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3.HK LU.US
Lufax fires PwC as its auditor

在普华永道对一些关联方交易发出警告后,这家线上贷款服务机构决定免去该会计师事务所的核数师职务

重点:

  • 在普华永道对关联方交易提出质疑后,陆金所董事会建议终止这家审计公司的外部核数师职务
  • 冲突发生时,这家贷款服务机构正试图扭转收入和利润下滑的局面

  

梁武仁

对上市公司来说,形象确实很重要。因为审计机构指出一个潜在的问题而将其解雇,当然不利于树立正面形象,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尤其如此,它们经常因某些会计做法而受到详细审查。

但这是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正在做的事情。对该公司上周一提交给证券交易所的文件中宣布这一举动,投资者并不太放心,尤其是在这家线上贷款服务机构,在中国经济低迷之际勉力支撑财务状况的情况下。

在文件中,陆金所表示其董事会建议免去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内地叫普华永道),及其在内地的子公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务。公司股东将在特别大会上就此事进行投票表决,但大会日期尚未确定 。

这决定意味陆金所将无法按时发布2024年财报,因它需要聘请另一家审计机构完成审核工作。消息披露后,陆金所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停牌。但投资者通过其在美国上市的美国存托股票(ADS)表达不满,在普华永道冲突披露后的三天内,该股下跌了22%。

陆金所曾是中国新兴民间借贷行业的明星,因与母公司平安的关系,以及联席首席执行官计葵生(Greg Gibb)和董事长赵容奭(YongSuk Cho)在内的多位知名外籍高管背景而备受关注。然而,公司及其他曾经声名鹊起的民间借贷机构最近遭遇了困境,一开始是北京方面的打压,最近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放缓。

公司最新这起戏剧性事件发生得相当快。就在去年5月,陆金所股东在公司最近一次年度会议上投票,决定继续聘任普华永道担任截至2024年结束的核数师。但没过多久,双方关系就开始恶化。据文件显示,1月21日,陆金所审计委员会收到普华永道的一封信,信中称,普华永道已在五天前收到该公司决定,终止双方合同的口头通知。

这一沟通令去年10月以来所发生的事情达到了高潮,当时陆金所的一名高管向普华永道透露,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关联方交易。一个月后,普华永道非正式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了陆金所的审计委员会,并在去年12月请求对此事进行独立调查。

陆金所对此展开调查,但在最初的吹哨人似否认对相关交易存在异议后,普华永道提出了质疑。导致普华永道中天在1月21日致信陆金所审计委员会,称普华永道中天不再信任该公司,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再被纳入陆金所的备案文件中。就在同一天,普华永道致信陆金所审计委员会,披露其已被陆金所非正式解雇。

陆金所表示,审计委员会收到普华永道的信函时,其尚未决定停止与该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而且调查仍在进行中。但该公司后来选择终止合作关系,因为该审计机构在解释其担忧最初产生的原因时“不够坦率”。它还认为普华永道提供的部分信息不一致、相互矛盾或存在“明显且重大”错误。

推卸责任

陆金所还指责普华永道未能及时报告相关交易,“不合理地”限制了其审计委员会获取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本可促成更及时的行动。此外,陆金所表示,普华永道未能提供信息,证明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有关部门的授权,能够在2024年为其从事审计工作。

最后一项指控有点奇怪,因为陆金所在去年一直聘用普华永道。因此,不清楚为何直到一个多月前,陆金所才对普华永道中天担任其核数师的资格提出质疑。陆金所的解释是,去年9月,普华永道中天因对恒大集团的审计工作不力,被中国财政部勒令暂停业务六个月,意味它要到3月份才能恢复运营。

这一理由或许是合理的。但陆金所本可像其他几十家中国公司那样,在处罚宣布后立即采取更迅速的行动,切断与普华永道中天的关系。

至此,外界很难知道普华永道发现了什么样的潜在违规行为。陆金所定期在年报和中期报告中披露关联方交易,这些交易都涉及其母公司平安集团和平安的子公司。这种集团内部交易在中国公司当中相当常见。

不管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陆金所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负面宣传,因为它最近的财务表现已经够糟糕。收入在2023年下降了40%以上,净利润暴跌88%。去年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上半年收入继续下降,使其出现净亏损。

陆金所的贷款业务一直在萎缩。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陆金所将重点从小企业主转向风险较低的借款人,作为“去风险”过程的一部分。这一努力可能是明智的,最终会得到回报,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有足够的耐心留下来。而且新战略能否给陆金所带来转机并无法保证,因为这将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比如中国的经济,以及未来可能影响到所有金融企业的监管改革。

自2020年在纽约上市,陆金所的美国存托凭证价值已缩水近95%,市盈率(P/E)约为3倍,市销率(P/S)只有区区0.5倍。相比之下,另一家在线贷款服务商信也科技(FINV.US),在纽约上市的股票市盈率为6.6倍,市销率为1.1倍。

中国的贷款机构应该都感到中国经济疲软的压力,再加上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似乎越来越不利于私人贷款相关公司。对任何试图度过这艰难时期的公司来说,像普华永道风波这样的事件无疑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纳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势昙花一现

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纳入港股通,让内地投资者能买卖其股票。 公司指出,连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机制,已于周一正式启动。 公司表示:“董事会认为,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将有助加快扩大公司股东基础及提高股份流通性,并进一步提高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及品牌知名度。” 在获纳入港股通的首个交易日,正力新能股价周一上涨6.4%。但次日回吐多数涨幅,周二收市下跌3.6%,报10.83港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7,557倍破港纪录 大行科工首挂午收升21%

