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盛博药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注射药物,宣布在中国正式商业化,并获多个省市纳入本地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重点:

  • 腾盛博药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注射药物,是首个获批的国产自主研发新冠疗法,能有效应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 该公司的中和抗体注射药物,将面临国产新冠口服药的激烈竞争

莫莉

等待7个月之后,中国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终于“姗姗来迟”。上周四,由腾盛博药生物科技有限公(2137.HK)、北京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研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注射药物——安巴韦单抗及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正式在中国商业化

腾盛博药成立于2017年,此前尚未有其他药物获批上市。在利好消息公布后,腾盛博药的股价结束了持续两个月的低迷,曾经连续三个交易日大涨,股价一度升至15.28港元,创5个月新高。

2021年12月8日,安巴韦单抗及罗米司韦单抗的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的12岁以上新冠患者,是中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研发新冠疗法。在2022年3月,该药物纳入第九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多个省市医保局也陆续将其纳入本地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提供了一定的市场保障。

腾盛博药总裁罗永庆介绍,首批数千人份的药物,已经发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并已收到了20多个省市的需求,下一步将通过华润医药(3320.HK)、上海医药(2607.HK)和国药控股(1099.HK)三家经销商将药物分发到全国。

为何该药物从获批上市到正式商业化,需经历7个月长时间?罗永庆解释,公司获批后,主要在完成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生产工艺验证等,期间经历了国家药监局、江苏省、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药监局,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至少5次核查,因此需时较久。

可抵抗最新毒株

全球已有多款中和抗体疗法获批使用,再生元、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Vir Bio、礼来/君实生物等国际医药巨头均有产品独自或合作推出。但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改变了这些药物的命运。研究数据显示,多款中和抗体药物面对奥密克戎毒株几乎失效,美国FDA因此先后修订了再生元、礼来/君实生物、葛兰素史克/Vir Bio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紧急使用权,将应用范围缩小至非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的治疗,意味着这些药物将丧失绝大部分新冠市场。

作为一款中和抗体疗法,腾盛博药的新药效果如何呢?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该联合疗法能使临床进展高风险的新冠门诊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0%,更重要是可应对当前全球主流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4和BA.5。联合研究方披露,在最新的体外实验和临床实践中,该药物对于对BA.4和BA.5毒株展现的病毒抑制效果,可达到FDA规定的有效标准。

尽管如此,腾盛博药新药仍将面临强劲竞争对手——新冠口服药。虽然中和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需要注射使用,便捷性不如新冠口服药。其次,口服药物大多为小分子药,中和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生产成本和扩产速度亦比不上口服药,不具备价格优势。

从美国政府采购价来看,葛兰素史克/Vir研发的中和抗体每剂的定价约为2,100美元(1.4万元),而辉瑞(PFE.US)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为每疗程529美元,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面对口服药挑战

如今,国产新冠口服药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日本药企盐野义旗下新冠口服治疗药已向国家药监局申请上市。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的VV116达到三期研究主要终点,开拓药业(9939.HK)的普克鲁胺以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均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这三款药物均有望于近期递交新药上市申请。腾盛博药能否把握口服药上市前的空窗期以抢占市场,决定了其新冠疗法的发展前景。

在进军新冠中和抗体领域之前,腾盛博药主要在传染疾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进行药物开发,但未有产品商业化。在十多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乙肝药物,但仅处于临床二期阶段,因此新冠特效药在未来数年内,将会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2021年财报显示,腾盛博药收入9,903万元,分别来自政府补贴及银行利息收入。受惠新冠药物研发项目的第三方承包成本降低,去年研发开支大减43.5%至4.95亿元。罗永庆透露,在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研发和商业化上,公司已投入了超过2亿美元。

由于国内疫情趋稳,上述药物能为公司带来多大营收,仍属未知之数。但市场对腾盛博药的信心明显不足,去年12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紧急批准后,腾盛博药的股价曾升至48.65港元,尽管近日股价再度起飞,但仍比去年高位下跌近七成。

当前,腾盛博药的市销率约为80倍,同样研发新冠药物的君实生物和开拓药业,市销率分别为13倍和165倍,显示市场对新冠药物相关企业的估值差异较大。

在中国采取“清零”政策控制疫情、新冠患者人数有限的前提下,腾盛博药的首款国产特效药能否协助公司收入大幅提升,投资者宜抱观望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