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S
Should Daqo privatize?

这家多晶硅生产商拥有足够充裕的现金来回购所有流通股,因为该股长期被投资者低估

重点

  • 随着产能的提高,大全新能源四季度产量增长80%,但因多晶硅价格暴跌,公司利润反而大幅下滑
  • 据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称,经过几年的强劲扩张,全球太阳能行业可能会在2024年至2028年进入一个零增长的阶段

阳歌

如果把全球太阳能行业比作人,那他在经历了十年的青春期之后现在刚刚成年,这期间他既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也经历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在大全新能源公司(DQ.US)的最新财报中,有很多关于全球多晶硅行业“成长”时期的迹象,该行业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而太阳能电池板正在成为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

多年来,只有在政府补贴下生产才具商业可行性的电池板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突破,将电池板效率提高到可与煤炭和其他传统能源竞争水平。据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称,这导致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至2023年期间,新安装量平均每年增长约28%。

这种增长导致企业纷纷大幅新增多晶硅产能。以大全新能源为例,公司正在新建一处大型综合体,将产能增加两倍,该综合体位于内蒙古地区,正在逐步投产。但新增这么多产能,导致价格从之前的异常高位暴跌。

现在, Wood Mackenzie称该行业已进入新阶段,也就是我们前述比喻中的成人时期。虽然终于长大成人令人兴奋,但Mackenzie还预测,2024年至2028年间,太阳能电池板新安装量,将不会出现任何增长。更有甚者,在其中一些年份,新安装量甚至可能会收缩。

了解所有背景后,一个大问题就出现:还有什么能激发投资者对这个行业的兴趣?还有:是什么促使像大全新能源这样现金充裕的零负债公司,继续保持在美国的上市地位,特别是考虑到投资者对其缺乏兴趣?

自大全新能源201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投资者兴趣冷淡这一点一直很明显,在同一时间前后,很多中国太阳能公司在纽约上市。该股的市盈率(P/E)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相当低,目前为2.4倍。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竞争对手协鑫科技(3800.HK)市盈率甚至更低,只有1.8倍。

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市盈率超低的部分原因是去年大部分时间,受益于多晶硅价格飙升,这些公司利润飙升,但现在多晶硅价格已大幅下跌。但即便是将今年利润下降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大全新能源的预期市盈率也只有3.6倍,协鑫科技的预期市盈率也处于类似的3.1倍,依然处于很低水平。

与此同时,大全新能源一直在按照2022年底宣布的7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大举回购股票。公司在最新财报中表示,截至去年12月,已按计划回购约16%的流通股。根据我们的计算,这意味着该公司目前还有相当于约6,57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在流通,按最新股价计算,该公司的市值约为14亿美元。

现金多多

大全新能源的现金相当充裕,到去年底拥有30亿美元现金,是按当前价格回购所有流通股所需资金的两倍多。它也没有债务,这说明它与內蒙古政府的合作项目,有能力为当地的大型新厂支付大部分费用,并用强劲的现金流支付其余费用。

继续保持上市地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发行新股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但很显然,大全新能源不需要,它甚至在回购股票。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指出,该公司确实没有理由继续保持上市状态,私有化可能对其更有利,尤其是考虑到投资者对其股票缺乏兴趣。

它并不是第一个得出这种结论的公司。光伏组件供应商天合光能(688599.SZ)和晶澳科技(002459.SZ)都曾在纽约上市,但在未能吸引太多投资者兴趣后进行了私有化。两家公司后来都在中国重新上市,并从对其故事更感兴趣的国内投资者那里获得了更高的估值。如果大全新能源决定离开纽约,这也不啻为一条可选之路。

大全新能源的最新财报进一步说明,在进入新的“成人”阶段后,它可能会考虑私有化。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产量同比增长约80%,达到61公吨,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内蒙古工厂的新增产能。

由于多晶硅的平均售价(ASP)从上年同期的每公斤37.41美元,暴跌至去年第四季度的7.97美元,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现了相反的走势。因此,公司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下降约45%至4.77亿美元。

一个稍许令人鼓舞的是,暴跌的价格似乎在前一季度触底,当时大全新能源的ASP甚至更低,每公斤为7.68美元。大全新能源称预计价格将在今年一季度“小幅反弹”,然后在第二季度企稳,但没有给出太多令人兴奋的理由

价格暴跌导致大全新能源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77.4%跌至18.3%。因此,在最新报告期内,其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3.33亿美元,同比下降至4,490万美元。不过我们也应该指出,公司在第三季度出现了罕见的亏损,因此相比第四季度能取得净利,情况似乎正在企稳和改善。