折叠自行车制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挂牌,开市即升36%报67.5港元,之后股价略回软,中午收市报60港元,升21%。 公司发售792万股H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每股售价49.5港元,录得超额认购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认购纪录,国际配售超额20.65倍,集资净额3.42亿元。 集资所得三成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三成用于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另外三成用于研发,余下一成作一般营运资本。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花旗银行终止银联成员资格

中国银联近日公告,已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员资格。银联方面证实,此举为花旗中国主动申请,与其近年全面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相关。 据财新周五报道,花旗中国回应指出,随着零售财富管理和信用卡业务的出售与关闭,银联成员资格已无必要,但对公业务的境内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响。该行强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专注企业与机构客户的跨境银行需求。 自2021年花旗集团(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国在内14个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务以来,花旗中国已将36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资产出售予汇丰,并于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业务剥离。与此同时,花旗集团今年6月宣布精简其位于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中心,裁减约3,500名员工。 花旗中国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1,761.42亿元(24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但营收按年增长20.5%至57.96亿元,净利润亦大增53.9%至17.55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nitree makes humanoid robots

机器人春晚舞出未来 宇树科技拟年底上市

这家科技企业,在央视春晚的机器人跳舞表演惊艳观众,计划在年底前进军资本市场 重点: 宣布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之际,宇树科技计划今年底前上市 尽管人形机器人引发市场热议,但性能不稳或使规模化商用仍需数年   陈竹 中国初创企业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人形机器人,在近两年异军突起,成为行业新星。今年1月,公司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劲舞视频,引发全网刷屏。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公司斩获百米障碍跑、4×100米接力及1500米长跑等几乎所有竞速项目冠军。宇树科技更成为拳击赛事独家设备供应商,在竞争对手侧目之下,包办全部参赛机型。 乘此东风,这家风头正劲的企业计划转战资本市场,上周宣布拟于年底前向未披露的证券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此番声明坐实了持续数月的上市传言,路透社报道称,宇树科技目标估值达70亿美元。 上市将成为宇树科技重要里程碑,为加速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这家公司亟需资本加持。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给予强力支持,以期占据产业制高点。此次上市,也将检验市场对中国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的信心。 总部位于杭州的宇树科技,由机械发烧友王兴兴创立,他对机械创新的热忱由来已久。王兴兴曾因仅耗资200元,打造双足机器人而名声大噪。大学时期,他便以科技狂人闻名,宿舍堆满工具零件,双手密布的伤痕,见证用废料加工精密部件时难以避免的意外事故。作为继马云等初代创业者后的新生代创始人代表,2016年大学毕业的王兴兴,在无人机巨头大疆任职两月后,于同年创建宇树科技。 王兴兴的热忱同样赢得资本界青睐,宇树科技成立至今已完成10轮融资,吸引顺为资本、初心资本、中信证券、深创投及红杉中国等知名本土机构。据媒体报道,公司当前估值约100亿至150亿元(约合14至21亿美元),距其寻求的60亿美元目标估值仅达三成左右。 人形机器人价格下行 虽以人形机器人著称,宇树科技当前主要收入,仍来自其拓展人形机器人业务前的初始产品四足机器人。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财务详情,但表示将于年内公布更多数据。据上周上市公告中透露的少数关键指标,公司2024年营收的65%来自四足机器人,30%来自人形机器人,5%为组件产品。 在今年6月的公开活动中,王兴兴曾向媒体称公司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但未指明具体年份。 2023年推出的首款人形机器人H1,是中国首个具备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型号。公司在新一代产品中显著压缩成本,2024年发售的H1,售价降至99,000元。7月新推的R1机型性价比进一步跃升,入门价仅39,000元。 定价与欧美同业形成鲜明反差,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2024年顶级人形机器人成本约20万美元。 宇树科技实现超低定价的核心优势,在于借力中国完备的制造业生态。从电池、传感器到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已有成熟供应商网络,助力企业以可控成本快速扩大产能。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给予强劲助力,通过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成本融资等多重组合拳助推行业进阶。 部分受益于政策驱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突破千家量级,代表性公司包括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等。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车企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等各领域头部企业,或亲自下场,或投资布局。 尽管宇树科技在控本增效方面成效卓著,同业价格战亦日益白热化。如加速进化的K1人型机器人定价88,000元,与H1系列近乎持平。如同国内众多过热赛道的发展轨迹,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将陷入价格持续下探的内卷式厮杀。 多家机构研报力证人形机器人产业潜力,麦格理证券今年2月预测,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6年的36亿美元,飙升至2031年的516亿美元。 不过,短期市场表现或难支撑此等乐观预期。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赛机型频现摔倒碰撞的报道,印证性能尚欠稳定。尽管机器人在春晚等特定场景的奔跑搏击表现亮眼,但在实际应用中,执行取物等基础任务的能力仍存瓶颈。 近期,港股机器人板块涨势如虹,意味宇树科技上市若估值合理,必将引爆市场热情。优必选(9880.HK)当前市销率高达30倍,越疆科技(2432.HK)更达47倍,显示投资者对此类公司前景极为看好。 这对宇树科技及其同业堪称利好,即使距打造在工厂及家庭等场景执行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可能尚有漫长征途。部分产品已显积极信号,宇树科技20%的四足机器人,应用于检测消防等工业场景。如今,需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囿于歌舞竞速,更能超脱实验环境,投入大规模应用场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