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mu files for IPO

这家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研发商,去年亏损严重且收入增长乏力,仅录得6%,不太可能给投资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

  • 纵目科技已申请在香港上市,但因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长缓慢,亏损严重
  • 如果能够加快ADAS驾驶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这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或许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陈竹

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动驾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曾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随后就被遗忘。但相关技术终于开始成熟,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等全球有远见卓识的人提出了大胆的主张,并为推出全自动汽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在中国,随着新一代电动汽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中争夺注意力,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卖点。

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希望这股重新燃起的乐观情绪能够吸引投资者。在上周修订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两家承销商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中信里昂为承销商,这三家二级公司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组合,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尝试护航。

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国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请在类似于纳斯达克的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最后又主动撤回了申请。

纵目科技由唐锐在2013年创立,主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主攻软件。这让它有别于业内一众公司,如计划打造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的小马智行,和聚焦自动驾驶车辆传感器的禾赛(HSAI.US)。

招股说明书显示,纵目科技自成立以来已通过九轮融资,筹集资金22亿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团(1810.HK),小米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并于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NEV)。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是在2022年3月,筹集资金近10亿元。在那一轮融资中,公司估值超过90亿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独角兽是指估值在10亿美元或以上的初创企业。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能不能保持这么高的估值则是另一回事,因为股市投资者最近对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远没有那么慷慨了。禾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时,它的估值在2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后估值已跌至约5.5亿美元。

纵目科技自称是一家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供应商,但其主要关注点是自动泊车,这是一种专门的自动驾驶应用,通常用于停车场或车库等严格控制的封闭环境中。

在中国的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APS)市场,按2022年的销售额计算,纵目科技在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APS整体市场规模达81亿,纵目科技占4.9%。

公司还强调自己在APS的一个细分市场,即它所说的自动泊车辅助(APA)领域领先国内同行,市场份额达5.6%。

增长乏善可陈

在包括泊车和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纵目科技仅占1%的份额。中国ADAS市场经历了大幅增长,从2018年的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13亿元。

2022年,纵目科技的泊车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为4亿元,占其全年总收入4.695亿元的85%以上。驾驶解决方案业务则贡献了剩余的7000万元,表明这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不过,纵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发费用都花在驾驶解决方案上,这似乎表明它对这部分业务成为未来的增长引擎寄予了厚望。

纵目科技去年的营收仅录得6%的增幅,达到4.98亿元,这令人难免质疑它能否有效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并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考虑到它在该行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虽然增长缓慢可能会引起一些投资者的担忧,但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发支出巨大,该公司亏损严重。纵目科技报告称,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其中去年亏损5.64亿元。同期,该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额接近10亿元。

投资者应该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风险,是它严重依赖少数关键客户。2021 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5%,到去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间,最大客户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额从28.5%增至43.8%。

虽然许多公司都面临类似情况,但在中国迅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种风险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这个行业,今天的超级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尽管存在这些风险,纵目科技也有自己的优势。其中之一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使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公司表示,2022年与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都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这些制造商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的72.1%。

投资者是否看好纵目科技的IPO,可能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业化步伐,特别是其ADAS驾驶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该公司表示短期内盈利无望的情况下。

类似的逻辑可能也适用于越来越多尝试赴港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包括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的表现将证明,投资者究竟是认为这类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加速增长,还是认为它们的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Obesity drug maker Sciwind IPO

腾讯美团押注减肥药明星企业 先为达生物冲刺港股

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重点: 临床数据显示,埃诺格鲁肽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先为达生物已达成两项海外授权,其中一项潜在交易总额超24亿美元    莫莉 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减肥神药”席卷全球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GLP-1类药物在全球生物药市场占据近三成份额,其巨大的商业潜力正强力推动中国创新药企的资本化进程。近期,凭借一款与司美格鲁肽对标的减重候选产品,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文件,加入当下创新药企竞逐资本风口的行列。 尽管先为达生物目前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其核心产品埃诺格鲁肽注射液(XW003)针对超重/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请(BL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已处于商业化前夕。 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等传统GLP-1激动剂是非偏向型的激动剂,这类产品在产生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募集β-arrestin,继而导致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埃诺格鲁肽作为一款偏向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减少β-arrestin的招募,有望实现​​更持久、更稳定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减轻相关副作用。 埃诺格鲁肽的临床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三期临床数据,埃诺格鲁肽注射液在疗效上优于司美格鲁肽等非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并且能以更低剂量达到替尔泊肽等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的疗效。这一数据使其在全球GLP-1药物竞争中具备显著优势。若上市顺利,埃诺格鲁肽注射液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的cAMP偏向型GLP-1受体激动剂。 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为达生物始终专注于针对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创新体重管理疗法的研发,8大候选管线不仅针对超重及超重╱肥胖症、2型糖尿病,也同样涵盖了中重度肥胖症、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其他肥胖相关并发症。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报告,体重管理及肥胖症相关并发症属于全球增长最快的迫切医疗需求,预计全球体重管理药物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128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1,659亿美元。 但是,体重管理药物市场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目前,全球已有三款GLP-1药物获批准用于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另有七款候选药物处于Ⅲ期临床阶段。在中国,多款创新GLP-1药物获批用于治疗超重/肥胖症适应症,包括仁会生物的贝纳鲁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和信达的玛仕度肽,更有众多药企在减重领域积极布局,今年以来在港股上市的银诺医药(2591.HK)、派格生物(2565.HK)等药企均瞄准GLP-1赛道。 背靠明星股东 面对激烈的竞争,先为达生物凭借其偏向型GLP-的技术寻求差异化优势,同时开发了疗效更好、患者依从性更强的口服制剂XW004,该药物在I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在国际化战略布局上,先为达生物亦先行一步。2024年4月,公司将诺格鲁肽注射液在韩国的开发和销售权益授权给了韩国头部消费医疗公司科玛集团旗下的Inno.N。2025年1月,先为达生物与英国Verdiva达成协议,向后者授权XW004等管线组合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先为达生物将获得近7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达2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产品商业化后的销售额提成。 由于暂无商业化产品,先为达生物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2亿元、4.86亿元及1.08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同期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56亿元、2.84亿元和65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先为达生物首次实现9,107万元收入,主要来自合作伙伴的首付款。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8亿元。 先为达生物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腾讯投资、IDG资本、美团、正心谷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均占据重要股东位置,其中腾讯和美团分别持股12.83%和9.6%。公司在IPO前已完成七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22亿元。2024年D轮融资后,先为达生物的估值约48.68亿元,近期登陆港股的银诺医药市值高达190亿港元(174亿元),显示前者仍有较大溢价空间。先为达生物核心产品上市在即,正站在向商业化阶段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公司能否凭借其偏向型GLP-1技术在减重药物这一千亿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投资者可以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