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US

中国的封控措施重创这家领先的电动踏板车制造商,同时因为共享电动车服务停止购买新车,它在海外也遇到困难

重点:

  • 截至去年四季度,小牛电动已连续三个季度录得营收萎缩,但预计今年会恢复增长
  • 该公司遭遇一系列因素的合力打击,包括中国的防疫封控、锂电池价格飙升以及共享电动车服务削减开支

 

阳歌

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四季度遭遇多重因素同时形成的惊涛骇浪,结束了这家中国领先电动踏板车制造商的动荡一年。

在困扰小牛电动的一系列问题中,首先是中国在10月和11月实施了一些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封锁和其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迫使很多销售该公司电动车的商店关门。但问题早在当年早些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其大部分产品采用的电池价格因锂价飙升而开始猛涨。

当然,还不止这些。

去年二季度,小牛电动在老家上海已经遭受到一轮同样严厉的防疫措施重创。当时,上海整个4月和5月都处于封城状态。这导致小牛的产品开发进度落后,因为其主要的研发中心就设在上海。因此,它不得不推迟几款通常为其增长提供关键驱动力的新款车型发布,错过了夏末秋初的关键发布季节。

然而,这还不算完。

在国内的各种麻烦开始越积越多之前,国际销售是小牛电动为数不多的新亮点之一,因为在该公司活跃的欧洲、美国和东南亚,外国人接受了这种零碳出行方式。但这些市场因汇率波动而受到打击,小牛电动被迫在欧洲提价22%,公司领导层在周一发布最新业绩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

它的国际市场也因共享电动车市场的大幅放缓而受到沉重打击,该市场占其海外销售额很大一部分。在这方面,小牛电动官方给出了颇为惨淡的介绍,称该季度大部分共享电动车运营商没有购买新车,导致该公司国际销售额大幅下降。

小牛电动的最新报告乌云遍布,唯一的一线亮光,来自它对2023年的展望,预计在过去三个季度销售连续收缩后,将再次回复增长。该公司表示,预计今年将售出100万至120万辆电动车,比惨淡的2022年增长20%至45%。

分析机构也认为小牛电动今年的情况会有所改善,在去年四季度陷入亏损、全年录得罕见的年度净亏损后,它们预测该公司将恢复盈利。

“虽然我们仍然面临消费者信心恢复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但我们有信心随着未来几个月新产品的推出,我们国内销售将在2023年回到增长轨道,”首席执行官李彦在最新财报中说。

虽然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完美风暴”中的所有因素都已为人所知,但投资者依然对该公司的最新报告,包括将在今年恢复增长的预测不为所动。报告发布后,小牛电动的股价周一在纽约下跌9.1%,今年到现在累计下跌35%。

数据全面下跌

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地研究财报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四季度让小牛减速的那场完美风暴究竟有多糟糕。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个月里,该公司的收入下降37.9%至6.12亿元,与2021年四季度增长近50%形成鲜明对比。

在四季度,小牛电动踏板车的销量为138279辆,同比减少41.9%,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其实,该公司平均每辆踏板车的收入增长了7%,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进军高端市场的努力,因这些产品的利润率往往更高。但很大一部分涨幅也可能是由于锂电池成本上涨,该公司被迫提价所致。

在整体销售的下滑方面,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跌幅大致相当,而前者占到了总销售的80%。其中电动踏板车在中国市场营收下降34.6%,国际市场则大挫54.2%。

小牛电动预测,本季度收入将继续下降,不过在今年晚些时候恢复增长之前,下降幅度将会缩窄。它预测一季度的营收为4.03亿元至4.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至30%。

在四季度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该公司的运营费用还小幅上涨了3.8%左右。因此,该公司本季度出现了3,710万元的亏损,而去年同期盈利为4,760万元。正如我们之前所说,2022年是令小牛电动和许多中国企业头大的一年。

这就引出了小牛电动的股票目前是否被低估了的问题,尤其是在最近的下跌之后。根据5个分析机构对它今年恢复盈利的预估,该公司的远期市盈率相对较低,仅为9倍。意大利的竞争对手Piaggio(PIA.MI)的远期市盈率更高,为11倍,而国内竞争对手康迪车业(KNDI.US)甚至更高,达到14倍,不过这个数字是仅仅根据一家分析机构的盈利预测得出的。

在我们看来,小牛电动一直是中国相关领域的领导品牌,加上全世界对低排放车辆的趋之若鹜,它也是一家真正具有巨大全球潜力的公司。虽然也许失去了一些领先优势,但它似乎是一系列负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受害者,这些因素的同时出现导致了它四季度惨淡的业绩表现。

如果这个判断准确的话,那么无论是它的销量还是股价,应该都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届时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有望在今年看到它重回盈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业绩拖累 百威亚太首季利润劲挫近两成

