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YU.US
DouYu chases hardcore gamers

这家游戏直播公司在削减40%的成本以抵消24%的收入下降后,二季度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

重点:

  • 斗鱼二季度收入下降24%,但依然连续第三次录得盈利,因为支出的削减幅度更大
  • 由于中国整顿未成年人过度玩游戏,该公司似乎正在把重心转向硬核游戏玩家

 

阳歌

游戏直播公司斗鱼国际控股有限公司(DOYU.US)首席财务官曹昊对“稳定”这个词有着不寻常的理解。

 “2023年二季度,我们的财务业绩依然稳定,”他在周一开市前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报告中说。“稳定”是指斗鱼二季度收入下降24%吗?亦或是指该公司付费用户减少40%?

但尽管出现了这么大的降幅,该公司二季度依然设法连续第三次实现了季度盈利,结束了去年大部分时候的持续亏损。

不管稳定与否,如今对斗鱼(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战斗鱼”)来说,“令人难以置信的瘦身鱼”这个名字可能更恰当。这是因为该公司成功削减了运营费用,幅度甚至超过了其收入的下降,从而使其能够在最新报告期内录得利润。

斗鱼的故事以及它最近似乎比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虎牙(HUYA.US)更受投资者青睐的原因,可主要从两个部分来看。

最大的一部分是斗鱼的快速瘦身,这是中国游戏运营商面临的环境迅速恶化导致的。推动这场动荡的是中国的各个监管机构,它们在过去两年不断整顿游戏公司,限制一种他们认为对中国年轻人有害的消遣方式。

2021年出台的一项新规定禁止未成年人每周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这立即减少了斗鱼一些最忠心的用户花在这个爱好上的时间。到去年5月,监管机构又宣布了进一步收紧的新规,限制未成年游戏玩家给最喜欢的直播主播打赏的金额,这是对斗鱼其他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第二次打击。

随着这一切的发生,斗鱼的收入增长发生了逆转,并在2022年初开始萎缩。二季度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斗鱼报告其收入降至13.9亿元,同比下降24%,比 2021年三季度的巅峰水平低40%左右。

不过,斗鱼并没有坐以待毙。相反,它开始了一场积极的成本削减行动,试图将自己“调整”到更可持续的规模。去年,该公司全面削减营销、研发和一般及行政开支,将运营成本削减了32%。据报道,在中国互联网公司裁员浪潮中,该公司去年还削减了30%的员工。

斗鱼在最近一个季度加快了成本削减的速度,总运营费用从去年同期的3.4亿元下降40%至2.04亿元。

由于“规模调整”和由此带来的成本节约,斗鱼得以在最近的报告期录得季度盈利680万元,这是连续第三次实现季度盈利,结束了去年大部分时间的一连串季度亏损。彼时,它正在经历艰难的调整。其调整后的净利润(不包括员工的股票薪酬)表现甚至更好,在最近一个季度翻了一番多,达到6140万元。

瘦身的积极影响也体现在公司的资金储备上,其现金规模从去年底的68亿元小幅上升至6月底的70亿元左右。

追求铁杆玩家

考虑到这个更大的缩减主题,我们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更仔细地研究斗鱼最近故事的第二个主要部分。简而言之,该公司似乎放弃了之前为了数字好看而追求用户数的策略,转而专注于获得铁杆玩家(也叫硬核玩家)。这个群体无疑是最有利可图的,因为他们的在线时间更长,而且购买虚拟游戏配件,以及为自己喜欢的玩家和主播打赏的意愿更强。

斗鱼CEO陈少杰在公告中说,“我们专注于成功地维护我们的核心用户,推出更多高质量、高交互性的内容,以促进我们社区的互动,并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这一表态似乎是指更多地关注铁杆玩家。

斗鱼最近一个季度的用户数急剧下降,显然是因为该公司强调了用户的质量而非数量,这进一步证明了该公司关注重点的转变。该公司本季度的平均移动月活跃用户数(MAU)为5,030万,比去年同期的5,570万下降了约10%。

但降幅最大的是季度付费活跃用户,从去年同期的660万下降到400万,降幅近40%。相比之下,该公司的直播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0%)本季度同比下降了29%,降幅更温和。由此可见,许多离开的付费用户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投资者似乎对斗鱼将关注点放在更为硬核的玩家身上的瘦身努力表示青睐。消息公布后,该公司股价周一上涨近2%,不过今年以来仍下跌了约21%。但值得注意的是,斗鱼的跌幅比规模更大的虎牙温和,虎牙和斗鱼一起掌控着中国70%的游戏直播市场。

多年来,虎牙显然更受投资者青睐,这可能是因为它的规模更大,按市值计算大约是斗鱼的两倍。但在今年斗鱼的股价跌幅小于虎牙之后,两家公司目前的市销率大致相当,约为0.45倍。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我们应该指出,这个数字相当低,规模更大的短视频公司快手(1024.HK)目前的市销率为2.3倍,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