总而言之,大全新能源是一家运营相对良好的企业,正在步入成熟期,而这个行业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会有强劲而稳定的需求。但投资者对它的故事缺乏兴趣,加上其强大的现金持有量,表明这家公司确实不需要上市交易。其强劲的现金流也表明,如果将来需要融资,债券买家可能会非常乐意打开荷包埋单。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手回料中期扭亏为盈 最多赚6.8亿元

保险中介服务提供商手回集团有限公司(2621.HK)周四公布,预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净利润介乎6.6亿(9,200万美元)至6.8亿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7,500万元,实现转亏为盈。 公司表示,业绩转正主要受惠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收益,该项收益较去年同期的变动亏损增加约7.95亿至8.15亿元。 然而,期内经调整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为5,600万至7,600万元,按年减少约5,000万至7,000万元,主要因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金融消费需求放缓,以及保险业在“报行合一”政策下调整中介经纪费率所致。 上半年收入料介乎5.45亿至5.65亿元,按年减少约1.4亿至1.6亿元;成本及费用则减少约7,500万至9,500万元,跌幅低于收入降幅。 手回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93港元,升5.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丘钛7月销售续向好 摄像头模组同比升16%

摄像头生产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五公布7月的销售数据,上月手机摄像头模组售出3,783.6万件,按年及按月均上升15.9%;指纹识别模组售出1,440.2万件,按年及按月升2.6%及3.6%。 今年首七个月,手机摄像头模组共售出2.2亿件,按年跌10.8%,指纹识别模组累计售出1.087亿件,按年大升48%。 丘钛周五开盘升0.2%报12.7港元,股价自年初以来接近倍翻。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eahka targets Japan

拿下日本收单牌照后 移卡能否输出“中国模式”?

移卡攻入日本市场,获得当地信用卡业务资格,揭示其从跨境支付走向本地商业服务的全球战略转型 重点: 公司获得在日本开展在线与线下扫码收单业务的资格 不只服务海外中国游客,而是试图成为当地支付市场参与者    李世达 在日本,电子支付的选择不少,但现金依然是支付主流。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2024年国内无现金支付比率仅42.8%,且以信用卡(占82.9%)为主,行动支付(如扫码支付)仅占9.6%,大多集中于如PayPay、LINE Pay、Rakuten Pay等本地品牌。这样的市场特性,让外来支付工具难以真正打入日常场景,只能在观光区或特定商户中拥有一席之地。 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壁垒、低转换的市场中,来自中国的支付科技公司移卡有限公司(9923.HK)选择正面进场。本周,移卡宣布其日本子公司Yeahpay Japan已取得日本《割赋贩卖法》下的信用卡合约业务者注册资格,并同步通过PCI DSS国际安全标准认证,正式获得在日本开展在线与线下扫码收单业务的资格。 牌照让移卡得以从跨境支付“游客模式”,晋升为具备在地清算与商户服务能力的参与者,也揭示了其全球化布局的新阶段。 本地业务“新参者” 移卡此次在日本取得的牌照,与Alipay、WeChat Pay在日本的运营模式有本质区别。Alipay、WeChat Pay主要透过当地收单合作伙伴与商户签约,以“跨境支付”方式接入日本商户,也就是说,当中国旅客使用这些App扫码付款时,实际的结算仍发生在中国本土系统,商户透过当地收单服务商完成结汇。这是一种依赖“游客消费”的辅助性场景,商户也多集中在观光区与连锁零售。 移卡此次获得的是一张真正的“本地经营牌照”,是进入“本地商业支付体系”的门票,可以自主与日本商户签约,建立收单与结算网络,合法串接日本的信用卡支付体系,进行本地清算与商户服务,为商户提供一体化的收单与商业服务平台,服务日本本地消费者与中小企业,而非仅依赖中国游客的流量输入。 这也不难看出移卡的出海策略:不只是服务海外的中国游客,而是试图成为当地支付市场参与者的一员。 然而,日本支付市场远比表面看来更复杂。日本本土市场早已由PayPay、Rakuten Pay、d払い与交通系IC卡如Suica等主导,不仅用户数庞大,还深度整合了电商、电信与积分体系,使消费者黏性极高。与此同时,来自Square与Recruit旗下AirPay等国际与科技型平台,也凭借简易的POS设备与一体化的商户解决方案,占据中小企业市场。 平台生态联动 移卡着眼的,是将其在中国累积的商户服务能力、会员经营与数字广告推广等优势成功移植,或许能在高度饱和的日本市场中,寻找到具备特色的利基切入点。 根据公告,移卡将与其投资企业富匙科技共同推进日本业务发展,并借助其在小红书、大众点评海外版等平台的运营经验,为品牌商家提供“到店+本地生活”整合服务,输出类似中国的商业数字操作系统。富匙科技主要为线下商户提供数字化营运解决方案,已在东南亚地区与超过两万家门店建立合作关系。 更进一步看,若能以“中资电商平台出海的基础设施商”为核心定位,绑定内容、供应链、支付、会员经营等多环节,或许也有望在海外市场突围。 除了日本与东南亚,移卡在今年5月底刚拿到美国亚利桑那州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牌照,以及去年底获得的Money Services Business(MSB)牌照,其海外布局似乎将逐渐迎来收成阶段。…
Techtronic makes power tools

关税战下盈利续增长 创科未来真能独善其身?