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周四公布,2025年首季度营收同比下降7.5%至14.6亿美元。尽管多数市场实现稳健增长,仍难抵消中国区业务的下滑。 当季净利润同比下跌18%,由去年同期的2.87亿美元降至2.34亿美元。 中国营收同比减少12.7%,导致亚太地区西部整体营收下降11.7%。而在韩国市场双位数增长的拉动下,亚太地区东部营收同比得以增长11.7%。 公司称:“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在亚太地区的业务部分抵消中国的挑战。但仍受到主要运营地区和即饮渠道持续疲软影响,而占我们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市场库存销量亦下跌。” 财报发布后,百威亚太股价周四收跌1.8%至8.31港元,目前股价处于52周波动区间中位。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钧达股份首挂升逾6%

光伏电池制造商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865.HK; 002865.SZ)周四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报22.20港元,较招股定价22.15港元高0.2%。至中午收报23.6港元,升6.54%。 公司公布,全球发售6,343.23万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10%,净筹约12.92亿港元(1.66亿美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3.5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08倍认购。 钧达股份主营高效光伏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的出货量计,该公司的N型TOPCon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达至约24.7%,排名第一。 今年首季,公司收入18.75亿元,同比下降49.52%,录得净亏损1.06亿元,亏损较去年第四季收窄约3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沪上阿姨上市首开升近七成

内地茶饮沪上阿姨(上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589.HK)周四在港挂牌,开市报190.6港元,较招股定价每股113.12港元高68%,中午收市报172.8元,升52.8%。 沪上阿姨发行241万股,招股价介乎95.57港元至113.12港元,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九成国际配售,集资总额2.73亿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3,616倍,国际配售超额1.57倍。 是次集资所得,25%用于提升数字化能力、 20%投入研发、20%加强供应链能力、15%提升品牌及扩张门店网络,10%用于各项营销活动。 过去三年,沪上阿姨的收入分别为22亿元、33.5亿元及32.8亿元,利润为1.5亿元、3.8亿元及3.3亿元。门店分别为5,307家、7,789家及9,176家。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ibo Life has filed for a Hong Kong IPO

小核酸药企瑞博生物港交所递表   8轮融资募集18亿元

以RNA为基础的小核酸药物因其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等优势,正在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热点 重点: 瑞博生物拥有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 主要收入来自合作授权,融资方包括先进制造产业基金、高瓴资本、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等机构    莫莉 ​全球RNA疗法风口正盛,继mRNA疫苗大放异彩后,以RNA(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小核酸药物因其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等优势,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热点。在这条高增长赛道上深耕17年的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博生物”)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登陆港股主板。 作为国内小核酸药物领域的领军企业,2007年成立的瑞博生物一直专注于小核酸药物尤其是siRNA(小干扰核酸)疗法的研发,拥有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涉及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7种适应症,当中有4款药物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RNA是连接基因与蛋白质的重要桥梁,小核酸药物具有作用时间长、受成药靶点限制少、合成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第三大类药物。其中,siRNA 属于小核酸药物的一种,既能精确关闭特定致病基因,又能瞄准传统药物的不可成药靶点,可用于开发罕见遗传病、慢性疾病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药物。据招股书引述的研报,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展现出强劲而持续的增长,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起以26.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siRNA药物约占四成市场份额。 瑞博生物的核心产品是​​RBD4059​​,这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全球血栓性疾病年死亡人数超1000万,但是现有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高、用药频繁等痛点,RBD4059通过特异性抑制FXI,可以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而且可以为患者提供每三至六个月一次的低频给药方案,提升患者依从性。招股书显示,该产品的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完成。 此外,瑞博生物旗下还有针对血脂异常的两款关键产品​​RBD5044和RBD7022,分别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在全球范围内,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估计约为40%,每年影响约30亿人,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是最常见的两种血脂异常,占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引发心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血脂药物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经达到207亿美元。瑞博生物的另一款关键药物RBD1016,则针对慢性乙肝和丁型肝炎,有望成为功能性治愈乙肝的基石疗法。 长期依靠融资输血 尽管小核酸药物开发潜力广阔,但是因其缺乏靶向性,存在脱靶效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核酸合成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自2018年首个siRNA药物获批上市以来,全球至今只有7款获批上市的siRNA药物。 瑞博生物目前暂无已上市或接近上市的产品,主要收入来自合作授权,2023年、2024年分别获得收入4.4万元和1.42亿元,近期收入大增源于2023年的两笔大额授权合作。2023年12月,瑞博生物授权齐鲁制药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小核酸药物RBD7022,获得总计超过7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同年,瑞博生物与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疗法,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2023年、2024年瑞博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高达3.15亿元和2.8亿元,因此持续需要依靠融资输血。自从2016年完成A轮融资以来,瑞博生物持续不断进行融资,获得国资背景的先进制造产业基金以及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等机构加持,从A轮到E轮共计8轮融资中,瑞博生物累计获得18亿元融资,2025年1月完成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约为48.7亿元。不过,在2025年2月老股东却以低价转让股份时,令公司估值跌至35.8亿元。 瑞博生物曾于2020年12月底申报科创板上市,但未能成功。此次奔赴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多个重要管线的研发以及一般公司用途。港股市场曾在2021年底迎来“RNA药物第一股”圣诺医药(2257.HK),这家公司以65.90港元的招股价上市,目前股价仅有3港元,市值约3.2亿港元,瑞博生物最后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远高于同行圣诺医药的市值。瑞博生物能否凭借差异化的管线布局和国际合作,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有待时间检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