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引入SPAC上市机制后半个月,迎来招银国际牵头的首宗申请

重点:

  • 首家申请“港版SPAC”上市的中资公司Aquila Acquisition,由招银国际与其管理层组成
  • 该公司入场费高达100万港元,未必能带动市场气氛

何仲尼

香港交易所(0388.HK)今年1月1日正式引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半个月后,首宗申请抢闸登场,有机会成为港版SPAC的处子作,而且一如市场所料,它是一家中资公司。

根据港交所网页资料显示,第一家计划在香港SPAC市场上市的公司名为Aquila Acquisition Corp.,由招银国际资产管理及AAC Management Holding Ltd.共同发起。前者是招商银行(3968.HK)的投资旗舰,后者则由招银国际管理层持股,上市联席承销人为招银国际融资及摩根士丹利。招商银行总部在深圳,母公司是央企招商局集团,被誉为中国最有创业精神的银行。

SPAC在收购目标项目前,只是一家现金空壳公司,在上市后通过增发股份收购私有公司,让私有公司上市。这种上市方式虽然早于1993年已在美国出现,但近几年才真正普及。2019年,美国只有59家SPAC公司上市,到2020年,全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透过SPAC上市的公司却大升到248家,筹集了780亿美元(4,950亿元):直至2021年,更进一步倍增到613家,募资额高达1,624亿美元。

路透社分析认为,由于全球利率处于低位,新冠疫苗带来经济复苏憧憬,刺激投资者风险偏好,令投机意愿增强,成为SPAC“疫市”崛起的原因。对于企业而言,SPAC具有灵活性,而且可避免传统IPO监管,并减低上市开支,因此越来越多公司愿意透过SPAC上市。

招股文件显示,Aquila暂时有三名执行董事,他们来自这次SPAC的发起人招银国际,同时是AAC Management的股东。公司的成立目的,是与一家或多家公司进行业务合并,收购目标主要是在亚洲,尤其来自中国的项目,重点关注绿色能源、生命科学、先进科技等新经济行业。由于这些都是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因此招银国际可说是顺应国策而行动。

根据港交所就SPAC定下的上市规则,Aquila需要在上市日期后24个月内宣布目标公司,并在上市日期后36个月内完成相关交易,它才会成为一家普通上市公司,容许所有投资者参与买卖。

100万入场

不过Aquila在风险因素中表明,由于公司无经营或财务历史,需透过上市获得资金才开始营运,投资者并无该公司能否实现完成收购能力的依据;另外,受整体市况、股本及债务市场波动情况影响,公司可能无法于上市日期后36个月内完成交易。换而言之,投资者完全是投注在发起人身上,堪称信任其投资经验大于一切。

Aquila每股发行价为10港元,每手入场费最少100万港元(81.4万元)。入场费如此高昂,主要因为港版SPAC不像美国与新加坡市场般,容许零售投资者参与,它只限专业投资者申购、相关证券须分配给最少20名专业投资者,而且首次公开发售筹集资金最少达10亿港元。

所谓肥水不流别人田,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跟随美国和新加坡开拓SPAC,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中国的庞大市场、并吸纳邻近的东南亚公司参与。

据港媒引述市场消息,踏入2022年,已有5到6个中资财团密锣紧鼓,准备到香港的SPAC市场分一杯羹,当中包括春华资本与农银国际的投资子公司,正与摩根大通商议筹建SPAC公司在香港申请上市,并计划并购来自消费行业的公司。

具象征意义

另外,早于港交所去年12月17日公布相关细则时,人称“中国壳王”的贝祥投资董事长双镕清,去年11月已在香港开设私人公司SPAC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并出任董事。贝祥投资过去曾在美国发起超过20个SPAC项目,当中促成“中国版Wework”优客工场(UK.US)上市的个案最为经典,相信在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参与下,港股SPAC市场将不愁寂寞。

市场更认为,贝祥投资可能会争取为香港SPAC市场打头阵,但最终首家交表的公司却是招银国际。

但是,iFast Global Markets副总裁温钢城相信,即使Aquila能成功上市,暂时仍难引起热潮,“港版SPAC入门金额高,欠缺零售投资者带动市场气氛,而且当大户参与申购后,最长要等待36个月才得悉并购结果,锁定资金后的变数太大,未必每人都愿意看到最后。”因此,作为资深基金经理,他对此抱观望态度,宁愿观察多几家SPAC公司上市后的表现才作打算。

温钢城说,招银作为有央企背景的商业银行,这次成为申请SPAC公司在港上市的先头步队,是象征意义大于一切,以显示中央对发展港股市场的支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快讯:新氧上季转亏为盈 收入展望仍然保守

