交易能顺利收回贷款及对价,尤其在流动性偏紧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负债结构,估值曲线仍可能出现修复空间。 对希教而言,出售资产只是漫长去杠杆的中场。在人口负增长、生源分流与监管审慎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民办高教再难以依靠复制校区达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学科壁垒、区位优势与稳定现金回收能力的资产,是获得市场定价主导权的关键。希教目前估值仍处低位,具一定情绪修复可能,但相信会是一场耐力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LX is a vaping company

雾芯出海虽见成效 市场监管隐忧未消

公司表示,第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逾七成营收,远高于深具挑战的中国本土市场 重点: 透过在亚洲与欧洲的并购活动,公司第三季度收入大增49%,带动股价上扬 由于营收增幅大于生产成本的小幅上升,公司本季毛利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谭英 王颖(Kate)可说是全球电子烟产业中最具魅力的CEO。她曾任职于滴滴全球、Uber中国及贝恩公司,并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因同事父亲癌症过世,她意识到电子烟能帮助吸烟者摆脱传统纸烟的潜力,遂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雾芯科技(RLX.US)。在 2021年全球电子烟热潮高峰时,雾芯科技于纽约上市,市值一度接近350亿美元。 雾芯科技的业务也在同一年见顶,录得85亿元(12 亿美元)收入及20亿元净利。不过,中国当时已开始加强监管电子烟,推出新税项与多项限制,使雾芯科技营收在2023年跌至仅12亿元的低点。正是在这段期间,王颖开始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尽管海外也有监管收紧,但相较于中国的国营烟草垄断市场,海外缺少强力竞争者,环境反而更友善。 而事实也逐季证明王颖的判断正确。最新例证来自雾芯科技上周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虽然当季收入11.3亿元(1.59 亿美元)仍远低于高峰期,但已按年大增近50%。公司的毛利率亦按年提升4个百分点至31.2%,净利润则上升22%至2.068亿元。 王颖表示:“这份成绩证明我们全球化策略的可扩展性,以及保障我们在电子雾化领域领先地位的卓越技术创新。”她补充,目前公司超过七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雾芯科技本季度营收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3月收购的一家欧洲电子烟公司,并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此外,首席财务官陆超表示,亚洲市场同样录得“强劲的有机增长”。 更令投资者振奋的是,雾芯科技宣布每份美国存托凭证(ADS)派发0.1美元的现金股息。连同截至9月30日已回购的3亿美元股份,陆超表示,雾芯科技透过回购与派息已合共向股东返还逾5亿美元。 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刺激雾芯科技股价大涨,消息公布后股价劲升10.3%至 2.57美元,成为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亮眼的股票之一。不过,公司目前 32亿美元的市值,仍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约31.5倍,仍属相当高。 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对雾芯科技普遍持正面态度,尽管公司在几乎所有主要市场都面临严格监管。在五名分析师中,有四人给予“买入”评级,仅一人建议“持有”。 与同业相比,雾芯科技的表现同样突出。生产雾化弹、一次性电子烟及电池的 Ispire Technology(ISPR.US),自2023年4月上市以来市值已蒸发76%,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以代工为主的思摩尔国际(6969.HK),现时股价仅为上市时的四分之一,但其市盈率(P/E)仍高达约60倍,估值甚至比雾芯科技更高。 中国市场依赖度下降 雾芯科技最新业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其营收重心正快速从原本的中国市场转移。一年前,亚太地区五个国家的收入仍占当季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王颖表示,海外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如今中国仅占公司整体收入的 29%。 除了欧洲新子公司的收入外,王颖将本季亮眼表现归功于公司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授权连锁零售模式,将独立大型门店整合至“统一品牌体系,提高零售执行力、提升品牌能见度,并强化用户体验”。 在其最大市场之一的印尼,雾芯科技自称是当地封闭式雾化设备的销量领头羊。公司正在推动“零加盟费”的授权连锁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根据 ECigIntelligence 数据,2020 年印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