由于中国游戏市场的不确定性,斗鱼和虎牙目前的估值都相当低迷。但是,如果你认为最近在监管方面可能放松,并且你喜欢更专注的斗鱼,那么该公司可能会在中国庞大但不稳定的游戏市场上成为一条更凶狠、更精干的斗鱼。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游戏相关业务带动 虎牙第三季收入年增近一成

直播游戏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虎牙收入按年增长9.8%至16.88亿元(2.37亿美元),为公司今年以来最佳季度表现。 期内,公司游戏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收入增长29.6%至5.32亿元,首次占总收入超过三成,成为主要增长动力。直播业务收入微升2.6%至11.57亿元,主要受惠于付费用户平均消费上升带动。用户数据方面,截至第三季度,虎牙总月活跃用户(MAU)达到1.62亿。 期内纯利录得960万元,相对第二季亏损55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但较去年同期2,360万元下滑59.3%。经调整纯利录得3,630万元,按年下降53.5%。毛利率维持稳定,为13.4%,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3.2%。 财报公布后,虎牙美股周三高开低走,收报2.68美元,跌4.29%,过去六个月累跌约27%。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教控股预告本财年最高赚6亿

教企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839.HK)周三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的财年,料会录得净利润4.4亿至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02亿元。 中教透露,净利润的预期,已反映商誉及无形资产确认减值之影响。集团表示,主要是预计位于海南省、广东省及河南省的单位,因未来现金流量估算出现下调,要为商誉及无形资产将减值。 集团续称,单位所处的地区,因市场供给增加及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整体支付能力下降;初步估算,是次减值是非现金性质,约在16.2至17亿元。 中教控股周四开市下跌4.5%报2.98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stinct Healthcare

专注私立高端医疗 卓正医疗三闯港交所

卓正医疗已构建起覆盖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网络,在中国一二线城市拥有并经营19家医疗服务机构 重点: 卓正医疗采用家庭医疗模式,将单次、低频的医疗需求转变为多人、更高频的服务 2025年前8个月才首次实现经营利润回正,同期录得净利润8,321.1万元    莫莉 在政策监管趋严、医保支付改革等背景之下,中国不少民营医院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潮。不过,定位中高端市场的私立医疗服务却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营收规模不断扩大。11月5日,以中产家庭为目标客群的卓正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这是其自2024年5月以来的第三次递表,海通国际、浦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卓正医疗的业务始于2012年,现可提供儿科、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及外科、妇科及内科等一系列专科服务,目标客群是具有较强购买力、偏好更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大众富裕人群。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以2024年的收入计,卓正医疗是中国第三大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市场份额为2.0%。中国大众富裕人群规模持续扩大,从2020年的1.04亿人增至2024年的1.23亿人。大众富裕人群的增长推动中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快速上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223亿元增至2024年的6,411亿元,弗若斯特沙利预计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1,659亿元。 经过13年发展,卓正医疗已构建起覆盖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网络,在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苏州、长沙、上海、重庆、杭州及武汉拥有并经营19家医疗服务机构,包括17家诊所和2家医院。卓正医疗的业务亦拓展至海外,在新加坡经营四家全科诊所,在马来西亚经营一家全科诊所,成为少数走出国门的中国私立医疗品牌之一。 与中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的个人医疗模式不同的是,卓正医疗采用的是家庭医疗模式,将单次、低频的医疗需求转变为多人、更高频的服务。以儿科作为流量入口,带动了整个家庭的医疗消费。2025年前8个月,卓正医疗儿科总就诊人次达15.89万,在整体就诊人次54.1万中占比达三成。 为了吸引更多家庭成员就诊,卓正医疗从2020年起推出了以年费为基础的会员计划,可以为一个账户中最多六名会员提供优先预约、部分医疗服务及产品的折扣价等优惠,大大提升患者的回头率。截至2025年8月底,卓正医疗共有11.65万个会员账户。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内,分别有73.34万、90.58万以及64.21万人次的患者在卓正医疗服务机构及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付费就诊。 盈利并不容易 尽管卓正医疗的业务快速增长,但财务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卓正医疗的营收分别为6.9亿元、9.58亿元和6.96亿元,但是其盈利之路却并不容易,2022年和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22亿元和3.53亿元。2024年,在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支撑下,公司实现净利润8,022.7万元,同期的经营利润仍亏损4,687.7万元。直到2025年前8个月才首次实现经营利润回正,同期录得净利润8,321.1万元。 其中,巨大的雇员薪金及福利开支是是影响卓正医疗财务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个月,卓正的雇员薪金及福利开支总额分别为4.36亿元、5.65亿元以及3.7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63.2%、58.9%及54.2%。 这部分支出难以大幅缩减,因为医生团队是卓正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拥有387名全职医生,平均执业经验约15年,其中约79%的医生曾在顶级三甲医院执业。不过,随着经营效率提高和就诊人次增加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卓正医疗的毛利率正在改善,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的9.3%提升至2025年前8个月的24%。 卓正医疗的发展中一直备受投资机构青睐,自2014年以来,公司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H Capital、天图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其中腾讯是卓正医疗的最大机构投资方,持有19.39%的股份。 在2021年完成的E轮融资中,卓正医疗的估值已升至约5.1亿美元(约合36.3亿元)。作为参照,目前已在港股上市、年营收超10亿元的眼科专科机构希玛医疗(3309.HK),其市值约为22.45亿港元,仍显着低于卓正医疗上一轮融资估值。这一反差也反映出港股市场对医疗服务企业的评判逻辑:投资者更为看重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自我造血水平,而非仅凭业务规模或融资估值。因此,卓正医疗能否在上市后展现出稳健的盈利前景,将成为其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ingong makes heavy equipment