最新:美容应用程序(App)运营商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Y.US)周二公布,去年四季度收入同比减少27.7%至3.25亿元,期内录得3,130万元净利润,扭转上一年同期亏损2,770万元的局面。 利好:董事长兼CEO金星表示,受惠于降本增效措施,令利润规模大幅提升,去年四季度非国际会计准则的经调整净利润达3,880万元,比上一季飙升近300%。 值得关注:该公司去年四季度的月活跃移动用户为400万名,比上一年同期的740万名大减46%;付费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数量,也从5,327家减少19.8%至4,272家。 深度:新氧成立于2013年,主要经营医美整形网站和手机App,协助客户查询、挑选和预约医美服务。与其他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中国公司一样,它去年受困于官方的新冠“清零”政策,不少作为新氧最重要客户的美容手术提供商被迫暂停营业,令新氧平台上的广告收入减少。虽然这些限制已在去年12月初取消,但新氧对今年首季度的业务展望仍然保守,预计总收入将在2.9亿元至3.1亿元之间,比去年同期减少3.4%至增加3.2%。 市场反应:业绩公布后,新氧股价在周二大涨27.9%,报2.11美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上游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Y.US

特约报道:同程旅行抓紧中国旅游复苏机遇

在线旅游平台同程旅行透过有机增长和收购来扩大业务,为旅游业反弹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亮点: 同程旅行在三年疫情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投资,配合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新业务领域 随着用户群扩大,商业化能力亦随之上升;用户付费比率从疫情前的12%上升到12.7% 把握本地游及短途游需求旺盛的机遇,住宿预订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0.2%   过去三年,内地经济活动及人员流动受疫情影响,对旅游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同程旅行(0780.HK)把握机会,在过去三年间深化市场覆盖率,加强渗透下沉市场,拓展产业链业务,并扩大其付费用户群。虽然其发展速度较疫情前平稳,但自2023年起,压抑多时的商务和休闲旅游需求得以释放,同程旅行强化后的基本面有利推动业务增长。 用户付费率升至12.7% 同程旅行于2022年录得总收入约6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约6.46亿元,相当于经调整净利润率9.8%。 用户量方面,同程旅行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和平均月付费用户数目分别达到2.34亿和2,970万,付费比率上升至12.7%,年付费用户数目为1.88亿名。 住宿业务持续增长 在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下,同程旅行的交通票务业务收入下跌属预期之内。然而,该公司捉紧了本地和短途游的需求,令2022年住宿预订业务的收入录得0.25%的温和增长,总收入占比上升至37%,高于疫情前2019年的32%。 其他业务的收入,包括广告、会员和其他配套增值服务的收入,也实现了17.9%的同比增长,占总收入的12%。 挖掘未充分渗透的下沉市场  同程旅行加强深入渗透率低但潜力巨大的下沉市场,通过深化与城乡汽车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加强于下沉市场的影响力。 截止2022年底,同程旅行近87%的注册用户居住在中国的非一线城市,而微信平台上约60.3%的新付费用户来自中国的三线或以下城市。 为提升不同业务板块的出行效率,同程旅行加强推广交叉销售,同时丰富一站式产品和服务,以更好满足旅客在旅途期间的需求。 透过收购注入新收入来源 同程旅行启动一系列收购和业务扩张,包括发展酒店管理业务,并通过收购以进军旅行团业务,以拓宽其在产业链上的布局。 同程旅行早前成立艺龙酒店科技,是一个集合酒店管理、信息技术、贸易和采购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住宿产业平台。公司亦收购专注于休闲度假游业务的同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进一步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 市场重回正轨 强劲反弹在即 疫情加速了旅游业的数字化发展,为在线旅行社带来了庞大的机遇。随着旅游限制放宽,旅游需求自 2023 年农历新年起出现强劲反弹,同程旅行认为,旅游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同程旅行执行董事兼CEO马和平表示:「随着我们在过去几年积累的行业经验,用户数量不断上升,也建立了稳固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特别在下沉城市建立了强大的用户基础。此外,我们还进军到酒店管理和旅游团的业务,打造额外的增长动力。我们已经准备就绪,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复苏之际,保持我们的长期增长势头。」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0780.HK