尽管这家电动工具制造商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和中国的生产力,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同比增长7.5%,利润同比增长14% 重点: 创科实业称上半年取得稳健的营收与利润增长,并表示处于非常有利位置,能够应对下半年“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得以规避美国关税冲击,部分得益于其在美国、越南和墨西哥设立的新工厂,对中国原有生产基地形成补充 阳歌 关税冲击?哪里来的冲击? 这正是电动工具制造商创科实业有限公司(0669.HK)最新财报传递的核心信息。这家一度被视为中美贸易战中最脆弱的企业,主要收入源自Milwaukee及Ryobi品牌电动工具,相当比例的产品在中国制造后销往美国。 然而,创科实业今年上半年最新财报未见贸易战影响痕迹。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等国家商品施加了多级关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自特朗普1月就任以来,美国对华进口关税波动剧烈,最近平均水平维持在55%左右。 因主要生产基地设于中国,且约四分之三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创科实业原本极易受关税冲击。意识到市场担忧,公司今年2月曾发布特别公告称,当时美国关税对其年度业绩影响“微不足道”。 最新财报显示此言非虚。本周二发布的财报表明,公司上半年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增长7%,利润增幅达14%。在财报中,公司确实提到了“关税”一词,但仅有两次,且都是在指其为降低这一威胁所采取的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创科实业部分减损策略具短期性特征,主要涉及在关税较低国家建立库存。因此,若中美年内未能达成长期贸易协议,创科实业或将在2026年承受持续高关税压力。 目前,公司尚处顺境,其另一主业是以Hoover品牌吸尘器为代表的清洁产品。相较处境相似的诸多中国企业,创科实业因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且高管团队呈现国际化特征而独具特色。 公司正筹备重大人事交接,年迈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霍斯特·帕德威尔(Horst Julius Pudwill)拟退位,由其子等新一代领导者接棒。我们虽不谙悉其内部运作机制,但创科实业最终将总部迁至新加坡,甚至美国以规避地缘风险的可能性,并非天方夜谭,毕竟中美博弈短期内难见缓和。 营收持续增长 当前,创科实业的业务底盘依然稳固。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7.5%至78.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3.1亿美元,较去年全年6.5%的增速略有提升。电动工具贡献95%的销售额,同比增幅达8.3%。 地板护理及清洁业务成半年报短板,该板块收入下降4.8%至4.08亿美元。公司将下滑归因于为提高盈利能力,而对该业务板块进行的优化调整,但并未单独披露该板块的利润率。 区域表现方面,北美地区(主要为美国)销售额同比增长8.1%,增速超过去年全年的5.5%。增长提速至少部分源于关税新政前的抢购潮,消费者赶在特朗普实施关税前提货,以避免未来支付更高价格。 创科实业早先主要依托毗邻香港的东莞生产基地,近年已将制造版图扩展至美国、墨西哥和越南。虽未披露中国产能占比,多份报告预估数据在40%至80%之间。 创科实业正将中国以外全部产能用于供应美国市场,但这显然不足以满足其美国主销区的需求。为此,公司采用特朗普实施关税前在美囤积的零组件进行周转。截至今年6月末,其库存规模从上年同期的40.3亿美元增至42.9亿美元。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减少一天至103天,正印证其利用战略囤货规避关税的策略。 上半年运营开支增长6.5%,略低于营收增速。这推动期间利润同比增长14.2%至6.28亿美元,上年同期则为5.5亿美元。为彰显前景信心,公司中期股息同比上调15.7%。 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展望2025年下半年,我们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能够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全球贸易政策所带来的挑战”。 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几无波动,显示投资者对业绩既无惊喜也无忧虑。该股当前18倍市盈率处于舒适区间,低于史丹利百得(SWK.US)的22倍,但高于日本同行牧田(6586.T)的16倍。 虽难料中美贸易关系走向,创科实业正竭力传递其置身事外的信号。此说目前或可成立,且公司至今妥善应对了贸易摩擦。但若贸易战持续甚至升级,创科最终仍难独善其身。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