临工重机申港上市 多元化策略成双刃剑

趁中国股市情绪回暖及大宗商品行情复苏,矿业设备制造商临工重机正筹备香港上市。然而,公司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业务曝险,可能令投资者却步 重点: 临工重机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拟集资用于提升生产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及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目前的矿业景气有助改善公司前景,但其房地产相关业务,可能成为业务增长的拖累   梁武仁 中国股市近期持续走强,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亦稳步上升。 表面看,这两者结合似乎意味矿业设备制造商理应成为投资人追捧的焦点。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刚启动的香港上市之路上,正好成为一个「多元化经营有时可能适得其反」的案例。 上周四,这家矿业设备制造商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集资用于提升生产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以及扩展海外业务。公司可能认为目前正是上市的良机,因为投资者对新上市的中国企业兴趣高涨。 临工重机的投资故事颇具吸引力,其身处矿业上行周期的核心位置,受惠于避险需求推高的黄金等贵金属市场,以及电动车、半导体等产业对矿物资源的持续旺盛需求。 然而,临工重机的实际财务表现并不如故事般亮丽。根据其申请文件,去年公司收入按年增长逾两成,达到120亿元(约17亿美元);但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却出现同比下滑,尽管如此,公司仍透过改善利润率而实现净利增长。 临工重机的盈利能力表现尚称稳健,但其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并非在当前矿业繁荣周期中的高增长企业。根据临工重机于申请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资料,全球矿山设备市场,于2020年至2024年间以近6%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预计至2028年仍将维持类似的年增速。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高空作业设备销售大幅减少。该类设备主要用于高空作业中人员、工具及材料的升降,不仅服务矿业,亦广泛应用于建筑与设施维修等领域。今年上半年,臂式与剪叉式升降平台的销售按年大跌45%。临工重机将此归因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中国市场采购需求的减少。 临工重机进入高空作业设备业务相对较晚,公司于2015年开始拓展该业务,目的在于对冲矿业景气下行风险,并借此实现产品线多元化。自那以后,高空作业设备逐渐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2023年,此业务占公司总收入高达40%;但随着销售下滑,今年上半年该占比已降至约25%左右。 设备业务不仅协助临工重机分散业务风险,也曾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该类产品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接近28%,远高于公司核心矿山设备业务的19%。 陷入房地产阴影 临工重机在高空作业设备业务上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该业务使公司暴露于内地房地产行业之中。房地产企业是这类设备的重要客户,但这一产业在中国正陷入长期低迷。随着房市疲势未见缓解,建筑业同样受挫,导致市场对临工重机设备的需求下降。 建筑公司的经营困难最终也会传导至上游原材料市场,削弱对钢铁、铜、铝等建筑材料的需求,进而影响矿业企业的订单,这或许也解释了临工重机核心矿山设备业务增长放缓的原因。该业务在2022年至2023年间销售大幅上升,但今年上半年仅录得微幅增长。 公司面临的另一挑战是激烈的行业竞争,无论在中国境内还是海外市场皆是如此。尽管公司自称为「全球领先的矿业设备及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但实际上在这两个细分领域均未具主导地位。在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对一家市占率相对有限的企业而言,要实现高额利润并非易事。 临工重机同时也在寻求地域多元化,计划扩大中国以外市场的销售。这一策略与当前许多中国企业一致,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面对国内经济放缓,寻求海外业务成长成为共同选择。临工重机的海外销售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及美洲,今年上半年占公司总收入的44%,较去年同期的31%及2022年的27%显著上升。 这种地域多元化趋势固然令人鼓舞,但公司整体财务表现平平,恐难令投资者刮目相看。当前正值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热潮,香港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新股集资额最高的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会降低标准,尤其在新股供应激增的情况下,投资人将更加审慎。 归根结底,临工重机不仅在业务上面临激烈竞争,在资本市场同样如此。考虑到其对内地房地产市场的高曝险程度,这一因素或令部分投资者却步,对公司未来集资前景构成挑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