万物新生提升效率 期望实现持续盈利

该回收专家去年四季度录得经调整后的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并可能在2023年实现全年经调整后盈利 重点: 万物新生集团,原称爱回收,去年四季度取得non-GAAP运营盈利,并预测收入增长将在本季度反弹 该公司从规模优先转向有质量的发展,以跟上其他中概股的步伐,向市场显示他们能够实现持续盈利    阳歌 回收利用的核心在于加长商品的使用年限,从而能产生更多的回报。但中国回收行业的领导者万物新生集团(RERE.US)的最新财报中,为这一概念赋予新的含义,因为它二手产品回收目录日渐丰富,例如翻新智能手机到奢侈品,甚至从名酒获取更多的回报。 万物新生把重点从“不惜代价追求增长”转向提升效率,这个主题在中国科技初创企业中日渐流行,因为全球投资者越来越关注投资对象的长期生命力和盈利能力。这与几年前截然不同,当时投资者被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所吸引,总是有强烈的投资愿望。 潜力依然存在,万物新生最新业绩报告中援引的第三方数据反映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中国二手物品及相关服务市场预计在2021年2026年间每年增长26%,到2026年达到9,880亿元的商品交易总额(GMV)。但只有当你拥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依赖持续的现金注入来弥补亏损时,这种潜力才有意义。 “我们已经从早期的‘规模优先’实现IPO,转向‘效率优先’实现稳定增长,”万物新生创始人兼董事长陈雪峰在上周公布业绩后召开的公司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过去三年,我们在华南和华东的运营中心逐步实现了质检和定价的自动化,从而提高了仓储和物流效率。” 效率提升的迹象贯穿该公司的最新财报。在整体战略方面,万物新生正在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回收流程自动化,与使用人工相比,其规模化的成本更低。在一个质检和质保起到重要作用的行业,这种自动化也降低了出错率。 自动化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是万物新生透露它四季度在东莞开设了一个第二代自动化运营中心,使得因质检失败而造成的损失比上年减少了22%。 该公司目前的运营网络包含8个区域运营中心,其中包括两个类似东莞运营中心那样的自动化运营中心,还包含17个较小的城市级服务站。它还通过其在全国266个城市的1,920家门店,越来越多地直接回收二手商品,并越来越多地直接销售其回收的产品,而不是通过中间商,以此提高效率。它还试图在城市层面进行更多直接回收,这通常比在全国各地运送产品更为高效。 效率提升帮助万物新生在去年四季度实现non-GAAP经营利润,这是过去五个季度中的第四次。该公司还公布了四季度2,250万元的非GAAP净利润,这是其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非GAAP盈利。这一准则剔除了与员工股权激励、摊销和减值相关的成本。若按GAAP净额计算,它仍处于亏损状态,四季度净亏损21.5亿元,主因是与疫情影响相关的18亿元减值费用。 该公司尚未就今年是否可能实现GAAP标准的扭亏为盈发表评论,不过雅虎财经上唯一的一条分析师预测显示,该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万物新生持续向盈利迈进,也让投资者欣喜,在业绩公布后的三个交易日内,将其股价抬升了4%。 收入反弹 说了这么多,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深入研究该公司的最新业绩,透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它的效率是如何提高的。我们还会看看该公司的最新动态,它最初专注于智能手机,现在则试图将品牌拓展到其他品类。 万物新生四季度总营收29.8亿元,增长22.4%,与之前的指引一致,但与前一季度29%的增长幅度相比有所放缓,这是因为中国在10月和11月推出了极为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但有一个迹象表明,公司业绩在1月中旬的春节前后开始出现反弹,它预测一季度总营收将在27.7亿元至28.7亿元之间,这意味着若是按中位数计算,增长将加速至28%。 虽然处境艰难,其收入增长依然相对强劲,但其全平台二手商品交易量却并非如此,该季度交易量从2021年四季度的910万笔下降到750万笔,降幅达17.6%。这似乎表明该公司从重量向重质的转变,因为交易量有所下降,但每笔交易的收入却大幅上升。公司首席财务官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已经调整了收入结构和利润战略,优先考虑高质量、可控的1P业务(直接从消费者端回收二手商品)”。 对提高效率的关注,也体现在该公司的non-GAAP履约成本上,该数字从2021年初占收入的14.7%,下降到去年四季度的8.7%,这主要是通过自动化提高质检效率来实现的。 从去年开始,万物新生还试图扩大其收入基础,它利用品牌优势,从最初专注的智能手机领域扩展到一些新的品类。目前包括二手箱包、腕表、影像器材,甚至是名酒,去年三季度末,多品类业务在50家门店展开试点。 万物新生表示,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将类似门店的数量扩大至150家,并补充说,新品类业务在今年前两个月实现了盈亏平衡,在此期间月度GMV突破5,000万元大关。 尽管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但投资者对万物新生的估值仍然相对较低,它的市销率为0.5倍。这低于美国二手服装销售商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8倍,但远高于陷入困境的在线二手车经销商Carvana(CVNA.US)的0.07倍。 我们将以一条全球回收行业的大新闻作为结尾:今年1月,旧衣回收商Poshmark被韩国互联网巨头Naver以12亿美元(82.6亿元)的价格收购,这比Poshmark当时的股价高出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应该已经嗅到了此类回收商的良好价值,即便股票买家尚未发现这一点。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R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