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6.HK

这家创新药企业的一项授权合作的最高收入将会减少,为股价带来负面影响

重点:

  • 由于开发成本大幅上涨,复宏汉霖的一张许可收入订单收入,减少了最多1,100万美元
  • 对外授权交易中途出现变故并不罕见,但可能会影响市场对公司创新能力的信心,不利于拓展海外市场

莫莉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业“内卷”严重,把已经开发的药物对外授权(License-out)成为许多药企的新出路,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不仅有望拓展海外市场,也让商业化收入有限的创新药企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然而,当授权合作推进不顺时,创新药企的预期收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上周三晚间,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696.HK)发表公告,表示公司此前与亿胜生(1061.HK)在2020年10月达成的药物对外授权合作协议有所变动,双方原本就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眼用注射液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治疗进行开发合作,亿胜同时获得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及眼科治疗领域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但是,由于临床试验等相关成本增加等因素,双方将开发成本的上限调整为5,500万美元(3.8亿元),对比原协议约定的3,000万美元,涨幅达83%。

由于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成本由复宏汉霖与亿胜按照20%、80%的比例分别承担,根据新的协议,复宏汉霖收到的研发里程碑付款总额,将从最多2,500万美元缩减至最多2,300万美元,销售里程碑付款也同时缩水了900万美元。

换言之,复宏汉霖从这项合作中可以收到的最高收入,将从原本的6,400万美元减少到5,300万美元,合计减少了1,100万美元。该消息公布后,复宏汉霖在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下挫,累计跌幅达5.7%。

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2196.HK)旗下的创新药企业,于2019年9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以研发生物类似药起步,同时自主开发PD-1及PD-L1等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产品进入收成期

事实上,复宏汉霖已经进入稳定收成期,在中国上市了5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分别是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与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其中,前四款为全球热门的生物类似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则为创新药。

作为一间创新药企,复宏汉霖的商业化节奏相当稳定。在中国上市的五款产品陆续有新的适应证获批,销售空间不断扩大。同时,复宏汉霖也有产品成功“出海”,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于2020年7月获得欧盟委员会获批上市,2月14日,复宏汉霖公告称,该产品在美国递交的上市许可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

回顾去年上半年,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约12.89亿元,同比大增103.5%,期内亏损收窄36%至2.52亿元,主要由于核心产品陆续商业化上市,而且销量不断扩大。期内,核心产品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约为8亿元,同比增长约178%,海外销售收入约1,250万元,海外授权许可收入约240万元。

药物对外授权也是复宏汉霖的重要收入来源,授权合作带来的首付款、里程碑和许可费,为公司提供持续的现金收入。2022年上半年度,复宏汉霖与美国药企Organon(OGN.US)、巴基斯坦药企Getz Pharma、巴西药企Eurofarma以及雅培(ABT.US)分别就不同产品达成商业化合作,以便拓展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等亚非欧及拉美地区等新兴市场。其中,复宏汉霖与Organon签署的授权许可及供货协议,让复宏汉霖可以获得最高5.4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其中7,300万美元为交易首付款。

药企合作频终止

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授权许可交易中途出现变故的情况并不罕见。据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去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终止的医药授权合作交易共有72笔,其中超过85%为创新药项目,例如辉瑞(PFE.US)终止了2019年引进的心血管及血脂药物Vupanorsen的研发合作,向合作方Ionis  Pharmaceuticals(INOS.US)缴付的2.5亿美元的首付款打了水漂。

药企终止授权合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监管审批不顺利、开发进度不如预期,或者是公司研发管线调整。以信达生物(1801.HK)为例,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的中国境外独家权利在2020年授权给礼来公司(LLY.US),但是在完成海外临床试验后,FDA在2022年3月拒绝了信迪利单抗的新药上市申请;同年12月,礼来终止与信达的合作,并归还信迪利单抗的所有海外权益。此外,信达生物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授权给药企Coherus(CHRS.US)之后,也在两年后中止了合作。

对创新药企而言,成熟产品能与第三方授权合作,是研发实力获得同业认可的重要证明。可是产品遭遇“退货”后,不仅公司未来收入受到影响,也让市场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产生质疑。2月15日晚,诺诚健华(9969.HK; 688428.SH)公布与渤健(BIIB.US)的授权合作告吹,其港股翌日大挫27.34%、A股也下跌18.37%。

复宏汉霖此次授权合作的订单缩水,主要原因与研发费用上涨有关,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有限。从估值来看,复宏汉霖的市销率仅2.9倍,远低于同行信达生物的市销率12倍,显示其市场价格偏低。复宏汉霖现金流充足,整体业绩尚算平稳,董理层也许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吸引市场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